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课后感想
为国争光
无私奉献
科学求实
遵纪守法
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
更高、更快、更强
激情奥运,重在参与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动力类 0907班
2010-6-23
论奥林匹克精神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动力类 0907班
北京的奥运已经过去,伦敦的奥运即将到来,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追求也在北京与伦敦之间传递,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也如星星之火在全球燃烧。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说起“精神”一词,使用十分广泛,它有多种含义,这里是指它的哲学含义。据《新华词典》解释:哲学范畴的精神是指“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据《辞海》定义:“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他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既然精神和意识是同义词,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哲学范畴的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它反映客观世界,并对客观世界有反作用。” 据《辞海》认为,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物质来说,意识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辩证唯物主义肯定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存在的反映,又对存在起巨大的能动作用。从哲学的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对奥林匹克精神作如下定义: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奥林匹克主义社会实践的体现和反映,包括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境界,包含体育、文化和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最具广泛性的国际文化要素。
有人不禁要问,究竟奥林匹克精神和我国体育界提倡的“中华体育精神”、“乒乓精神”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
国家体育总局曾经把中华体育精神概括如下: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还有作为中国竞技体育的标兵——中国乒乓球队以它长盛不衰的业绩受到世人的赞誉,他们在多年的艰苦奋斗中也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响亮口号。如“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打出风格,打出水平”、“甘当铺路石”、“创新才有生命力”等等,这些口号不断鼓舞我国运动员从胜利走向胜利。乒乓球队的这些口号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成一种体育精神,从而有普遍的宣传价值和推广价值。早在1981年,当时中央领导同志就概括为乒乓精神,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内容如下: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尽管后来这些精神的提法也与时惧进,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仅仅限于竞技体育的竞赛方面,是一种竞赛精神。事实上这些精神都可以包括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内,但
他们却不能包括奥林匹克精神,也不能等同于奥林匹克精神。这里我们看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就此区别是如何说的。他在1908年7月发表文章时说:“人们会问我:你所说的奥运会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锦标赛有什么不同?……我不否认世界锦标赛的存在,我还同意将它作为奥运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奥运会还有‘别的东西’。正是这‘别的东西’使其自有它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在其它种种体育竞赛中找不到的。” 1924年第8届奥运会后,顾拜旦又对此发表了看法。他说:“最近这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尽管做出完美的值得称赞的努力,力求赋予它艺术和思想,但它仍有太多的‘世界锦标赛’的味道。当然,它必然会如此。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有权期待一个组织尽量完美的奥运会。但是,除此之外还需要别的东西——民族精神的表现,诗人灵感的协作,对美的崇拜,适合奥运会过去所体现、今天必须继续代表的强有力的象征主义的所有一切事物。”从以上论述中不难发现,顾拜旦所复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它更多的内涵,决非一般人印象中的大型国际竞赛,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人文内涵,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单纯的体育,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没有文化教育就不成其为奥林匹克运动。所以我们体育理论界开始把奥林匹克运动定位为: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为载体,教育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运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也曾经把奥林匹克运动简单地列为一个公式,便于大家记忆,即:
奥林匹克运动 = 体育 + 文化 + 教育 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不知是否妥当。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
重在参与:
《宪章》基本原则第7条:“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是五个连环,它涵盖五大洲。它的活动是普遍的、经常的(universal and permanent另译为全球性的、持续的).其最高层次的活动是使世界上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盛大的体育节日上欢聚一堂。”从这
一条可以看出参与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所以参与精神应该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首位。
参与的广泛性从地域来讲涵盖五大洲,目前世界上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00个,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国际文化活动。从参与的人群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加者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政治观点都能走到一起,他们握手言欢,亲切交流,赛场上是对手,赛场外是朋友,自古以来,奥运会就是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象征。
我们经常高喊“重在参与”这个口号,但这句话是不够完整的。它的来历我在1988年进行了考证并连续在《体育报》和《新体育》发表文章,纠正了过去误译并已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这句话似乎没有错,但细想一想,如果竞技体育取胜不重要,还叫什么竞技体育。顾拜旦当年引用的原文是这样的:“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se Olympiads is less to win than to take part.” 这句话直译为:“在奥运会中,取胜没有参加更重要。” 我们按照中国汉语的表达习惯,译为“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是比较级,说明参加和取胜都重要,但相比之下,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这才符合原文,也才合乎逻辑。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顾拜旦所提倡的这一精神,我们就能理解许多国家花大量的财物来参加奥运会,结果奖牌一无所获,并不等于他们没有任何收获。因为归根结底,夺取奥运会的奖牌不是唯一的目的。甚至奥运会比赛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体育对世人、特别是各国运动员进行教育, 以达到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目的。
在全球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的世界必然会更加和谐;
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下,我们的奥运一定会更加精彩!
和谐奥运
奥运和谐
让我们
共同参与
共同期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