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代稀有银钱或许您一枚都没见过

2021-10-2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宋代稀有银钱或许您一枚都没见过

1.北宋稀罕品《宣和通宝隶书大字短宝开足小平银钱》

宣和通宝,乃为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公元1100—1125年)铸币。宣和通宝钱,钱文真书、篆书、隶书、行书皆具,书体丰富。其主铸材质铜,亦有铁钱辅铸并行用,金银钱辅铸为赏赐。宣和通宝钱书体书意各异,版式较繁,依据不同书体书意及其版式,珍泉普品皆具。

谱载宣和通宝铜钱一式,小平形制,书体隶书,谱谱批曰全称“大字短宝开足(昂通)”。其版式独特,虽非珍式,然亦相对遗存不多,且字口良好,品相甚佳。早前多篇博文和泉赏已经提及或展赏,北宋时期,铸银钱有习,不少品种皆有发现银钱流世。检点愚帐中,恰好有藏一品这样的宣和通宝隶书大字短宝开足版式银钱,稀罕难得,今特将其帐中点出,发之于博客展赏,以飨泉好。

展目本品,品文识书。可见面文“宣和通宝”四字,隶书书体(“和”字略具楷意),书写规范,笔划横直竖立,字形大小适中,不决协调,整体书意凸显庄重得体。故首先从书相整体判断,其乃宣和官炉有品,实实在在,其门得开。

而其之所以是“大字短宝开足(昂通)”之版式,有些泉友不甚明白,此结合实物照稍做诠释。一是,“宣和通宝”四字,相对字形较大近乎接廓;二是,可见“寳”字矮于穿廓上线,看似字形趋短(注意,其实并非什么“短寳”,而是“寳”字和“通”字有所上下错位,没有在一条平行线上而已。这里仍以“短寳”论,无非续采用泉谱之说法方便释读。)三是,可见“寳”字之“貝”最后两笔笔划,呈左右大开之态,故曰“开足”;四是,见“通”字之“甬”头部为“横U”,此写法乃所谓古泉版式中典型而鲜明的“昂

通”写法。由此四个方面,故得此版式之名矣。

续接赏鉴,观铸识体。不难看出,本品铸制相当精整,其铸相精美,方圆廓正,平坦地章,穿轮干干净净。字廓来看,线条清晰有加,深竣挺拔而又自然有度,无故作高凸之态。其直径为24.5毫米,重约3.78克,厚薄适度,小平标准形制稍大。显而易见,其铸相具徽宗官炉出品品质,亦与铜钱一致,乃银铜同母。故而,其铸相当为开门是也。

再来鉴赏,辩锈识浆。一眼可见,其材质乃为银质,包浆黝黑,银质特有,十分凝重踏实,紧缚钱体而不虚不糟。无需多言,其包浆质地纯正无邪,昭然自然天成之相,浆相开门见山矣。

综上所述,三相一材,正点无邪,正是那“大字短宝开足昂通”版式之宣和通宝钱。由于本品乃为银质,至今来看,发现罕少,诸谱不载,名家未见,其收藏价值自然较之同版式铜钱便要珍贵很多,愚能获藏,亦是十分的幸运矣。

2.南宋稀罕品《庆元通宝背永银钱》

庆元通宝,乃为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铸币。形制小平、折

二、折三,主铸材质铜、铁,亦有银钱。该钱背文字多为纪地纪年。除个别品种遗存稀少外,多数属于普品。

而在庆元通宝钱式中,有一品式乃“庆元通宝背永”钱,谱载批注珍罕,系南宋饶州永丰监试铸之母泉,未正式行用。然而,就近年发现与披露来看,庆元通宝背永钱已非极罕见。再从谱载拓图品相来看,其认作试铸之母钱,亦觉有些勉强。因此,愚见以为,其应非母钱,而是永丰监试铸的折五型铜钱。因其时铸量有限,初炉铸品品质较优,品相似母而已。此致该钱遗存稀薄,品相好而致使某泉家以母相认,后误传下来。

之所以愚见如此认为,不仅因为近年该钱铜钱已非一二面世,且真实无疑;还因为其亦发现同模同版银钱,这表明谱载其仅为“母泉”之说并不准确。藉此,今日便将愚帐中所藏的这品庆元通宝背永银钱拍照亮相,博展赏析,以证愚言。

