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制范围、说明及编制依据 .................................................... 2 1.1编制范围 .................................................................. 2 1.2编制说明 .................................................................. 2 1.3编制依据 .................................................................. 2 2、 工程概况 .................................................................... 2 2.1工程简介 .................................................................. 2 3、 施工部署 ..................................................................... 3 3.1地下室施工块划分 .......................................................... 3
3.2主要施工材料配置 ...................................................... 3 3.3施工准备 .................................................................. 4 4、 模板施工工艺技术 ............................................................. 4 4.1模板技术参数 .............................................................. 4 4.2施工方法 .................................................................. 7 4.3拆除模板施工 ............................................................. 21 4.4后浇带的构造处理 ......................................................... 22 5、 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 23 6、 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 23 7、 应急预案 .................................................................... 24 7.1组织机构及职责 ........................................................... 24 7.2应急物资的准备、维护、保养 .............................................. 24 7.3预防措施 ................................................................. 24 & 计算书 ....................................................................... 25 8.1地下室满堂脚手架计算书 ................................................... 25 8.2梁模板计算书 ............................................................. 25
地下室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施工方案
1、 编制范围、说明及编制依据 1.1
编制范围
本方案编制的范围为朝阳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地下室以及整体地下车库柱、 墙、梁、板模板排架支撑方案。
1.2
编制说明
地下室结构柱、墙、梁、板排架采用 © 48 X 3.0钢管搭设;模板采用1830 x 915mm厚15mm勺胶合板散装散拆进行施工。
1.3
编制依据
(1) 朝阳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设计图;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
(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15 ; (4)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5)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7)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 (8)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9)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3 ;
