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北中医2002年9月第24卷第9期Hebei Septem ̄ M,2002,Vol24,No.9 707 《伤寒论》养肝阴思想浅析 边根来(河北省邮电学校医务室石家庄050031) 【关键词】《伤寒论》;养肝阴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主藏 阴血以起亟,故体阴,司疏泄条达,升发阳气为务, 故用阳。肝为将军之官,易升易动,易受情绪影响 导致肝阳妄动,肝阴耗伤。对于肝阴耗损的治疗, 《伤寒论》中虽无系统方药,但柔养肝阴的思想在 不少方剂中已见端倪,为后世治疗肝虚证指明了 方向。 1柔肝体,润而兼通 肝主藏血,以血为体,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 能,《伤寒论》在厥阴病不但叙述了疏泄不利的实 证,同时也论述了肝血虚证。《伤寒论》中指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肝血 不足,则肝无所藏,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血虚不能 载气温煦经脉,则手足厥寒。相火居于厥阴之藏, 肝脏充实,则寒邪不能侵。今肝血虚,气血为寒邪 所遏而流行不畅。治以当归为君,补肝血之虚;白 芍药养柔肝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 缓急而温养脾气;桂枝、细辛温通血脉以散寒邪。 仲景治法,机圆法活,补肝阴勿忘通达肝阳,使补 而不滞。后世王晋三在谈到本方时有“寓有治肝 四法,以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 白芍之酸以泻肝(泻肝用补肝体),复以通草利阴 阳之气,开厥阴之络”之述。 肝主疏泄,惟有肝血充足,肝有所养,方能条 达有度,《伤寒论》中,既顾及肝阴,也不忘肝阳,每 在滋养肝阴,涵养肝血的同时,注意恢复肝的正常 升发条达功能。乌梅丸本为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 的蛔厥证而设,为寒温并用,酸苦辛热共投之方, 但其中寓有养肝阴以清热,升达肝阳之理。厥阴 病,本阴而标阳,热则必阴不足。故方中主用乌梅 大酸之品以敛阴气,桂枝、当归引血归入肝经,而 实肝体以涵肝阳;肾为肝之母,黄柏滋肾泻相火;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顺其升发之性即为补,方 中干姜、细辛升发肝阳以除厥阴之寒。本方虽多 用治蛔厥,未明确提出养肝阴,实养阴寓于通散之 中,学习经方贵在临证探奥索隐变通之。 2滋肝阴,顾及阳明 《难经》指出:“损其肝者,缓其中O”《金匮要 略》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 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津液气血的来源,土润则木 荣,所以仲景在护肝阴时,除治肝之体用外,必兼 及阳明。《伤寒论》指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 主之。”浮取脉涩为气血不足,沉取而弦为病在肝, 犯及脾胃而有腹中急痛。名为建中汤,实是治疗 肝阴不足,肝用太过,克伐脾土而致脾虚不能运化 水谷精微以生气血的方剂。柯韵伯在《伤寒来苏 集》中谈到:“肝气不舒,热郁于下,致伤中气,故制 此方以主之。”方中以甘温之饴糖为主药,养肝阴 而不伤阳气,倍用白芍药养血益营,桂枝、生姜畅 达肝气,缓解肝木克脾之急迫,体用并顾,肝不克 脾,则脾家自实而中气以立。《沈绍九医话》云: “柔肝当养胃阴,疏肝当通胃阳。”《临证指南医案》 亦指出:“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可见治疗阳明是 治疗肝阴虚证的重要法则之一。 3敛肝阴,酸甘合化 肝为罢极之本,主筋,肝阴充足则筋有所养而 能耐受疲劳。“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微恶寒,脚挛急”用芍药甘草汤,是用酸甘配伍,而 达到敛肝阴,使筋有所养、屈伸自如的目的。本方 滋养肝阴、和营止痛,是柔肝阴之首方。吴遵程 说:“芍药甘草汤,甘酸合用,专治荣中之虚热,其 阴虚相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者之神 方。”证之临床确有效验,用本方加味治疗津伤液 耗的筋挛身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痛经等,虽所 治病种不同,但假芍药酸敛肝阴,合甘草甘以缓 急,酸甘合化以复阴液的机制是相同的。 4护肝阴,防治并重 《伤寒论》指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 出则痉。”“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 直视不能晌,不得眠。”