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广电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2022-09-30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学术前沿

周恩来早年在《尚志篇》中提出,高尚的人,要像诸葛亮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像哥伦布“冒万险探新大陆”,要像华盛顿“脱专制竖自由旗”。他自己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办事应“秉着良心去做,光明正大”,为人民“想法尽我们的责任”,“没有一点退缩”,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拿新闻作交易,珍惜名誉,不能存“邀名之心”。

1957年5月21日,周恩来在同新华社记者徐熊和外交部亚洲司一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要当好记者,就要干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外事记者必须透彻通晓时势,要采访什么学什么,遇到复杂问题要经常与行家切磋琢磨。四天以后,周恩来同部分外事记者谈话时又指出,记者不能缩手缩脚,也不能自以为是,既要大胆负责,独立思考,又要向别人请教,特别是遇到重要的政策问题、外交问题,应向有关方面请示,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自己难于发现的错误。这些话虽然是针对外事记者说的,但是它们阐明了记者工作的普遍规律,适用于所有的记者和编辑,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金玉良言。

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所采取的一贯态度是既热情帮助,又严格要求。1955年7月间,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李先念副总理作了关于国家预决算的报告。新华社一名记者在摘发这个报告时,漏写了1954年结余一项,结果整个数字就对不上。第二天见报稿上的这个问题被周恩来同志发现了,就立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他要求有关同志做出检查,并且坚持扣除其一个月工资的百分之十,作为处罚。后来,这位同志多次谈起这件事,认为周总理的严肃处理,使他受到很深的教育,终身难忘。他说,这件事的教训在于:对不熟悉的事情,要向人家请教,要虚心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稿子写好后,要仔细推敲核实,要加强政治责任心,不能粗心大意。回顾这件事,对于我们今天清除记者队伍中那些作风虚狂,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重学习,不求甚解,工作粗疏等不良现象,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广电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栾轶玫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广播电视在经历了最近20年的发展之后,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可持续发展”应是主导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各项政策改革及制度安排的主要基点,而社会满足与形象建构则是广播电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会其它期待的满足有效统一起来,如何能在宣传中将坚持党性原则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如何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调适政治期待,为其找到最佳的着陆点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广电媒介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市场期待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

我国的广电媒介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可以说,满足市场期待是市场经济广电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电媒介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广电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竞争中,资金的投入与高质量产品的产出具有越来越紧密的相关性。而目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广电产业面临的还将是“资金短缺”等瓶颈,无疑这将制约着广电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化道路既是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广播电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市场期待”,而且要不断地满足“市场期待”。因此,认真评估“市场期待”,正确回应“市场期待”便尤为重要。

广电产业在满足市场期待时要处理好如下几方面关系:一是要始终正确认识广电媒介的产业属性,这意味着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二是平衡政治期待与市场期待的关系,在广播电视“做大、做强”的同时,不能将政治期待淹没于市场期待中;三是在对待市场期待时,要注意市场的节奏,在合作与吸纳资金时,能够在可控的节奏

一、社会满足的实现——中国广电可持续发展的稳态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广电媒体未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要在稳态中实现动态发展。“政治期待、市场期待、公众期待”三者共同构成了广电媒介发展的社会“期待空间”,广电媒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于这三方期待的“社会满足”的实现,这是广电媒介科学发展的稳态保障。

(一)政治期待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作为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主要内容有:公开声明自己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不说假话,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真诚地和人民同呼吸,共甘苦,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宣传纪律。这些都是未来广电媒体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政治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中国广电媒介发展战略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于政治期待的满足将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进程。比如说传播语态、传播模式、传播策略方面的与时俱进,以及如何能将政治期待的满足与社

(作者系江苏南通市记协《江海记者》杂志执行主编、主任编辑)

18

今传媒2006.01

学术前沿

中稳步发展。

(三)公众期待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广电媒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在政治上要保持先进性及党性原则,在经济上要聚合有效市场资源,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之外,由于媒介的特殊属性,广电媒介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对于“公众期待”的满足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原因如下:

一是公众期待与政治期待的一致性。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治利益与人民大众利益具有根本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期待与公众期待是一致的。媒介在满足政治期待的同时,也意味着公众期待得到了满足。

二是公众期待的多元价值取向。公众期待除去与政治期待重合外,还有自己的期待取向,比如说,对于娱乐的需求与期待、对于社会守望的需求与期待、对于教育的需求与期待等等。这些与政治期待一同构成了公众期待的全部内容,也应成为媒介满足的公众需求的组成部分。

