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我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并督促落实,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和措施

发现感染病人时:

1.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患者共居一室;

2.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病人时须戴手套;

3.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4.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5.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天使用后须消毒;

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2.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院医务科或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

2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执行。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2x〕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

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02x年1月

第二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

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

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分组护理。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

解除隔离。

(三)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

对于收治多重耐药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间,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因根据细菌微生物的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当医院感染为质粒暴发时,应根据细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

(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锐器置锐器盒中,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其余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科室不执行mdro控制措施的,由院感科按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处罚,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篇: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但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4.19.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要求,特制订本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加强院感部与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床科室的联系,避免院感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缺乏合作意识。

1.每季度由院感部负责组织召开一次多学科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可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安排,会议由分管副院长主持。

2.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讨论并解决相关部门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防控具体工作环节中的困难。

二、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以期达到由于多部门对细菌耐药的联合干预,取得成效。

三、明确分工及职责:

1.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床头和病历夹上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

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2.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3.检验科: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新生儿科、icu、呼吸科、儿科、血液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制定培训计划,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第四篇:多重耐药菌医院隔离制度及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预防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接到报告,应根据检验报告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患者的病床栏悬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监控医师和护士应积极配合。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污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应当有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②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③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④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架等应专人专用

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

并及时消毒处理。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床旁心

电图机,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消毒。

⑤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医护人员陪同

并向接

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擦拭消毒。

⑥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h,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解除隔离。

(4)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目录》,优化抗菌治疗策略,循环治疗,抗菌药物干预,降阶梯策略,短程治疗。

加强环境清洁工作

(1)各临床科室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儿科病房要做好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床头柜、门把手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当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患者出院或转科对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置。(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第五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臵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

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2x)。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

2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臵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臵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4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