肝主藏血,经常衄血之人, 必肝血不足,再施汗法,则致脉失所养而脉急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8 河北中医2002年9月第24卷第9期Hebei SeptemberTCM,2002,Vol 24,No.9 目为肝窍,肝血虚则目失所养则转动不灵,久患疮 能上注于目,目失所养则视物不清,转动不灵,内 疡,必营血不足,肝阴亦虚,若强发其汗,必然导致 热炽盛,单纯养阴以灭火,无异于杯水车薪而莫 肝阴血亏损,肝阳妄动,筋失所养,引发筋脉强急, 救,仲景用急下三法抑亢极之阳火,救垂绝之三阴 甚至角弓反张一类疾患。虽是汗法禁忌,但明确 水,是治本之道,也是特殊情况下的护肝之法。 了素体阴血不足,万不可再耗津液以损及肝阴致 总而言之,在《伤寒论》中养肝阴之法散在可 变证蜂起,点明了养护肝阴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见,大法不离柔养、滋润、酸敛,柔润中有通,酸敛 《伤寒论》指出:“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 中有散,养肝中有疏,且对于肝阴血伤损之人,总 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 以惜护为法,防患于未然。 下之,宜大承气汤。”本证是热邪肆虐造成肝阴极 (收稿日期:2oo2—06—18) 度耗竭之证。热邪内灼,津液枯燥则肝之阴精不 (编辑李立) ・针灸按摩・ 皮内针治疗颞颌关节炎1 20例 潘山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082) 【关键词】 皮内针;颞颌关节炎 颞颌关节炎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 时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功 为多由于过度咀嚼导致一侧或双侧的肌肉、筋膜 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疼痛和功能无明显好转。 及颞颌关节囊劳损或无菌性炎症所致。1997~ 2结 果 2001年,我科采用麦粒型皮内针埋针治疗颞颌关 本组120例,痊愈98例(1次治愈67例,2次 节炎12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治愈为31例),占81.7%;好转15例,占12.5%; 1资料与方法 无效7例,占5.8%。总有效率为94.2%。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57例,女63例; 3讨论 年龄最小17例,最大61例;病程最短3日,最长6 颞颌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由寒湿、劳 个月;单侧发病111例,双侧9例。 损导致经络筋节气血痹阻所致。其主要病理为肌 1.2诊断标准张口或咀嚼时颞颌关节处疼痛 肉筋膜和关节囊等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改变。皮内 伴放射痛;开口活动受限,自然开口<2.5 cm;下 针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的“静以久留”的刺法, 颌向患侧偏斜;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病变。 是一种常用于临床的特殊针具,由于刺入部位浅 1.3治疗方法取穴:阿是穴、下关、听宫。操作 表,通过十二皮部所形成的微弱而长久的刺激,达 方法:选定穴位后以指甲按压作为标记,皮肤先用 到疏通经脉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麦粒型 碘酒局部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后,选用 皮内针埋针治疗颞颌关节炎的特点在于取穴较 麦粒型皮内针,用镊子夹持针柄,平刺角度缓慢刺 少,操作简便,疗效明显。虽然留针时间长,但无 入皮内,针身进入深度约0.5 cm,如有痛感应该退 明显疼痛,对患者工作和生活均无影响,易被患者 出针身,调整针尖角度和方向再刺,直至无痛感, 接受。本病痊愈后,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咀嚼和咬 即可用橡皮膏固定针柄,嘱患者张合下颌,如无痛 硬物,从而减少复发。本法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 感即可完成。留针过程中不必按压穴位,每次留 准确地寻找穴位附近的压痛点。由于留针时间较 针48 h后,夏季以24 h为宜,应予以更换。每次 长,对某些有顾虑的患者应作好解释工作。 一般选用最痛点2~3穴。治疗5次为1个疗程。 (收稿日期:2oo2—04—22) 1.4疗效标准痊愈:颞颌关节疼痛消失,咀嚼 (编辑董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