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走上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 *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逐渐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教育、交通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身边的家乡的交通状况的日益改善使得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带来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家乡的巨变、交通的改善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还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甭提轿车,就连自行车都是很多人所求之不得的,后来,就听说有人嫁娶时会买摩托车,也曾在街上见到那冒烟的电驴子,觉得好神奇。记忆中当时就有公交车,但间隔时间长,车辆也特别少,车厢经常人满为患。那时的出行还是主要靠自行车。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时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最为典型。
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家乡的交通情况便有了很大的改观,道路越修越宽,楼也越盖越高,公交车和地铁已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曾被视为“天价”的小车也渐渐驶入普通人家。
40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我觉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随着祖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完善,我们的出行将会更畅通、更快捷、更实惠,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便利
新农村60年变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历史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甘肃省公路交通系统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力争到1985年以前,把甘肃建设成为有稳固的农业基础,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为主要特点,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工业基地”以及交通部制定的“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
1978年5月11日,甘肃省交通局颁发《甘肃省县社公路修建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1978年8月,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省交通局对全省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养护范围进行了调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乡公路由各地、州、市统一管理和养护的职责范围。到1978年底,全省县乡公路已达19425.5公里,晴雨通车里程达到18844.3公里,甘肃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乡乡通汽车。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来,甘肃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振兴交通,公路建设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特别是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切实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逐渐成为历史,扶贫路连起了万户千家,旅游路
延伸到山山水水,产业路遍布了千村百乡。
目前,“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农民群众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省农村呈现出“各乡各村有项目、家家户户得实惠”的喜人景象,农村公路建设亮点纷呈。
亮点之一:农村公路网络逐步完善
1977年至1990年,全省按照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双民”方针,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了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全省农村地区交通状况显著改善。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全省公路交通系统抓住国家实施“五年千亿元工程”的大好机遇,全面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中东部通达会战、西部优化改造”战略。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为90817公里。
亮点之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提高
近年来,全省交通部门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管理,使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亮点之三:全社会办交通的氛围形成
修这么多的农村公路,需要的资金仅靠国家补助是远远不够的,靠农民集资难度更大。庆阳市环县的领导多次赴市进省衔接汇报,为县里筹集修路资金。他们还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辖区的企业,积极争取各企业对公路建设的支持,保证了全县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
“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农村公路投资融资机制在各地逐步形成。近3年企业捐资、个人捐款、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将近50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各地农村公路建设。
亮点之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初步建立
《甘肃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先试点、再完善、后推广”的思路。2007年,全省确定了13个县(区)进行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2008年,改革试点扩大到3市23县(市、区),重点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长期养护资金渠道,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2009年,全省将全面推行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
亮点之五:有力推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从2006年开始,根据省委统一部署,我省用3年时间实施了100个728公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公路建设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已全部通过省交通厅的验收,且大多数为优良工程。这些公路的建成,改善了试点村的公路通行状况,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出行,农村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民持续增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县区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明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村村牵玉带,组组通坦途”。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成效之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
“由于原来路不好,到这里念书的娃娃少,上级分来的老师不愿意到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来,所以我们这里的好多村民从小就没有文化。现在好了,自从政府修了这么多公路,娃娃们上学路好走了,来念书的娃娃们一下增多了。现在这个学校有300多名学生、8名教师,其中有3名年轻教师是不久前分来的,1个家在县城,坐班车回家;另外2个家在云田镇,骑摩托车上下班。如今,条件真是比那会好多了。”家住陇西县渭阳乡小学边的69岁老人杨茂林激动地对记者说。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对外连接着国省干线,对内通往各乡镇、各行政村,是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它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加快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繁荣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效之二:村容村貌发生了新变化
农村公路的不断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新了思想观念,缩小了城乡距离,改变了农村面貌。以路容路貌的整治为突破口,各地大力开展了以“三清四改”为主
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着力净化农村居住环境,各地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效之三:农村特色产业有了新发展
发达的农村公路,不仅解决了农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而且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如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就带动了粮食、畜牧、大棚蔬菜等农副产业的发展,为农副产品走向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如今,这个县依托公路已
形成一条集种养、贩运、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产业链条,“绿色循环经济圈”已初具规模。
在镇原县,西峰至镇原的公路修通后,吸引了上海奇福食品公司投资的1280万元,当地下岗职工刘勇与该公司合作办起了庆阳市澳恺食品有限公司;镇北通乡公路建成后,陕西蓝马啤酒公司投资1220万元对镇原县啤酒厂进行技改。据不完全统计,伴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镇原县引来相关产业投入3亿多元,受益乡镇农民平均就业率提高了8.6%,农民年平均增收600余元。
成效之四:农村社会事业形成新局面
大批农村公路的建成,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学生们大部分已告别了步行的历史,自行车走进了大山,成了山里娃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通达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就医条件,为一些突发病病人争取了救治时间。
庆城县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农业,聘请有关专家到当地8个乡镇为农民举办巡回技术讲座。以前,走完8个乡镇需要整整两天时间。随着庆城县“十一五”路网建设的提前完成,所有路程仅用一天时间就跑完了。
通畅工程建成后,有线电视进村了,互联网进户了,信息收集、发布及时了,进村拉运农产品的车辆更多了,村域经济也更有活力了。全省各地积极组织广电、卫生、文体等部门开展送技术、送戏、送医到村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成效之五:农村基础工作展现新气象
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心。农村公路建设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同时也使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和巩固。
配合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各地农村纷纷建起了高标准的村委会活动阵地。随着以加强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为内容的《村民公约》的出台,道路管护责任也落到了实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明显。
成效之六:农村公路试点工作有了新进展
随着全省100个新农村试点村道路建设的逐渐完工,试点道路的示范作用显现出来,成为各地道路建设的亮点。新农村建设不仅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其最大的效益还在于给通畅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探索出了新路子。新农村道路建设真正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成效之七:农村客货运输业迈开新步伐
农村公路建设还极大地支持了农村客货运输业的发展。各地积极贯彻“路运并举、和谐发展”的理念,新建了一批乡、村客运站点,形成快速货运、集装箱运输为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以县区为中心、辐射各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近5年来,我省道路运输业产值以年均13%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达到93.4亿元。
总之,我国在这短短的四十年里能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之所以能取得路似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的光芒;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发展的乐章,都得归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国家领导人的英明的决策,使得中国开始了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公路建设合民意、帮民富、得民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大家称作“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