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新音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嘉兴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xing University 第24卷第4期2012年7月 Vo1.24 No.4 2O12.7 论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新音乐 刘建东 (嘉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王国维作为近代中国提出“美育”并倡导美育教育的第一人,从美学原理的高度对音乐艺术的 审美本质做出分析,总结了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并提出普遍性的音乐审美理论。他倡导的“音乐审美诉求 理念”,是我国近代音乐美育理论的一块界碑,并科学指引了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王国维;中国;新音乐;审美诉求 中图分类号:J60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81(2012)04—0030—03 On Wang Guowei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New Music LIU Jian—dong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Zhejiang 314001) Abstract:As the first person to present“aesthetic education’’and advocat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Wang Guowei analyzed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music art from his aesthetic principles,summed up the esthetic rules of music art,and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theory of musical aesthetics.His advocacy of “aesthetic appeal of music philosophy’’was a boundary marker in China S modern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theory,and gav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China’S modern music development. Key words:Wang Guowei;China;new music;aesthetic pursuit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一位博大精深的学者,他的研究与著述涉及哲学、美学、历史、考古、文学等 等领域,研究者数不胜数。但要论及王国维对中国近代新音乐的贡献与影响,恐怕知者甚少,更鲜见 有人作深入研究了。论文仅有楮灏的《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特殊途径——王国维的音乐教育思想》、拙 文《王国维论音乐教育》、姬群的《论近代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两大教育理念》等少数几篇,也难怪人 们对王国维在我国近代新音乐方面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深。事实上,王国维从西方哲学美学中发展出来 的美育思想,对我国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引领作用,他的美育理论着重于对艺 术自身规律的把握而强调艺术的特征和地位,强调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具体到音乐上,他 强调音乐审美教育的独立性而不致沦为德育和政治的附庸,强调音乐艺术形式美的特殊性,倡导音乐 艺术“无用之用”的功能观,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音乐审美诉求理念。王国维的一生虽然没有直接从事 音乐艺术的经历,但他通过著文立说,①论述其音乐艺术主张,他的音乐观不但在当时高屋建瓴,也 对20世纪后我国新音乐的发展与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1 12—08 作者简介:刘建东(1 971~ ),男,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12JWYB01) ①除直接论述社会音乐艺术的《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外,还发表了《论教育的宗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孔子之美育主 义》《去毒篇》《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等文论。 网络出版时间:2012—06 07 09:47网络出版地址:http:// .cnki.net/kcms/detail/33.1273.Z.20120607.0947.001.html?uid-- 刘建东:论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新音乐 一、王国维的音乐审美教育观 20世纪初,以学堂乐歌运动为先导的我国近代新音乐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社会人士对音 乐教育功能的认识依然十分模糊,再加上国难民困的社会现实,对学校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就是宣扬 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工具,外加通过乐歌来倡导新思想、新观念,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新音乐担当 思想宣传的工具,社会统治阶层这样要求、文化精英人士如此鼓动、就连音乐界的专业人士也一般附 和。虽然新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学堂乐歌的普及, 但没有认识到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国社会新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王国维谙熟艺术 审美的特殊本质,认识到了此举对新音乐发展的弊端,在《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一文中提出了独 到的观点: 夫音乐之形而上学的意义姑不具论,但就小学校所以设此科之本意言之,则一调和其感 情,二陶冶其意志,三练习其聪明官及发声器是也。一与三为唱歌科自己之事业,而二则为 修身科与唱歌科公共之事业。故唱歌科之目的,自以前者为重。即就后者言之,则唱歌科之 补助修身科,亦在形式而不在内容。虽有声无词之音乐,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 力,固不必用修身科之材料为唱歌科之材料也。故选择歌词之标准,宁从前者而不从后者。 若徒以干燥拙劣之辞,述道德上之教训,恐第二目的未达,而已失第一之目的矣。