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现代医院2015年1月第l5卷第1期医院管理篇Modem HospitM Jan 2015 Vd 15 No 1 综合性医院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田 源 陈颖敏 汤晓丽 张丽峰孟秀红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FlRST—CLASS MEDICAL TECHNOLOGY MAN— AGEMENT DEVELOPED BY GENERAL HOSPITALS TIAN Yuan,CHEN Yingmin,TANG Xiaoli,et al 【摘要】 医疗新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医疗新技术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一类技术 的管理目前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医院加强对新技术、新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准入管理、过程管理、风险 管理和成果管理,对医院综合实力的发展和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 一类技术技术管理 实践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O1.037 医疗技术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础,医疗新技术则是医院 发展的核心。对医疗新技术的管理是医院管理不可忽视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更是医院发展的重 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 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J。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对提 高医院竞争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医疗 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新 的手段,使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医疗新技术 的开展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造福了患者, 要保证。卫生部颁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将“医 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列为医院管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并列出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新技术、新项目 的开展对提高医院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同时 增进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但是笔者也认识到,新技术、 新项目的开展同时也是一项兼具风险性和复杂性的工作。 由于部分医院开展的临床新技术时存在评审标准不统一,论 证不充分,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展医疗新项目、新技术 它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基石…。 为加强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了《医 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该管理 办法详细阐述了三类、二类、一类医疗技术管理的相关内容。 等现象,同时医院管理部门对临床新技术应用的监管不力, 最终导致医院新技术不合理的开展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引起一些不良后果,造成疗效降低或失败,有限卫生资源被 卫生部负责三类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 责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两者均有严格的申报流程 浪费,医疗安全风险增大,影响医院的良性发展,患者经济负 担加重和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此,加强医院新技术、 新项目的管理刻不容缓。 和规范的申报手续。一类医疗技术(院内新技术)管理由医 疗机构根据自身功能、任务、技术能力实施严格管理 j。但 是,由于各级医疗机构自身情况不同,针对一类技术管理,上 海市无统一的管理制度、无规范的申报流程,导致在开展院 内新技术的医疗环节中频频出现不良事件(操作不规范,临 2我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方法初探 新技术、新项目从申报到结题周期为2年,分申报,中期 复审,结题评估三个阶段。包含:目标管理、准入管理、过程 管理、风险管理和成果管理。 2.1新技术、新项目的目标管理 科室自选新技术、新项目普遍存在起点不高、目标不明 确、计划性不强、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现象 ]。为了加强 对新技术的管理,保障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无效 床疗效不明确,合并症、并发症较多等),因此建立严格的院 内新技术申报流程和规范的申报手续,对于医疗机构的医疗 技术管理相当重要。在此结合我院在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方 面的经验,探讨新时期下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方面的 问题。 l加强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技术实力和技术特色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新技术的开展 劳动,按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情况划分层次 , 本院规定医务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全 面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要求: 田源陈颖敏汤晓丽张丽峰孟秀红:嘉定区中心医院/上 ①各临床、医技科室以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临床科室技术标准)中三级医院重点专科项目及一般专科 项目作为目标进行申报;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上海201800 通讯作者:陈颖敏 现代医院2015年1月第l5卷第1期医院管理篇Modem Hospital Jan 2015 Vol 15 No 1 101 ②以填补区域内空白为目标进行申报; ③以同级别医院开展,而本院未开展的技术为目标进行 申报。 