首鉴其浆相。可见本品质色银白,包浆黑褐,材质乃银质无疑。察其包浆,银钱特有,浆相凝重而踏实,浆色黝黑与红褐色深浅不等相间相错,分布呈十分的自然之貌。无需赘述,此等包浆质色,耄耋老相,自然天成昭然,可谓无异无邪,开门见山矣。

次鉴其书相。一眼可见,本品乃楷书书书体,此楷书正如谱批乃为较为鲜明的瘦金书书意。其字布局协调,笔划起顿有力,转折见锋,笔力凸显遒劲,非同一般,端庄隽美之感,盎然神韵直扑眼底。其书体书意,亦与谱载诸般特征无二,显示其乃永丰监官炉出品,开门书相无疑。

再鉴其铸相。可见本品铸制精整,铸相显示器方正圆矩,平坦地章,穿轮干净。面背字廓深竣挺拔,而又凸显自然,毫无做作之态。其直径为36.2毫米,重约16.53克,铸体厚薄适中,折五型大小。显而易见,此等铸相上佳,若非官炉所铸,盖不能为矣,此其

一;其二,可见其笔划有流银粘连,笔划亦相对略粗,笔划间间隔距离不大,故结合其厚度,尚不足以成就母相。当然,也正因为此特征,反倒彰显铸相之自然,加上银质铸就,可断其以铜钱之模为范的初铸银质样钱,确定无疑矣。

一番鉴赏,三相一材,毋容置疑,可谓真实可靠,开门见山之品。由此可以更为有力佐证,庆元通宝背永钱,非谱载之说为“母泉”,而是初铸样钱的性质。

就目前来看,虽然此钱有伪品行世,然真品亦非一二遗存,明确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而就银钱来看,同样情况,尽管其价值更高于铜钱。以愚眼界所及,银钱也不止一二枚面世。尽管如此,经得起诸般审视推敲的钱品仍然不多,仍不失其南宋珍泉之誉。当然,亦难免有人不信,究其原因,不外乎因旧谱定珍,名家言罕,而将其作为盖棺之论,从而把古泉的发现当一成不变之物所致矣。

3.南宋稀见的《建炎通宝篆书光背小平银钱》

建炎通宝,乃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铸币。高宗在位乃36年,先后使用“建炎”年号4年、“绍兴”年号32年,并分别铸有建炎和绍兴两种年号钱币。建炎则是南宋的第一个起始年号。期间分别铸了元宝、通宝、重宝等三种宝文钱。

其继承北宋铸钱之习,亦实行对钱制。

建炎钱因为铸期短,铸量相对亦少,因此存世量总体上偏少。相对而论,通宝和重宝钱略多见,元宝则稀。而依照北宋之习,南宋时期亦在铸铜铁钱之时,辅铸银钱,用以纪念或赏赐。然,根据遗存情况来看,进入南宋之后,银钱的铸量便开始明显少于北宋,及至南宋中晚期更少,这应当是与南宋经济社会的日渐衰落有直接关联的。因此,相对总体上来说,南宋银钱比北宋银钱又更为珍贵一些了。

今日所展,便是愚帐中所藏的一品“建炎通宝篆书小平”银钱,此银钱亦是诸谱不载,也是出土之物,属稀罕之品。故十分值得一赏。

辩锈识浆,展目本品,可见黝黑银质包浆覆盖,紧缚其身。其红斑凸显,彰显凝重老道之包浆。其浆垢叠嶂之质色,昭然自然天成,显示其乃出土之品。如此老态龙钟之相,无需多说,浆相老而开门。

观铸识相,可见其铸制精整,直径23.6毫米,重量约4.21克,厚薄适中,小平形制。其铸相方正圆矩,坦平地章,穿轮皆呈干净之态。其中,面字廓深竣挺拔有度,线条清晰,背廓稍平,略见移范。其整体铸相凸显自然,建炎官炉之作毫无疑问。

品文识书,但见此钱整体乃篆书书体,书意端正,古朴率真,笔划清晰,颇见力道。文字布局协调,横直竖立。其中,可感“寳”字书意独具特点,乃具楷意,故而也可以将此细分为“楷寳”版式。无需多言,其乃建炎通宝篆书钱之典型书意特征。故而,其书无邪,建炎官炉钱之本色矣。

