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针刀针灸联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1例经验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中医研究 2017年12月 第3O卷 第l2期TCM Res.December 2017 Vc1.30 No.12 ・59・ 结消肿,使气血通畅而止痛,从而达到治疗带状疱疹 阳经经络循行的部位,亦归于肝胆经,故支沟及阳陵 的作用。孙鹏 则用梅花针放血疗法,用梅花针局 泉穴配伍,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行气止痛之功彰显。 部扣刺患处,至其微渗血后,迅速在刺络部位拔罐,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 并留罐15 min,2个疗程后痊愈31例,显效8例,好 组(P<0.05),说明支沟、阳陵泉配合局部围刺法有 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证实梅花针扣刺 很好的清泻肝胆、清热解毒、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本 放血疗法疗效确切。刘海英等 选取60例蛇串疮 研究用实践验证了吕老对穴“支沟、阳陵泉”的临床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刺络拔罐的方 疗效确切,为临证治疗带状疱疹提供临床参考,必要 法,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局部及周围皮肤至出血,后于 时也可配合西医疗法结合治疗,以达到减轻患者痛 点刺部位拔罐并留罐1O~15 min,1个疗程7 d后, 苦,缩短治疗周期的目的。 结果显示刺络拔罐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 9 参考文献 支沟、阳陵泉伍用,是国医大师吕景山一大经验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 对穴,其最初出自《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言:“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应在支沟。”支沟 [2]刘芝红,刘秀梅.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 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 外医疗,2010,29(9):35. 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可 [3]谢祖艺,杨作卿,曾庆萍,等.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32 调理脏腑,通关开窍,活络散瘀,行气止痛,清利三 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2)-41. [4]齐显民,曹军良.火针加拔罐为主治疗带状疱疹89 焦,通调腑气,降逆泻火,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 例[J].陕西中医,2012,33(1):86—87. 泉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阳 [5]孙鹏.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J].中医临床研 胆经腧穴,为合穴,为筋之会穴,具有和解少阳,疏泄 究,2012,4(8):4. 肝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 [6]刘海英,卢统庆,时国臣.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 功,以疏泻肝胆为要。2穴配伍,一上一下,通经相 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3):294—295. 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疏散郁结,和解 收稿日期:2017—09—18;修回日期:2017—11—09 少阳之力增,吕老曾多次使用支沟一阳陵泉治疗少 (编辑 田晨辉) 阳及三焦病症,并称其有小柴胡之功。胁肋部为少 文章编号:1001—6910(2017)12~0059一O2 ・针灸经络・ 针刀针灸联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1例经验 雷鹏鹏 ,胡长伟 ,牛庆强 ,金晓飞 (1.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山西太原030024;2广东省中医院 大学城医院心血管二科,广东广州510006;3.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二科,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 面肌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并无疼 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初期仅眼睑部肌肉抽搐,随 痛,但会对患者的自信和形象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降低患者 着病情发展逐渐延伸到整侧面部肌肉,容易因情绪 生活质量。笔者通过针灸针刀联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明显 激动、过度疲劳所诱发,多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 的临床疗效,现举验案分析1例,旨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 征。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笔者在临 考依据和推广该疗法的临床应用。 床中运用针刀针灸联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 关键词 面肌痉挛;针灸;针刀 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志码:B 1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7.12.26 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面肌痉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偏侧面 挛在中医学属于“痉症”“筋急”“风症”等范畴, 肌痉挛、阵挛性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的面神经所 为风寒侵袭面部或痰、淤阻遏脉络,或机体自身肝阳 支配的肌群无痛性、间歇性、不自主、无规律抽搐为 过或气血失养、阴虚动风而致病。