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江西省南昌市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2022-03-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 下列物理量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三 四 五 总分 A. 讲台高度2 m

B. 徐琴老师跑800m需要10s C. 人的心跳是70次/𝑠

D. 普通中学生的体积大约5×104𝑐𝑚3

2. 关于误差和错误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用足够精密的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B. 多次实验的目的只有减小误差的作用 C. 严格按照实验规范,可以避免错误 D. 误差就是错误

3. 中国古人把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寸。2寸约为( )

A. 6.6 km B. 6.6 m C. 6.6 dm D. 6.6 cm

4. 如下图示所示,四个图都是用刻度尺测量一长方体的边长,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 下列测量中原理相同的是( )

测球的直径

第7页,共19页

测细铁丝直径

测海底深度

测摆动一次的时间

A. ②和④ B. ①和③ C. ①和② D. ③和④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6. 对于图中刻度尺的使用错误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刻度尺没有紧贴待测物体 C. 视线没有和刻度线平行

7. 下列工具中,能够测量时间的是( )

B. 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待测物起始端 D. 刻度线没有和待测物平行

A.

B.

C.

D.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 月球上的宇航员是可直接用语言交谈 C. 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D. 声音在气体中比固体传播的快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9. 物理学里面的伟人事迹引人入胜,请你写出两个物理伟人的名字______、______。

第18页,共19页

10. 一节物理课时长45______,教室长度8______。(填上合适的单位)

11. 物理考试前,老师提醒我们要仔细看题,这个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______产生,通

过______传到我们耳朵里。

12.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量程是______。 13. 如图是实验室用的量筒,量筒是测量

______的工具,图中眼睛读出的读数______(偏大/偏小/相等)。

14. 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会看到

的现象是______,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现象是______。

15. 如图,汽车身上有很多物理现象,比如轮胎上有花纹属于力

现象,鸣笛提示行人属于______现象,排气尾管很烫属于______现象。(选填“声、光、热、力、电”)

16. 为加速江西经济发展,昌吉赣高铁计划于2019年底通车。全线长415.165𝑘𝑚,合

______𝑚.通车后,南昌到赣州由原来的最快3小时56分缩短到两小时,共缩短了______s。

17. 如图所示是“测量曲线的长度”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圆

规两脚的距离______(选填“大”或“小”)一点,结果更精确。但不管怎样,最终的测量结果一定是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8. 如图所示,是一个装了一部分水的瓶子,对着瓶口吹气的发声部分是______;

用筷子敲击瓶身,发声部分是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9.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小明在打篮球时远投三分总是沾不到篮筐(如图甲)。①

他想怎样才能将篮球投得更远呢?他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篮球被投出后所做的运动叫做斜抛运动。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他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来做实验,保持容器水平,让喷水嘴的位置不变,用开关控制水喷出的速度。

第7页,共19页

让喷水嘴的方向不变(即抛射角不变),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让水的喷出速度较小,这时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A点;第二次,让水的喷出速度稍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B点;第三次,让水的喷出速度最大,水喷出后落在容器的C点。②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抛射角一定时,当物体抛出速度越大,抛出的距离就越远。 根据上面的探究结果,小明决定进行加强力量锻炼,使篮球出手时的增大。改进后,小明能把篮球投得更远了,三分投篮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③并且很高兴的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同学,小亮听了之后说:“我平时打篮球时,发现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投篮正确度”。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究征程……

(1)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属于交流与合作的是______。 (2)你觉得影响投篮远近的因素还有哪些?(写出一个即可)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可以用小明的器材,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器材。______ 20. 你会用下列器材吗?