(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 (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3) 《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14)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15)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等。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位于四川省资
本工程为“资阳市雁江区朝阳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地下室,
阳市沱东新区,为大底盘地下室,地下室层数二层。建筑功能:地下为停车场、
2
设备用房,地面以上各栋为住宅。地下室建筑面积
48787m。本工程建筑结构设
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结构体系上部多层为砌体结构,高层 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下部为框架结构,楼盖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地下室 基础米用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本工程地下室基础米用柱下独立基础和 墙下条形基础。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
等级为甲级,地下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顶板防水等级为一级,车库、水 泵房、地下外墙、底板为二级,配电房、发电机房、风机房等房间为一级。
模板支撑体系基础为现浇混凝土抗水板及钢筋混凝土楼板,层高分别为
4。
7m及3.8m,最大跨度7.8m。 3、施工部署 3.1
地下室施工块划分
本工程地下室结构施工块划分按设计后浇带划分进行, 根据设计图纸,现场 平面共划分为7个施工块。竖向则依据框架柱和剪力墙、网梁楼盖的施工顺序进 行施工。
具体划分见下图1:
图1地下室结构平面分区分块示意图
3.2
主要施工材料配置
(1) 梁:模板采用1830 x 915X 15mm木胶合模板,次楞采用 50 x 100mm木 枋,主楞采用
© 48 X 3.0钢管(计算按最不利情况© 48X 2.8考虑)。承重架采用 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由扣件、立杆、横杆、顶托组成,采用 © 48X 3.0钢管。
(2) 板:模板采用1830x 915X 15mm木胶合模板,板底次楞采用50X 100mm 木枋,主楞采
用© 48X 3.0钢管。承重架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由扣件、立杆、 横杆、顶托组成,采用© 48X
3.0钢管。
(3) 墙:采用1830X 915X 15mm木胶合模板,在木工车间制作施工现场组 拼,竖向次楞
采用© 48X 3.0钢管,横向主楞采用双拼© 48X 3.0钢管,采用© 12高强止水螺栓加固。墙体模板体系与主体支撑架相连进行加固。
(4) 柱:采用1830X 915X 15mm木胶合模板,在木工车间制作施工现场组 拼,竖向次楞
采用© 48X 3.0钢管,采用© 12高强对拉螺栓和双© 48X 3.0钢管 抱檩加固。柱体模板体系与主体支撑架相连进行加固。
3.3 施工准备
(1) 召开项目现场技术交底会议,就模板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交底,并明确 相应管理职责范
围,使其施工前作好充分准备。
(2) 组织对劳务作业队伍进行施工前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和文明施工宣传 教育。 (3) 进场的模板、钢管、扣件等配件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
防锈处理。
(5) (6) (7)
抽检,抽检比例不低于
勺予以报废,不合格比例大于 30%勺应扩大抽检比例。
(8) (9)
按施工需用的模板及配件对其规格、数量逐项清点检查,未经修复的 部件不得使用。 经检查合格的模板,应按照安装程序进行堆放或装车运输。重叠平放 时,每层之间应扣件不得有裂纹、变形和螺栓出现滑丝的缺陷,并做好防锈处理。
验收合格的模板、钢管、扣件等按规格、种类,分类整齐堆放,堆放 地不得有积水。
钢管使用前应对壁厚进行
钢管表面平直光滑,壁厚均匀,没有裂缝、分层、毛刺、硬弯、电焊 结疤,表面做好
3%对于壁厚减少 超过10%
加垫木,模板与垫木均应上下对齐,底层模板应垫离地面不小于 10cm。运输时,要避免碰撞,防止倾倒。
4、模板施工工艺技术 4.1 模板技术参数
(1)板模板参数
a、负二层板
立杆纵/横间距 板厚(mrh 层咼(m) 水平杆步距(© 48 X 3.0)( m 方木间距(50 120 130 150
