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监控量测标准化指南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10监控量测

10。3监控量测 10。3。1一般要求

10.3。1。1监控量测是新奥法设计理论核心,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中认真实施,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

10.3。1。2隧道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制订施工全过程量测方案。编制内容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反馈方法,以及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量测计划应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适应。

监控量测工作应结合开挖、支护作业的进程,按要求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补充,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和反馈。

10.3.1.3监控量测是施工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应贯穿施工的全过程。监控量测应达到下列目的:

(1)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形、应力量测,为修改设计提供依据。

10.3。1。4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的隧道、长隧道、特长隧道,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监控量测。

10.3.1。5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宜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

10。3。1。6监测、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必须紧密配合,既为量测作业创造条件,又避免因抢工程进度而忽视量测工作.同时各方应共同研究、分析各项量测信息,确认或修正设计参数或施工方法。

10。3。1。7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统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10。3。1.8围岩松弛范围量测:可采用弹性波法或位移法。

10。3.1.9当围岩条件差、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破损变形较大时,应进行支护结构内的应力及接触应力量测。

10.3.1。10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1~3周.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没有减小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

10。3.1。11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并设置专用标识牌,标明测点的名称、部位、编号、埋设日期等,见图10。3。1示意;要加强教育,提高所有进洞人员保护意识,对测点进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做好

第 1 页 共 9 页

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性能良好;量测人员进洞应满足隧道洞内作业施工要求。

10。3.1。12现场照明、通风等作业条件良好,满足正常量测作业需要. 10。3。2工作程序

监控量测工作程序见图10。3.2所示. 10.3.3量测项目

10。3.3.1必测项目 (1)在复合式衬砌和喷锚衬砌隧道施工时必须进行必测项目的量测,必测项目见表10.3。3—1。

(2)洞内必测项目,各测点应在不受到爆破影响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并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选测项目测点埋设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

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应能真实的反应围岩、支护的动态变化信息。 洞内必测项目各测点应埋入围岩中,深度不应小于0。2m,不应焊接在钢支撑上,外露部分应有保护装置。 施 工 量 测 措 施 (调整施工方法,加强支护结构) 措 施 (减少支护结构) 改变量测计划 改变管理基准 是否安全 (管理基准) 是否经济 (管理基准) 量测计划 是否改变 管理基准 是否改变 否 图10.3。2 监控量测工作程序

表10。3。3-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量测频率 项目 测试 序号 方法和工具 布 置 16d~11~3个大于3名称 精度 1~15d 个月 月 个月 洞内外观 现场观测、地1 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 — 察 质罗盘等

第 2 页 共 9 页

2 周边位移 各种类型收敛 每5~50m一个断面,每断面0.1m1~2次1次/ 1~2 1~3次计 2~3对测点。 m / d 2 d 次/周 /月 每5~50m一个断面 0。1~2次1次/ 1~2 1~3次/1mm / d 2 d 次/周 月 3 水准测量的方拱顶下沉 法,水准仪、钢尺等 4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d. 水准测量的方0。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地表下沉 法,水准仪、钢洞口段、浅埋段(h0≤2b) 5mm 时,1次/2~3d。 尺等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3~7d. 注:b—隧道开挖宽度;h0—隧道埋深. 10.3.3.2选测项目

应根据设计要求、隧道横断面形状和断面大小、埋深、围岩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综合选择选测项目。选测项目见表10.3.3-2.

表10.3。3—2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 方法和工具 布 置 量测频率 测试 精度 1~15d 16d~11~3个大于3个月 月 个月 1次 /2d 1~2 1~3次/次/周 月 1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钢架内力 支柱压力计或0。1 1~2次每断面钢支撑内力3~7个测及外力 其它测力计 MPa /d 点,或外力1对测力计 洞内钻孔中安围岩体内设单点、多点杆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0。1~2次2 位移(洞内式或钢丝式位移每断面3~7个钻孔 1mm /d 设点) 计 围岩体内地面钻孔中安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0.1m3 位移(地表设各类位移计 每断面3~5个钻孔 m 设点) 4 5 围岩压力 两层支护间压力 1次 1~2次/1~3次/2d 周 /月 同地表下沉要求 各种类型岩土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0。1 1~2次1次 1~2次1~3次压力盒 每断面3~7个测点 MPa /d /2d /周 /月 压力盒 0.1 1~2次1次 1~2次/1~3次/MPa /d /2d 周 月 0.1 1~2次1次 1~2次1~3次MPa /d /2d /周 /月 0.1 1~2次1次 1~2次/1~3次MPa /d /2d 周 /月 - — 0.1 - 随爆破进行 -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3~7个测点 钢筋计、锚杆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每断面3~7根锚杆(索),每6 锚杆轴力 测力计 根锚杆2~4测点 各类混凝土内应支护、衬砌 每代表性地段1~2个断面,7 变计及表面应力内应力 每断面3~7个测点 解除法 8 9 10 围岩弹性各种声波仪及配 在有代表性地段设置 波速度 套探头 爆破震动 测振及配套传感 临近建(构)筑物 器 - 渗水压力、 渗压计、流量水流量 第 3 页 共 9 页

