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李笑来 on 2008/05/08 in 想明白(系列)
“Critical thinking”这个词组通常被翻译成“批判性思考/思维”。这种翻译的缺点在于,“批 判”在中文语境中有着不少其实与“Critical thinking”并不相干的甚至相左的意味。在中文语 境里,”批判”这个词,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当今的种种运动中,总是与”阶级”、”立场”这 类的词 有着紧密联系;而与“思考/思维”或者“思考/思维方式”并无关联,就算有关联也通常 是对思考/思维起着负面的作用。
“Critical thinking”的另外一个可能的翻译是“独立思考”。我个人一度认为这个翻译要比” 批判性思考/思维”相对强出许多。可是,最终发现,”独立思考”的 这种说法往往导致”一定要 与他人不一样地思考”,或者”一定要排除所有人的干扰”等等诸如此类的误解。特立独行的不一 定是对的,对的也不一定就非得特立独 行。
最终,再次印证了”简单即好”的铁律——思量了这许久,我个人觉得“Critical thinking”其 实用“想明白”、 “想清楚”、“清楚思考”这类大白话最为恰当且无歧义。其实只不过是 “Think clearly”, 或者“Clear thinking”。感谢孙犁先生写过那么一篇”好的语言与坏的语 言“,也庆幸自己能够读到并竟然可以瞬间领会好的语言要”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后来又 通过读许多其它高人的书才弄明白好的文字还要“具体、生动”)。使用“简洁、朴素、有效、准 确”的语言,会使自己更容易“想明白”、“想清楚”。
其实,凡事儿都尝试着”想明白”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并且是可习得之习惯。 绝大多数情况 下“想明白”其实并不需要智商,只需要耐心。当然了,耐心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没有“之 一”,耐心就是最宝贵的品质),也是可习得之习 惯。 智商只不过是各种天分之一而已。属于天 分的东西固然可贵但往往一并无太多发展空间,二不大可能遍及方方面面,总之非常受限。如果肯 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 会发现大多数人从未因为他有什么天分而获益;倒是恰恰相反,“我在 这方面没有天分”总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借口。
日常生 活中不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各种例子,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实际上是那些有 智商无智慧的人。智慧与智商不同,智慧是凭借积累获得的。而积累智慧的 前提就是要养成”凡 事儿最好自己动动脑子想明白”的习惯。动动脑子想一想其实是根本不花费力气的事情,可偏偏大 多数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那么多多累啊?”——这是 相当古怪的,尤其是从一个 “人”——作为地球上惟一一个拥有庞大的大脑额页的物种之成员——的口中说出来。
谁 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的人不愿思考、懒得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 比例保守估计都不会低于80%。更说不清楚的是剩下的20%中还有 其中的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 考——即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想明白的人几乎占不到4%的比例。这4%的比例中的绝大多数最终 选择了沉默或者变成敌对的帮 凶;因为如果换个角度看待历史的话,可能会得到令人寒心的结论: 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在不停地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漫骂、侮辱、陷 害、谋杀的历史。
谁都有脑子,用还是不用,是个问题。有脑子却不用等于没脑子。用,那应该怎么用,是个更重要 的问题。这是个人选择,这是一个人的奥德赛(Odyssey)。女妖的歌声无孔不入——而你却除了你 的耐心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抵御工具,路漫漫其修远,你要上 上下下而求索不息。
想明白(之二)
by 李笑来 on 2008/05/09 in 想明白(系列)
一般来讲,容易的事情很好办;可是,尽管想明白其实并不难,但确实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貌似 是个悖论。然而,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现象。因为想明白往 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感 受”、“观察”、“思考”、“讨论”、“修正”,并且以上过程还总是需要循环往复,并且还不 一定总是以上述顺序排列。 所以说,有时“想明白”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轻松容易——尽管另外 一些时候想明白真的不难,乃至于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这事儿用屁股想都想得出来”。
“感受”、“观察”、“思考”、“讨论”、“修正”这五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充满了陷阱和障碍。 但最先值得提及的过程是“讨论”。因为“讨论”是最难 以真正实现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形成总 体障碍的环节。如果“讨论”过程出现了问题,就根本无法可能进行下一步,及“修正”——那就 意味着说不可能有进步;并 且“讨论”过程出现的问题将对讨论参与者的下一步“感受”、“观 察”、“思考”,以及这些过程的循环往复造成无法逾越的障碍。具体例子以后再说。
阻碍“有意义的讨论发生、进行、并得出有效结论”的最大障碍是讨论双方或者多方以胜负为目 的,而不是以探寻真相为目的。这 种障碍之所以如此普遍存在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甚 至可能一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几个基本原则有多么地重要。
第一个原则是:有意义之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重要的是还要“相互合作”。 我们有句谚语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为什么呢?因为讲道理是需要前提的。双方想要进行 有意义的讨论,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 性讨论之基本原则,比如:1) 在没有 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判断;2) 有了确凿的证据,结论就算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3) 错了就 要承认并进行改正;4) 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也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应该对事不对人;5) 谁 有道理的就听谁的;6)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 7) 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可是兵是手里拿着枪的,兵随时都可以 拒绝与秀才合作,哪怕秀才再有道理也没用。