毋容置疑,本品乃一枚较为难得的建炎银钱,尽管体小重微,然亦今所见仍甚少,实

乃难得之南宋银钱,珍贵自不必言矣。

不管如何,其能遗存于今日,并被发现,甚是难能可贵。过去没见过,本属自然,只不过当其现身以后,你是顽习守旧,马鹿不分呢,还是眼明心亮,开阔心胸,实事求是,大大方方的承认它。一句话,胸襟不同,泉识不同,结论当然不同矣。

4.北宋稀见的《太平通宝光背小平银钱》

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太平通宝”年号钱,一直以来均认其为宋代第一种年号钱(注:这一认识是传统认识,并不一定正确,待后依据另外实物考释)。其形制和宋元通宝相似,钱文书体以楷书兼八分,光背且有背星月纹式。《宋史》食货志中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而南宋太平钱则非行用钱而属吉语宫钱性质。

太平通宝钱主铸材质铜,亦铸有铁钱。因版式形制以及背纹饰不同而珍普有别。此外,亦有辅铸赏赐银钱遗存。愚博客就曾展示过一品太平通宝广穿小平铁范银钱。今日,再将另一品中宽缘太平通宝小平银钱帐中择出,博发一赏。

察其锈相,可见其本品银质特有包浆十分凝重,黝黑浆色,红斑闪现,斑驳更显,包浆紧实不虚,耄耋沧桑之感尤其鲜明,昭然自然天成之相,自毋容置疑。

品其书相,可识其乃隶书书体,直读,书写规矩有加,布局协调,横直竖立,书意彰显端庄隽美。可见本品版式较为特别,“通宝”二字字形狭长,是为特征之一。一句话,其书相古朴自然,无异无邪,自是开门本色矣。

观其铸相,可见其铸体精整有加,铸相显示方圆廓正,平整地章,字廓深竣有度,清晰呈现,穿轮亦见修整干干净净。其缘乃中宽缘知识,背廓较为平漫,直径24.2毫米,重约3.63克(因背廓平漫而至重量有所降低),稍薄,乃小平形制。如此铸相,凸显自然而毫无做作之态,故其铸相之门可开。

因此,本品诸相无异无邪,可谓开门见山之品。宋代银钱遗存不多,自古泉界稀见,入谱者稀少,偶见有谱录入,亦是定级甚高。原因在于,史上银钱非行用钱,铸量稀少,民有则深藏之,遗世自然稀薄,至今来看,亦是如此矣。

5.南宋铁范银《淳熙元宝背月孕星折三银钱》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铸“淳熙元宝钱”。其形制计有小平、折二、折三。钱文分有楷、篆、隶三种书体。主铸材质铜、铁。铁钱铸量较大。主要行用于四川路及两淮路(江苏、安徽中部及湖北东部)等地。

在淳熙元宝钱系中,铁钱背三,为主铸流用币之一,且有一定铸量。故,谱载录入了其广穿铁母铜钱(另有狭穿未见谱载),成为淳熙元宝钱遗存中相对最为珍贵的品种。

淳熙元宝背三,之“三”为较为奇特的星月纹组合形式,即上仰圆弧线条再套入两颗“星”形,组成数字式“三”纪值。

前本博曾经展示过淳熙元宝背月孕双星(实则为“三”的符号)铁母钱一品。今日,再将帐中所藏一品该钱的铁范银钱,遣上博来,一展其貌。

此品作为铁范银,长期以来不曾见有谱载,亦未见泉家述及。

此铁范银钱乃东北地区罐装窖藏出品。 察品貌而可鉴,其银质包浆凝重,土沁土渣犹在。从品貌上看,其包浆自然天成,耄耋之相明显,并无丝毫可疑之处,乃开门之品,不疑。

作为铁范银钱,多属初铸样钱性质。自然其厚度比一般行用钱更显厚实。可见铸体十分精整,边圆廓正,坦平地章,干净穿口轮边。其直径31毫米,重10.51克。其字廓高凸,钱文笔划间隔有距,粗细适中,具母之相。由于其是银质铸成,故愚见以为其非铸母,可入铁范银样钱之列。

