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张谷若的翻译及翻译观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张谷若的翻译及翻译观

摘要:张谷若,中国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一生从事教授英国语言文学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为人尊重,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还乡》、《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译作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曾被香港有关评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自此.张谷若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本文将从张谷若先生的翻译时代背景,翻译艺术风格,个人译著历程及翻译观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张谷若;时代背景;个人译著历程;翻译;翻译观; 一.引言

张谷若,山东烟台人,生于1903年,童年时便涉猎群书,奠定了深厚的古文根基。张谷若在小学毕业之后便离开了家乡,考进了著名的天津南开中学。该校无论是在管理上或是在教学上均与国际接轨.对英文课程抓得很紧.因此张谷若在这打下了英语基础。1926年,张谷若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其时,开始对英国著名小说家兼诗人治代的作品产生丁浓烈的兴趣。1930年,他大学毕业后到师大女附中教英文,一面教书,一面翻译哈代的作品。《还乡》是他最早完成的译作。当时,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设立了—个编译委员会,组织出版科学与文学书籍。胡适是文学书籍编译工作的负贡人,见到张谷若的译稿.认为翻译得很好,并且约请他翻译哈代的另一部名著《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译作的出版(《还乡》的译本于1936年出版;《德伯家的苔丝》出版于1935年)奠定了他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曾被香港有关评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自此.张谷若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张谷若于20世纪30年代以成功地翻译了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一举成名。译有七部、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名著,除《苔丝》与《还乡》外,还有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肖伯纳的戏剧《伤心之家》以及唐诗英译等。

这些译作屡经再版,数十年来拥有海内外广泛的读者,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成为高等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

他旗帜鲜明地提倡以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则在于翻译家的地道做人。此主张得到翻译界业内同行相当广泛的认同。

二、翻译时代背景 2.1文学界的潮流

老一辈翻译家张谷若成长于“五四”时期,中国翻译的第二次高潮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外国作品及思想被翻译家们译介到中国。同时随着不断增加的翻译作品的出现,对一翻译方法的争论也开始兴起,这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发展。张谷若先生一生从事翻译研究工作,译介了许多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其中他对哈代三部小说的译介语言通达流畅,人物传神,倍受好评。张先生也被人称作“哈代专家”。

其实到了五四时期,翻译的大潮才算真正在中国泛起。此时的翻译不是个别人的事业了,而成了庞大的翻译队伍的迫求。《新青年》、《说川报》等刊物大量登载翻译过来的英国文学作品。此时的翻译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林纤、严复时期所不能比拟的。此时的翻译是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为培养新文化

的队伍、改造旧文化的落后因素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归纳起来,五四运动前后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如下特点:

(1)所译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拜伦的《哀希腊》曾经由梁启超、苏曼殊和马君武翻译道.五四时期又有胡适、柳无忌等的译文。如此多的人翻译同一首诗.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反抗旧制度的思想。英国剧作家土尔德的作品人物刻画生动、情节跌右,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其中有许多都传人了中国。例如有田汉翻译的《沙乐美》,张闻天等人译的《狱中记》,穆木天等人译的《王尔德童话》,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以及孙安我译的《同名异娶》等。

(2)所翻译的英国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流派广泛。在这个时期翻译过来的英国作品包括有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回忆录以及童话等。所涉及的作家主要有莎士比亚、雪莱、笛福、王尔德、司各特、奥斯丁、拜伦、弥尔顿、萧伯纳、司各特、狄更斯、菲尔丁、斯蒂文森、哈葛德、贝特兰、柯南道尔、哈代、勃朗待姐妹等。他们分属于古典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意识流文学等流派。据统计,从1911年到1949年,有777种英国文学作品被翻译了过来。

(3)英国文学翻译队伍规模庞大,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卞之琳、杨宪益、孙大雨、方重、潘家询、李雾野、朱维之、张谷若和江枫等。

2.2个人人生经历对译介的影响

张谷若的青少年时代遭逢乱世,不满现状,有志寻求新思想于异邦以破旧立新。关于在大学选择英语作为自己的专业,1983年八十高龄的张先生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回忆说:“当时我们看到军阀混战,列强欺凌,国家有被瓜分的危险。青年学生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立志振兴中华,总想学会外国语言文字,读懂外国书籍,把有用的知识吸收过来,使国强民富。”(楼沪光,1983)哈代不满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以小说为手段对英国的现实加以抨击;张谷若痛恨国弱受人欺的现状,在欺人者的国度找到了知音哈代,意图通过翻译让国人了解强势的西方,俾有益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两方面都存在契合点,所以张先生有动力为翻译哈代等英国作家而劳作一生,后来因译绩显著而晋升教授,并被誉为“哈代专家”,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前所述,翻译生态学着重于“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本文以上所谈的张谷若与哈代之间的高度契合与下文介绍的张谷若翻译思想及其译语风格,都是本着这种精神进行的。

