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粒),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粒)、(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2、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
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1)利用风力:如蒲公英、挪威枫。(2)利用水力:如椰子、莲蓬。(3)利用自身弹力:如豆类的种子。(4)利用动物:如浆果、刺果等。
4、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
5、(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6、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
7、(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8、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9、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10、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1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12、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13、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
14、花的构造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15、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
16、(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17、(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18、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19、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
20、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21、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22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23、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
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
24、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提供(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在受到外力不大时其形状和体积变化很小)。
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
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等。
12、固体与液体分离方法有三种:过滤(米与水分离)、沉淀(泥沙与水分离)、蒸发(水与盐分离)。
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
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蜂蜜、牛奶、水、油)。
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水、油、牛奶、蜂蜜)。
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20、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21、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22、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
23、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25、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
第四、五单元《关心天气》和《观察与测量》
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
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
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晴)、(阴)、(多云)、(雨)、(风)、(雪)等。
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7摄氏度写作( 37℃ ) 0摄氏度写作( 0℃ ) 零下5摄氏度写作( —5℃ )
4℃读作(4摄氏度 ) 12℃读作(12摄氏度 ) 35℃读作(35摄氏度 )
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
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
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
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
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14、雨量器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雨量器的形状不同,测得结果就(不同)。
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
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
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
21、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22、(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3、(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特征划分的时间段。
24、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春季(发芽长叶)、夏季(生长茂盛)、秋季(树叶枯黄)、冬季(树叶落光)。
25、春季气候特征:阳光温暖,冰雪融化,植物发芽开花,冬眠动物苏醒。
26、夏季气候特征:阳光炎热,雷雨大风,荷花盛开,植物茂盛。
27、秋季气候特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小雨绵绵,穿上了毛衣。迁徙动物离去。
28、冬季气候特征:日照最弱,寒风刺骨,植物树叶落光,白雪压上枝条。
29、把器材与测量内容连线:
寒暑表——气温 雨量器——降水量 风向标——风向
风力计——风速 湿度计——空气的湿度 气压计——大气压
血压计——血压 电子秤——重量 秒表——时间长短
30、我们的观察器官有(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
31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
3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8844.43米)。
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沙漏)和(漏刻)。
三下科学期末复习题.三下科学填空复习题科学复习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的新的生命。
2、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后代,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7、种植了我们的凤仙花,我们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8、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由植物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9、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0、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1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 )、(土壤)、适宜的( 温度 )和(水分)等。
12.(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13.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14、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15、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16、从卵里出来的(蚁蚕 )是蚕的幼虫,( 蚕蛾 )是蚕的成虫。
17、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18、(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的(眠)现象是蚕的生长特征。
19、 植物的生命过程都要经历(出生)、(生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0、 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21、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22、光合作用用公式表示: (二氧化碳)+(水) (阳光) (氧气)+(养料)。
23、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4、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动物一生中都要经历(变态),有的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25、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的一生共蜕(6)次皮。
26、蚕吐丝把自己严严地包裹了起来,变成了(蛹)。
27、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段, 这个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28、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29、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道理制成的。
30、25摄氏度可以写成(25℃),读作:(二十五摄氏度)。零下8摄氏度可以写成(-8℃)读作:(零下八摄氏度)。
31、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正确的角度是(平视)。
32、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33、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34、冰和水共同点是(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是: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而
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
35、冰和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36、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一杯比周围环境温度低的水,杯子外有小水珠,就是这种现象。
37、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38、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它们会相互转化。
39、磁铁根据需要,人们做成了许多形状。如(蹄形)、(条形)、(环形)等。
40、磁铁能吸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能吸(铁)制的物品,但不能吸(铜、铝。)
4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42、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称(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称(北极),用(N)表示。
43、形状、大小相同的磁铁,磁力(不一定)相同。
44、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性质制成的仪器。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45、英国医生(阿尔伯特)发明了体温计。46、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47、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沸水的温度是(100 )℃。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问题解答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
问题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以样土实际情况为准)。
问题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问题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问题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3、肥沃的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2、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
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4、土壤的保护
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
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
问题2: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
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
问题3: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
问题4: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答: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过分的推论也不为过,以引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
问题5: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才对?
答:1、喷洒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结。
2、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
3、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4、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正确的做法:合理施用农药,垃圾分类回收,不准开窑烧砖,严禁滥伐树木。
问题6: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答:1、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做“护绿”小队员。
2、设立“变废为宝”岗位,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
3、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
(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问题1:观察下列水果或蔬菜,说说什么是果实。
答:外面有果皮,内部有种子的是果实。
问题2: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答: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胚不做具体要求)
问题3: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答: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问题4: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答:浆果、刺果是靠动物传播的,挪威枫和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的,椰子是靠水传播的。
2、根和茎
问题1:比较一下,菠菜的根和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答:菠菜的根比较硬,有一根主根,侧根很少,葱的根较软,有许多侧根。
问题2: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答: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细长而柔软,竹子的茎是直立茎,直立生长,强劲有力。爬山虎是攀缘茎,细长而柔软,依靠卷须盘卷在别的物体上生长。西瓜是匍匐茎,不能缠绕,不能攀缘,而是贴在地面上生长。
3、叶和花
问题1、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背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叶子的正面叶脉不是很明显,颜色比背面深,叶子的反面叶脉明显。
问题2: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几小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在塑料袋上会有水珠产生。
问题3: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这些构造分别具有下列哪些功能吗?