计 MPa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d。 水准测量的方0。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11 地表下沉 法,水准仪、钢 洞口段、浅埋段(h0≤2b) 5mm 时,1次/2~3d。 尺等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3~7d。 注:b-隧道开挖宽度;h0—隧道埋深. 10。3.3。3监控量测项目策划

根据隧道结构形式的不同,分离式隧道、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各有不同的监控量测项目,现推荐各类型隧道的监控量测项目规划见表10。3.3-3、表10.3。3—4及表10.3.3—5。

表10.3。3-3 分离式隧道监控量测项目规划表 项目 围岩 条件 IV、V级 围岩 II、III级围岩 洞口、偏压 洞内外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 √ √ 周 边 位 移 拱 顶 下 沉 地 钢架 表 内力 下 及 沉 外力 ○ — 围两层围岩 岩支护体内 压 间压位移 力 力 ○ △ ○ △ ○ △ 锚 支护、围岩 杆 衬砌弹性 轴 内应波 力 力 速度 ○ △ ○ △ 爆 破 震 动 渗水压力、水流量 √ √ △ √ √ △ √ √ √ √ ○ ○ ○ ○ ○ ○ 段、浅埋段 注:√:必须进行的项目;○:宜进行项目;△:必要时进行项目.

表10。3。3—4 小净距隧道监控量测项目规划表 项目 洞内外周 拱 地 钢架 围两层锚 支护、围岩 围岩 地质与边 顶 表 内力 岩支护杆 衬砌弹性 体内 支护状位 下 下 及 压 间压轴 内应波 围岩 位移 态观察 移 沉 沉 外力 力 力 力 力 速度 条件 IV、V级 围岩 II、III级围岩 洞口、偏压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围建筑物要洞内求较高出水△ 时必测 量较大时必测 ○ ○ 爆 破 震 动 渗水压力、水流量 √ √ √ √ ○ √ √ ○ ○ ○ 段、浅埋段 注:1.√:必须进行的项目;○:宜进行项目;△:必要时进行项目。 2.增加必测项目:后行洞爆破震动速度、中岩墙土压力,量测方法及频率见表4.4。

4。

第 4 页 共 9 页

○ 周围建筑物要洞内求较高出水△ 时必测 量较大时必测 ○ ○ 表10。3。3—5 连拱隧道监控量测项目规划表

项目 围岩 条件 IV、V级 围岩 II、III级围岩 洞口、偏压 洞内外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 √ √ 周 边 位 移 拱 顶 下 沉 地 钢架 表 内力 下 及 沉 外力 ○ — 围两层围岩 岩支护体内 压 间压位移 力 力 √ √ √ √ ○ △ 锚 支护、围岩 杆 衬砌弹性 轴 内应波 力 力 速度 ○ △ ○ △ 爆 破 震 动 渗水压力、水流量 √ √ △ √ √ △ √ √ √ √ ○ √ √ ○ ○ ○ 段、浅埋段 注:1.√:必须进行的项目;○:宜进行项目;△:必要时进行项目.

2.增加必测项目:先进洞与后进洞的对比量测(主要包括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围岩体内位移及压力、支护应力等项目的对比);中隔墙的倾斜度、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

3。增加选测项目:底部土压力。

○ 周围建筑物要洞内求较高出水△ 时必测 量较大时必测 ○ ○ 10.3。4量测操作要点

10。3。4.1洞内外观察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支护地段观察两部分。

(1)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工作面状态、围岩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喷射混凝土的效果.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对已支护地段的观察每天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围岩、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上报设计、监理单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及岩溶发育区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地表植被变化等.

10。3.4。2净空位移和拱顶下沉

(1)量测坑道断面的收敛情况,包括量测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以及铺底鼓起(必要时)。

(2)应按表10.3。4-1和表10.3.4—2检查净空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并与按表10。3.3-1确定的量测频率比较取大值。施工状况发生变化时(开挖下台阶、仰拱或撤除临时支护等),应增加检测频率。

表10。3。4-1 净空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mm/d) ≥5 量测频率 2~3次/d 第 5 页 共 9 页