欲达第一 目的,则于声音之美外,自当益以歌词之关……盖一在养其感情,一在强其意志,其关系乃 普遍关系,而不关于材质之意义也。循此标准,则唱歌科庶不致为修身科之奴隶,而得保其 独立之位置欤。[ ] 。 此文虽短,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堪称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第一文。王国维在文中表达了几层意 思。第一,痛斥当时学校唱歌科教学只重道德修养而不重审美教育的不良倾向,批评业内人士不懂得 情感教育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王国维看来,诗文的好坏不在于所写的对象、所用的词 藻,而在于情感的真挚与热烈,更何况作为最富于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呢!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 价值在于情感教育,必须从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规律出发,用其独特的美感形式,施于学生美的陶 冶,涵养美的情感,才能实现审美的目标。第二,科学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并指出“调和其感 情”和“练习聪明官及发声器”是本质功能,陶冶其意志则是附属的修身功能。若唱歌科不致力于自 己之事业,非但完不成美育的主目标,也无法达成道德修养的副目标。这亦可看出王国维的美育观并 非杜绝艺术的社会功用,其宗旨就是从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倡导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将艺术教 育完全政治化和道德化是十分狭隘片面的,然而艺术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却是艺术本身不可缺少的维 度,也是艺术教育在学校体制中获得重要地位的必要条件。”ll2 科学的美育教育应当是在实现情感教 育这个第一目标的基础上附带去达成修身的副目标。第三,王国维始终认为美的本质在形式,音乐的 形式与歌词的内容相较,宁重前者,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并不依靠歌词内容的利害观念,而是要 依靠音乐自身的形式美来达成。他提出音乐审美教育的对象必须选择美的作品,在歌曲中当然指曲调 美和歌词形式之美的有机结合,他的观点挑战了我国自古以来“文以载道”“尽善尽美”的传统信条, 极具进步意义。第四,倡导要保持音乐审美教育的独立地位。在王国维看来,2O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整个美术(艺术)界均无独立之地位可言,他说: 呜呼!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 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3] 他极力主张学问的独立自由,艺术不应该是“羔雁之具”,学校音乐教育要遵循审美教育的宗旨, 用音乐艺术自身的美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感、塑造完美之人格、培养完全之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保住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位置,并发挥出音乐审美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育人作用。 嘉兴学院学报 第24卷第4期 二、近代中国新音乐发展的两种理念 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西方 文化及音乐开始渗透进中国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之中,例如,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沿海地区办的教会 学校中就已开设了音乐课程的教学,部分中国学生开始接受西方音乐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国人对西 方音乐的主动接纳,为了革新社会、振兴中华,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参照西方开办新式学校教育,乐 歌课便是新式学堂中的教学内容之一,随着部分留洋求学音乐人士的回国,国内出现了第一代传授西 方音乐的教育人士。这种合力成为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发端。然而,缘于对新音乐本质及教育功能的认 识不一,发展之初,就对新音乐的社会作用及发展理念存有异见。 首先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社会精英及竹庄、曾志态等音乐界人士为代表的“音乐精神教育理念 说”,他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国新音乐的首要目的便是开启民智、培育新民。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作 为近代中国维新派的干将,均是新式学校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们对学校中的新音乐教育都作过认真 思考并有科学表述,康有为指出: 夫礼乐不兴,治何能洽?不待礼乐而能治洽,则礼乐何用?何必兴哉?……食不必精, 要可以饱;衣不必绣,要可以暖;礼乐虽不及先王,要可以移民。 ] 他科学地认识到音乐对人的情感培养有着学校教育中其他科目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作用,遂提倡音 乐教育特别热情,但他的出发点显然旨在提倡音乐鼓舞、砥砺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对社会改良的作 用。梁启超亦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作用,对学校音乐教育也多有提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欲 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l4l】 的表述。康、梁二人 作为教育维新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的音乐功能观均侧重于政治学的分析,意在宣扬“礼乐育人”的伦 理主张。作为社会政治精英的音乐观点或许我们后人尚可接受,那么当时的音乐界人士又是如何看待 的呢?竹庄说: 音乐既关乎德育,则于风俗人心影响尤大。凡所谓爱国心、爱群心、尚武之精神,无不 以乐歌陶冶之。则欲改良今日中国人之人心风俗,舍乐歌末由。口j2 而在我国学堂乐歌的先师曾志态那里,音乐则成了包治人生、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他写道: 知音乐之为物,乃可言改革音乐,为中国造一新音乐。然则音乐有利于国也何如?日: 音乐之于学校改良儿童性质尚小,音乐之于社会改良一般人民性质更大。