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援非医疗队项目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

2022-03-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综合研究援非医疗队项目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

曾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摘 要] 援助非洲医疗队项目是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点行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实施对医疗资源和人才供给需求,按照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和部署,精心组织策划,持续提供支撑,啃下医疗滞后“硬骨头”,下好服务保障“先手棋”,统筹用好用活“华西技术”和“华西管理”,努力构筑援非医疗工作新格局,打造中非健康卫生行动新高地。[关键词] 援非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技术;管理;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R1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5-0087-03

派遣援助非洲医疗队项目(以下简称“援非医疗队项目”)是共筑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点行动。特别是**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其中包括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优化升级医疗卫生援非项目,继续派遣并优化援非医疗队等[1]。自1976年以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战略实施对医疗资源和人才供给需求,按照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和部署,精心组织策

六是运用好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帮扶学生是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通过了解学生较为常用的网络平台或APP,借助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动态和特性,采用学生喜爱、感兴趣的学习形式,为精准引导和帮扶学生提供参考依据,更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更高效地做好育人工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肩负着责任重大的时代使命,国家高质量发展对辅导员个人素质能力和育人工作成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时代使命的内涵出发,新时代辅导员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一专多能的素养体系、

划,持续提供支撑,提供多元医疗服务。截止到2019年底,已累计向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等受援国当地医院共派遣22批援外医疗队44名医务人员,使3070.4万名受援国居民得到的无偿医疗援助,使一个活力迸发、旗帜飘扬的援非医疗队项目发展新局面正在非洲大地形成,努力构筑援非医疗工作新格局,打造中非健康卫生行动新高地。

一、厚植技术基因,啃下医疗滞后“硬骨头”援非医疗队项目开展以来,华西医院大力克服受援精准识别的工作技能、人文关怀的情感底色、刚柔并济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质量辅导员推动高质量育人工作开创新局面,需要依托创新意识的注入,以创新驱动育人成效提升。新时代高质量辅导员可以通过坚定好理想信念、借力好“三全”育人体系、培育好学生党员、建设好学生骨干团队、开展好特色活动、运用好信息技术等路径开展育人工作,提升育人质量。育人成效的提升需要新时代高质量辅导员兢兢业业的工作投入,同时也需要高校给予相应的方向引领和政策支持,这同样也是提升新时代育人工作成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平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工作方法和以长远计的顶层设计等特质上。落实立德

参考文献:[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2017-09-29[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2021.3(上)总第253期87

综合研究国医疗人员、环境和设备等及其简陋缺乏的多重影响因素,以“华西技术”为支点撬动受援国医疗局面,逐步

年度门诊量手术量抢救危重病人201720182019

6418912588

166318360

481956抢救危重病人5043105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医疗活动情况见表1。

新技术/新项目开展

外科无菌技术/血管外科手术

新技术3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小切口疝修补术、胃间质瘤切除术);新项目2项(移动诊疗车巡诊项目、

健康公益宣传片上当地国家电视台)

巨大胃肠间质瘤切除术

表1 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医疗活动情况表(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人次

165182202

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人次445490

1005

(援莫桑比克)

年度201720182019

门诊量手术量85090310403

5505301365

新技术/新项目开展

外科无菌技术\\骨外科输血、髋关节置换腹腔镜技术的临床路径\\关节置换的临床路径

肝肿瘤、前列腺、泌尿外科、腹腔探查、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肿瘤等

(一)打通三个点,解决基础薄弱

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共有医疗机构32个,其中卫生中心4个,卫生所28个[2]。据莫桑比克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全国共有医疗机构1324个,其中医院52所,卫生中心1018个,卫生所254个。共有病床17341张,医生1042人,护士5213人[3]。援非医疗队对标对表临床国际标准开展全面自查,针对当地医院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列出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攻关人员,全力攻破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缺、差、弱、乱”等难点痛点问题。一是打通设施设备的“堵点”。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援建医疗卫生机构,捐赠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弥补了当地医疗设施的一部分缺口。例如,2017年我国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复交后派出的第一支紧急援外医疗队,由华西医院5名医师及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同时华西医院承担了紧急医疗队药品、器械等物品的准备和采购,其中包括了雾化机、血糖仪、血糖试纸、心电图机、心电图纸等应急药械,改善了受援国当地的医疗服务质量。2019年,华西医院向莫桑比克和圣普当地医院共捐赠了总价值4.8万美元的远程会诊设备,搭建起华西医院在非洲第一批国际远程会诊平台。二是打通技术标准的“痛点”。援非医疗为当地医生进行常见病国际诊疗指南的解读和培训,编制操作手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推动当地医疗技术走从无到有,从基础医疗的缺失到先进医疗设施的大量投入,由于受援国当地医院缺乏使用和管理规范,迅速转换过程必然带来巨大挑战,必然会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医疗物资的寿命和使用效率往往会大打折扣。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一边缓解了当地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口支援、

88MASTER MANAGEMENT

临床教学、学术讲座和远程病例会诊等多种形式培训受援国当地医师,提高当地医疗人员素质,提升医务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例如华西医院胆道外科对口支援马普托中心医院普外科的项目,该项目将每年资助马普托中心医院10名普外科医生到华西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腹腔镜微创技术培训。