3.8 3.8 3.8 (© 48X 3.0 ) (n) 1/1 1/1 1/1 X 100) (mr)i 200 200 200 方木间距(50 1.5 1.5 1.5 b、顶板
板厚(mrh 层咼(m) 立杆纵/横间距 水平杆步距(© 48 X 3.0)(m (© 48X 3.0 ) (m 180 200 210 240 400 430
4.7 4.7 4.7 4.7 4.7 4.7 1/1 1/1 1/1 1/1 1/1 1/1 1.5 1.5 1.5 1.5 1.5 1.5 X 100 ) (mr)i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梁模板参数
梁模板支撑具体详见下表,其余截面尺寸梁模板支撑架参照执行
a、顶层梁
梁截面 层咼 立杆纵/横间距 水平杆步距(© 48 X 3.0 ) (m)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方木间距(50 (mm 250 X 400 250 X 450 250 X 500 250 X 550 250 X 600 250X700 250 X 800 300 X 500 300 X 600 (m) 4.7 4.7 4.7 4.7 4.7 4.7 4.7 4.7 4.7 (© 48X 3.0)(m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X 100 ) (mr)i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400 X 600 550X750 4.7 4.7 1/1 1/1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200 200 注:梁底宽度方向增设两根立杆
b、负二层梁
梁截面 (mrh 层咼 立杆纵/横间距 方木间距(50 水平杆步距)© 48 X 3.0 ) (ir) (m)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 48X 3.0)(m)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X 100) (mrr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同周边板支撑水平杆步距 250 X 400 250 X 500 250 X 600 250X700 250 X 800 250 X 1000 300 X 500 300X700 300 X 800 300 X 900 300X 1000 300X 1100 350X 1100 400 X 500 400 X 600 400 X 800 400 X 900 400 X 1000 400 X 1100 500 X 1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注:梁底宽度方向增设两根立杆。 (3)墙模板参数
墙模板支撑具体详见下表,其余截面尺寸墙模板支设参照执行
墙厚(mrh 高度(mm 对拉螺杆间距 次楞间距(mr)i ① 12 (mm) 300 300 300 ( 4)柱模板参数
柱模板支撑具体详见下表,其余截面尺寸柱模板支设参照执行
对拉螺杆间距 柱截面(mrj) 层咼(m) 3100 3800 4700 450 450 450 250 250 250 ① 12 (m)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450 次楞间距(mr)i 500X 600 500X 800 600X 600 600X 800 500X 600 500X 800 600X 600 600X 800 4.2 施工方法
4.2.1脚手架搭设要求
(1 )地基基础
3.8 3.8 3.8 3.8 4.7 4.7 4.7 4.7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a、 定距定位。根据构造要求在建筑物四角用尺量出内、外立杆离墙距离, 并做好标记;用钢卷尺
拉直,分出立杆位置,并用小竹片点出立杆标记;垫板、 底座应准确地放在定位线上,垫板必须铺放平整,不得悬空。
b、 在搭设首层脚手架过程中,沿四周每框架格内设一道斜支撑,拐角处双
向增设,待该部位脚手架与主体结构的连墙件可靠拉结后方可拆除。
当脚手架操
作层高出连墙件以上两步时,宜先立外排,后立内排。其余按以下构造要求搭设。
c、 本工程脚手架地基础部位为混凝土板,地基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外脚手架 的搭设要求(具体计算
数据参阅脚手架计算书),立杆垫板或底座面标高高于自 然地坪50mm~100mm两侧设置排水沟,排水通畅。
d、垫板尺寸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200m的木 垫板。
(2)钢丝绳卸荷
a、 梁板内的受拉锚环,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上方可受力使用。 拉钩、吊环一定要
采用圆钢制作,不允许用螺纹钢筋。
b、 派工人扎接上部拉环的钢丝绳,至少采用 3个卡头扎紧,钢丝绳扎头螺丝 全要拧紧,不允许
松动。
c、 对整个架体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钢丝绳松动、锈蚀或焊缝脱焊等情况时 要立即进行修复,合格
后方可继续使用。
绳卡间竝为6d-7d,过为钢丝绳宣桂
