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同段桥梁桩基础共有78根。
每台钻机采用两台泥浆泵,一台用于钻进循环,一台用于冲排泥沙。 泥浆系统布置示意如图7-1所示。 1)灌注桩的施工控制
(1)钻进参数选择与孔径控制
开孔时以主动钻杆自由对中转盘中心的办法,来调平钻机底座,开钻时轻压慢转,及时加入重块,降低钻具重心,防止倾斜。
正常钻进时,根据土层变化、孔径、孔深等因素,合理地选择钻进参数。 终孔时测量孔径,采用探笼器检测孔径,利用钻孔的钢丝绳把探笼器放入孔内,如上下顺畅即符合要求,否则进行扫孔。
(2)终孔鉴定及孔底沉渣控制
孔底沉渣直接影响着桩端承力作用的发挥,清孔时严格控制,下钢筋笼、导管后,在灌注混凝土前,进行二次清孔,同时调制优质泥浆,使其能降低颗粒下沉速度。
采用先进的反循环清孔工艺,沉渣测定符合要求后,立即灌注混凝土,保证二次清孔后至第一盘混凝土剪球时间不超过30 min,防止土渣回落;尽量加大混凝土初灌量,利用初灌量的冲力,冲开残余孔底的少量沉渣。
(3)水下混凝土灌注控制
水下混凝土灌注是成桩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保证桩身质量的最关键的工序。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技术进行灌注。第一盘混凝土的灌注采用剪球工艺,根据不同桩径计算混凝土的初灌量,保证第一盘混凝土灌入时能将导管埋入2m以上的深度。
灌注混凝土时,随着灌注高度的不断上升,及时提升导管,提升时保证导管底端埋入管外混凝土以下的深度不少于4~6m,但不大于6m,不将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避免造成断桩或局部离析。混凝土灌注时随时上下抽动导管,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混凝土灌注时经常测量导管内外混凝上面高度,控制导管在混凝土内的埋深。避免出现质量事故。
2)桩的检测
成桩后逐桩进行无破损检测,必要时进行钻芯取样。桩的无破损检测由具有检测资质单位和具有检测资格的人员进行。凿除桩头后,无残余的松散混凝土,且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水塔
制浆池 制浆池
沉沉 淀淀 池 池
闸门 贮浆池
进浆槽
钻孔
3)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及文字说明见表5。
制浆池 泥浆泵 泥浆管 吸浆管 钻杆 护筒 沉淀池 贮浆池 进浆槽 图7-1 旋转钻孔法泥浆循环系统布置示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