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意义之讨论存在。 大多数人基于种种原因并不重视“共同遵守理性讨论之基 本原则”的重要性,动不动就忽视、放弃、甚至违背这些原 则。有多少次你听到人们说1) “本 来就是这样的么!”;2) “就算道理是那样,我也无法接受!”;3) “滚!”;4) “放屁!” 或者“傻逼! ”; 5) “你自己看着办吧! ”; 6) “行行行, 就你最聪明! ”; 7) “我不管了! ”……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每个基本原则被忽视被放弃被违背的时候,都是有明显的信号存在的,就好 像上面罗列出的那样。后来等我有能力把这些原则想清楚并 将其分类之后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天 真地以为我可以向那些忽视、放弃、违背基本原则的人解释清楚我们的现状,而后再把讨论拉回正 轨——当然,许多年的挣扎被 证明为徒劳。
如果你作为讨论一方,发现对方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之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 因为你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就算对方不依不饶,你也应 该回避回避再回避,因为任何接下去 的过程都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更可能是为了争而争的“争论”了。这种争论的害处很多,比如浪 费时间,比如影响情绪,比如 把对方变成敌人,比如失去更多朋友……
如果你作为讨论的一方,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不再“遵守理性讨论之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 停止讨论吧,因为你已经不再是“讨论者”,而更可能只不 过是个为了争而争的“争辩者”而已 了。这并不说明你傻,也不说明你笨,只说明你的提高余地还很大。无论是谁最终拥有的能力都是 依赖积累获得的,积累是个过 程,不是结果。想明白这件事儿,就很容易做到心平气和了,不至 于像挨了打却又无能为力的孩子一样生自己的闷气然后开始仇恨社会。 这样的结果确实能说明的是 对方确实比你更强大(至少在目前这个特定的方面),但,想明白了就知道这也没什么,因为他的 强大也是,并且也只能是依赖积累获得的——没什么不服气的。回 去继续修炼就好了。
想明白(之三)
by 李笑来 on 2008/05/10 in 想明白(系列)
第二个原则是:事实、真相、真理、道理(即所谓的“Truth”;下文中全部使用“Truth”这个英 文单词指代)是独立存在的,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 或者集体存在。
一旦有人认为自己的手中掌握着Truth,或者自己代表着Truth,甚至自己干脆就是Truth 本身, 他自己就可能已经陷入想不明白的困境不说,还要让 身边的人遭受许多苦难。有人开玩笑说,地 球上最虚伪的群体分别是神职人员、政客、律师和教师。这种揶揄事实上基于非常准确的观察—— 因为这几个群体中最不 缺的就是“经常认为自己的手中掌握着Truth,或者自己代表着Truth,甚 至自己干脆就是Truth本身”的那些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自以为是”来形容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然而,自以为是的人并不仅仅限于 刚刚提到的那几个群体,事实上,他们几乎无所不在。他们每时每 刻造成的灾难无可估量,且还 是在他们自己并不自知的情况下。圣经里提到这些人只能这样慨叹:“上帝啊,原谅他们吧,他们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其实, “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 无一例外, 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 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个中的辛苦世世代代都有人慨 叹,庄子就哀叹,“吾生有崖, 而 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牛顿给朋友的信里悲鸣,“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会任何一样东 西需要的时间又太长,等我学完了,我就该死了……”
求知的路不仅太长,也太辛苦,走下去不仅需要心智的努力还需要勇气。所以,绝大多数人中途就 停顿了下来,不再前行,他们安慰自己的方法是告诉自己,自己知 道的已经够多的了。很多的时 候很多的人只需要再跨一步就可以超越“自以为是”的窘境,可惜,基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都没意 识到自己原本可以跨出那一步。
难以跨越“自以为是”的众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其中的曲折。你必须为了变得“有知”而去挣 扎;然而,挣扎的结果是你将面临更多的无知。那绝望就象那个得罪 了宙斯和奥林匹斯众神的西 西弗斯所面对的那样那样——因为得罪了众神,遭到了诅咒,终生要把那推上去还会落下来的巨石 推至山顶。可是关键在于,如果你用你 的“有知”平静接受自己的“无知”,就不会像西西弗斯 那么倒霉——只要你做到能够平静接受自己的无知,你的水平已经接近苏格拉底了。(苦笑:苏格 拉底也挺 倒霉,马上就会提到……)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教育者本质上都在为一件事情奋斗挣扎:教会下一代跨越“自以为是”。苏格拉 底的挣扎招致了恐慌, 被认为他在毒害年轻人, 于是人们判他死刑 赐他毒酒。 尼采所说的“超人” 当然不是把内裤穿在外面的Superman, 德文“Uebermensch”翻译成英文, 应该是“overman”——
大抵 上指的也应该是跨越了“自以为是”那道障碍的人。托马斯索威尔注意到大多数人如果未经 教化就很难超越这个障碍,同时也意识到人们如若无法超越这障碍会带来 怎样的后果,所以这样 慨叹:“每 一代的出生,从效果上看,都相当于野蛮对文明的侵略,我们必须在太迟之前教化他 们。”
我写这些文字, 可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教育者——只不过是因为看不下去有那么多的年 轻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而心有不忍而已。有的时候也觉得恐怖:那 些自以为是者就好像西方鬼怪 故事里的吸血鬼,被他们咬过之后的人也要变成咬别人的吸血鬼……(另外,英语里有另外一种说 法去称呼那些不可救药的人—— “impossible person”,很好玩,很准确。)
如果你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你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退出讨论—— 只要他们存在,讨论就不再是讨论,不会产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继续下去只是浪费你自己的时 间。而你自己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 领,甚至跨越那道难倒大多数人的障 碍——1) 绝大多数情况下,想明白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 自己的事情;2)这是几乎每个社会都想系统地完成却从来没有成功过的事情(因为每个社会中总 是存在着另外一 股强大的阻挠力量)。最后,你也应该考虑自身安全因素——不要被“吸血鬼” 咬到,最好甚至都不要被他们看到。
想明白(之四)
by 李笑来 on 2008/05/10 in 想明白(系列)
第三个原则:Truth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Truth的解释或者理解。 很多书籍里都会有相当长的篇幅从逻辑上论证、说明这个原则;可是,最终还是有很多人不仅无法 深入体会这个其实很简单的原则,并且常常因为忽略这个原则而推 导出很多其它的看法。比如, 经常有人说:
· · ·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Everyone makes his or her own truth.)