(1)如图1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如图2所示,圆环内径(即中间小圆的直径)是5mm,则圆环的厚度是______。

(2)如图3所示,秒表的读数是______min______s,合______s。 (3)如图4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同学,水的体积是______ 21. 爱我育华物理实验小组对声音进行一系列探究:

(1)真空罩实验

①如图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

第18页,共19页

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

②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大。

③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______。 ④结论:______。

⑤此实验主要用到的物理实验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2)音叉实验

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的乒乓球跳起,这说明______能够传播声音;①如图2,

这里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②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的实验,乒乓球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跳起。 (3)敲桌子实验

如图3,用相同的力度敲桌子,第一次在空气中听,第二次耳朵贴在桌子上听;结果第______(选填“一”或“二”)次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22. 学完第一单元后,同学对体积和长度进行了一些测量。如

图所示,小红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长方体木块的体积,所作的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𝑉1;

B.用细线栓住铁块,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𝑉2;

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𝑉3;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1)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______(填步骤前的序号)。 (2)木块体积V为______𝑐𝑚3(填具体数值)。

(3)小明用刻度尺测出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木块的长宽高,算出体积,发现比小红测的要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小李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𝑙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𝑙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第7页,共19页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

(4)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 (5)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6)细铜丝的直径𝑑=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23. 几个同学观察到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有规律。于是对“哪些因素决

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 小赵: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小钱:可能与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有关;

小孙:可能与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最低点的最大距离)有关。

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模拟秋千的运动,并记录数据填入数据表内: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小球质量绳长𝐿/𝑚 𝑚/𝑔 0.5 1.0 1.0 1.0 1.5 2.0 20 20 30 30 20 20 摆动幅度𝐴/𝑚 0.05 0.08 0.05 0.08 0.05 0.05 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周期𝑇) 1.42 2.0 2.0 2.0 2.46 2.84 4 4 4 6.05 8.07 𝑇2/𝑆2 2.0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钱的猜想应该选择______、______两组实验(填实验序号)。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______有关。 (3)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_____(选填“长”或“短”)一些。

(4)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2的直角坐标中画出周期平方𝑇2和绳长L的关系图象。 (5)根据图象可以得到结论: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的平方跟绳长成______。

第18页,共19页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24. 完成以下计算:

(1)陈莉芳老师是个健身达人,经常低碳出行步行回家。周五的下午,她又快乐的从学校步行回家,到家后,运动手环上显示这一段时间内她走了5000步。若她走路时,平均一步长是50cm,求:陈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推着一个半径为20cm的轮子绕操场跑道一周,从起点到终点轮子共转过100圈,求操场跑道的长度是多少?

25.69𝑐𝑚、25.67𝑐𝑚、29.68𝑐𝑚、25. 小明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测了5次,分别为:

25.6𝑐𝑚、25.67𝑐𝑚。则:

(1)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 (2)物理课本的长度是多少?

第7页,共19页

26. 江科附中初二年级组织大家去远足,小明站在路边,对着前方远处的大山,喊了一

句“刘老师真帅!”4s后听到回声。求:(取声速为340𝑚/𝑠) (1)小明到大山的距离是多少?

(2)若又过了2s听到了身后的大山传来了回声,则两座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第18页,共19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

A、讲台高度比课桌稍高,在1m左右,故A错误。 B、徐琴老师跑800m需要210s左右,故B错误。 C、人的心跳是70次/𝑚𝑖𝑛,故C错误。

D、普通中学生的体积大约50𝑑𝑚3=5×104𝑐𝑚3,故D正确。 故选:D。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C

【解析】解:

A、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但不可能消除误差,故A错误;

B、测量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结论型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故B错误;

C、错误是测量不当造成的,所以严格按照实验规范,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C正确。 D、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D错误。 故选:C。

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又不尽相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只要规范测量,遵循仪器的使用规则可避免错误,但是误差不能消除,因为它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消除。

此题对错误和误差进行考查,而区分两者可从产生原因下手,让学生知道错误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因此可以避免;而误差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故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3.【答案】D

第7页,共19页

【解析】解:如图示意的长度定为1寸,则1寸的长度约3cm,故2寸约为6cm。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结合对图中长度的估计,可得出答案。

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有大致了解,明确长度单位间关系,可解答此题。

4.【答案】C

【解析】解:A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故A错误。 B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B错误;

C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并且刻度尺的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C正确;

D中刻度尺的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故D错误。 故选:C。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5.【答案】A

【解析】解:①中是通过刻度尺和三角尺直接测量出球的直径的大小; ②测细铁丝直径时采用的是测量多个求出平均值的方法,这样能减小误差; ③测海底深度时,利用的是速度公式的计算,属于间接测量;

④测量摆动时间时,先测量出摆动多次的时间,然后求出摆动一次的时间,这样能减小误差;故相同的是②和④。 故选:A。

根据每个图中测量的原理分析。

本题考查了不同情形下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出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6.【答案】BC