钢丝绳绳卡做法
(3)立杆设置
a、 立杆采用对接接头连接,立杆与纵向水平杆采用直角扣件连接。接头位 置交错布置,两个相邻
立杆接头避免出现在同步同跨内,并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 离不小于50c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 1/3。
b、 上部单立杆与下部双立杆交接处,采用单立杆与双立杆之中的一根对接
连接。主立杆与副立杆采用旋转扣件连接,扣件数量不应少于
2个。每根立杆底
部应设置垫块,并且必须设置纵、 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 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
200m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 纵向扫地杆下方立杆上。
c、 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 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
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 于 500mm
d、 立杆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不大于架高的1/400。
e、 开始搭设立杆时,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 根据情况拆除。
f、立杆及纵横向水平杆构造要求见下图
骗脆脳那師hi輻諡舉 it 上应砒
翱戦乔寵上亂■純馴朋和酬締昶诽誥斓胃監勵牡描蚪鵜稱夏健耶庁忖沁
踊麴 h
tu
纵问术平杆 夕杆
I*立
la la la C! la 接头不在同歩内(立面.外排)
接头不在同步内(立面,内推)
立杆对接接头布置
1 ■ ■ ■ ► ► q 4 d r ■ ■ .L 口00 q 卜 ■ V ■ : // 纵向扫地秆/ 模丽地杆/ O CS1 / 7 / < [ 77 k 1 A. ■ 1 R i ■ ■ 卜 0 0 Cx] g o W
纵、横向扫地杆构造 (4)纵、横向水平杆
a、 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内侧,其长度不小于3跨。纵向水平杆接长宜采用 对接扣件连
接,也可采用搭接。要求如下:
当采用对接时,对接扣件应该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接头不宜设置 在同步或同跨;不同步或不同跨两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距离不应小于 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 1/3。
当采用搭接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 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500mm
b、 立杆与纵向水平杆交点处设置横向水平杆,两端固定在立杆上,以形成 空间结构整体
受力。
« ■ 立杆
占 — A立杆 ■ 色* pz 纵向水乎杆 横向水平杆
,r 纵向水平杆 横向水平杆 E q \\ ■ r ; [ la la
接头不在同步内(立面)
^500 R la/3 纵向水平杆对接接头布置
(5)剪刀撑设置
a、 脚手架外侧立面整个长度和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
b、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 45° ~60°
之间。
c、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或对接,采用搭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不小 于im应采用不
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小于 100mm
剪刀撑(立杆)搭接构造
d、 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
上,旋转扣件中心线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 150mm
e、 满堂脚手架在架体四周及外及内部纵、横向每 6m至 8m由底至顶设置连续 竖向剪刀
撑。
f、 满堂脚手架的高宽比不宜大于3,当高宽比大于2时,应在架体的外侧四 周和内部水平
间隔6〜9m竖向间隔4〜6m设置连墙件与建筑结构拉结,当无法设 置连墙件时,应采取设置钢丝绳张拉固定等措施。
(6)脚手板、脚手片的铺设要求
a、 脚手架里排立杆与结构层之间均应铺设脚手板,内外立杆间应满铺脚手 板,无探头
板。将脚手板两端与水平杆可靠固定,严防倾翻。
b、 满铺层脚手片必须垂直墙面横向铺设,满铺到位,不留空位,不能满铺 处必须采取有
效的防护措施。
c、 脚手片须用12-14#铅丝双股并联绑扎,不少于4点,要求绑扎牢固,交接 处平整,
铺设时要选用完好无损的脚手片,发现有破损的要及时更换。
1 ^ISOJTUR
