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语言现象: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前语言阶段 2.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3。语音意识:语音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地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
4.语法获得: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 5.语用能力:语用技能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
6。语言操作能力:指的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地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与其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地运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
7。非语言策略:指儿童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常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
8。词序策略: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出现顺序来理解句子。 二、简答题
简述0~3岁儿童语言教育的原则
1、幼儿语言学习以模仿和自然习得为主 2、学前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语言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部分。 第二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
1、完整语言教育观是指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完整的学习机会。 2、整合教育观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
3、活动教育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 第三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名词解释
1。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2。表述是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 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
3.早期阅读行为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
二、论述题
1。分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从纵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具有一般的层次结构,通常包括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
从横向角度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则存在独特的分类结构,包括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个方面的目标。
2。分析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
第四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是为儿童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的运用.
2.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就是充分利用学前儿童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为儿童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提供儿童更好地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 二、论述题
1。教师在选择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一)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二)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在儿童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联系 2.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学说普通话、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作品欣赏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活动 3.示范模仿法应注意的问题。视听讲做结合法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辅助材料来源于幼儿生活。 (2)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3)教师的提问具有开放性。
第五章谈话活动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2.修补方法 :就是在谈话中出现听错或理解错时,为保证谈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进行及时的修正补充.包括自我修补和他人修补。 3。新的谈话经验 二、简答题
1.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的区别在哪里? ①谈话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交谈机会,而日常交谈则是无预期目标和计划的谈话,具有自发性和随机性,②前者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后者更多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③在形式上,前者在集体场合下进行,后者往往在两名或两名以上幼儿中发生,4)在话题上,前者是固定的,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计划而精心设计的,后者是非固定的,是幼儿随意产生的,⑤在时间上,前者是利用正式活动时间专门进行的,后者则一般发生在自由活动中, 2。谈话活动宽松自由的气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话题的扩展和见解自由 2.语言自由,不强求规范
3。谈话活动中教师间接引导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或转换话题,引导儿童谈话的思路,把握谈话活动的方式。
2。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对儿童做隐形示范。
4.在设计与组织谈话活动第二阶段,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师必须在场;
2、教师参与谈话;
3、要观察幼儿谈话的情况
5。 结合幼儿园实践,设计和选择2-3幼儿感兴趣的,比较关注的; 1、幼儿对中心话题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2、有一定新鲜感;3、有趣的话题。 6.试述谈话活动的作用。
1。帮助儿童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并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 2.帮助儿童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
3。帮助儿童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第六章讲述活动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讲述活动:是指幼儿依据一定的凭借物,在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中独自完成的表述一定内容(表达个人对某事、某物或某人的认识)的语言表达活动。这类活动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 2。讲述凭借物有图片、实物、情景
①.看图讲述 ②。实物讲述 ③。情景表演讲述
3。叙事性讲述: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要求说清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并要求说明白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4。情景表演讲述:是根据儿童经验设计情景,由教师或儿童扮演角色金星表演或者操作木偶进行表演,在引导儿童观看表演的同时,要求儿童凭借对情景的理解进行讲述的一种活动. 二、简答题
1。讲述活动中出现的凭借物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
学习需要(已有经验和表象积累不足,幼儿不能完全凭记忆讲述)集体讲述需要(要求就相同内容构思表述个人见解,交流、影响) 2。与谈话活动相比讲述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①。目标侧重点不同
谈话活动注重交流能力,讲述活动注重幼儿清楚连贯地独立表述事物的能力 ②。内容安排不同
谈话活动围绕一个幼儿有经验的话题进行交谈,讲述活动围绕一个具体的物体进行讲述。 ③幼儿运用的语言类型不同
谈话活动中的幼儿语言是双向或多向的,交谈对象明确,话语比较简短;讲述活动中交流对象不明确,一人讲解多人倾听,话语比较长。 ④幼儿运用语言的性质不同
谈话活动属于对话性质,多运用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讲述活动是一种独白语言,是要求运用在类似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 ⑤对幼儿语言的要求不同
谈话活动重在给幼儿营造说话的氛围,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幼儿“敢说先于正确\",对语句的正确与否不做严格的要求;而讲述活动则将幼儿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讲述方法,比如有中心、有重点、有顺序地完整讲述。 3。教师怎样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一,指导幼儿根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二,指导幼儿根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第三,根据具体活动的要求引导幼儿观察感知。 4.组织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的方式有哪些?
①集体讲述 组织形式是集体的方式,但讲述的内容、角度和语言,由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决定,教师不做规定和提示,同时应给予每位幼儿围绕凭借物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②。小组讲述 幼儿分成小组进行讲述,一般每组不超过4人。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每位幼儿讲述的欲望,增加个体讲述的机会,还会在组内形成一定的交流。 ③个别讲述 通常的组织形式表现为幼儿和身边的一位同伴结伴讲述,“一对一”讲述,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对讲述对象讲述。
教师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通过插话、插问的方式起到隐性指导的作用. 第七章听说游戏活动 一、名词解释 1.听说游戏:是为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述能力而专门设计的用游戏形式来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
2。语言游戏:是指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自发地玩弄和操练语音、语词的一种现象。 二、简答题
1。听说游戏的语言教育目标有哪些特殊之处?
在听说游戏中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有一定的特殊之处——具体、练习、含蓄.
1。具体 听说游戏对幼儿提出的语言学习要求非常具体,给人单一和细微之感。如平翘舌音或边鼻音的区别。
2.练习 听说游戏更多的是根据近阶段幼儿语言学习的重点来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已学的语言内容,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真正获得这一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
3。含蓄 听说游戏是将教育目标贯彻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边玩边说,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本次教育活动的要求。
2。为什么说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将近阶段根据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听说游戏的内容和过程中,落实到儿童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
3.听说游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口语练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目标?