其钱文楷书书体,书写规范,书意端美无异。其中,因淳熙元宝背三钱有两种版式,

一是广穿,二是狭穿。而此钱则是广穿,正是其中之一式无疑。

淳熙元宝背三(月孕双星)铁范银,虽有所出,然却稀见。相对而言,南宋银钱已经大大少于北宋,因此,此银钱算是珍贵之品,藏之不易,值得珍惜矣。

6.北宋铁范银钱《政和通宝篆书(长足)光背折三》

政和通宝,乃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 1111 —1118 年)铸币。其中,“通宝”计有小平、折二型铜钱及折三型铁钱,楷书、篆书,隶书三种书体,是为对钱,因“政”书别等,致其版式繁多,不一而足。

历谱所见,折三型篆书政和通宝仅载入篆书铁钱,未见铜钱录入,银钱更无。在旧谱中,曾见载入小平银钱,批曰大珍,其说虽感少见多怪,然亦说明政和钱和其它宋钱一样,有银钱史铸存世矣。

在之前的博文和宋代银钱的展示中,愚见曾述及,通常行用铁钱,铸铜铁母。除此之外,不少泉品还有铁范铜样钱。故,以铁范为基,选用其它材质铸样,如金、银贵金属等,便不受限制,顺理成章,其有无关键在于后世是否发现为证,而不在于凭想当然可能不可

能。此乃“铁范银”钱之由矣。

今日,再将帐中所藏一品政和通宝折三银钱点出,博发一赏,再证铁范可以有除铜品之外的其它材质,尤其是贵金属。即,铁范银钱。

展目赏析此钱,其乃材质银质无疑,但见包浆覆盖,黝黑淳厚,真实自然,其乃窖藏之物,一派天成之相昭然。

观其铸体,规整有加,直径32毫米,重约10克有余,是为折三之形。其边圆廓正,平整地章。尤其字廓深竣挺拔,笔划纤细而间隔有距,清晰有加,几可为母,甚至可说乃银质母钱。其穿轮修整干净,线廓鲜明,铸相一流。一句话,其官炉优品之品质昭然,无不开门是也。

复品钱文,其钱文乃篆书之体。其书体书意,布局协调,规范而彰显端美。此书意与谱载折三铁钱相近,无异无邪。其中,“寳”字之足部,可见左右笔划拖长,依谱版式之说,乃为“长足”之宝,是为相对少见之版式。

显而易见,此枚折三篆书政和通宝银钱,应该至少也是以铁钱之范为模所铸就,是为一枚典型的铁范银钱,并无多少疑处。此钱至今来看,愚孤陋寡闻,可谓仍十分的罕见,当为珍贵之品矣。

宋代银钱,是宋钱大系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之前因其使用范围的特殊性和狭窄性,加之历史诸多原因,其在宋代以后的中原汉地甚少遗存和发现,过去诸多知名泉家,毕生不得其见,偶见入谱一二枚,无论其同模同版铜钱珍或普,银钱皆成最高等级之珍泉,由此可见一斑。

7.北宋珍罕式《淳化元宝草书广穿折二大样银钱》

淳化元宝,北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始铸。淳化元宝钱文相传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其书分为楷书,行书,草书共三种书体。历谱均载只有形制小平,材质铜铁。而近年已现折十大钱,本真无疑。

史铸无档,品种形制难以预知。故,前谱诸载,便很难说已经囊括了淳化钱品种之全部。这不,愚帐中所藏一枚独特的淳化元宝银钱,其与折十淳化元宝钱一样,也是诸谱失载之品。今帐中点将,遣其出世亮相,以证所论之实。

品鉴此枚银钱。其银浆素裹,黝黑蟒袍,浆色分布自然,凝重沧桑,可谓一眼开门之品难疑。

察其铸体,精整有加。尤其是,其直径为29.6毫米,重10.89克。此径未上30毫米,明显小于折三,而又明显大于通常折二之径。依照大小样形制划分的基本法则,此钱直径显然属于折二大样。而综观淳化元宝钱,此大样规格,诸谱并无所载,是为又一新品种无疑。同时,再进一步看其形制特征,边圆廓正,地章坦平,穿轮干净,铸相精美,官炉精作之相鲜明。其中,字廓深竣,穿口为鲜明的广穿形制,而其面穿廓细缘,背穿廓肥