【解析】解:由图示可知,

A、刻度尺紧贴在待测物体上,故A说法错误; B、零刻度线没有对齐待测物起始端,故B说法正确; C、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故C说法正确;

第18页,共19页

D、刻度线和待测物平行,故D说法错误。 故选:BC。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本题考查了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即可正确解题。

7.【答案】ABC

【解析】解:ABC都属于表,能够测量时间,而D是米尺,可以测量长度的大小,但不能测量时间。 故选:ABC。

根据对常用测量工具用途的掌握作答。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用测量工具用途的掌握,是基本技能,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8.【答案】ABD

【解析】解:A、人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𝐻𝑧,所以物体振动时,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因此选项A说法不正确。

B、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宇航员不能直接用语言交谈,因此选项B说法不正确。 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因此选项C说法正确。 D、声音在气体中比固体中传播的慢,因此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AB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特点以及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9.【答案】伽利略 牛顿

【解析】解:

(1)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发现光的色散现

第7页,共19页

象,牛顿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 故答案为:伽利略;牛顿。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此题考查的是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10.【答案】min m

【解析】解:一节课时长为45min,符合实际。一般教室的长度约8m左右。 故答案为:min;m。

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

11.【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老师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能够传声,我们能听见老师讲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2.【答案】1mm 0−5𝑐𝑚

(1)由图可知,【解析】解:该刻度尺一大格为1cm,里面分为10小格,则分度值为0.1𝑐𝑚或1mm;

(2)由图可知,该刻度尺有零刻度线,最大测量值为5.00𝑐𝑚,所以量程为0−5𝑐𝑚。 故答案为:1mm;0−5𝑐𝑚。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刻度尺的量程是测量的范围。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是基础题。

13.【答案】体积 偏大

第18页,共19页

【解析】解:量筒可以直接测量液体体积,间接测量固体体积,因此量筒是测量体积的工具;

如图读数时如果视线不能与量筒的刻线垂直,眼睛向下俯视时,会以液面最高处为准,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体积;偏大。

在实验室中,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最凹处保持相平。 本题考查了量筒的用途和读数方法,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14.【答案】小球被弹开 看到小球被弹开,听不到声音

【解析】解: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会看到小球被弹开; 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但音叉仍然可以振动,所以月球上做这个实验,仍然会看到小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小球被弹开;看到小球被弹开,听不到声音。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回答: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注意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和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15.【答案】声 热

【解析】解:

(1)鸣笛提示行人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属于声现象;

(2)排气尾管很烫是因为排气管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属于热现象。 故答案为:声;热。

从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的现象这几方面的原理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 结合有关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常见的现象,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16.【答案】4.15165×105 6960

【解析】解:(1)因为1𝑘𝑚=103𝑚,所以,415.165𝑘𝑚=415.165×103𝑚=4.15165×105𝑚;

第7页,共19页

(2)缩短的时间:𝑡=3ℎ56𝑚𝑖𝑛−2ℎ=1ℎ56𝑚𝑖𝑛=6960𝑠。 故答案为:4.15165×105;6960。 (1)1𝑘𝑚=103𝑚,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2)先根据两次所用的时间求出缩短的时间,然后根据1ℎ=60𝑚𝑖𝑛和1𝑚𝑖𝑛=60𝑠进行单位换算。

本题考查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关键明确各单位间的进率,属于基础题。

17.【答案】小 偏小

【解析】解:(1)由数学知识可知,圆规两脚的距离小于圆弧的长度,圆规两脚的距离越小,越接近圆弧的长度,所以圆规两脚的距离小一点,结果更精确; (2)圆规两脚的距离小于圆弧的长度,所以最终的测量结果一定是偏小。 故答案为:小;偏小。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种以直代曲的测量值总是偏小的。

18.【答案】空气柱 瓶身和水

【解析】解:对着瓶口吹气,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即发声体是瓶内的空气柱;敲击瓶身,瓶身和水振动发声,发声体是瓶身和水。 故答案为:空气柱;瓶身和水。

敲击瓶子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包括瓶内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中的空气。