\\ o O J 脚手板对接 1 1i 1 O ] P 2 O OmB 脚手板搭接 0脚手板对接、搭接构造
d、在拐角、斜道平台口处的脚手板,应与横向水平杆可靠连接,防止滑动;
(7)防护栏杆
a、 脚手架外侧使用建设主管部门认证的合格绿色密目式安全网封闭,且将 安全网固定
在脚手架外立杆内侧。
b、 选用18#铅丝张挂安全网,要求严密、平整。
c、 脚手架外侧施工作业层必须在0.6m、1.2m高位置设置2道防护栏杆和18cm 高挡脚
板,栏杆和挡脚板均应搭设在外立杆的内侧。
d、 脚手架内侧形成临边的(如遇大开间门窗洞等),在脚手架内侧在0.6m、 1.2m高
位置设置2道防护栏杆和18cm高挡脚板。 (9)门洞
a、 单、双排脚手架门洞宜采用上升斜杆、平行弦杆桁架结构型式 (见下图),
斜杆与地面的倾角a应在45° ~60°之间。门洞桁架的型式宜按下列要求确定:
① 当步距(h)小于纵距(la)时,应采用A型;
② 当步距(h)大于纵距(la)时,应采用B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h=1.8m时,纵距不应大于1.5m;当h=2.0m时,纵距不应大于1.2m。
b、 单、双排脚手架门洞桁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单排脚手架门洞处,应在平面桁架(见下图中ABCD的每一节间设置一根斜 腹杆;双排脚手架门洞处的空间桁架,除下弦平面外,应在其余 5个平面内的图 示节间设置一根斜腹杆(见下图中1 — 1、2 — 2、3— 3剖面)。
② 斜腹杆宜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上, 旋转扣 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当斜腹杆在1跨内跨越2个步距(下图A 型)时,宜在相交的纵向水平杆处,增设一根横向水平杆,将斜腹杆固定在其伸
1-
(a)挑空一根立杆A型 (b) 挑空二根立杆A型
9
(c)挑空一根立杆B型
(d) 挑空二根立杆B型
门洞处上升斜杆、平行弦杆桁架
1 —防滑扣件;2—增设的横向水平杆; 3—副立杆;4—主立杆
③ 斜腹杆宜采用通长杆件,当必须接长使用时,宜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也可
采用搭接,搭接构造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第6.3.6条第2款的规定。
④门洞桁架下的两侧立杆应为双管立杆, ⑤门洞桁架中伸出上下弦杆的杆件端头,
副立杆咼度应咼于门洞口 均应增设一个防滑扣件
1〜2步。
(见上图),
该扣件宜紧靠主节点处的扣件。
k ■ 1 一] 1
■ • ■■ 〔 y 1 1 4 14
单排脚手架过窗洞构造 i—增设的纵向水平杆
C、单排脚手架过窗洞时应增设立杆或增设一根纵向水平杆(见上图)。
(8)连墙件
a、 脚手架与建筑物按计算书中连墙件布置要求设拉结点。拉结点在转角范 围内和顶部处
加密。
b、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 下斜连接; c、 连墙件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 应采用其它可
靠措施固定;
d、 拉结点应保证牢固,防止其移动变形,且尽量设置在外架纵横向水平杆 接点处。宜靠
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 300mm
e、 外墙装饰阶段拉结点,也须满足上述要求,确因施工需要除去原拉结点
时,必须重新补设可靠,有效的临时拉结点,以确保外架安全可靠;
f、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当搭设抛撑时,抛 撑应采用通长
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
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 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 拆除。
g、连墙件构造示意图:
a双排脚手架t平面) b单排腳手架(平面>
£
血 H土口,1』至HIF—irnrj任
1-垫木;2-短钢管;3-直角扣件;4-横向水平杆;5-附加钢管
脚手架刚性连墙件构造示意图
(9)架体内封闭
a、 脚手架的架体内立杆距墙体净距最多为200mm如因结构设计的限制大于 200mr的必须铺设站人板,站人板设置平整牢固。
b、 脚手架施工层内立杆与建筑物之间应采用脚手片或木板进行封闭。 c、 施工层以下脚手架每隔10m以及底部用双层网兜进行封闭。
d、 作业层下,需在每层楼板位置的外架上铺一层钢板网作楼层的临边防护。 4.2.2独基基坑模板
独基基坑模板采用砖胎膜,在基底垫层上放好独基尺寸线,预留 水保护层砌筑240厚Mu7.5砖胎膜,采用M5水泥砂浆砌筑。
50mm厚防
* ----- ---- 4 ¥ 二 厂 -- y 2、4mm務BS改㈱撕槻瞅I d L
d U人,穴弋XX A k T - 4 21丄 j ---------------------------------------- -------------------------------------- P
图2独基基坑模板支撑示意图
422 柱模板
(1 )柱模板安装顺序:安装前检查—胶合板拼装—安装竖向次楞、
水平钢