一个人的真理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就可能是谬误。(One person’s truth is another person’s error.)
真理是相对的。(Truth is relative.)
真理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Truth is constantly changing.)(或者:真理并非一成不 变。)
任何观念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All ideas are equal.)
这些说法背后暴露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逻辑问题,也不是什么哲学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谁,甚至无法把自己与自己周遭的世界从意识上分离开来。它 会以为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饿了就哭,哭了就有吃的。 于是,它会觉得自己饿的时候 全世界都饿, 自己痛的时候全世界都痛, 自己动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动。 心理学上把这种状态成为“共 生”。据说这种状态大约存在五个 月左右,之后,婴儿就可以逐渐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 比如,可以意识到妈妈与自己并非同一,也开始慢慢知道什么是它自己的手,它自己的脚……
脱离共生状态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摆脱这种共生状态实际上完全是不得已的,如若可能,每个人 都有随时返回共生状态的欲望——因为在那共生的状态下,一切都 好像由自己掌控。最无能的状 态被理解成为最自由的状态——这是多么可怕、可悲、扭曲的错觉?
然而,几乎没有人在意那感觉是否是错觉,只是知道那感觉棒极了。所以,人们在少年时期为了遇 到同生共死的“朋友”而甘愿赴汤蹈火,在青春期会为了“爱情”而不惜飞蛾扑火,在成 年之后 也依然会为了遇到“知己”热泪盈眶激动致死。所以说,如果不经教化,不经训练,或者不经过自 我挣扎的话,人有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 态——事实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 思想上一生都处于共生状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逻辑书籍、哲学书籍、甚至心理学书籍在解决人们总是倾向于忽略第三个原则的 问题上从来都无能为力,所有来自外界的的教化与训练也通常只能 不了了之。在这件事儿上,几 乎只有一个手段——自我挣扎。那股力量若非完全来自自我,就根本无法强大到能够忍受那把自己 从外界分离开来的痛苦。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说,想明白是自己的事情,根本就是一个人的奥德赛。这只不过是一个选 择。你是要做快乐的猪呢,还是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你是甘愿享 受虚假的欢乐呢,还是用长期 的痛苦换取哪怕片刻的真正的幸福?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大抵上就是因为选择了沧桑的正 道体会过了磨难才肯为那“道”付出 那样的代价吧?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真正跨出那一步真的很简单。如果你有一天终于跨出了那一步,就会 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在那一步之外的人从来都没觉得跨出那一步有什 么痛苦;并且你也会很快体会 到那一步之外的欢乐是怎样的欢乐。没人能帮你,你只能靠你自己。并且,牢牢记住,正如没人能 帮你一样,你估计也帮不上别人。你 可以为之努力,就好像我现在做的这样,但,效果如何,不 在于你。因为,你或许已经能够明白,很多的时候,好的意图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运气的重要性。几千年前耶稣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那 时候,宗教是用来解释这世界的工具。今天,宗教不再以解释物理 世界为己任,因为已经有了更 胜任的东西——科学;于是宗教主管它更擅长的领域去了——精神世界。可是耶稣的句式还是可以 接着套用:运气的归运气,努力的归 努力。
想明白(之五)
by 李笑来 on 2008/05/12 in 想明白(系列)
2%,是个有趣的比例。看看你的周围:你身边只有2%不到的人可以用受欢迎的方式当众讲话;只 有2%不到的人可以写出公认漂亮的文章;只有2%不到的人拥 有某项出色的技能;只有2%不到的 人能够赚取超常的收入;只有2%不到的人会被公认为人格高尚……换句话讲,只有2%不到的人处 于金字塔尖顶端。有的时 候,进入2%其实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困难。举个例子,如果从今天开始你 能够做到每周至少四天坚持慢跑大约一小时,那么,三年之后,不出什么大的意外的话,你 跟你 身边的人相比,身体机能大抵上应该处于前2%的水平。可是,这也不是很容易,因为绝大多数人 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一个——“坚持”。
很多人怕累。 怕到什么地步呢?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时令人忍俊不禁。 时下京城里流行针灸减肥 (减 肥从技术解决了食品稀缺之后就成了几乎永恒的话题)。 有机会 去看看能乐死你。 小小的“诊所” 里面并排几张床,每张床上都躺着一个胖子(通常是女人),肚皮以及很多其它的部位上插满了银
