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数学教案

2024-08-1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不等式(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不等式解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本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在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渗透类比思想方法,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3.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证明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

基本性质3和方法(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概括. 五: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第一,会比较数的大小;第二,理解等式性质并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第三、具备“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和合情推理归纳能力. 六过程设计: 1:学生预习:

等式的性质分别用文字和符号表示并整理成表 2:检查预习情况: 各小组展示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a-c=b-c

性质2 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3引入:

师: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两种: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不等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数学中通常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那么讨论不等关系、求解或证明不等式需要什么依据?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向学生指出研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点明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师:初中里我们借助于数轴,学习过实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实数大小是如何规定的?

生:如果在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A与B分别对应不同的实数ab,那么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师:也就是说我们是从数轴上直观感知的,借助于数轴去比较数的大小,是一种对数大小关系比较的感性认识.

师:从实数运算角度来讲,我们依据实数运算的结果,两实数大小的关系有以下定义: 如果是正数,那么;如果等于零,那么;如果是负数,那么,反过来也对. 生:可知,要比较两实数的大小,可以考察这两个实数的差.

师:很好,通过差值的符号去判断两实数的大小,这是一种区别于从数轴上直观感知,严密的判断两数大小的方法.

师:在几何中当我们给出一个公理或定义后,往往要研究“性质与判定”,同样有了这个定义后,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使我们更好的去求解或证明不等式.提问: (1) (2)若 生:成立 师:为什么?

生:用作差的方法去证明(学生讲解,教师板书) 性质1:;(对称性) 性质2:,;,.(传递性)

设计意图:向学生强调:这一定义是一种证明、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是得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依据.

师:不等式还有另外的性质吗? 4: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116页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观察不等式加法,乘法,除法运算中的不变性,即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分小组讨论,由学生叙述发现规律。让学生各自列举不等式,选取一些数和式,加以演算,对猜想进行验证,师生共同讨论。 设计意图:不等式的性质完全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类比等式性质,经历猜测,验证,纠错,归纳,完善的思考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典型问题,突破难点。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补充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对比表格。 等式性质 不等式性质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a-c=b- 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 ;

性质2 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2

性质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不等式丙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5.应用新知: 例1,

6.稳步提高 例2

设计意图:

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节课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作准备。

7.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内容, 8作业:

A组只做习题9.1:4,6 B组加做复习题9第5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类比,例1,例2.

反思:在学生活动中探究不等式性质时,时间要把握好,例2可以视时间充足与否考虑是否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