答: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
4、植物和我们
问题1: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实用了?
答:芹菜吃的是茎和叶,菠菜吃的是它的根、茎、叶。等。
问题2:
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
答:可从日用供应、医药提炼、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交流资料和体会。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问题1:能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答:不能,应是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
问题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答: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不会改变。
问题3:固体都是硬的吗?
答:不是,海绵和棉花等都很软。
问题4:液体能流动,沙漏里沙也会流动,难道它也是液体?
答:不是沙子流动是相对的,但就一粒沙子而言它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把固体放在水里
问题1: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
答:物体沉浮不是物体的轻重决定的,他与受到浮力大小和自身的重量等方面有关。此问题为拓展性题目。
问题2:你能想办法把盐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答:盐的分离可用蒸发的方法,面粉的分离可用沉淀的方法。
3、认识液体
问题1、液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答:没有固定形状,可以流动。
问题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液体的性质?
答:我们用了实验、观察等方法,还可以用摸一摸,能尝的尝一尝等方法。
4、把液体倒进水里
问题1:把两种液体倒进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答:食用油浮在水面上,蜂蜜沉入水里。
问题2:在一只空杯子里按照蜂蜜、水、油的顺序倒入这三种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法发生。如果交换顺序又会怎样?
答:都会分成三层,从上到下依次是油、水、蜂蜜。
问题3:把一小瓶热的红颜色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容器里,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答:热水会喷出来,不断扩散开来。
问题4:研究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答:重量不变,体积减少。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问题1: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答:改变其形状,做成船形或其他形状。
问题2:小潜艇沉浮的道理。
答:吸入水重量增加,沉入水里,排出水重量减少,浮起来。
问题3、想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
答:加入盐或糖。
问题4:我们用什么办法使鱼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答:鱼网的上面用比较轻的物体,下面用较沉的物体就可以使鱼网立起来。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问题1:从哪里可以得到关于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
答:看电视、看报纸、 网上查找、电话咨询、收听广播、去气象台询问。天气预报常从气温、风力风向、湿度等说天气预报。
问题2:你认识这些符号吗?他们各表示什么天气?
答:分别表示: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
问题3:谁关心天气?
种地的农民、训练比赛的运动员、太空旅行的宇航员等。(还可以补充:老师、同学、渔民等很多参加户外活动或劳动的人都比较关心天气。)
2、气温有多高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一天内气温变化的纪录,我们从中能发现什么呢?
答:白天早晚的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午后2点左右,而不是12点。。
问题2: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为什么连纪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答:其实是一个问题,世界各地测量标准化之后得到的数据才有比较的价值,便于进行科学研究。
3、雨下得有多大
问题1: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得雨量一样吗?说说为什么?
答: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在实验中的降雨量是一样的。也可能有一点误差。
问题2: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
答:行,瓶子大,他的空间大,里面接的雨水不会少的,雨水上升的程度与小瓶子的是一样的。
问题3: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有利的方面:给植物提供必要得水分,缓解旱情,净化空起,保持空气的湿度。
不利得方面:交通不便,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
5、气候与季节
问题1:说一说你得家乡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
答:春季:风和日历,气温回升,万物复苏,脱去棉衣。
夏季:天干物燥,绿意丛丛,穿上单衣.
冬季:天气寒冷,大雪覆盖,穿上棉衣.
问题2:在不同季节里, 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答:植物: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秋天果实成熟树叶枯萎.冬天树叶落尽含蕊过冬.
动物:秋去冬来,大雁南飞,迁徙过冬.冬天到动物们冬眠.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1、观 察
问题1:用工具观察与用肉眼看有什么不同?
答:用工具观察比肉眼看更细微、更清晰、更便利、更安全等优点。
问题2: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猜猜它们是什么?
答:第一幅图是头发,第二幅图是冰晶。
问题3:下面四种茶分别是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你能一一辩认来吗?
答:左上一盘是绿茶,冲泡前外形偏平,颜色较浅,沏出来的茶水保持鲜茶叶的绿色。
左下一盘是乌龙茶,冲泡前球状深绿色,沏出来的茶水淡金黄色。
右上一盘是花茶,冲泡前茶叶碎细,颜色重、较暗,沏出来的茶水是黄色或深红色,有香气和甜味。
右下一盘是红茶,冲泡前外形纤细,颜色黄绿,其中有花并有花香,沏出来的茶水有某种花香味。
2、测 量
问题1、我们的感官可靠吗?
答:人的感官器官不一定可靠,用工具进行测量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
问题2:测量我们自己的速度、身高和力量说说分别使用什么测量工具?
答:测量速度用秒表、测量身高用身高测量计或尺子、测量人的力量用磅秤称搬动物体的重量。
问题3: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吗?
答:电子秤测量物体重量、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血压计测量人的血压、身高体重计测量人的身高和体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