西医主要观点认 中医研究 2017年12月 第3O卷 第12期TCM Res.December 2017 Vo1.30 No.12 为:出脑干区面神经受血管压迫,血管搏动不断刺激 面神经,长期刺激产生逆行冲动,诱使面神经核兴奋 性增高并产生神经冲动,从而产生面肌痉挛¨I4 。 2治疗方法 采用针刀针灸联合疗法:针刀松解枕项部,主要 为c 横突点(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的第1 个骨性突起),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与外耳门连 线中点)、头后大直肌止点(枕外隆凸外3 cm处), c 一 关节突关节点(棘突旁开2 cm)。操作方法:定 点后标记,常规消毒,持4号针刀刺人皮肤,针刀刃 部与肌纤维平行,上下左右进行切割松解,松解3~ 5刀针下无滞感后出针,每周治疗1次。加针刺治 疗,主穴:患侧攒竹、阳白、迎香、四白、球后、翳风、双 侧合谷、太冲、足三里。操作方法:采用直径为 0.3 mm,长度为40 mE的北京中研太和无菌针灸针 (津食药监械2013第2270001号)穴位消毒后进针, 得气后留针30 rain。每周治疗6次。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6l岁,2016年6月15日初诊。主诉: 右侧面部间断性肌肉痉挛2年余。现症见:右侧上 下眼睑及颜面部肌肉不自主、无规律抽搐,患侧面部 肌肉僵硬,二便调,睡眠差,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患者于2014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下眼睑 间断性抽搐,不伴有疼痛症状,抽搐频率大约为2 次/d,就诊于太原市中医院,诊断为“右侧面肌痉 挛”,给予针灸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2015年10 月眼睑抽搐再次出现,且频率增加,约5次/d,于太 原市某院门诊针灸治疗10余次效不佳,故来我院就 诊。MRI:C,一 轻度骨质增生。无高血压、糖尿病、 脑梗、面瘫病史。西医诊断:面肌痉挛。中医诊断: 面肌痉挛,证属气血亏虚,治宜补益气血。给予针刀 联合针刺治疗,方法、时间同上。第1次针刀治疗 后,患者右侧面部肌肉抽搐频率明显降低,约为2 次/d,肌肉抽动幅度减轻;第2周治疗完成后,患者 面肌痉挛基本消失,情绪激动时偶有轻微发作;第3 周治疗后出院,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右侧面肌痉 挛基本消失。 按 此患者经针刀针灸联合治疗后症状消失,主 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面神经的走行来看, 面神经出脑后最终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并支配面 部表情肌,但因上段颈椎与面神经的出口相临近,故 当上位颈椎发生病变时可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从而 导致面神经受刺激引发面肌痉挛。针刺阳白、迎香、 四白、球后、攒竹穴可补益面部气血,疏通面部经络, 使之阴阳平衡,针刺太冲可息风止痉;合谷为手阳明 经原穴,远端取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于足三里相 配也可补益气血。听会穴所在部位深层有病面神经 穿行,故针刺该穴可直接刺激面神经,降低面神经的 兴奋性,抑制抽搐的发生,使面肌痉挛症状消失。翳 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穴,又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善 治头面部风邪,为治风之要穴,此穴位为茎乳孔的体 表投影点,下有面神经干、迷走神经、耳大神经、舌下 神经、舌咽神经等多种重要组织的解剖位置。刺激该 穴位可以促进淋巴循环、改善神经调节,提高血液营 养供给等作用,使面肌痉挛、耳聋、面瘫、耳鸣、等面部 疾患得到缓解或治愈 。 4 小 结 笔者认为:面神经疾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颈部肌 肉僵硬或疼痛。笔者通过针刀松解枕项部肌群,致 使枕项部两侧力线达到平衡,减轻或消除局部肌群 对面神经的刺激,缓解局部紧张的肌肉、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从而消除病因 。总之对于面肌痉挛患 者,非手术治疗上给予枕项部软组织松解,解除对局 部神经血管的压迫刺激,给予面部的面神经分支以 适当刺激,促进面部痉挛肌肉的代谢循环和可逆性 损伤的面神经纤维的修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或消除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5 参考文献 [1]KUROKI A,MOLLER AR.Chronic vascular irrit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causes facial spasm in rats[J].Neurol Res, 1994,16(4):284—288. [2]KUROKI A,MOLLER AR.Facial nerve demyelination and vascular compression are both needed to induce facial hyper- activity:a study in rats[J].Acta Neurochir,1994,126(2— 4):149—157. [3]MOLLER AR,JANNETTA PJ.On the origin of synkinesis in hemifacial spasm:results of intracranial recordings[J].J Neurosurg,1984,61(3):569—576. [4]杨建国,才长彪,孙学峰.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J].中医医疗美容,2015(2): 116一l17. [5]姜雪梅,高彦平,黄泳.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 义[J].中国针灸,2005,25(11):33—35. [6]钟建兵,邓龙刚,魏运芳,等.磁吸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 颈源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30(9):103—104. 收稿日期:2017—10—09;修回日期:2017‘一11—17 (编辑 田晨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