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外教育简史应用1 5

2020-08-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中外教育简史应用1 5

中外教育简史应用1-5 中外教育简史的应用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应用:分析“六艺”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积极借鉴意义。

夏、商、西周的学校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的教学科目,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的课程设置结构―“六艺”。“六艺”教育对后世形成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重视礼乐教育。

礼仪和音乐教育一直是课程的首要内容。西周统治者重视课程中的礼乐教育。就连射击和王室教育这两门学科也逐渐与礼仪和音乐教育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射击和王室尊重礼仪和礼仪。周公创造了“礼射”制度,以表达对祭祀的尊重、国王和官员的仪式以及长者和儿童的命令。这一思想为孔子所继承,并对后世的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世的课程坚持以礼乐教育为核心,逐步走向人类文化。2.文武兼备,求知求能。

“六艺”教育之中,礼、乐、书、数之教为文,射御为武,故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的教育。

六艺教育是一种无偏见的课程模式。尤其是“数”的教育属于科学范畴,它实际上是后代科技教育的源泉。

汉以后的专科教育,不管是唐的医学、律学、算学,还是宋胡瑗的治事斋、清颜元的艺能斋都是以产生于殷周,发扬于孔子的“六艺之教”为依托的。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课程改革中的旗帜。

具体来说,其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生活的艺术改造现代技术化的生活。2.以善统美,以美启善。 3.实现功利主义与美学、身体与精神的统一。4.实现审美与创造的统一。

中国古代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们只有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才能有效地救时之偏,从而推动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官学兴衰与私学兴起的发展

应用:简要分析私立学校兴起的作用和意义。

答: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直接的因素。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私学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人才,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了促进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有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是的新纪元。 (二) 儒家教育思想

应用:(1)如何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孔子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总结: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重要地位,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

在此基础上,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原则揭示了因材施教的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 比较孟勋教育功能理论的异同。

同:两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孟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与荀子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两者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的“五经”和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异: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求放心”,即找回散失的本心,发扬天赋的“善端”。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为假”,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转化人类固有的恶性。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倾向“外铄”,孟子唯心主义倾向较重,荀子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具唯物主义思想。 (三) 墨家教育思想

应用:墨家学派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儒家的异同。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振兴世界利益,消除世界危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倡导建立平等互助的“普爱”社会。反对宿命论比孔子更彻底。本文提出了著名的“染丝论”,论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它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圣人”,因为“圣人”的主要道德品质是“博爱”。内容:除了“博爱”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墨家学派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和力学,其中光学是最突出的部分。在教育内容理论中,还包括“辩论与演讲”的训练,即以培养辩论能力为目的的思维方法教育。墨子教育内容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教育上。

(四)《礼记》的教育思想

应用:分析和评价《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命题。

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许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 2.尊重老师。《学经》明确提出了“师重道重”的思想。

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了“兴师除教”的重要规律。

5.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达。

6.善于拯救迷失的人。孔子曾提出“改过自新,向善”的思想,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第三章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应用:本文简要分析和评价了秦朝奉行法家教育思想,坚持中央统一的文化教育政策的主要特点。(2) 汉代教育

应用:(1)汉朝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对其作出简要分析和评价。汉代确立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废百家独尊儒学”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以严格的教学方法取代免费讲座,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坚持古训而不讨论实际问题,这是尊重儒家思想的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应用:分析董仲舒教育思想中的合理与不合理观点,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 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应用:(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分析并进行评价。隋唐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兼佛重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