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确定发声体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① ③ 猜想:影响投篮远近的因素还可能与抛球的角度(抛射角)有关;

实验: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控制水喷出的速度不变,多次改变喷水嘴的方向,比较水喷出的距离。

【解析】解:

(1)文中画线的①是根据现象提出的问题;文中画线的②是探究后得出的结论,③是最后的交流与合作;

(2)猜想:影响投篮远近的因素还可能与抛球的角度(抛射角)有关;

实验: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控制水喷出的速度不变,多次改变喷水嘴的方向,比较水喷出的距离。

第18页,共19页

故答案为:(1)①;③;(2)猜想:影响投篮远近的因素还可能与抛球的角度(抛射角)有关;实验: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控制水喷出的速度不变,多次改变喷水嘴的方向,比较水喷出的距离。

(1)探究性实验一般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影响投篮远近的因素还可能与抛球的角度(抛射角)有关;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需采用控制变量法。

本题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以及探究性实验的步骤,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道好题。

20.【答案】3.50𝑐𝑚 4.0𝑚𝑚 5 37.5 337.5 乙 59mL

【解析】解:(1)如图1所示,物体左边的刻度为6.00𝑐𝑚,右边的刻度为9.50𝑐𝑚,则物体的长度是:𝐿=9.50𝑐𝑚−6.00𝑐𝑚=3.50𝑐𝑚;

圆环左边的刻度为6.50𝑐𝑚,右边的刻度为7.80𝑐𝑚,则圆环总厚度是:𝐿=7.80𝑐𝑚−6.50𝑐𝑚=1.30𝑐𝑚=13.0𝑚𝑚;

圆环内径(即中间小圆的直径)是5mm,则圆环的厚度:

13.0𝑚𝑚−5.0𝑚𝑚

2

=4.0𝑚𝑚;

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𝑚𝑖𝑛,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且是5分30多秒;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𝑠,指针在刻度37.5后一格位置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𝑠,即秒表的读数为5𝑚𝑖𝑛37.5𝑠=337.5𝑠; (3)使用量筒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面对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乙正确,分度值为1mL,示数为59mL。

故答案为:(1)3.50 cm;4.0 mm;(2)5;37.5; 337.5; (3)乙;59mL。

(1)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完整,然后认准分度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刻度尺上测出外径宽度,进而求出圆环的厚度;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本题考查刻度尺,秒表,以及量筒的读数,难度不大。

21.【答案】听不到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推理法 空气 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不

第7页,共19页

能 二

【解析】解:

(1)③④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依次推理,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声音,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⑤此实验主要用到的物理实验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2)①两个音叉之间是空气,敲击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的乒乓球跳起,这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音叉的振动肉眼不容易看出,乒乓球能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起放大作用。 ②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的实验,两个音叉之间是真空,因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乒乓球不能跳起。

(3)第一次在空气中听,传播介质的空气,第二次耳朵贴在桌子上听,传播介质是桌子(固体)。因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效果好,所以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故答案为:(1)③听不到声音;④真空不能传声;⑤科学推理法;(2)①空气;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②不能;(3)二。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在探究过程中,注意现象的分析与最终结论的推理过程,用到了理想实验法。

2

22.【答案】A 15 木块会吸水 A C DEBC或DBEC 𝑛

𝑙

【解析】解:(1)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水的体积,故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A; (2)由图可知,量筒分度值为5mL,铁块和水的总体积为𝑉2=70𝑚𝐿,铁块、木块和水的总体积为𝑉3=85𝑚𝐿,则木块体积为:

𝑉=𝑉3−𝑉2=85𝑚𝐿−70𝑚𝐿=15𝑚𝐿=15𝑐𝑚3;

(3)木块放到水中会吸水,导致铁块、木块和水的总体积偏小,所以计算出的木块体积偏小;

(4)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𝑙2,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

(5)改正错误后,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EBC或DBEC;

第18页,共19页

2

(6)由以上分析可知,细铜丝的直径𝑑=𝑛。

𝑙

(4)𝐴;C; (5)𝐷𝐸𝐵𝐶或DBEC; (6)𝑑=2。 (1)𝐴;(2)15;(3)木块会吸水;故答案为:𝑛(1)利用助沉法测量不规则木块的体积,不需要测量一开始需要水的体积; (2)量筒读数时,视线与液柱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3)木块能够吸水,放入水中时水面会下降;