管主楞-检查模板的位移和垂直度并纠正调直一检查模板的对角线长度差并纠 正一全面检查安装质量、柱模加固。
(2) 柱截面尺寸》600mM 600mm寸,柱纵向、横向应加设对拉螺栓,对拉 螺杆为© 12间距450mm结构柱的对拉螺栓套管用© 20PVC硬质管以便二次利用, 横向主楞采用双拼钢管,外侧对拉螺栓紧固。
(3) 柱模安装时,对准柱位置的边线把四侧纵向侧板竖起来,相互固定连
接,用线锤校正柱模垂直后,即用钢管加以固定。为了保证柱模板的稳定,在柱 模板之间加水平撑,相互固定。同一(轴线)柱侧模板,采用先校正两端的柱模, 在柱模顶中心处拉上通线,按通线校正中间部分的柱模。安装完以后检查并纠正 移位和垂直度的偏差,接着检查并纠正模板的对角线,长度差,
再由下而上安装
竖向木枋及钢管主楞,柱模安装完成后,进行全面检查纠正,支撑要牢固,柱模 的水平支撑与排架系统相互搭接固定并加设斜撑。
(4)
量:a柱子根部的残浆垃圾,在支模前必须清除干净; 筋、预埋件等是否妨碍柱模安装并与纠正,
安装质
b、钢
当在现场需埋设预埋件时,全部准确
地用螺栓固定在木模板上;c、柱模安装完毕,开始固定前要复查模板的偏斜, 对角线的差值和支撑连接件稳定情况,合格后再全面固定。
3探m
竖问次撈中羽
喟 ——1 11
柱模板节点图
图3柱模板支撑示意图
423框架梁模板
(1)梁模板采用15mm厚的胶合板,次楞用50 x 100mn木枋,次楞在梁侧
间距不超过250mm在梁底间距不超过200mm主楞为双拼钢管
(2) 安装顺序及技术要求:复核梁底标高、轴线位置标记一搭设钢管排架 (按设计要求起拱)一安装梁模底板一安装梁侧模板(暗梁无侧模) 尺寸、位置一与相临梁模连接一梁模板加固、排架加固。
(3) 当梁跨度不小于4m时,按跨长的1/400起拱。
(4) 梁高度在400mn以下的在梁高方向设置一道© 12的对拉螺栓,水平间 距600;梁
高度在400mm以上在梁高方向设置两道© 12的对拉螺栓,水平间距 600。
(5) 安装后校正梁中线、标高、断面尺寸。将梁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检 查合格后办预
检。
(6) 安装质量:a、安装梁模支架,上下支柱在一条垂直线上,保证下层结 构满足上部结
构的施工荷载,不得随意增大排架间距,排架扣件一定要拧紧;b、 梁模必须保持垂直且平整,若遇局部补缺,紧固严密,以防浇砼时漏浆。
一复核梁模
图4框架梁模板支撑示意图
424
顶板模板
(1) 安装顺序:检查排架系统的标高和稳定性一主楞、次楞铺设安装一胶 合板模板吊装
就位f复核检查模板标高,调整固定f清理模板表面。
(2) 结构板底用15mm胶合板,次楞采用50X100木枋,间距200mm主楞 采用双拼钢
管,排架搭设采用© 48 X 3.0的钢管,立杆间距1000X 1000mm离基 础底板结构面200mm设置纵横向扫地杆,以上步距 1200mm施工前先弹线,并 按弹线位置搭设,以保证排架立杆位置上下对中、垂直。
(3) 模板在铺装前,检查模板尺寸、对角线、平整度后,才能在次楞上铺
钉,在底板端部或接头处钉牢,中间尽量少钉,以便拆模。排架沿纵横向在主轴 线上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剪刀撑宽度应为 和稳定性。
(4) 安装质量:a顶板模板铺好后,清扫干净,进行模板面的标高检查,
顶板模板接缝要求严密,防止出现严重漏浆的现象; 预留孔洞须符合设计要求。
5跨,确保支撑排架的刚度
b、楼板模板上的预埋件,
4.2.5墙模板
(1) 墙模板安装顺序:安装前检查f侧模板就位f插入对拉螺栓f安装另 一侧模板f安装次楞、调整模板位置f紧固对拉螺栓f与相临墙模板连接加固。
(2) 模板加工前,对胶合板进行排版放样,先加工关键节点的模板。次楞 为①48 X
3.0m m钢管,间距为250mm尺寸要标准。
(3)穿墙止水螺栓采用© 12,水平间距为450mm竖向间距为450mm其 中第一排螺栓在距
结构200mn高处。对拉螺栓根据墙厚确定加工长度,最下面四 排螺栓使用双螺母,螺母与螺杆要匹配。
(4) 为了保证整体墙模刚度和稳定性,将墙模与主体支撑架相连接,从而 形成了整套的
墙体模板体系。
(5) 安装质量:a、剪力墙根部的残浆垃圾,在竖模前必须清除干净;b、钢
筋、预埋件等不得妨碍剪力墙模安装,当在现场预埋件时,全部准确地用螺栓固 定在木模板上;c安装完毕后的模板应平整,位置准确,不偏斜,接缝严密;
d、
426楼梯模板
(1) 安装顺序:根据结构施工图放样—检查标高—模板安装—绑扎钢筋— 吊反三角模、
钉踏步侧板-支撑固定一全面检查验收。
(2) 楼梯踏步板采用50mm厚光面木板,用两根50X100mn木料作连接支撑。 但支撑下
端必须有硬支撑承点,以防踏步板向下滑动。
(3) 楼梯底板用15mn厚胶合板,次楞采用50 x 100mn木枋。
(4) 复核轴线、标高,先立好楼板、梁的模板,次楞间距 200mm水平杆 与次楞相垂
直,水平杆之间用拉杆相互拉接,再铺设梯段底板,在底板上弹出梯 段的宽度线,依线立起外侧板,在靠墙的一面把反三角板立起, 反三角板的两端 钉牢在楼板、梁的侧板上,钢筋绑扎完毕后,随后在反三角与外侧板之间逐个钉 踏步侧板,梯段中间再加设反三角,以免发生踏步侧
板凸肚的现象。
(5)安装质量:a、楼梯踏步反三角侧板距离边模板面不小于 100mmr 200mm 以便踏步
砼浇筑时,靠边处能做到密实平整和清理。
b、中间休息平台梁的中心
c、楼梯梁和楼梯
点的位置必须按图纸严格控制,以保证进出一致,上下垂直。
斜板相交夹角要统一。d、楼梯井的位置在上下层之间保持准确。e、楼梯的踏步 侧板铺钉时,采用水平尺校正,侧板间距要严格控制进出不一的现象出现, 保证 每一个踏面的平整。f、楼梯砼施工缝留设,在梯段踏步的上三步处,施工缝要 与底板垂直。