三、张谷若个人翻译历史

1926年 以平均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英文系。时局动荡,秩序混乱,乘机自学,阅览了大量书籍。四年级时,听英国文学批评家理查获讲授文学批评与小说,颇感受益。其实,开始对英国著名小说家兼诗人哈代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1929年在学期间即开始翻译哈代的《还乡》。其间曾以做家庭教师及在威海中学做代课英语教师自助。

1930年 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当年的北大同学录上有他当时的两张照片。最初到师大女附中教英文。一面教书,一面从事哈代作品的翻译。当时,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设了一个编译委员会,胡适为文学书籍编译工作的负责人。张谷若送上《还乡》译稿,编译委员会接受了此稿,对其译笔颇为嘉许,并约其翻译哈代的另一部名著《德伯家的苔丝》。

1933年 到中国大学英文系任教,后来又在北大、师大兼课。

1935年 《还乡》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间世。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2版;人民文学出颇社1958年3版,至今不断再版。

1936年 《德伯家的苔丝》由同一家印书馆出版。一位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学者,在颇短两年时间里奉献给文学界两部世界名著的译作,成了当时译坛的校佼者。文化工作社1953年2版;人民文学出版杜1958年3版,至今不断再颇。 9月,全国皖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至―文革‖停课。其间曾任系资料室主任等职并兼任党中央调查部干部学校(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前身)特聘英语教授数年。为创建国关外语系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 译萧伯纳《伤心之家》,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卷本《萧伯纳戏剧选集》。该书收11个剧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国内一流学者和翻译家选择、翻译。其他如《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匹克梅梁》(杨宪益译)、《英国佬的另一个岛》(朱光潜译)、《苹果车》(老舍译)等。 1958年 译作《无名的裘德》(英国耗马斯·哈代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天律百花文艺出版社1961年修改增注本再版。 1962年译作《游美札记》(英国查尔斯·狄更斯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其中部分章节曾人选中学语文译本。 1978年 退休,家居北京西城区力学胡同小堂胡同5号。1983年迁居至双榆树南里二区13楼l门302室。

1980年 在《翻译通讯》第1期发表著名论文《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认为好的译文要从四个方面同原文―对等‖:第一,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第二,形式方面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或几乎完全一样;第三,用词性质相同,即汉语和英语都是同一风格的(如埋语、习惯用语、典雅词语等);第四,二者都是合乎各自语言习惯的。80年代以来历任中国译协理事、名誉理事。

1980年 泽作《维纳丝与阿都尼》(莎士比亚长诗)发表,载人民文学出版社《莎士比亚全集》第十一卷。译作《大卫·考城菲》(英国查尔斯·狄更斯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曾获国豺F国文学图书奖o

1982年 3月为王寿兰主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撰写《谈我的翻译生涯》及《张谷若自传》。该书于1989年由北京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 9月l 日为黄邦供著《译艺谭》作序;语多妙语至理。该书于1991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合作出版。 译作《弃儿汤姆·琼斯史》(英国亨利·菲尔丁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一两年后,荣获国家外国文学图书奖。 1991年 获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士。

在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相继开过西洋文学史、英国文学史、文学翻译、英国小说、西洋戏剧、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等课程,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外语人才,做出了可喜的贡献。他在翻译时通过注释将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结合起来,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哈代专家‖。《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等被称作―译作的楷模‖,有三种翻译作品被收在《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之中。张谷若一生之中,总计译有十余种作品,枷余万字。 四、翻译思想

在1980年第一期的《翻译通讯》上.张谷若发表过一篇名为《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评论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译学观点。文章一开笔就引用了一句古

语:“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张谷若认为古今中外都有从事翻译实践以及研究翻译理论的人,都觉得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有道理的,于是便争论不休,这些是在情理之中的。张谷若认为优秀的译文应该在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意思应与原作达到一致:(1)译文应在内涵、思想内容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做到神韵相通;(2)译文应在形式方面与原作偏离不大.也就是说在词句表达上应保持基本一致;(3)译文应在用词的性质上与原作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原文用的是伤语、习惯用语或典雅语.译文也应用相同或类似的词语;(4)原作的语言是标PE的译出语,那么译文也应符合挥人语的标淮。