(1)复习巩固发音-—难发音的练习;方言干扰音的练习;声调的练习;发声用气的练习。 (2)扩展练习词汇-—同类词组词的经验;不同类词搭配的经验 (3)尝试运用句型
4.教师在思考听说游戏的目标时,应对幼儿提出什么要求? (1)听懂教师的讲解,理解游戏的规则 (2)听懂游戏的指令,把握游戏进程
(3)准确把握和传递有细微区别的信息,提高倾听的精确程度
5。对幼儿在听说游戏中提高语言交往的机智灵活性的培养,着重可从哪几点考虑? (1)迅速领悟游戏语言规则的能力
(2)迅速调动个人已有语言经验编码的能力 (3)迅速以符合规则要求方式的表达能力 三、设计题
设计组织一个幼儿园的听说游戏活动,内容自选。 中班听说游戏《送南瓜》 活动目标:
l。帮助幼儿区别并练习发出n、。l两个音。
2.要求幼儿听清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初步学会用礼貌用语称呼”您\"与”您好\"。
3。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游戏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拐杖,围裙,头巾。
2.南瓜教具若干,篮子3—5个.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情境.
教师扮作老奶奶,头上扎着头巾,腰间系着围裙,手中拿着拐杖,面向全体幼儿,采用集体和个别练习的方式与幼儿相互问好。如:老奶奶说:\"小朋友们好!”幼儿答\"奶奶好!”\"××小朋友好!”个别幼儿答:\"奶奶好!”帮助幼儿练习发准”奶奶”的字音,并会跟年长的人打招呼\"您好\"。
接着继续以老奶奶的口吻说:\"我年纪大了,做事不灵活了,我想请小朋友把种在地里的南瓜送到我家,好吗?”激发幼儿产生帮助老奶奶的愿望. 二、交代游戏的玩法及简单的规则.
教师用语言交待或配以动作示范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过程,要求幼儿手拿篮子,边念儿歌边走。儿歌念完后必须站在某一个幼儿的面前,然后将篮子交给他。交换位置后.游戏继续进行。听到“老奶奶来了”的声音后,幼儿应将篮子里的南瓜送给老奶奶,井大声地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 三、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游戏。
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游戏儿歌,重点帮助幼儿发准\"奶奶、南瓜和篮子”等字音. 2.教师装扮小朋友.边念儿歌边送南瓜,将篮子送给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开展游戏2—3轮后,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到指令后将南瓜送给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游戏的整个过程。
四、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请3—5位幼儿给奶奶送南瓜,请一位幼儿扮作老奶奶。小朋友手提篮子,边念儿歌边送篮子.交换位置后坐下,游戏继续进行.轮换几个幼儿后,教师说:\"奶奶来了!”扮奶奶的幼儿走上台来。小朋友们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并将篮子中的南瓜拿到奶奶的桌前.老奶奶说\"谢谢你\".然后,在篮子里再装进南瓜,另请3-5名幼儿上来,游戏重新开始.
活动延伸
教师可启发幼儿互相交换送的东西,如:辣椒、梨子、牛奶等.当送的东西变换时。儿歌也应做相应的变动.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发音练习. 第八章文学活动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文学活动
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它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着这个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
2。故事表演游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儿童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的内容。
3。编构故事是尝试运用语言来编出符合结构规则的故事。它是语言网络活动结构中的一个层次活动,建立在理解故事、积累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它是一种对幼儿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二、简答题
1。简答幼儿学习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
一是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各个概念;二是透过语言和概念去认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定社会生活内容,实际上是借助语言文学作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三是幼儿在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和概念,认识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艺术结构语言符号的不同方式.
2。简答故事表演游戏的几种类型 A。整体表演型
要求儿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地表演动作,表演的成分比较多。 B。分段表演型
是将整个故事情节切成若干段落,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这种类型的表演游戏可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 C。角色活动型
这种类型更多地兼有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双重特点.在表演的场景方面,角色活动型的场景是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人物情节与场景设置的,但又有角色游戏角落的特点。 3.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组织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 1.倾听故事 • 2.理解故事
• 3。围绕故事开展相关活动 • (1)复述和朗诵 • (2)表演
• (3)创编编构活动包括扩编和续编等形式.
• 扩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品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成人
通常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的。
• 续编是让儿童根据故事的开头和发展编出结尾或是情节高潮部分。
• 小班编构的重点是故事的结局;中班编构的重点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大班则是完整
的故事。
三、论述题
阐述幼儿园文学活动的4个层次.
(一)学习文学作品 以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内容的文学活动,首先要将作品传授给儿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作品教学时,应注意将重点放在儿童的理解方面,这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排除学习上的认知、语言和社会知识障碍,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更好地进入后面的学习活动。
(二)理解体验作品 在教授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内容认识有关的活动,帮助儿童深入理解、体验作品内涵,尤其要让儿童切身地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
(三)迁移作品经验 文学作品向儿童展示的是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既使儿童感到熟悉,又让他们觉得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让学习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重点内容有关的活动,帮助儿童将文学作品内容整合地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使得他们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的迁移.迁移作品经验的活动往往是围绕作品重点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儿童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这一步的活动仍然立足于原有已学的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教师可以让儿童续编童话故事、表演故事,可以让儿童仿编诗歌散文,也可以让儿童围绕所学文学作品内容想象讲述. 第九章幼 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 2。读写萌发幼儿早期读写能力逐渐发展的现象。 二、简答题
1.早期阅读活动的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2.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3。儿童智力发展的钥匙 4.发展阅读预备技能
5。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2.早期阅读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1。提高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
2。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 3。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 4.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3.早期阅读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二)有步骤阅读,开展阅读指导 (三)围绕重点开展活动,掌握核心经验 (四)归纳阅读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