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影视作品鉴赏课

班级:10级彝汉双语班

学号:201030601006

姓名:罗静

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样也丰富着中国的文化内容。在电影界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只要走向市场,面向世界,那么它就是中国电影,少数民族电影必然也会为中国电影的题材增加内容,也使其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

我认为少数民族电影无论从它的民族特色还是其精神文化价值,都应该是最容易走向世界的电影题材。一方面尽可能展示民族生活和文化,另一方面这种民族生活和文化的情感应该是共通的,也该被全世界理解和认同的。第三,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的独特性可以形成具有艺术魅力的民族电影。但是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发展却面临许多困难很挫折,它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阻碍。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曾经占据过一定的独特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电影行业市场化,电影题材边缘化,观看人群以及票房的减少等,导致了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走进了狭窄的胡同。从现实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电影在保留其独特性基础上,要以张扬民族魂魄与时代精神为己任,也要正视面对电影市场的现实,要尊重观众的选择和商业的规律。 从六十年代到今天中国共创造了二百多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其中就涉及到了四十多个少数民族。不少影片的公映不仅轰动一时,还经久不衰。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 。80年代后尽管也出现了《盗马贼》(藏族)、《黑骏马》(蒙古族)、《红河谷》(藏族)、《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蒙古族)、《益西卓玛》(藏族)等大批经典,但多元文化对电影地位的削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电影的号召力,缺少市场的少数民族电影反过来又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慢慢的走向没落。

近些年来,《吐鲁番情歌》、《诺玛的十七岁》等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些电影在风光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走向市场时的尴尬,票房情况不容乐观。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的影响力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每年摄制的少数民族影片不到当年影片创作总数的5%。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作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其影响力却在逐步缩小。一方面这是所有国产电影面对市场的共同困境,另一方面更是民族题材电影自身造成的问题。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化,太肤浅,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遇进行审视,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同时,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平等地审视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而不是单纯肤浅地“猎奇”,克服以民族服饰、风俗民情作为卖点,情节落入俗套、人物形象僵化模式化等毛病。只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才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真正的出路。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要发展数量,但更需要注重质量。因为目前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影片的确不多,题材不少但能拍出深度的太少。 另外,电影种类与题材的多元化,已

影响到少数民族电影的吸引力;缺少市场的少数民族电影,反过来又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在质量上,中国民族题材电影所能达到的思维水平、认识水平,应该更接近世界电影,甚至在当代人类在一些大问题上,需具备最前卫的思考。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应当在院线上占据一席之地。第三,发挥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上的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应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应该采取分类指导、政府扶持的做法。从文化战略建设的角度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仅要给观众提供娱乐,同时更要承担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一个民族复兴的前提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对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运用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昨天辉煌过,今天在依然困境中突围,希望明天会再度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