针,那个疼啊——你听到的是此 起彼伏的呻吟。针灸是不可能减肥的,因为消耗脂肪只有一种方 式有效——运动。但是,正如你能看到的那样,很多人宁愿疼也不愿累,一厢情愿地希望能有不累 的 减肥方法。这样的“诊所”没办法不生意兴隆,因为他们赚的不是针灸的钱,他们的真正市场 受人类固有的弱点支撑——懒惰。人人天生懒惰——最终只有2%的人 能够摆脱这种天性的束缚。 人们是不喜欢锻炼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从来不曾真正体会过锻炼实际上并不累的。慢跑一小时,也 许看起来不轻松,要流很多汗,可是,这一小时的过程之后,身体 机能会迅速恢复,而后远比不 锻炼更加精力充沛。 那些不锻炼的人好像相信这样一个基本的算法: 一个人一天的精力假设有十分, 早上要是锻炼了的话就用去一分, 只剩下九分的精力处理其它事情了。可是事实与他们的想象恰 恰不同,更可能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一天的精力假设有十分,早上锻炼就算用去其中的二分,也 会因 为早上锻炼而再生的精力多达四分而使得全天还有十二分的精力去做其它事情。
所以,动动自己的脑子,尝试着或者挣扎着去想明白,根本就不累的,那只不过是一种思维上的锻 炼。正如2%坚持锻炼的人并没有想在某项体育竞技比赛中获得世 界冠军一样,绝大多数平时勤于 思考的人没多大欲望去打败所有人。遇到事情多动动脑子,偶尔必要地挣扎着去想明白,其实某种 意义上只不过是日常锻炼而已,只 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更发达(年轻人)、更健康(成年人)、 更有活力或者衰老得更缓慢一些(老年人)。正如慢跑会使一个人心肺功能增强,进而使人精力充 沛一样,勤于思考只能是思考能力进一步增强,进而使进一步的思考更加容易。
人们很难摆脱自己的感受,而人们理解自身之外的事物往往依赖将其与自身感受进行对比,于是,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因为他们的自身感受 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有 人问另外一些人说“你想那么多不累么?”这太自然了:一个思考有障碍有困难的人当然会觉得 “想那么多多累啊?”而那些已经开始 越来越轻松地思考、能够越来越清楚地思考的人来说,回 答说“怎么会累呢?”是在正常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如果有人问你“想那么多多累啊?”你最 好笑而不 答,因为你的答案对方不仅会完全不理解,并且通常会被进一步“理解”为“你丫就是 爱装蛋!”
还是那句话,想明白是自己的事儿。
想明白(之六)
by 李笑来 on 2008/05/13 in 想明白(系列)
前面提到过,阻碍“有意义的讨论发生、进行、并得出有效结论”的最大障碍是讨论双方或者多方 以胜负为目的,而不是以探寻真相为目的。因为很多人有意 无意地忽视甚至践踏一些理性的基本 原则,比如,1) 有意义之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重要的是还要“相互合 作”。 2) 事实、真 相、真理、道理(即所谓的“Truth”)是独立存在的,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 者集体存在。3) Truth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Truth 的解释或者理 解。
“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也许是绝大多数人在其生命中无数次反复遭遇的尴尬。在日常生活 中,那些原本是讨论者后来却变成为了争而争的争辩者,很 多的时候确实并非故意,他们就像醒 过来之后最终还是要咬农夫的蛇一样,做出的事情表现得只是他们的难移之本性而已。
人性中究竟有什么是如此“邪恶”(在这里并非贬义,只表示负面),如此顽固,如此普遍,如此 让我们对之无奈呢?答案很简单——恐惧,而恐惧会带来另 外一个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
思考训练书籍里总是提到阻碍人们正确思考(即,想明白)的诸多障碍,比如# Mine-is-better
1
(我的更好)、 # Face-saving (死 要面子 )、 # Resistance to Change (拒绝改变)、 # Conformity (顺从多数)、# Stereotyping(简单粗暴的分类)、# Self-Deception(自我欺骗)……所有这 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事实上,人们总是用善恶区分一切是很无聊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与 弱”。 很多的时候, 所谓的善良, 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 人 们说高耀洁很善良, 肯 于帮助那些“艾 滋病村”村民,我却宁愿说,高耀洁老奶奶是个很坚强的人,因为她的坚强,使得她有真正善良的 资本。有人说那些“赚了黑心钱”的人捐出大量金 钱给慈善机构是伪善,我却宁愿说,事实上不 得不承认这样的人实际上也确实很“强”,于是他们有资本作出“伪善”的事情。强与弱才是自然 界中真正存在的本 质,善与恶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作为注定会老去死去的物种之一,人性中天生就充满了恐惧。因为害怕自己的死亡,所以宁愿相信 存在某个地方叫做天堂;因为害怕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宁 愿相信来生来世、转世轮回;因为害 怕强者无疆而又不能面对自己的懦弱与无能,于是普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同时在教育 孩子们的课本里不忘加上“农 夫与蛇”的故事。 成功者害 怕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于是在“分 享”成功经验时像着了魔一样夸大自己遇到的各种障碍的同时却对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运气”绝 口不提;碌碌无为者如饥似渴 地享受成功者的“分享”,在听到成功者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 九死一生的时候潜意识里暗暗欢喜——想,原来我没成功是有原因的啊!
