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中国新教育风暴》读后感

最近读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连载教育专著,让我深思不已,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以前对关于教育的书籍虽然读的比较少,但是听到的评论、建议却也不少。根据自己上学的经验,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中国的教育制度不仅急需要改革,而且其过程、道路将还会非常漫长、曲折。

本书十分全面、真实的表现出中外教育的明显差异。

最经典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觉得相对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习的能力。

中国教师:要求学生上课“绝对的安静”,教师的从容干练,学生的踊跃回答,简直无懈可击,完美至极。而外国的教育学者:对这一做法现象很“不理解”。这只是老师的表演,不是课堂;老师的完美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无异于取消了学生学些能力的获得。

不只是教师,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父母:“儿子,要听话,上课认真听,不要说话,不要做小动作。”外国的父母:“要说话,要动手,说做并用。”

就这两种现象的对比,就足够表明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大家觉得孰对孰错呢?或许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但我们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应该有的是独立思考、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应该去引导、

启发,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变听为学”,让学生做真正的学习者。

其次,是阳光的心理。

信心远比知识要重要得多!

在中国的教育,看似严厉、督促上进的批评指正,实际上一次又一次在心理上给学生严重的打击,收获的只有挫败感,毁掉的是自信心。这样一来,就为作者书中的“豆芽菜——个子高了,戴着眼镜,自信心不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自信心是学习过程中的最有力的保障,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客服困难,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愿望的最强烈的精神支撑。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他获得多少知识都重要!饱受批评的孩子内心大多比较伤心、自卑,很可能导致厌学。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竟有如此大的有不同。因为新西兰的“阳光式教学”给了学生高度认可和激励,使秋安意识到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逊色。自此,秋安就信心大增,喜欢学习,一考就能考好,一好就受表扬,就有成功感。一次次强化成功感,一次次成功又强化了自信心,这样,这个学生就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正螺旋状态”,这就是上升的状态,就步入了成功的轨道。反之,一个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被理解,总是遭到嘲笑和批评,那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挫折,对自信心、对学习兴趣都是打击。例如,秋康。一次次打击,就必然造成厌学,必然没有自信,就步入了一个“负螺旋状态”,这就是下降的状态,就会产生失败的学生。

自信心可以使人藐视困难,战胜邪恶,集中全部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其学习的兴趣。

我们一直以来所尊崇、实施,全力经营的经典教育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个答案似乎不尽如人意。

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不管怎么说,清华、北大很棒。”

“但没有新西兰达尼丁市的奥塔哥大学棒。”

“何以见得?”

“那儿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搞生物工程的学生还没毕业,英国、美国的企业就到那儿争着预订毕业生去了。”

美国、英国的那些学生,别看他们少年时学得不深,在中国一道小学二年级的问题,他们五年级的学生为自己可以回答出来兴奋不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20岁以后的他们,一个个信心十足,就像猛虎出山,扑向世界。

而我们却个个像“豆芽菜”似的!

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项竞赛,屡屡获得最多金牌,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以此为傲。这与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学得深,欧美学生学得浅有关系,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确很棒。可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包括那些最拔尖儿的孩子在内,在他们成年后,为什么还没有产生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呢?

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些什么吗!?

“人唤人千声不语,货唤人点手就来。”事实也的确如此,你说你的教育好,讲了一千遍,人家可能没反应,可是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处都抢手,不用你吆喝,人家就奔你来了。这也应该是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吧!而且,在中国很吃香的人里面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海归”。

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一定教育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已经足以说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致命的缺憾。

看完这本书,我对我们中国的学生不自觉地心生同情,新中国是早就成立了,可我们的学生还要继续顶着三座大山: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社会压力。

很多家长在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高瞻远瞩地看到了高考。接着就是让孩子拼命地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位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学习计划,竟“如此周详”。

周六上午,送孩子去一个加强班学数学和英语,时间是8点30分到12点。而自己一直在外面等。

孩子12点下课,他一出来,就带他到附近饭店吃点儿东西,接着就赶到下午2点的另一个班去。

下午还上数学和英,直到2点到5点。”

这一天的课就该结束了吧,可是还有。

还是在附近的饭店吃点东西,然后继续带着儿子到钢琴城学钢琴。

星期日上午让儿子写作业;下午上“家教”,还学数学。

接着又开始了周一到周五的“学校的战争”。

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怎么会比我们这些已经完全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并且在不断拼的大学生还要“忙”呢?

他才读小学五年级啊!!

现在,像家长下岗,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些都可能会给一个初中生带来压力。这是不是有些夸张,甚至到了上课有压力,吃饭有压力,下课聊天还有压力,做睡觉都会不自觉地醒来的地步,压力简直无处不在。

你肯定会很不解,怎么聊天吃饭都会有压力!可事实上,这是真的。

某同学的对话:“我其实并不喜欢流行音乐,但我买了很多流行音乐杂志,而且每期都很认真看。”

“不喜欢,干吗还认真看?”