阔,亦是十分的独特罕见。

进品钱文,可见其草书书体,淳化草书钱之典型书意鲜明,其笔韵潇洒自如,文见其功,力透纸背,布局协调。毫无疑问,其神其韵,跃然而来,隽美御书难以置疑矣。

无需赘述,此钱乃为太宗官炉嫡出,自当实在。根据其形制独特,之前罕见的情况,愚见以为,其应是专铸银质样钱性质。史铸量薄,留宫之品,后恐为金兵掠北而去,最终幸存于大东北,而或再次现世之机会。愚有幸将其揽入帐下,实为幸运!

此钱幸存,可再补淳化钱种类之缺,也由此可见史上泉事泉种之丰富,后人无论大家小藏皆无法在某个阶段通览尽晓,只能随着历史的前行,机会的出现,逐步加以了解。此泉律,不管你主观上承认不承认,但其铁律之规,自然之矩,实是无人主观上可以抗拒的!

8.北宋珍罕《靖康通宝篆书大字折三》

靖康通宝,北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币。为北宋货币最后一铸。计有元宝、通宝和重宝三种宝文,形制小平到折三,主铸青铜钱和铁钱,也有银钱存世。靖康钱因在北宋末年这个战乱政局严重不稳的特殊时期,故其铸币较之前朝便少了许多,

故靖康通宝钱曾授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尽管诸谱言靖康通宝钱极为珍罕,然,今非昔比,近年靖康铜钱也非十分罕见。而真正罕见的难得的,反倒是其银钱。本博之前也曾经展赏过一品折二银钱。

为此,今日再将所藏另一品靖康通宝篆书银钱,帐中点将,遣之出阵,以飨泉好。此枚靖康通宝银钱,属于非常特别的首见形制,且为银质,值得我们一辩一赏。

在华光谱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中,我们可见到其中载入了一枚靖康通宝篆书折二大字大样铜钱的拓图,其旁批曰:是品为罗伯昭旧藏,已经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为“孤品”。

这里,首先可以看出,靖康通宝篆书钱,有一个版式叫“大字版”,其主要特征是面文四字宽大,较之小字版区别较为明显,且形制为折二大样(径约29毫米)。因此,“大字版”如果其它形制出现,便更不需大惊小怪了。

藉此,让我们转头回观本品。此钱材质为银,质地鲜明。察其包浆黝黑,自然天成,纯真无邪。而复观铸体,规整有加,方圆廓正,坦平地章,穿轮干净。其字廓较为深竣,钱文笔划清晰。官炉出品特征,无需怀疑,一言以蔽之,其乃大开其门之品矣。

接下来,续品形制特征。首先,靖康通宝四字乃篆书书就,其字笔划较粗,文字结构端庄,书有其道,笔有其法。经认真比对,这一书意和谱载之所谓大字版“孤品”,在书意上总体一致,是为同一字体和相似字形。因此,本品的钱文书意,可以确认其也属于大字版无疑;其次,本品形制为直径31毫米,经比对其径大于谱载之品,显然属于折三大小无需多说。其背穿缘廓皆为中宽,乃为特点,也符合靖康钱之典型形制特征。

显而易见,我们确认此钱版式乃大字版后,再根据其形制特征和大小尺寸来看,此版此型,无疑为脱谱之式,属于过去未载的新式。而进一步在综合辨析此钱真实无疑的基础上,我们又可以断定,此钱属于新发现的版式以及形制品种。此外,在该谱中还载入了戴葆庭旧藏一品篆书折三,直径约31毫米,然其非大字版矣。

经检索,以本人眼界所及,目前尚未发现此钱另品,也未发现同版同模之铜钱有公展。尽管这样,愚见以为,不可言孤,而谓之其十分珍罕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故,不再私密,公开展示出来,诸泉好共赏之。当然,也表明一个真理,我泱泱中华,古宝甚多,博大民间卧虎藏龙,珍精之品,岂止那公博才有?民间之宝,在某些类别和品种上,早已超过公博,乃为不争之事实。此,信或不信,悉听尊便,反正我是信了的!

如果您有类似钱币要出手私密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