小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圣经里反复提到“七宗罪” (饕餮、 贪婪、 懒惰、 淫欲、 傲慢、 嫉妒和暴怒), 却绝口不提最大的敌人,“恐惧”,以及恐惧这个恶魔 的小鬼“懦弱”?那根深蒂固的恐惧可是 一切恶的根源,而那懦弱才是“原罪”啊!后来也想明白了,宗教实际上最需要的是“恐惧”。为 了让人们向往天堂,于 是,设计了个令人生畏的地狱。没有令人恐惧的地狱存在,天堂又如何令 人向往?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这 句话里面的“培养”,还不如用更朴素的一个词“积累”。 勇气与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当一个人还只有一点点勇气的时候,期望他可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什么 的都是非常幼稚且非常不现 实的想法。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勇气减去恐惧之后的 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无论是谁都以负数为起点。 但 凡正常人,都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等式的结果变成正数。并且无论是谁,无论他有多强,都不 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是零,恐惧却永远大于零。
古人说,人贵自知。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 在。现今的自然界中,绝少有动物以人为主食,但经常会出 现人被咬被吃的事情,主要是因为那 些动物被惊着了,害怕了,才会主动出击。一样的道理,那些突然放弃讨论转而“变”得不理性的 人,只不过是在那一瞬间恐惧 占了上风勇气消耗殆尽才变成那样的。不要以为自己拥有无比的勇 气,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恐惧,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你的勇气不能抵御你的恐惧,所以,有什么理由 不能理解别人的恐惧呢?
另外,在这里附上一个看法。最近有个词特别流行,“脑残”。这个词被一些人用来嘲弄那些还想 不明白的人。可是,用“脑残”嘲弄别人的人通常不太厚 道,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想明 白了,或者说在那一方面是强者(谁能方方面面都想明白,方方面面都很强呢?),但,即便如此, 又有什么必要嘲弄他人 呢?固然没必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是启蒙者的地步、也固然没必要妄自 菲薄认为思考能力上人人平等,但,出口伤人肯定不是能够想明白的人做得出的事情。 1. Face by By Sarah Rosenberg
想明白(之七)
by 李笑来 on 2008/05/14 in 想明白(系列)
我们只能通过感知了解世界,而我们的感知相当不可靠。人体实际上是个很不精确的“机器”_也 许经过许多年的进化,我们的感知能力已经大大改善,但即 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感知能 力依然差得可以。
下面的两根竖线哪一根更长呢?
答案是:它们的长度相等。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这个网站(brainbashers.com) 看看,有一百多 个类似的可以证明我们的视觉不可靠的图片。当然,除了视觉之外,我们的听觉、触觉、味觉、嗅 觉等等,都并不可靠。
人类的大脑之所以具备进化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尽管它可能受限于不精确的感知,但,起 码它可以“知道”自己的局限——即,它可以知道自己、以 及为它自己提供信息输入的器官都并 不精确。这也许是人类的大脑才具备的功能,可惜,很多的人并不在意也不重视自己的大脑拥有的 这个意义非凡的功能。当然, 总是有人甚至仅凭自觉就可以知道:人贵自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To err is human。
想明白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进而在此基础上,决意改善。 上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心理学最终摆脱玄学、甚至哲学的领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家们在近100年来用精巧的 实验以及严密的论证对人们的所谓“古 怪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了解我们自身固有的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es)非常重要。这就好像如果我们开车出行的话, 最好知道自己座驾的性能。如果其性能是完美的,那就可以腾出时间精力考虑其它因素。然而如果 我们 已知没有什么车的性能是完美的(事实上这世界绝少有完美的事物),那么我们就最好花时 间去了解它的缺陷在哪里,而后准备足够的应对策略。
想明白(之八)
by 李笑来 on 2008/05/15 in 想明白(系列)
杜宁(Dunning)与克鲁格(Kruger)两个人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1999年12月,他们两个合
1
作的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 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 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 学杂志》上。这篇论文最终竟然获得了2000 年度“搞怪诺贝尔”(lg Nobel Prize)的心理学奖 ——然而这并不影响这篇论文的严肃 性; 2006年另外一个学者凯瑟琳柏森 (Katherine A. Burson)
2
在同一份杂志上在此发表后继研究论文。
事实上杜宁与克鲁格的观察并非什么新发现, 达尔文就说过“自信更经常来自无知而不见得是来自
3
有知。” 而所谓的“无知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之类的话多少是描述这种现象。只不过, 杜宁与克鲁格“一本正经”(尽管加上了引号却根本不是反语,而是强调)地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 验去考察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影响。 他们最终归纳到——能力不强的人 (Incompetent individuals): 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 无法认知他人真正的能力;
· 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他们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 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 能程度。
·
在其中的一个实验里, 杜宁与克鲁格先是找了一群康奈尔的在校学生, 然后对他们的“幽默”、 “语 法”、“逻辑”等几项能力进行了测试。之后,再让参试 者进行自我评估。结果是,成绩最差的 那些学生对自我水平的认知偏差最大。其成绩处于12%百分比等级(即意味着说,他们的成绩处于 末尾12%的水平——有 88%的人的成绩比他们更高)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百分比等级至少应该是 67%。与此同时,那些能力更强者却可能反过来低估自己的能力。
4
