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医案——间质性肺炎

2021-11-1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人参养肺汤加味治疗寒饮咳嗽

治疗期间共服药约18剂,治疗时间1个多月。

病案:刘某,女,57岁。

主诉:2006年春节期间回东北探亲,因气候变化及休息不足而渐发咳嗽,初起干咳伴有恶寒,咽喉阵阵紧缩而发咳嗽,伴气上逆,虽觉有痰但难以咯岀;若频频咳嗽一阵儿,咯出少许痰涎,则咳嗽得以缓解,否则持续干咳、喷嚏。

病史:X线胸片检查示肺纹理增多。按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治疗,曾服用藿香正气片、罗红霉素、川贝枇杷止咳露、甘草片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咳嗽不断加剧,遂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医院各种常规检査未发现异常,按照急性支气管炎治疗,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及化痰药物氨溴索及地塞米松加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每日2次)。虽经上述治疗仍不效,且咳嗽愈甚。经肺部CT检查示,双下肺背段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呈毛玻璃样改变,双下肺前基底段见条状密度增高影。经呼吸科会诊,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并建议升级抗生素及应用强效激素类药物控制病情,患者不同意,故自行出院,来找陈老诊治。

初诊:咳嗽,少痰,恶寒,气逆,舌质暗,苔白,脉沉细弱。辅助检查:肺部CT检查示,双下肺背段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呈毛玻璃样改变,双下肺前基底段见条状密度增高影。

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炎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审机:阳虚感寒,久治不愈,寒饮伏肺。

方药:人参10克 甘草10克 杏仁10克 阿胶20克 知母20克 大枣10枚 乌梅10克 罂粟壳10克 地骨皮15克 桑白皮10克 干姜10克 细辛6克 沙参50克 天冬30克 枇杷叶20克 苏叶15克 蝉蜕10克 熟地20克 附子10克(先煎)。六剂 水煎服。

二诊:一个月后回来复诊,自述吹空调后旧病复发,恶寒畏风,略喘满,晨起咳嗽严重。查肺CT示:右下肺炎症。苔白,脉浮紧。

方药:小青龙汤加防风20克 蝉蜕10克 牛蒡子30克桔梗20克。六剂 水煎服。

三诊:上方服六剂,喘满及咳嗽减轻,改服都气丸加蛇床子20克 淫羊藿30克 补骨脂30克 干姜10克 细辛6克 党参30克 黄精50克,间断服药1个月,病告治愈,随访6个月未复。

按语 本例久咳治疗运用了养肺平剂人参养肺汤加味。方中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肺脾之气,为主药;杏仁苦温,宣肺,与枇杷叶合用,增强其降气行滞、止咳平喘之功用;阿胶、知母滋阴养血润肺,配天冬治疗肺燥咳嗽少痰;乌梅酸平,伍罂粟壳、杏仁、阿胶、甘草以敛肺止咳;桑白皮与地骨皮合用,再加沙参、熟地黄使其润肺止咳平喘之力更强;苏叶、蝉蜕等疏散外风。诸药合用,阴阳气血平补,正适宜于本例肺气虚损、劳久喘

嗽为主的慢性咳嗽。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的药物,其用意正如《内经》所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逐寒正气,必先辛热,附子味辛大热,干姜味辛热。二者共享,有逐阴济阳之功;细辛辛温可祛风散寒,能入肺温肺寒以化饮,人参温肾纳气,降冲逆而镇喘咳,为治肺寒伏饮喘咳要药。所加温阳益肺养阴之各药,都更增强了人参养肺汤的功效,并针对其既往多治以寒药所致的肺肾虚寒而久咳不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19-20,陈景河医案。

陈景河,1917年生,少年时师从当地名医贺绍武。1938年开始独立行医,1945年获得汉医资格证书,成为正式医生。1952年参与组建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医联合诊所,任所长;1953年组建了齐齐哈尔市联合中医院,任院长;1956年,联合中医院并归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后,先后担任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门诊及病房主任、技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并于在任期间研制了中风防治片等多种制剂,效果显著。1964年任齐齐哈尔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后任理事长直至退休。为全国500名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擅长治疗疑难重症。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歌诀】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量】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义】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配伍特点】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中有合。

【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

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都气丸,中医方剂名。出自明代秦景明之《病因脉治》,

主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用于虚不能纳气之喘促,或久咳而咽干气短,遗精盗汗,小便频数。

【组成】

熟地黄(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药(12克)茯苓(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简介:

【功用】

滋肾纳气。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补肾敛肺。

【由来】六味地黄丸加一味收敛的五味子而来

泽泻(9克)牡丹皮(9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