(4)(5)(6)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铜丝的

2直径𝑑=𝑛。

𝑙

𝑙

助沉法是在测不沉于水的固体体积时常用的方法,它的关键是搞清楚各体积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想要的物体的体积;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23.【答案】2 4 绳长 短 正比

【解析】解:

(1)探究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可能与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有关时,应控制小球质量不同,其他因素相同,故应选择2和4实验;

(2)由表格中的实验可知,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与质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长度有关,摆的长度越大,时间越长;

(3)某一摆钟变慢了,因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越慢,所以要调准它即把摆长调短一些;

(4)以绳长L为横坐标,周期平𝑇2为纵坐标,在直角坐标中描绘出(0.5,2.0)、(1.0,4)、(1.5,6.05)、(2.0,8.07)四个点,用线连接,如图:

(5)由上图可知,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的平方跟绳长成正比。

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可能有:摆长、质量、摆动幅度。一定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即研究任意一个因素和往返摆动时间的关系时,一定保证其它两个因素不变。 此题通过探究影响摆钟摆动时间的因素,考查了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实验中分析时要

第7页,共19页

注意需控制的变量和不变的量,通过实验得到往返摆动的时间受摆长的影响,钟摆越长,往返摆动的时间越长。

24.【答案】解:

(1)陈老师家到学校走了5000步,平均一步长50 cm,则陈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𝑠=50𝑐𝑚/步×5000步=0.5𝑚/步×5000步=2500𝑚=2.5𝑘𝑚; (2)轮子半径为20cm,则轮子的周长为: 𝐶=2𝜋𝑟=2×3.14×0.2𝑚=1.256𝑚,

从起点到终点轮子共转过100圈,则操场跑道的长度是: 𝑠=100𝐶=100×1.256𝑚=125.6𝑚。 答:(1)陈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5𝑘𝑚; (2)操场跑道的长度是125.6𝑚。

【解析】(1)已知陈老师运动的步数和每一步的长度,两者之积即为家到学校的距离; (2)已知轮子的半径,根据公式𝐶=2𝜋𝑟既可以求出轮子的周长,乘以转过的圈数即为操场跑道的长度。

本题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25.【答案】解:(1)因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所以所记录数据的倒数第

二位即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以“25.69 cm”为例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25.6 cm”与其他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29.68𝑐𝑚”与其它数值差别较大为错误数据,这两次测量结果应舍去,将其它几组数据取平均值即为物理课本的长度: 𝐿=

25.69𝑐𝑚+25.67𝑐𝑚+25.67𝑐𝑚

3

≈25.68𝑐𝑚。

答:(1)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5.68𝑐𝑚。

【解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由正确读数的倒数第二位确定;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计算、以及对误差进行分析的方法,尤其在最后一问中,应注意细心分析,明确应舍去的数值。

26.【答案】解:(1)声音从小明所在的地方传到大山的时间:

𝑡1=2×4𝑠=2𝑠,

第18页,共19页

1

由𝑣=𝑡可得,小明离大山的距离: 𝑠1=𝑣𝑡1=340𝑚/𝑠×2𝑠=680𝑚;

(2)又过了2s听到了身后的大山传来了回声,则声音从小明所在的地方传到身后大山的时间为:

𝑡2=2×(4𝑠+2𝑠)=3𝑠, 小明离身后大山的距离:

𝑠2=𝑣𝑡2=340𝑚/𝑠×3𝑠=1020𝑚, 则两座山之间的距离是:

𝑠=𝑠1+𝑠2=680𝑚+1020𝑚=1700𝑚。 答:(1)小明到大山的距离是680m; (2)两座山之间的距离是1700m。

【解析】(1)小明站在路边,对着前方远处的大山喊话,声音从小明所在的地方传到大山的时间𝑡1=2×4𝑠,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小明到大山的距离;

(2)又过了2s听到了身后的大山传来了回声,则声音从小明所在的地方传到身后大山的时间为:𝑡2=2×(4𝑠+2𝑠),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小明离身后大山的距离,然后可知,两座山之间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传到大山的时间是关键。

11

1

𝑠

第7页,共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