这种“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的现象,之后就干脆被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 。另外一个
5
与此类似的效应叫瓦伯格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 ,取名来自于Garrison Keillor 的著 名广播小说”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中虚构的一个小镇,瓦伯格湖镇——在那个镇子里,所 有的女人都很强壮,所有的男人都很好看,所有的孩子都中等水平 以上。
某个College Board曾经面向8290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在“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上,只有 不到1%的应试者认为自己的这方面能力处于平均水准之下,超过 60%的人认为自己的这方面能力 处于前10%的水准,大约2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顶尖之1%。(后来的很多实验进一步证明:越是难 以客观衡量的特性,越是 容易出现这种扭曲,比如公平、运气、艺术鉴赏能力、研究能力等等。) 另外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瓦伯格湖效应的例子是:大约8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平 之上(Above-average)。可以想象,几乎 所有车祸的众多起因中,这一个普遍的错觉可能起着怎 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酒后驾车者都是这个错觉的受害者。所以,在国外还有人专门建了个叫 做AboveAverageDriver.com的 网站……
越差越牛逼,也许是人们所拥有的自我保护功能之一。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1) 人群中只有 20%被 认为是能力超群——当然因此生命中的好东西几乎都属于他们(当然,那20%中也可以二八划分) 2) 如果没有瓦伯格湖效应作为心理安慰的话,那占大多数的80%的人心理上就无法承受了。这第 二条的后果很可怕,因为如果这80%的人都被眼前的事实折磨疯了 (对很多人来讲,还有什么比 事实更难以接受?)的话,那么:a) 那20%的人就休想过上好日子;b) 这80%的人失去了改进的 机会——原本说不定哪一天他们就开窍了而后拼命努力呢,再说,事实上有很多天才是平庸的父母
6
生出来的呢!生活的本质与希望之一就 在于“天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为了成为一个因强而谦虚的人(而不是那种为了谦虚而谦虚的人),多挣扎一点,多努力一点吧。 见到因差而牛逼的人(而不是那种真强却忘了谦虚的人), 理解一下吧,谁都是从那样走过来的。 还记得吧?善恶判断远不如强弱判断精确——现在看来,认为谦虚是美德实在是没有必要,强者自 强,弱者自弱;而谦虚,要 么可能是弱者的挡箭牌,要么是强 者无来由的自卑。我每天都在教很 多天赋异禀的孩子(我有多么好的运气!) ,我总是告诫他们,“做人要低调”是有道理的—— 不是让你们无聊地“谦”卑“虚”伪,而只不过是告诉你们在这世界生存,除了自强不息之 外, 更重要的是还要懂得自我保护。
1. Justin Kruger; David Dunning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6): 1121–34. PMID 10626367
2. Katherine A. Burson (2006). “Skilled or Unskilled, but Still Unaware of It: How Perceptions of Difficulty Drive Miscalibration in Relative Comparis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60–77.
3. ”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Dunning-Kruger_effect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ke_Wobegon_effect 6. Who knows what happens next?
想明白(之九)
by 李笑来 on 2008/05/16 in 想明白(系列)
通常情况下, 人们会认为随便说一说没什么。 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人这样讲“我/他不过就是说说 (而 已)……”可是,令人惊讶甚至有时为此恐惧的是,在一 些特别的情况下,经常出现所谓“一言
1
成谶”的现象。
还好,今天人们已经不必像迷信者一样疑神疑鬼担心自身难保了,因为心理学家们已经可以合理地 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概 念,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姑且翻作“自 动实现之预言”吧)。这个概念是已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默顿(Robert
2
K. Merton)在上个世纪打造的。
罗伯特默顿如此描述“自动实现之预言”:
最初的时候,那些预言实际上只不过是对当时境遇的错误描述/定义,然而却会引起新的行动,而 这些由此产生的行动最终使得原 本错误的描述成为后来的现实。于是,这种披着“应验了”的外 衣的预言,使谬误成为不朽的“真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古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到印度神话《摩呵婆罗多》中
3
的克利须那;从罗马神话中的《罗穆卢斯与瑞摩斯》到童话 故事《长着三根金头发的魔鬼》 …… 哲学家卡 尔波普把这种现象成为“俄狄浦斯效应”(Oedipus effect)。他说:
曾有一段时间我还以为俄狄浦斯效应只在社会科学中存在,可是,在自然领域中也一样。在生物学
4
里,甚至是分子生物学中,期望 往往会在导致期望实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同样比比皆是。因为人们不仅对他们所处的境遇做出反应,并且(甚至是更 主要地)根据他们对所处境遇的理解做出反应。于是,他们 的行为总是受到自身理解的影响,甚 至有时根本都不是收到环境本身的影响。更有甚者,一旦人们认定某种境遇具备某种含义,他们甚 至可能完全忽略境遇本身,而 只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下一步行动。
5
罗伯特默顿为了生动地说明这种现象, 在他那本著名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里 举了个假想的例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必要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某一天一个叫做Cartwright Millingville 的运营良好且运营正常的银行里堆满了人。身在银行里的顾客开始担心起来,有谣言说银行快要破 产了——于是人们开始挤兑,于是招致 更多的人跑来挤兑。于是谣言传播的更广听起来更像是真 的——因为正在有人进行挤兑,于是更多的人相信了谣言……最终,这家原本运营良好一切正常的 银行真的 破产了……
另外一个现实的例子发生在1940年 1月。学者Marcus Garvey心脏病发作。尽管他最终被抢救过 来脱离生命危险,可是,《芝加哥卫报》已经登出了他的讣告(当时当然还是错误的),说他是个
6
“破产了的、孤独 的、无人理睬的” 家伙。Marcus Garvey看了之后震惊到心脏病二度发作当 场死亡——讣告“一言成谶”。