三是市场期待的满足要通过公众期待的满足来实现。媒介在市场上能获得成功,说到底,主要来自于公众的肯定与认可。公众期待的满足一方面可以为媒介带来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加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还能为媒介赚得注意力,获得受众资源,由此能在广告市场上赢得份额,从而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来更好地满足市场期待。

未来广电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制度安排还是具体政策都将在“政治期待、市场期待、公众期待”这一框架体系之下进行。广电媒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即是与这三方期待博弈且维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政治期待、市场期待、公众期待”共同构成了未来广电发展的期待空间。

塑造,媒介进入形象时代之后,“形象营销”成为媒介个体获得眼球及社会、市场认可的制胜法宝。因此,未来广播电视发展,意味着每一个广电媒介个体都要具有“形象建构”的意识及策略。“形象建构”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广播电视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形象建构之于整个国家形象的意义——广播电视作为国家形象的前沿展示者,它的形象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

(一)“形象建构”是与广电媒介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制胜要素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宇宙的一

切都表现为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的推动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一过程迟早要转化为另一过程,而在每一过程中都蕴含着与之密切相对应的制胜要素,所谓制胜,“是指一种完满性、完美性、前卫性、赢他性、独特性”。任何事物,其背后总存在着某种制胜要素推动其发展,而制胜要素是帮助事物圆满地走完一个过程的最佳动力。

形象制胜是媒介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媒介产品被大量地生产出来,品牌繁多,品种各异,人们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同类的媒介产品的质量可比性也将越来越小,大多数媒介组织都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之间的竞争便不再是纯产品的竞争,而是更多地转化为媒介形象的竞争,生产发展的最后阶段必然是形象制胜阶段。

综观新闻传播史,在媒介发展的各个阶段,媒介制胜的关键因素是不断演化的,基本经历了“产品制胜、(包含介质因素的)技术制胜、营销制胜、形象制胜”四个阶段。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阶段制胜要素是怎样交替更迭的。当广播电视发展到一定数量,广播电视内容——这一产品就成为广电媒体制胜的关键要素,谁有独家内容,谁就能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新一轮的媒介变革由此展开。比如说广播技术从最初的“有线广播”到“无线广播”,转而到“数字广播”“卫星广播”“网络广播”,一直到新近出现的“播客广播”,在这一发展阶段,谁能最早最好

地稼接“新技术”,就可以挟“新技术”的优势而叱咤风云,新技术成为媒介这一发展阶段制胜的要诀。然而随着技术的推广泛传播及复制应用,技术的优势必然渐渐隐退,当到了所有的媒体组织都能够采用相同技术的媒介发展阶段时,媒介制胜又有了新需求,于是,“营销制胜”就脱颖而出,主导了媒介制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高度市场化的媒介而言,代表着媒介产品后延的服务与补充——媒介营销成为媒介制胜的主角。然而,媒介前行的脚步并未由此放慢,当营销成为各媒体组织的一种普遍策略时,它因失去独有性而渐渐出让了自己主导地位,这时候,“形象制胜”就闪亮登场了。形象制胜是媒介自然演化的逻辑结果,媒介形象附着于媒介价值,但更具想像与建构的空间。它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媒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稳定、持久的形象体系,它嵌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内;一方面来自媒介主动建构与追求的形象体系。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象成为媒介获取有价物的一个有力且主要的要素时,我们由此可以说媒介进入了形象制胜阶段。无疑,广电媒体也不可避免地将经历着上述“产品制胜、(包含介质因素的)技术制胜、营销制胜、形象制胜”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累积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到了“形象制胜”的阶段,我们就可以不要内容、不要技术、不要营销,相反,正是有了先前这几个阶段的累积,媒介才能自然进化到“形象制胜时代”。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广播电视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准确把握当下的发展际遇并能预见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制胜要素,掌握发展的主导权。可以预见的是,当媒介进入“形象时代”之后,中国广播电视业在发展路径中将不可避免地将“形象力”作为自我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嵌入制度安排及具体实施方案中去。形象建构除了贡献于广电自身的发展,还将贡献于国家形象的建设及维护。

(二)广电媒介形象建构是国家形象建构的有力支撑

什么是国家形象?广电媒体对于国家形象建构有哪些影响?广电媒体自身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为什么我们提出未来广电实现可持