1~5 0.5~1 0.2~0。5 <0.2

1次/d 1次/2~3d 1次/3d 1次/3~7d 表10.3。4—2 净空位移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按距开挖面距离)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0~1)b (1~2)b (2~5)b >5b 量测频率 2次/d 1次/d 1次/2~3d 1次/3~7d 注:b—隧道开挖宽度. (3)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断面的间距为:Ⅲ级及以上围岩不大于40m;Ⅳ级围岩不大于25m;Ⅴ类围岩应小于20m。围岩变化处应适当加密,在各类围岩的起始地段增设拱顶下沉测点1~2个,水平收敛1~2对.当发生较大涌水时,Ⅳ、Ⅴ类围岩量测断面的间距应缩小至5~10m。

(4)各测点应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测点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设,一般为0。5~2m,并在下一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读数。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超过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数。

(5)净空水平收敛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条件确定。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当采用台阶开挖方式时,可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6)拱顶下沉量测应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可采用水准仪测定下沉量。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

10。3。4。3地表下沉量测

(1)位于Ⅳ~Ⅴ级围岩中且覆盖厚度小于40m的隧道,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根据图纸要求或监理人指示,应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地表塌陷之处设置观测点,地表下沉观测点按普通水准基点埋设.并在预计破裂面以外3~4倍洞径处设水准基点,作为各观测点高程测量的基准,从而计算出各观测点的下沉量.地表下沉桩的布置宽度应根据围岩类别、隧道埋置深度和隧道开挖宽度而定,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按表10.3.4-3及表10.3。4—4采用。

表10。3。4—3 地表下沉量量测断面间距及频率

第 6 页 共 9 页

变形速度(mm/d) >10 10~5 5~1 <1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 (0~1)B (1~2)B (2~5)B >5B 量测频率 1~2次/d 1次/d 1次/2d 1次/1周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表10。3.4—4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 埋置深度H H>2B B<H<2B H<B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M) 20~50 10~20 5~10 注:①无地表建筑物时取表内上限值;②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地表下沉监测范围横向应延伸至隧道中线量测(1~2)(b/2+h+h0),纵向应在掌子面前后(1~2)(h+h0)(b为隧道开挖宽度,h为隧道开挖高度,h0为隧道埋深).测点间距宜为2~5m,并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2)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和拱顶下沉及净空水平收敛的量测频率相同. (3)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4)地表下沉的量测尽量与洞内拱顶下沉量测、周边位移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当地表有建(构)筑物时,应在建(构)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测点。

(5)地表下沉监测应在隧道开挖前开始,到二次衬砌全部施工完毕,且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

10.3。5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10.3.5.1一般要求

(1)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应成立专门量测小组,负责日常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给施工部门和设计单位。测点埋设宜在施工部门配合下,由量测小组完成。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不得任意撤换和破坏。

(2)现场监控量测应按量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他施工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工作.

(3)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并绘制量测数据失态曲线和距离开挖面距离图;应绘制地表下沉值沿隧道纵向和横向变化量和变化速率曲

第 7 页 共 9 页

线。

(4)应根据量测数据处理结果,及时提出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围岩变形和速率较大时,应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建议变更设计。

(5)围岩稳定性、二次支护时间应根据所测得位移量或回归分析所得最终位移量、位移速度及其变化趋势、隧道埋深、开挖断面大小、围岩等级、支护所受压力、应力、应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10。3。5.2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 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以推算可能出现的位移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掌握位移变化的规律。

(2)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10.3。5.3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

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下列指标判定:

(1)实测位移值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并按表10。3.5位移管理等级施工。一般情况下,宜将隧道设计的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而设计变形量应根据检测结果不断修正。

表10。3.5 位移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Ⅲ Ⅱ Ⅰ 管理位移(mm) U<(U0/3) (U0/3)≤U≤(2U0/3) U>(2U0/3) 施工状态 可正常施工 应加强支护 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U—实测位移值;U0—设计极限位移值.

(2)根据位移速率判断:速率大于1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速率变化在0.2~1.0mm/d时,应加强观测,做好加固的准备;速率小于0.2mm/d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在高地应力、岩溶地层和挤压地层等不良地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判断标准。

(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趋势判断: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当围岩位移速率变化保持不变时,围岩尚不稳定,应加强支护;当围岩位移速率变化上升时,围岩处于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采取应急措施。

(4)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大于或等于0.8时,围岩不稳定,应加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承受的应力、应变、压力实测值与允许值之比小于0。8时,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第 8 页 共 9 页

10.3.5。4量测资料

竣工文件中应包括下列量测资料: (1)现场监控量测计划; (2)实际测点布置图;

(3)围岩和支护的位移-时间曲线图、空间关系曲线图,以及量测记录汇总表;

(4)量测变更设计和改变施工方法地段的信息反馈记录; (5)现场监控量测说明。 10.3.6竣工后量测

已竣工并交付运营的隧道,经批准后应进行长期运营量测时,运营量测点应在施工期间埋设并移交运营管理单位.运营量测由运营管理单位设专人进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