“为了聊天时和同学有话说。如果别人说起来我什么都不懂,就没人愿意和我聊天了。”

在家里,吃饭都很不自在,父母一句“不要说些和学习没有关系的话”就让孩子感到十分压抑。很多孩子都不想回家,尤其是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一回到家,父母就问:“考

得怎么样?”接下来不是批评就是鼓励。

一女孩说:“鼓励也是压力。”怎么会?

比如父母说,“考不好没关系,继续努力,吃完了进屋去吧!”

而这句“进屋去吧”,就是驱赶她进去学习。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公布分数的初衷也是一番好意,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嘛!但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羞辱。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谁无自尊?在西方国家,分数是被当作个人隐私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打过分数的试卷或作业时,总是扣着放,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本人手上。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说:“这和国内太不一样了!这让你觉得你被人尊重,而且考砸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下次考试的时候,你还可以和别人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而公布分数,会让你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甚至永无出头之日,真是太可怕了……”

学生不懂得该努力吗?

他们对各种道理都能倒背如流: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发展这么快,不学就意味着倒退?如果连高中、大学都考不上,将来能干什么……根本用不着谁来专门告诉他们学习有多么重要。

“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主要责任恐怕不在孩子。

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很具体地规定了课本里哪些要“识记”,哪些要“理解”,哪些要“运用”。中考、高考,就连考研都是按大纲出题,教学就要以此为依据,复习以此来备考,老师不敢有疏漏,学生更不敢放松。虽然,近几年强调素质教育,但现行的《教学大纲》里需要“识记”的内容却仍然很多。

应该承认,如今考试的方方面面也在改进,比较灵活的考题也在增多,老师们为对付灵活题,不得不加进新的应对内容。如此,减的不多,加的却不少。

一次次的演习性考试,俗称“做片子”,就像防空警报频频拉响,让你紧张得要命!大量试题来不及细看就要迅速做出判断,只要有几道题卡壳,你就心惊胆战,眨眼间分数就下去了。中考、高考一卷判前途,考不上你就完了!

大量的知识压得孩子抬不起头来,题海要把他们淹没了,没有人会对许多答错的试题兴高采烈。一次次受挫都在扑灭他们的自信,在不断制造大量厌学的孩子,伤害自信是对孩子成长期最大的伤害。

难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真的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难度的压力下,自信心起不来的学生。”

很多学生经常逃课去网吧或者把自己所在房间里上网。我不认为他们是真的那么喜欢上网,离不开网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在寻求、尝试和父母沟通希望能被理解失败甚至失望后,如果在老师那里还是不能解决学习、心理上的困难的话,网上的陌生人就自然地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网上的朋友虽然无话不说,但那是虚拟的,真有事也不敢找对方帮忙。现实中的朋友,则怕受他的伤害,又不敢畅所欲言。

现在很多学生都因学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现象。

应聘上了某学校的一名心理教师讲,他们全校各科教师都是多人共用一个办公室。校领导不但给她配备了单人办公室,还配上沙发和电脑。她得到的是独一无二的环境。

“学校给我这个环境是为学生考虑。”

学生心里积压着许多隐秘的话,跟家长、跟班主任都不便说,更不能在大办公室里说。这就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的环境。只有在这里,可以一对一地跟心理学老师说,配上沙发,有助于进一步让学生放松。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学生学习,不仅起了反作用——厌学,还让学生心理上承受本该没有的压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放弃国内的大好前途,宁愿在国外过着十分平淡甚至拮据的生活,也要让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

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型势在必行,而且要从根本上变革。

当前我国精英教育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学状况尚未缓解,世界性的生产力换代和经济变迁的巨大压力又到来。我国教育实际上埋伏着双重困境。

在这双重困境中,一是要纠正精英教育给许多学生造成的超负荷压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重点强调并颁布了“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然而,“减负”只是从最基础的教育开始纠正拔苗助长的弊端。我们今天还面对着第二个更重大的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的教育制度探索并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教育模式。这就不仅要解决“减

负”问题,还要解决在新时代怎样更有效地学习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家长们该做什么?您已看到,国家要求给学生“减负”,家长们却自动给孩子“加压”。学校停止了双休日的“补课班”,社会上便涌现出各种“加强班”。当前媒体较多报道的“成功的孩子”,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中考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孩子。很多家长们就用此激励自己孩子,更加不辞辛苦地送孩子去上一个又一个“加强班”,其实是在花钱加强一种过时的学习方式。新教育正为开发孩子们的潜能日益展开更为科学、更有效的成才通道,需要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他们会吗?社会上以此养家糊口、以此为业的培训师们会“退隐”吗?一切新旧更替的历史转折期也是机遇期,若能对世界教育变迁的特征和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结合中国实际,顺应时势,机遇就会离自己更近。

希望早日实现我们“推行已久”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虽然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困难重重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当它把“危机感”注入国民意识,尤其是注入青少年意识中时,那就在孕育着新一轮的奋发图强,希望就一定会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