H 休息平
图6楼梯模板支撑示意图
427排架支撑搭设
(1) 搭设顺序为© 48X 3.0钢管立杆f © 48 X 3.0钢管纵横向水平杆f © 48
X 3.0钢管剪刀撑f双拼钢管主楞f 50X 100mn木枋次楞f 15厚模板(胶合板)。
(2) 相邻立杆接头错开布置在不同步距内,错开一步或一跨。为了保持其
整体刚度,立杆垂直偏差不得大于架高的 1/300,其绝对偏差值不大于30mm水 平杆接头错开布置在不同的跨度中, 错开一跨,两根相邻纵向杆件不得设置在同 步或同跨内,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
不小于1000,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
(3) 排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基础 底板不大于
1/3,采用搭接长度
200mn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也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 下方的立杆上。
(4) 排架的拆除顺序为:主楞、次楞一模板一剪刀撑一水平杆一立杆,禁 止违反顺序作
业,禁止先拆排架,后拆模板。搭设和拆除时,所有材料和工具必 须用人工传递,禁止投、掷、扔等行为。
4.3 拆除模板施工
4.3.1模板的拆除,应严格按模板装拆施工方案和国家安全施工文明施工规 定执行。对非
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受损失时方 可拆除;对于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 凝土强度应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下表所列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拆模顺 序应先支后拆,并执行项目部书面通知拆除制度。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 2 板 >2,< 8 > 8 梁、拱、壳 悬臂构件 < 8 > 8 —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 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 50 > 75 > 100 > 75 > 100 > 100 4.3.2 模板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1) 拆除之前必须有拆模申请,并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测试结果达到 规定时,技术
负责人方可批准拆模。
(2) 各类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根据模板设计的规定进行,如果模板 设计无规定
时,可按“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的顺序进行,以及“先拆非承 重的模板,后拆承重的模板”及支撑的顺序进行拆除。
(3) 拆除的模板必须随拆随清理,以免钉子扎脚,或阻碍通行和发生事故; 拆模时,拆
模区应设警戒线,严防有人误入被砸伤;拆模不能采取猛撬、以致大 片塌落的方法拆除顶模。
(4) 结构拆模顺序如下:拆墙、柱模斜撑与柱箍—拆除墙、柱侧模—拆顶 板底模-拆除梁
侧模一拆除梁底模。 拆下的模板不准随意向下抛掷,要向下传递 至地面。已经松动的模板,必须一次拆除完,不可中途停歇,以免落下伤人。
433
模板拆除注意事项
(1) 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过急,拆下来的模板和支撑用料要及时运走、整 理。 (2) 拆模顺序一般应是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 承重部分。
重大复杂模板的拆除,事先要制定拆模方案。
(3) 混凝土板上拆模后形成的临边或洞口,应按规定进行防护。
(4) 拆除模板支撑前,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并经技术部门批 准后,才能
进行。
(5) 拆平台模时,不得一次性将顶撑全部拆除,应按顺序分批拆,以免模 板在自重荷
载体作用下发生一次性大面积脱落。
(6) 拆模时必须设置警戒区域,并派专人监护,拆模必须干净彻底,不得 保留有悬空
模板。
(7) 模板拆除除按现行规范规定,对梁板上部无施工荷载的可根据施工验 收规范要求
的强度等级进行模板拆除。
(8) 模板拆除前,立杆要求始终顶紧混凝土面而不松动。
(9) 模板拆除时应轻拆轻放,拆除后必须整理归堆,确保文明施工。 (10) 楼梯段底模拆除前应在梯段踏步上放置两块木料垫护,
坠时不碰坏踏步棱角。
保证模板拆除 下
4.4后浇带的构造处理
4.4.1后浇带的宽度设计为800mm~1000m宽,后浇带采用专用的钢丝网片 隔断底板,后
浇带封闭时间为两侧结构完毕后
60天。
4.4.2后浇带顶部采用胶合板进行临时封闭措施,防止异物掉入。在补浇后 浇带混凝土
时,应事先清除后浇带内杂物, 行砼浇筑。