D3zo9 此种“音乐精神教育理念说”向上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的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向下可见自20世 纪30年代起,由于受前苏联功利主义审美观思想的影响,我国音乐界相继产生的左翼音乐、解放区 音乐,直至文革音乐、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等音乐艺术的全面异化,这种理念一直贯穿中国音乐历 史的发展全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新音乐在过去一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过程里,大体上是一种工具艺 术,亦可以说是一种实用艺术。,f53 其次,在我国新音乐的发展中也产生了以王国维为代表的“音乐的审美诉求理念说”,在对艺术 从美学理论层面进行自觉探求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王 国维提出了音乐艺术要追求本身的审美价值,音乐不能沦为道德与政治的奴隶,要确保音乐艺术的独 立地位等主张,上文《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便对“音乐的审美诉求理念说”作出了全面的解释。 王国维的理论对当时社会音乐思想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为后续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奠定 了基础,如l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即对美育作出了政策性说明,并开始在我 国学校教育中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20世纪末起我国开始实施的“以审美为核心”的学校音乐 教育等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从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上看,不受传统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束缚,强调 音乐艺术的相对独立性,认为音乐艺术是个体人性自由的体现,持有这种思想的也大有人在,如春秋 战国时期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明清时(下转第99页) 张立峰:试论生态翻译的物种之维 ・ 99 ・ 在的语言翻译上的主体性共舞。 参考文献: [1]李庆明,孙侑.翻译生态视域下的后殖民翻译解读与建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7—140. [2]廖七一.重写神话: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J].四川I外语学院学报,2002(2):106—109. [3]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M].上海:上海外国教育出版社,2009:48. E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112. [5]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一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刀.上海翻译,2008(2):1—5. E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3—8. [7]NEVC ̄VLARJ<,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3.Imndon/Toronto/Sydney:Prentice Hall,1988:95. [8]FRANKLIN SARAH.dolly mixtures:the Remaking of Genealogy[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7. [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Ⅳ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 [10]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9. [11]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73. [12]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4,213. [13]刘云虹,许钧.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6):40—43. (责任编辑 王连桥) (上接第32页) 代追求情趣和韵味的文人琴乐思想等等,但能从学理的高度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本质做出分析,总结音乐艺 术的审美规律,并提出普遍性的音乐审美理论,王国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可以说,王国维的音乐审 美诉求理念,是我国近代音乐审美理论的一块界碑! 总而言之,由于王国维的音乐美育思想没能贴近当时国难民困的社会现实,满足不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因此,他的观点很长时问内是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冷落与排斥的,声音自然微弱。然而,一旦社会的发展 进入了正常、多元化的时代,从有利于音乐艺术本身发展的高度看,王国维的“音乐审美诉求理念说”无 疑更具合理性,他的音乐美育理论为此后乃至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无意于 全然否定“音乐精神教育理念说”,在特定的时代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其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音乐社会功能 的最大化,但同时也使得音乐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逐渐缺损。所以说,王国维的音乐审美诉求理念科学地 指引了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Eli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G].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229. [2]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Ⅳ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8. [3]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G].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35. E4]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一卷[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8. [5]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M].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6:695. (责任编辑周丽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