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2020-06-0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试卷第1页,总20页

四、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

教师:当年,莫理循的西北之行为我们留下近千张照片,使我们有幸目睹丝绸古道的广袤、苍凉。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大西北会是什么模样?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追随莫理循的脚步走进西北,感受西北吧!

试卷第2页,总20页

【设计意图】几张黑白照片和近乎传奇的莫理循故事,带学生穿越时空,来到了百年前那空旷、苍凉、落后的大西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试卷第3页,总20页

(一)草原和荒漠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1.指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看图说出本区包括的省份。

3.找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概括地形特点。

温馨提示:请大家看图8.3并阅读P73课文第一段,回答上述问题,并把重要知识点标记在课本的相关位置。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们学过“四大地理区域”,所以对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等自然概况已经比较熟悉了,让他们自主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读图归纳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的地形

试卷第4页,总20页

学生指图回答: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主要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等;本区的地形特点:本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转承:从地形看,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那本区的气候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P73课文第二段,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1.读本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本区的降水分布状况。 2.总结本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3.找出本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简单描述本区的河流特征。 4.说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认识西北气候干旱的成因,再一步步认识干旱的特征、表现以及对河流、植被的影响。安排学生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降水分布图

试卷第5页,总20页

学生讲述:本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不少地区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教师出示课件──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学生讲述: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十分干旱,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试卷第6页,总20页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河流图

学生找出黄河、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并说出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和内流河。

教师小结: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是我国最为干旱的地区。由于干旱,河湖稀少,且多内流河(湖)和季节性河流。主要外流河有黄河和额尔齐斯河,其中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本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学生活动一:

教师出示课件──西行记

试卷第7页,总20页

1.暑假我校小记者团要去西北采访,请看他们的路线图,他们要经过哪些省区? 2.他们上网查询了西北的气候,根据西北的气候特点,他们需要准备哪些物品? 教师出示课件:

3.他们计划考察的景点:①呼伦贝尔草原②吐鲁番盆地③天山④塔里木河等,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每个小组选取一处,写一份简短的导游词。

试卷第8页,总20页

学生交流。

转承:由于本区东西距离很长,各地降水量不同,所以西北地区内部景观差异很大。 学生活动二:

我们班同学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搜集了一些摄影家拍摄的照片,请为这些图片找找“家”。教师出示课件──照片欣赏。

试卷第9页,总20页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植被是反映气候的一面镜子,由于本区东西距离很长,各地降水量不同,所以从东向西植被也有差异。因为前面学习了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规律,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变化,所以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此活动题。

转承: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干旱的气候对河湖、地表植被影响很大,那对农业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二部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读图和P74课文,思考下面几道题:

1.西北地区的农业以哪个部门为主?有什么有利条件?

2.本区有我国的哪两大牧区?东部和西部比较,畜牧业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3.本区有哪几大草场?有哪些著名畜种? 4.本区牧民的传统房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畜牧业是本区农业的经济支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可以加深对这一知识的认识。题目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主要牧区和畜种的分布图。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

试卷第10页,总20页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转承:本区农业虽然是以畜牧业为主,但是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也零散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下面我们接着学习本区种植业的分布及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读P75~76图文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试卷第11页,总20页

1.本区的种植业有什么特色?分布在什么地方?

2.本区有哪些农业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3.本区有哪些优质农产品?为什么瓜果特别甜?

【设计意图】本区的农业不同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通过让学生自学解答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区农业特色的理解。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的分布图。

学生展示学生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的灌溉农业区。

试卷第12页,总20页

小结:水是本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由于干旱,本区农业都分布在有水源的地方。如黄河沿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正是有了黄河水的灌溉,才成为稻花飘香、绿树成荫的“塞外江南”;甘肃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南北的山麓地带正是有了高山冰雪融水的浇灌,才形成了重要的农业区。还有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等等。夏季充足的光热、强烈的昼夜温差、稳定的灌溉水源,使这些地方成为西北重要的粮棉和瓜果基地。

承转:干旱是制约西北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那应该怎样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新疆绿洲地区有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教师出示课件──坎儿井。

试卷第13页,总20页

学生活动三:

教师出示课件──坎儿井示意图。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坎儿井,试着介绍坎儿井的构成以及是如何引水的。完成P76~77的活动题。

2.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讲述,学生展示教师作简评。

试卷第14页,总20页

3.列举新疆的特色瓜果,并说明为什么这里的瓜果特别甜。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3.新疆为什么盛产长绒棉?塔里木河流域的棉农为什么越天旱越盼着出太阳? 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答案,教师出示课件,并小结: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旱,塔里木河的水主要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出太阳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多,河流水量增大,有利于人们灌溉。

试卷第15页,总20页

拓展: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你能介绍一下西北的特色饮食吗?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师出示课件并小结:

教师:让我们再欣赏一下西北风光,结束这次旅程吧! 出示课件:

试卷第16页,总20页

试卷第17页,总20页

课程小结

1、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地形: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候和河流:由于距海遥远和山岭阻隔,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4、自然景观:西北地区荒漠和草原广布,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5、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较多, 分布有高山草场。

试卷第18页,总20页

(2)优良畜种有三河牛、三河马和新疆细毛羊等,草原上可移动的房子叫蒙古包。 6、灌溉农业

(1)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有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才能发展农业,形成灌溉农业区。 (2)由于县级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尤以瓜果闻名国内外。

(3)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新疆的长绒棉享誉全国。

(4)引水工程—坎儿井:利用山麓地带的坡度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它的暗渠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以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

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内容主要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牧业发展的特点。教学从西北地区的位置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牧业生产特点。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多媒体资料展示、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探讨、合作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进而提高各种能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当然,在思考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独立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

试卷第19页,总20页

我设计了“瓜果品质优、成色好的原因”这个探究性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第20页,总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