并进行冲洗,湿润混凝土接触面后进
4.4.3梁板后浇带周边排架体系应该与整个排架体系分开搭设,后浇带两侧 排架待后浇带
施工后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图7后浇带排架及临时封闭图
5、 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 排架搭设前先在地面上弹出立杆排列控制线,将立杆与水平杆用扣件连
接成第一层支撑架体,完成一层搭设后,应对立杆的垂直度进行初步校正, 搭设扫地杆并再次对立杆的垂直度进行校正,扫地杆离地高度
支撑架体,每搭设一层纵横向水平杆时,均应对立杆进行垂直度校正。
然后
200mm逐层搭设
(2) 立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接长,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 杆的接头不应
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 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 1/3。
(3) 每5跨搭设竖向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 (4) 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小于40N • m,且不得大于65N • m。
45°〜60°之间。
(5) 模板的接缝不得漏浆,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 内不得有积
水。
(6)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7)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6、 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内模板安装高度超过2.5m时,应搭设临时脚手架。
(2) 在4m以上高空拆除模板时,不得让模板、材料自由下落,更不得大面积 同时撬落,
操作时必须注意下方人员的动向。
(3) 安装柱、梁模板时,应先搭设排架。
(4) 施工完毕后会同监理共同对排架进行验收,采用扭力扳手对扣件拧紧扭 力矩进行检
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 模板及排架在使用期间应定期安排专人进行检查,确保模板排架系统的 安全。 (6) 排架搭设区域应设置好安全警戒线,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7) 拆除作业过程中严禁将拆卸的杆件向地面抛掷,应有专人传递至地面, 并按规格分类
堆放。拆除时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8) 模板制作安装时,各类机械应按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9) 模板拆除应按“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顺序进行,同时应轻拆轻放, 以免模板构、
配件飞出及模板坠落伤人。
(10) 安装外围墙、柱、梁及楼板的模板时,应先搭设临时脚手架或安全网。 (11) 水平拉杆不准钉在脚手架或跳板等不稳定物体上。
7、应急预案
7.1 组织机构及职责
(1) 项目部模板支撑排架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组员: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施工员、安全员、施工班组长、技术员、 质量员、试验员、设备材料员、值勤人员
(2) 模板支撑排架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负责对排架及模板突发事故的应 急处理。 7.2 应急物资的准备、维护、保养
(1) 应急物资的准备:备用钢管、扣件若干,简易担架、跌打损伤药品、包 扎纱布。 (2) 各种应急物资要配备齐全存放现场仓库并加强日常管理。 7.3 预防措施
(1)做好排架搭设的过程管理和中间验收,严把施工质量关,把安全隐患消
除在施工过程中。
(2) 模板安装和浇筑砼时由应急小组派专职安全员对模板和支架进行观察,
发现排架出现倾斜或移位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停止混凝土的浇筑,
确保对突发
情况迅速作出反映。
(3) 由应急小组领导到现场查看情况,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4) 如发生变形则停止混凝土浇筑并对上部已浇筑砼进行适当的卸载,卸载 完毕后排专人
对排架进行加固,加固完毕后由应急小组组织验收, 合格后重新进 行砼浇筑。
(5) 如发生坍塌事故,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并对现场进行保护,将伤 员就近送往医
院进行救治。
8、计算书
8.1地下室满堂脚手架计算书
详见附件1
8.2 梁模板计算书
详见附件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