今传媒2006.01

二、形象建构——中国广电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力量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制度安排与实施方案的“与时俱进”,按照社会进程及媒介发展的逻辑规律,“形象建构”将成为未来中国广播电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形象建构”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作为个体的中国广电媒介的形象

19

学术前沿

续发展时要格外重视“广电媒介形象建构”要回答的问题。无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实力与影响日渐增强,而代表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国家形象”也日益成为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命题。中国广电媒体由于其行业特性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在国家形象建构的每一个环节中,广电媒体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广电媒体的报道折射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在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带来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各国通过传媒树立本国的形象,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了对他国形象的认知,并引导受众加强这种认知。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和技术力量的不均衡而导致西方传媒控制着国家品牌和形象营造的主导权。例如,现在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种是英语,占70%以上,中文只占8%左右(前几年只有4%)。有资料表明,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消息来源于只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背景下,包括广电媒介在内的中国传媒对于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意义非常,这也是广电媒介实现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其次,广电媒介形象本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也影响着国家形象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指标。我们知道,如果媒体传递的是一种客观、公正的社会守望者的“民主形象”,公众也倾向于形成“民主”的国家形象,反之,如果媒介形象是一种被垄断、被御用的形象,则公众对于国家的印象也容易陷入一种“极权”的刻板成见中去。从中可以看出,健康媒体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健康国家形象的成形,从而使国家整体的“软力量”稳步增长。无疑,广播电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它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媒体不具备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图像时代,广电媒体的声像传播在影响公众态度方面能够“潜移默化”且“深入人心”;声像传播在诉诸情感、建构认同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为广电媒体塑造并传播“打动人心”的国家形象提供了便利;与报纸、杂志等媒体相比,“语言障碍”对于广电媒体的限制相对弱一些,这也使得广电媒体国家形象的国际

传播中变得较为容易;声像传播的传播特性使得广电媒介在建构国家及政府“公信力”方面更具优势。我们常说“图像为证、数字说话”,“言见为实、耳听为虚”,对于公众来说,广电媒介“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本身较其他媒体而言,其传播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更具可信度,因此较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最后,建构并传播符合国外受众的广电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传播意义重大。作为国家对外宣传报道的主阵地,广电媒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而我国广电媒体一直以来对于形象建设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媒体的自身形象策划、设计与推广对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广电媒介形象设计要符合国外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形象宣传广告要通过国外主流媒体进行立体化推广,并不断调整形象策略。广电媒介形象建构的目的在于提升广电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其提高传播内容的可信度、说服力创造前提和基础,从而为把我国国家形象客观、准确地传递给国外民众开辟道路。

(三)广电媒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力出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于广电媒介可持续发展无疑更是意义重大。“技术创新力”是广电媒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发动力,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将带来广电媒介的新一轮发展。“数字技术带来了数字电视,全新数字电视引发的是一个包括收视方式在内的全新产业变革,而在其中,许多新的商业机会与发展可能应运而生:网络技术催生下的“IPTV”与“手机电视”对广电媒介的内容提出了全新要求,无论是渠道还是内容,技术进步的每一小步,都将引发广电媒介发展的一大步。广电媒介因为技术进步,可以触及的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发展中的广电媒介,每一个探索都是新的未来。由于关于“技术与广播电视发展”的讨论先前已有不少,因此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到了广播动态发展二力中的一力——“广电形象力”上面来,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发关于广电形象建构的更多探讨。

传媒资讯

2004/2005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优结果

为进一步促进陕西省科技期刊提高办刊质量,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自2005年10月26日——2006年1月6日,组织专家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审读、评优。参加审读、评优的科技期刊124种,其中学术类49种,优秀17种,良好29种,合格3种;技术类64种,优秀25种,良好32种,合格7种;综合类、科普类11种,优秀3种,良好6种,合格2种。现将获得优秀的科技期刊予以公布:

一、

学术类(17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火炸药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西安通信学院学报

二、技术类(25种)棉纺织技术、中国油脂、化学工程、中国有线电视、测井技术、动物医学进展、现代泌尿外科杂志、高压电器、纺织器材、应用化工、稀有金属快报、铸造技术、飞行力学、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特种橡胶制品、实用放射学杂志、焊管、工业催化、细胞分子与免疫学杂志、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现代电子技术、电瓷避雷器、中国医学伦理学

三、综合类、科普类(3种)石油工业技术监督、西北园艺、陕西水利

(作者系英国WETMINSTER大学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

20

今传媒2006.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