“自动实现之预言”不一定指的都是坏事儿。那个著名的说“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 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的“摩尔定律” 也可以被“自动实现之预言”的机 理进行解释。自从这个预言出现之后,计算机部件生厂商一直都在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而拼命跟 上这个所谓的发展步伐。
这个现象的清楚解释原本应该对破除迷信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到现在也没起什么太大作用的原因在 于1)知识传递需要比想象多得多的时间;2)“眼见为 实”的力量着实难以逾越。不过,对于每个 个体,尤其是那些想挣扎着想明白并希望自己做出正确行动的人来讲,对这个现象的清楚认识,无 疑有着巨大的意义。因 为很多的时候人们易受外界影响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真正影响他 们的是他们对外界的理解,甚至不见得是外界本身。
举例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往往确实是最佳策略。观察一下就知道,有多少人仅 仅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因此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无 论别人说什么(就算到了某种所谓的 极端情况),你都有权利自己去选择下一步的行动。在很多的时候,花时间听、甚至想别人说的事 情都是在浪费时间——生活的 终极限制在于“时间有限”。再准确点说,别人说的也许是对的, 也许是错的,但无论对错,最后承担责任的是你自己,于是,最好自己动动脑子想明白自己做的事 情究竟是对是错,而后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来自外界的评论上,反正,事儿是自己做,责 任是自己担,后果是自己承受。
另外,尽管客观评价自己没错,但是如果最终的结果是负面评价,那请你小心。比如,很多人说自 己“路痴”(我自己就这样),结果没多久就真的变成了真 正的路痴。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认为 自己路痴, 于是就不再有走到哪里花点心思记住路线的动力——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路痴应该做的事 情。于是就渐渐失去记忆路线 的能力,最终实现“路痴”的梦想……
1. 所谓谶纬,其中的“谶”,指是秦汉期间方士巫师写就的预言凶吉的文字;到了汉代,更有 一些附会儒家经义的迷信文字,叫做“纬”。
2. Robert K. Merton, 1910~2003,他所打造的概念流行颇广相对著名的还有“role model” 以及“unintended consequences”。他的研究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东西,比如“theory of deviance”,不妨抽空看看……
3. The Devil With the Three Golden Hairs
4. Karl Popper, Unended Quest: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1976). 5.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6. broke, alone, and unpopular
想明白(之十)
by 李笑来 on 2008/05/16
in 想明白(系列)
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 是前面提到的现象之一。事实上“越差越牛逼”并不是最可怕的。最 可怕的是“差”的这个状态伴随着的恐惧(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于是,不仅越差越牛逼(外部表 现),还越 差越恐惧(内部感受)。恐惧往往会导致人们选择攻击性行为,进而造成无数原本不 该存在的悲剧。
摆脱这种尴尬的方法之一是清楚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 如果一个人能够尽量准确地了解自己 的能力范围,那么,他就很容易想明白自己的选择、行动是 否是有意义的,从而不会无谓地浪费 时间,不会无谓地浪费精力。这也是Reinhold Niebuhr[1] 所追求的,我所仰慕和努力的: 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敢于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 清楚这之间的区别。 艾伦兰格(Ellen Langer[2] ),曾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人们往往高估自身对外界的控制能力”, 也是她于1975年第一个定义这样一个概念——“Illusion of Control”:对个人成功的可能性的 期待超出实际的可能性[3] 。关于这个概念的图释,在这里可以看到[4] 。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
参试者被安排坐在一盏灯前, 与此同时, 有两个按钮可供他选择是否去按。 一个按钮上写着“开”, 另一个按钮上写着“关”。实 际上,这两个开关都是一样的,无论哪一个开关按下之后,同样启 动的是同一个随机程序——这个随机程序的结果决定那盏灯是亮抑或不亮(即,参试者实际上根本 无法控制那盏灯)。参试者被告知他们或许能够控制那盏灯(注意,实验设计者明确地告诉参试者, 他们的行动只是“或许”能够控制那盏灯)。而后参试者就在那 里反复按那两个按钮,或者开, 或者关,或者开开开开,或者关关关关,或者开开关关。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参试者要报告他认为 自己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控制那盏 灯。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参试者都认为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 控制那盏灯。更有甚者,在实验者详细地向参试者解释实际上参试者完全不能控制那盏灯的时候, 相当 一部分参试者表示,自己不仅有有能力控制还有很强的能力去控制那盏灯,因为他们已经通 过实践学会了如何猜测随机程序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是在赌徒们在掷骰子的时候,如果他希望掷出来的是“大”,他往往会很使 劲地掷,如果相反他希望掷出来的是“小”,他就会轻轻地 掷——好像他掷骰子的劲道肯定会直 接改变最终的结果似的。有人专门制造机械投币装置(Purely random coin toss machine),然 后发现那些在最初几次猜测硬币正反面正确的人马上就进入一种状态——相信自己的猜测能力远 高于他人,并且坚信如果有人分散他们的注意 力的话,他们的猜测结果会受到影响(反过来,他 们也相信自己猜错了的话,绝对是因为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了造成的)。
布朗大学心理学教授Joachim I. Krueger与迈阿密大学心理学教授在他们合作的论文,《选举决 定中的两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源:投票者对自身相关性的幻觉与信心》[5] , 中提出:投票决定 原本需要在服务社会整体利益与满足个体利益之间进行选择。投票的本质决定了该行为的两难困 境,从这个视角来看,投票者投票的行为实际上是 非理性的(irrational),因为他们的投票行 为本身对最终结果没有可辨别的影响。投票者之所以投票,是因为1) 他们认为自己与结果是相干 的(而不是实际上那样毫无关系),2) 他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会改变结果。