济价值等去评价开展一个新技术(项目)的价值与意义。因 此,开展目的明确、开展效果明显,具备相当技术水平及创新 性是新技术或新项目得以开展重要条件。 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按目标管理的要求,实行有计 划,有效益,有论证、有评估的方式按计划、按期完成项目,从 而进一步提升科室技术水平,增强医院综合实力。 2.2新技术、新项目的准入管理 新技术准人工作由医务部负责计划与协调,本院院内新 技术评审定于每年6月、12月,每年2次,每次一至两个半 天。医务部提前一个月在内网上发布公告,通知各有意申报 新技术科室上交新技术、新项目标书。申请开展新技术、新 项目的医务人员需以科室为单位,详细如实填报《医院新技 术(项目)临床应用申请表》。申请表内容包括:开展本技术 (项目)的科室情况及人员简介;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申请 科室开展该项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申请开展该技术(项 目)的科室承诺;与技术(项目)相关的知情同意书;与技术 (项目)相关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该技术(项目)的质量 控制措施;与该技术(项目)相关的其他资料;开展新技术(项 目)病例的详细信息。与此同时,涉及医疗设备、器械、耗材 的技术(项目)需先填写购置申请单、并先通过院内论证,同 时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设备三证);涉及药品的需填写药品 临时采购申请单,并通过分管院长审核,符合药品临时采购 流程。 立项管理严格落实三级审批制度。 一级审核是科室组织本科人员对申报的《医疗新技术 (项目)临床应用申请表》及相关技术资料进行初审,经科室 同意,申请表由科主任审核、签名同意后,纸质版交医务部登 记备案,电子版发至医务部邮箱。 二级审核是医务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 后将相关电子资料于评审会议前1—2周放在新技术管理专 用邮箱,并与科教科协商,请分管院长、学术委员会、伦理委 员会专家提前在医院内网平台上审阅。 三级审核是项目负责人以多媒体方式(Per)向医院学 术、伦理委员会评审专家进行现场汇报,并邀请后勤保障部、 药剂科代表列席,对有耗材、器械、药物需求的新技术进行审 核、核对。 相应评审原则和程序如下: ①确定评委:会议由医务部组织。评委由医院学术委员 会及伦理委员会担任,一般由9一l1人组成,多为相关专业 的专家。 ②评审过程:新技术、新项目申报人根据Per汇报,时间 限制在10分钟以内。汇报结束后评审提问,申报人答辩。 ③评审内容及要求:学术、伦理委员会专家根据技术的 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伦理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就一个新 技术、新项目对于医院未来发展的贡献及其潜在的社会及经 ④确定评审意见:评审专家针对每个项目提出继续、改 进、暂缓或停止等意见。经评审批准立项的技术,医务部建 立项目编号,技术申请表一式三份,医务部、科室及项目负责 人各一份,以备后续管理、考核之用;超过1/3专家建议停止 的项目则不予立项;对需改进的项目,申请者需在规定时间 内按评审意见进行修改,经审核通过后方可立项,逾期不送 审者视为自动放弃;对需暂缓的项目,建议整改后下一评审 周期再次申报。 2.3新技术、新项目的过程管理 医务部在新技术、新项目立项后,仍注重对其实施过程 管理。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与监督有利于 确保立项科室在规定的时问内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①加强技术运行监管 要求技术负责人在新技术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申请内 容实施,在技术开展满一年后向医务部提交《院内新技术中 期应用效果评价自查表》并参加院内新技术中期复审,项目 负责人要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内容主要包括:适应症掌握情 况、临床应用效果、开展例数(若未达到计划开展例数,注明 原因及解决方案)、有无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以及随访 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留存相关原始资料,包括知情同 意资料、病例资料影像资料等。 ②加强技术人员监管 技术负责人因工作需要或身体等原因无法继续完成项 目任务的,需及时上报医务部,经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人员 调整(新项目负责人需达到或超过原负责人职称及学历层 次)。 ③加强结题审核监管 新技术、新项目从申报到终期审核周期为2年,技术负 责人应在规定的申报周期内主持完成新技术、新项目的结题 工作。在新技术开展满两年后,填写《院内新技术终期应用 效果评价自查表》并参加院内新技术终审。内容包括新技术 开展完成的流程、内容,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完成相关 论证评估后,予以结题,医务部备案存档,同时转为常规技术 项目继续开展。对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有重大调整,或因条 件变化或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完成或需要终止项目研究时,必 须向医务部提出申请,充分阐明理由,医务部组织相关专家 讨论同意后方可终止项目。立项科室无故终止新技术、新项 目,对医院造成损失的,或没有如实实施,以虚假资料上报 的,一经核实要按医院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2.4新技术、新项目的风险管理 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是一项具有很大风险性的工作, 如果没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随意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就极 102 现代医院2015年1月第l5卷第1期医院管理篇Modem Hospital Jan 2015 Vol 15 No 1 有可能在医疗技术创新的名义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 威胁。 