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学案
编制:吴慧平 编号:59DYW1420200918
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3.了解墨子思想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军事思想
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4.了解《墨子》
《墨子》这本书是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二、诵读感悟 (一)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学习引导】
《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文化常识 1.了解墨子
墨子,名 , 末期 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2.人物轶事
快马加鞭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
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圣人: ②以: ③焉: ④则: ⑤攻: ⑥弗: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察: ②当: ③自爱: ④亏: ⑤利: ⑥虽: ⑦慈: ⑧盗贼: ⑨然: ⑩室: ⑪身: ⑫乱物:
翻译本段:
翻译本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思考2】研读第二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2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2.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思考3】研读第三段
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
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若使: ②若: ③犹: ④恶施: ⑤亡: ⑥谁窃: ⑦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思考5】《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翻译本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一部分内容
2.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
【思考4】研读第四段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劝: ②交相: ③子墨子:
补充:
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四、艺术感悟—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分析】
五、阅读与思考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
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翻译本段:
3
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
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咸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201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 孙中原 有删改)
4
附: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
去治理;如果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医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的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因于人与人不相爱。臣对君不忠,子对父不孝,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只爱自己却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却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只爱自己却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爱儿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只爱自己却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只爱自己却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只爱自己却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不相亲相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盗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盗别人家使自己家获利。抢劫者只爱自身,不爱他人,因此抢夺伤害他人使自己获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亲相爱。即使是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打封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他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打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各种纷乱之事,全是这样的。
细察它们的起因,都是起于不相亲相爱。假使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他人如爱自己,还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之举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和臣子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之事呢?因此,不孝不慈之事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去偷窃?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身,谁还去抢劫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去侵扰?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去攻打?因此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打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相互进攻,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盗贼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人民相互仇恨,而鼓励相亲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能安定,相互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
一、1.翟,春秋,战国,墨家
4.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二、(一)明确字音。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ù) ...三、【思考1】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把 ③焉:于是、才 ④则:就 ⑤攻:治疗 ⑥弗:否定判断词,不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 活动二:
1.明确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
2.明确 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思考2】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 ④亏:使受损失 ⑤利:使……受益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⑨然:这样 ⑩身:指代自己 ⑪室:家 ⑫乱物:纷乱之事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
5
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 2.明确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思考3】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若使:假如 若:像 犹:还、仍然 恶施:怎么实行 亡:同“无” 谁窃:宾语前置,“窃谁” 有:同“又”
释义: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
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明确 运用假设论证和反问的修辞。 【思考4】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劝:鼓励 ②交相:互相
③: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释义: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思考5】明确 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思考6】明确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明确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6
五、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的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第一个“焉”,兼词,于是,如此;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第一个“窃”,偷窃,第二个“窃”,私下里。
B项,第一个“恶”相当于“何”,“怎么”,第二个“恶”,厌恶。 C项,第一个“攻”,治疗,第二个“攻”,攻击。 D项,两个“起”都译为“起源”。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词语的用法以及意思,还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联系成语、所学的文言文来理解实词的意思;还可以借助字形结构进行推测。
D项,“天下之乱物”意思是“天下的混乱之事”,“乱物”指纷乱之事,混乱之事。 故选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