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例子中最经典的是人们普遍使用“管理时间”、 “时间管理”之类 的说法,并且也确实尝试着那样去做,那样去教,那样去学 ——不妨到书店里看看那类的书籍有 多少种就知道其普遍程度有多高了。可事实上,所有的人对时间都是无能为力的,没有人能够控制 时间,时间有它自己的轨迹、 节奏,毫不理会任何人。我自己的博客上有一个“时间管理系列”, 也采取了同样 的措辞,但那是因为实在没办法——人们已经彻底习惯了那种并不准确的说法,乃
至于很难在语言中找到另外一种通用、 准确的表达——我只能在文章内部经过繁复 的解释之后说, “我不管理时间,我把时间当作朋友”——我只能管理我自己。
必须想办法想明白这件事情:这世界与自己的之间的关联实在是很少很少,自己不能够控制的事情 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件事情想不明白,就永远无法跨越“自 以为是”的障碍。挣扎着去分辨究竟 什么事情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是活在这世上最有难度的事情了[6] 。
1. 我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但,雷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平静的祈祷》(Serenity Prayer)实 在值得一读……
2.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1947~
3. an expectancy of a personal success probability that exceeds the objective
probability of the outcome. Langer, E. J.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2), 1975, pp. 311-328. 4. http://www.istheory.yorku.ca/illusionofcontrol.htm 5. Two Egocentric Sources of the Decision to Vote: The Voter’s Illusion and the Belief in Personal Relevance, Political Psychology 25 (1) , 115–134 6. 以前有一篇帖子说的也是这事儿:不要过分高估自己的看法
想明白(之十一)
by 李笑来 on 2008/05/17 in 想明白(系列)
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人应该很早就意识到这个现象的存在,并几乎肯定 为之苦恼过——你第一次意识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并非 与你同 仇敌忾”是什么时候?那个 时候你应该没多大吧?其实, 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就应该知道大多的事情上很难有人对你的境遇“感 同身受”——能够对他人的境遇“感同 身受”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训练挣扎才能够获得的能力。由 于缺乏这种能力,人们往往还经常过分夸大自己所承受的痛苦,其部分原因在于“自己的痛苦千真 万确,别 人的痛苦很难感同身受”,于是总是觉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总觉得这世界 对他来讲是“不公平”的。
本质上来看,很多人从潜意识里就对那些“并不关己”的事情漠视,并不见得是所谓的“麻木”、 “冷漠”、“缺乏爱心/同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 而只是“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的实 际体现而已。
时间限制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终极局限,也是所谓人生中根本无法逾越的众多障碍中最可怕的一个。 除此之外,每个人的精力也有限,很难想象谁一天二十四小 时大脑在不停地有 效运转,且一年三 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即便是汽车的机械发动机,也不可能总是用100%功率运转——管它是什么 牌子,奔驰、捷豹也好,奥迪、悍马也罢,如 此运转用不了几天就会直接报废。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时间、精力的限制之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聂卫平那么聪明却生活难以自 理,为什么罗 素克劳那么迷人却脾气差的可以,为什么即便圣贤也依然出错。十多年前的我曾经 天真地以为“自己确实很酷,从来都不屑与在乎人际关系,因为老子才不靠那个 呢!”等有一天 想明白了才知道,根本不是因为“我不屑于‘关系’这件事情”,而准确地说根本就是因为“自己 的脑子不够用,没有精力处理那些其实原本应该是 很简单的事情”。想明白之后一身冷汗,而后 庆幸自己“亏得最终还算是把从‘那些其实原本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中节省出来的时间精力用 到了另外一些确实有用 的地方上去了……”差一点就把结果当成原因,自欺欺人更多年!
如果,把上面提到的“时间与精力上的局限”改为“时间与能力上的局限”,就可能更加准确了。 精力好像与时间一样,每个人最终被分配到的好像是一个定 额。但是能力却不同,能力是可以通 过锻炼和挣扎多多少少可以提高的,并且是如果运气好的话就可以大大提高的。
还 拿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当我发现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脑子不够用,没有精力处理那些其 实原本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之后,再仔细想想就明白了,这句话应该 改成“自己的脑子不够用, 没有能力处理那些其实原本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那怎么办?其实找到问题的根源,就会发现答 案就躺在那儿——学呗,花时间精力学 呗,反正学会了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事儿跟投资 没什么区别。根据我自己的品性,我罗列出几个简单的原则:a) 想办法要让自己越来越强;b)尽 量不给身边任何人制造负担遇麻烦;c) 就算不能帮上他人也要花点时间想办法理解他人;d) 有能 力给别人创造机会是最好的影响力之一;e)一切都是积累,朋友也是如此。好像都很简单,但都很 难以做到——于是越来越觉得这是需要挣扎与锻炼才能造就 的能力了。
个人如此,社会也大抵如此。2008年 5月15 日,加拿大联邦政府十五日宣布,加拿大民众每为中 国四川地震灾区捐一块钱,政府就跟进一块钱,不设上 限,不设截止日期。这是加拿大政府有史 以来第三次跟进民间筹款,前两次都是在2005年,赈灾对象分别是印尼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前 者跟进额高达 两亿元。加拿大政府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跟这个国家政府的能力有着最直 接的联系(当然不排除还有很多其它原因)。
所 以说,如果你遇到“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人,理解他们一下吧,他们只是现在时间不够,精 力有限, 或者能力欠佳——也许他们也会进步。 如果你自己突然发现自 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人,那就反省一下,成长不是坏事儿。不过,任何人都有放弃成长的权利,哪怕如此,只要不做 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放弃成长的人也不 应该被唾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