因此,医务部既要积极鼓励医疗技术人员勇于创新、敢 于创新,又要教育医疗技术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风险意 识和安全意识。要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人员必须遵循医 疗规范与伦理原则,做好知情同意告知和与该技术相关的应 急预案,确保患者知情同意权和医疗安全;对一些应用不成 熟、风险较大、疗效不确切、行业内有争议的项目,实行一票 否决,确保医疗安全。当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时, 项目负责人须及时上报医务部备案,并进行不良事件登记, 医务部积极协助处理。出现重大不良事件,原则上经评审委 员会专家鉴定,应终止该新技术、新项目。隐瞒不良事件者, 一旦发现立刻做出取消新技术、新项目申报资格等处理。 2.5新技术、新项目的成果管理 新技术、新项目的成果属于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因而 医院应加强新技术、新项目的成果管理,注重新技术、新项目 成果的鉴定、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广、应用工作。 医院要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将新技术、新项目转化成相关 知识产权资料,如发表文章、发明专利、成果鉴定等;另一方 面,对一些适合区域内同级别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医 院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新技术、新项目成果的区域内 推广应用工作,可通过制作技术手册、规范化治疗方案等,使 新的医疗技术造福更多的人民群众。 3新技术、新项目管理的体会 加强新技术管理是医院规范医疗诊治行为,提高医疗技 术水平,确保医疗质量效果,减少医疗纠纷风险的必由之路。 完善医疗新技术准入和评价管理体系,有序、有度、有效地管 理医疗新技术,既可以有效把握医疗技术的方向性和可行 性,也可以全局把握新技术的安全性和特殊性,对医院学科、 人才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医院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经济效 益的和谐统筹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进步具有举足 轻重的意义。 3.1 强化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发展 医院实施新的管理办法后,确定了统一的管理标准。技 术项目的目标、准入管理使临床新技术的开展进一步规范 化,保证了技术项目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实施过程监控和风 险管理保证了技术项目开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使临床 新技术档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提高科室技术水平, 为发展重点学科夯实基础。 3.2强化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 医院通过新技术、新项目管理,为医务人员的个人发展 提供平台,让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水平和劳动价值得 到体现,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开展临床新技术过程 中,一方面,临床医生通过实际应用提高了技术水平,增强了 工作能力,也增加了更多领域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新技术 开展实行公开申报、答辩、审核和公示,并与绩效挂钩,在各 科室及临床医生个体间形成无形的压力,激发了科室和个人 开展临床新技术的主动性和荣誉感。同时,将新技术、新项 目工作纳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量化考评体系之中,与课题 和成果等一样记分。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医 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积极性。 2006~2012年上半年我院总计开展院内新技术94项, 涉及23个科室、50位医生。2012年底,经审核、督查,确定 开展80项新技术、废止12项、待定2项。我院自2012下半 年起开始规范院内新技术、新项目管理。针对原有制度、流 程,利用帕累托图、鱼骨图等工具进行FOCUSPDCA分析,进 一步优化制度、流程,强化管理。2013年院内新技术共计初 审通过19项、初审需改进2项、初审需暂缓2项、复审通过 19项、复审需改进4项、终审结题3项、废止4项。至此,院 内新技术已纳入体系化管理,技术开展初具规模。规范化的 管理充分激发了医务人员对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的渴望。 3.3强化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有利于增加医院综合实力 通过强化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医院在开展新技术、 新项目时,注重其与医院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展的一致性, 大力推广技术成熟、安全、经济的新技术、新项目,能够不断 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总费用,医疗质量和 安全不断得到提升 ]。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病源,带来了新 的经济附加值,形成了医院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使医 院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显著 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2005一O3 —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法.2009— 3—2. [3] 陈洁.医学技术评估.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 14. 『4] 刘铭.加强临床技术应用管理的体会[J].北京:人民军医, 2006,49(9):554. [5] 陈剑伟,黄伟灿,朱晓军.医院开展新技术管理初探[J].中华 医院管理杂志,2001.17(7):422—424. [6] 周凌云,赵长久,周胜利.我院医疗新技术的管理[J].中华医 院管理杂志,1999,15:156. [7] 王留明.新技术新业务对医院平均住院日等质量指标的影响 [J].医学与社会,2010,23(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