(二)亮起三盏灯,激发人才效能

做好援非医疗队项目关键在人才。华西医院注重做好派遣人员牵引和选拔文章,亮起“三盏灯”,涌现出血管外科等国家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李昂等一批国家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4]。一是亮起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信号灯”。医院出台相应文件政策规定,在职务晋升中,在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援外医疗队队员的使用;在职称评聘中,可以享受一次提前1年晋升高级职称的优惠政策,达到学校条件者,推荐指标单列,上报学校。二是亮起福利待遇和表彰奖励的“指示灯”。在表彰奖励活动中,对表现优秀的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关于执行援外任务的奖酬金发放,按照个人上年月平均加当年预算增幅的150%按月发放,工资及其余福利补贴照发。三是亮起保障身心健康的“照明灯”。通过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对在外执行任疗队员心理支持工作组,定期进行关于其身心状况、工作生活情况等各方面的远程访谈、咨询工作,了解和关心华

(三)立足“三要素”,推动队伍赓续

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等要素是构建和衡量团队建设的重要指标。为了让这些要素充分而高效整合,华西医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是提升领导力。选拔团队队长是派遣医疗队的重中之重,医疗队长必须是业务骨干甚至是四

队从基础开始,从实情入手,结合当地常见病和疑难病例,务的援外医疗队员进行一对一心理健康指导,形成援外医

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三是打通医务人员的“难点”。西医院援外医疗队员的心身健康状况。

综合研究川省乃至全国的著名专家及学术带头人。如1976年派出的援莫桑比克医疗队第一队队长叶政书,主任医师,曾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华西医院前身)党总支书记。二是提高凝聚力。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创新中非“三地一会”联合党组织生活形式,建立了华西医院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与莫桑比克和圣普援非医疗队党支部联合组织生活长效机制,探索学习型、示范型、联合型和服务型援非医疗队党支部建设,提升援非团队凝聚力,激发党员干部活力。三是提振战斗力。医院将“务必派出精英强将”作为选拔队员的指导思想,精准“定人”,确保尽锐出战。按照因地派人、因科派人、人岗相适的原则,要求派出医师应具有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历。目前已派出的44名医务工作者中超过三分之一具有高级职称。

二、夯实精细管理,下好服务保障“先手棋”充分激发援非医疗队的活力和效能,必然要求华西医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实现“远程支援”和“后方供给”。华西医院把服务保障作为“先手棋”来下,坚决“把该提供的物配齐”“该思虑的事想齐”,为援非医疗队项目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一)在压缩行政审批职能上做“减法”

医院抓住审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大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坚持“能简必简、能放就放”拟定选派候选人选申报条件并在医院官网等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号召各个科室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医生申报。初选名单一般由部门或科室推荐、个人申请等形式产生,即刻列入医院党政联席会议题,医院评审通过后,材料急速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核,配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考察组对援外预备队员进行考察。二是缩短审批时间。将涉及由华西医院审批的援外项目事项,只要申报材料齐全,符合审批要求,未收到任何异议的,将办理时限从原来的平均30个工作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

(二)在扩大服务支援上做“加法”

压缩行政审批后,医院把着力点放在扩大公共服务上,注重推进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制度化保障。加强行政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行“项目专责制”,明确由专责人对援非医疗队服务事项进行全程跟踪。二是

搭建便捷式平台。对审批方式全面“优化再造”,尽力做到简便快捷。如变“多部门办理”为“人力资源部牵头受理”。三是实行专职人员服务。配备援非医疗队项目服务专职人员,实施“一人一档”管理和结对服务,打通援非医疗队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如在重大传统佳节期间,进行“一对一”上门探访慰问活动,听取家属意见和诉求,帮助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三)在提升援助效能上做“乘法”

促进援助效能提升,华西医院注重放大“三个效应”:一是放大国家援助项目效应。华西医院着力抓好国家拟在非洲开展的援助医疗卫生项目,例如第三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队长李昂协助四川省卫计委推进“三年对口医院援建项目”——普外科腹腔镜技术援助项目,为高技术医疗服务贴上中国援助的标签。例如推进外交部捐赠圣普国“移动诊疗车”项目,拟定项目医疗设备与车辆配置的参数,保障援外医疗工作纵深发展。二是放大医院后方供给服务效应。华西医院分别向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和圣普国家中心医院捐赠了累计价值4.8万美元的远程会诊设备,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链接上华西医院远程会诊网络(目前在中国规模最大),创新了援非医疗模式。三是放大团队自主创新效应。援非医疗队积极利用远程问诊平台,创新举办了2019年中国绵阳麻醉年会使用远程会

(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做“除法”

华西医院坚持“放管结合”和“减负瘦身”原则,就援非医疗队项目发展环境出台多项管理办法和规定,明确事关援非医疗队检查相关配套制度、注意事项、检查程序和操作细则,确保医院对援非项目“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了检查过多过滥的问题,为援非医疗队项目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清理“检查过滥”的问题。规定事关援非医疗队项目检查必须提前打报告予以备案,备案中要列明检查对象、时间、方式和内容、禁止未经备案进行各类检查;二是清理“负担过重”的问题。为避免出现援非医疗队队员的额外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医院不断减少和限制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的种类和频率,防止和杜绝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布置随意,确保队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医疗、充电学习。

原则。一是简化审批流程。医院人力资源部根据任务需求,诊设备和莫桑比克麻醉协会进行第一次远程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1] **.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J].对外经贸实务,2018(10):4-7.[2]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健康观察站国家视图[EB/OL]. (2018-09-03) [2020-7-22]. https://www.who.int/countries/moz/zh/[3]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健康观察站国家视图[EB/OL]. (2018-09-03) [2020-7-22]. https://www.who.int/countries/stp/zh/[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表彰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EB/OL]. (2018-12-12) [2020-07-22]. http://www.nhc.gov.cn/gjhzs/s7958/201812/30f29c23ac414d328b94d3dcce6d6d5e.shtml2021.3(上)总第253期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