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延初级中学2006~2007学年上学期九年级
晋江市统考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邵根水
为了了解我校九年级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学期的工作,根据学校安排,我们初三数学备课组认真组织分析工作。现将九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命题及质量分析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次数学期末试卷以新的课程标准和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依据,以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努力提高普及水平;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和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积极主动发展为原则,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螺旋上升的教学要求,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力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试题特点
1.突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按照课标要求,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是否达标进行评估,并提出适当的、有发展性的要求.
2.试卷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体现“课标”螺旋上升的学习要求.各部分试题所占比重与相应内容在教材中所占课时相适应.
3.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基本类似于教材中的随堂练习、例题,习题中的中等难度部分,个别难度较高的试题也应当把“难”定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水平的考察、对探索规律过程的关注. 4.合理安排主客观试题的比重,题型和题量与中考一致,全卷共28题,其中填空和选择共18题42分,解答题10道58分,解答题中小题的设置有梯度,合理,第28题是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分值小,学生丢分不会严重。
5.试卷注意联系实际创设问题背景,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如:第5、9、12、14、22、25、27小题。试卷强化应用意识,并通过一定量的素材,提供给学生用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新与旧的对比中、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的转化中、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生活中需要数学的理念。 三、考试数据与分析
1. 考试基本情况,本次期末考试数学初三年段及格率为97.7%、优秀率为91.5%、平均分为91分
与考前定的奋斗目标基本一致,并且各班数学成绩差距已经拉近。 2. 各小题得分情况:
题1 2 3 4 5 6 7 8 9 10 号 得分0.99 0.99 0.98 0.98 0.98 0.97 0.95 0.96 0.92 0.91 率 题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号 得分0.96 0.88 0.80 0.41 0.90 0.82 0.85 0.95 0.94 0.85 率 11 12 13 14 0.80 0.85 0.90 0.91 25 26 27 28 0.80 0.89 0.80 0.55 3. 典型错误分析:
(一)、基本概念模糊:
(1)第8题把外心和内心混淆在一起,错答为65°;
(2)第13题没有掌握好科学记数法的形式,错答为A或C: (3)第15题两圆位置关系不清楚,错答为C、D。 (二)、运算能力较差: (1)第1题错答20070=0;
yy(2)第6题分式的乘方和除法运算能力较差,错答()32xy2;
xx(3)第17题二元一次方程组不会解,错选为B、C、D; (4)第19题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不会,错解比较多;
(5)第20题将分式的计算和解分式方程混淆在一起,错为去分母x21;
(6)第21题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不清楚,将检验这一步漏掉; (7)第22题利用计算器出现错误,错算为24;
(8)第25题(2)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将解x2.2丢了;
62(9)第27题(2)化简分数错为。
83(三)、基础知识薄弱:
(1)第3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找不到它们对应边; (2)第7题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不清楚;
(3)第8题不知道外心是各边中垂线的交点,不会用同弧所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4)第10题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分,也缺乏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5)第14题没有掌握好概率的含义; (6)第23题缺乏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7)第24题尺规作图没有掌握好,很多同学最后都忘记写结论;
(8)第26题没有掌握好判断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识别方法,把直线经过半径的外段这个条件丢
了;
(9)第27题没有掌握好用画树状图来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10)第28题没有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不清楚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四)、理解题意错误:
(1)第9题求女生的人数,不少学生看成求男生的人数,错答为22; (2)第11题错误的看成求圆锥的全面积; (3)第12题误以为求圆的半径OD;
(4)第16题错看成求假命题了,错答成A、B、D;
(5)第25题(2)把1250数错当成第一天的拆迁面积1000;
(6)第27题(2)错误地理解为确定小强、小明、小白三人中一人去倒垃圾的概率,
1错答为。
4(五)、数学能力欠缺:
(1)第12题,第28题(3)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缺乏,错误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解题; (2)第18题空间观念缺乏,或缺乏分类思想,函数思想,导致错误解答;
(3)第23题、第26题几何语言表达混乱,证明格式不规范,逻辑推理能力差; (4)第25题缺乏合情推理,归纳能力,找不到方程的等量关系;
(5)第28题缺乏分类思想,失去一种情况,运算能力较差,失去一解。 四、考试反映的主要问题
(1)虽然各班级的及格率、优秀率不低。本次试卷难度不大,但学生丢分都丢在基本题上;所以从数据看成绩比较满意;其实,每个班级部分的“学困生”才是影响及格率、优秀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工作非常重要。
(2)“双基”教学还有一定的问题.例如解应用题、分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以及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推理等各种错误很多,得分率不高.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有效安排学生的活动和技能训练,强化目标意识和反馈意识,仍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解答题的格式和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不够.例如第23题、第25题、第26题、第28题,从各班的质量分析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问题较多,答卷时表达和解释不规范、欠准确,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依“标”治“本”重视不够.本次考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按照新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命题,突出教材了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素材的基础作用.但是考前的复习和平时的教学还大量存在弱化过程,例如第24题利用尺规作图和第26题切线的识别在教材中例题、习题中都出现了,但得分情况却不理想,还有第25题的增长率的问题的列方程和解方程没有掌握好。
(5)“应用问题”依然是教与学中的难点.本次试题中,应用性试题比较多,学生得分率相对偏低,其中第12题得分率仅为85%,第25题的得分率为80%,第28题得分率为55%.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简单的解题和考前训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应用性试题考查的实际效果,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五、对我们教学的建议.
1.数学教师应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既到位但又不越位.九年级很多教师在几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过分的提高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结果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一些正常要求没有达到位,相关能力也没有形成。
2.把握数学教学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双基”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宜以严谨的作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3.加强例题的教学,新教材的特点鲜明,它所呈现的素材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教材上提供的例题相对不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补充例题,加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5.进入九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利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初三数学备课组:官水萍、洪银格、蔡少华、张哲、黄晓英、邵根水
2007-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