张谷若有了这样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从作品内容、语言文字、作品效果三个方面,他都有自己追求的白标。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译文反映的思想和生活都是原有的.不是把外国的社会生活力式变成中国生活方式,不是将外国风俗改成中国风俗。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上,他都尽量接近以至酷似原著的风格。原作如是散文,就用散文形式翻译;原作是诗行的地方,翻译过来也是诗行;原作用上层社会典雅的语言,翻译时就体现这个特点;原作中乡民的对话用了但语、方言,译文区选用劳动人民带乡土味的口语。做到以上若干点,译文就可以与原作达到在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致,产生感人的效果,达到很高的翻译成就。张谷若说:“要做到译文地通,首先是译者做人要地道。我们今天翻译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一定要你完全同意他的思想信仰,但是你对这个作家、这本书必须喜爱,否则照猫画虎,是翻译不好的。翻译家做人要地道,就是要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把翻译当成一种事业去做,这样才能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五、翻译艺术风格

张谷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原语语言的形式束服,用地道的译语传递源语所表达的艺境。张谷若翻译了很多世界经典名著,他的译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并被称为译界的楷模。英国伟大的文学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创作方面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善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哈代化音乐之美、绘画之美于他的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它全面地展现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张谷若将哈代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与技艺精湛而巧妙地展现在他的译作中,完美的再现了原著的审美价值。 5.1形式上的美学特征

5.1.1用词上体现音乐之美

哈代家庭有着喜爱音乐的悠久历史,哈代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他对音乐有非凡的感悟力。读他作品的语言,有强烈的音乐之美。张谷若在翻译过程中用地道的译语极力展现了原语的音乐之美。张谷若将哈代在语言用词上的音乐之美通过使用摹声、摹状、叠词等手段成功地演绎出来。

例如:The rosy-cheeked, bright-eyed quartet looked so charming in their light summer attire, clinging to the roadside bank like pigeons on a roof-slope, that he stopped a moment to regard them before coming close. (Hardy 129;Ch.23)

张谷若译为:她们四个人,脸上红扑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挤在路旁的土坡上面,好像一群使鸽子,并排蹲伏在屋脊上一般,看着非常迷人、非常可爱,所以他先站住了,把她们端详了一番,然后才走近前来。在这一段的翻译中张谷若采用了摹状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四个年轻女孩的神态。通过. ―脸上红扑

扑,眼睛水汪汪,夏服轻飘飘,这三个摹状词的使用张谷若不仅将这四个少女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译语读者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愉悦。 ―脸上红扑扑‖ 形象地表达了少女的娇羞之色;―眼睛水汪汪‖ 清晰地展现了少女的温柔之情 ;―夏服轻飘飘‖生动的勾画出少女的轻盈之态。 因此,张谷若的译文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哈代语言音乐性的特点,还赋予译语读者很大想象的空间,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

5.1.2句式结构呈现出画卷之美

哈代的家乡古朴恬静,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便成了哈代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毕生热爱欧洲的绘画艺术,并对它有深厚的研究与独特的理解,哈代善于运用绘画构图技法,赋予作品强烈的绘画视学效果。张谷若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句式结构再现出哈代作品中所展现的显著的绘画特征。张谷若主要通过采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排比、倒装等句式结构,使原著中的美丽画面鲜明而生动地再现在译语读者面前。

例如: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 – 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s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 tempers, trees waters,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 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 (Hardy 107; Ch.18)

张谷若采用了整散句相结合的句式将之译为: 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寂寂与悄悄,昏昏与暝暝,以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知道一点点,现在都有亲切细致的认识。我们知道,整句具有结构整齐,音调和谐,表达顺畅,语义鲜明的特征;而散句的特点恰恰与整句相反,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仅避免了表达上的单调和枯燥,还加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他的翻译不仅体现了句式上的美学特征,还生动地再现了原著在绘画视觉上的美学效果,如―水之浩荡,雾之迷蒙,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荣‖就如同一幅画卷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5.2内容方面的美学特征

5.2.1修辞方面的美学特征

哈代在他的作品中善于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特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在《德伯家苔丝》中哈代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描写自然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渲染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张谷若的译本一方面保留

原著修辞方面的特征,同时他还发挥译语优势来再现源文所表现的美学内涵。

例如:Nightfall, which in the frost of winters comes as a fiend and in the warmth of summer as a lover, come as a tranquilizer on this March day. (Hardy 317; Ch.50)

张谷若将之译为:在冬日严寒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魔鬼;夏天闷热的时候,夜色来临,好像爱人;现在三月的时候,夜色来临,却使人心神平静。重复的修辞方法不仅有助于加强音节的韵律之美,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谷若在其翻译中将 ―Nightfall‖ 重复了三次,这不仅清晰生动地表达了源语的语意,还鲜明地再现了源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美学特征。

5.2、在意境与意象方面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意境与意象在美学上被看作是作品的灵魂。张谷若成功地再现了原语意境和意象的美学意蕴,并实现了原语和译语间在美学效果上的对等。

例如: All round was open loneliness and black solitude, over which a stiff breeze blew. (Hardy 359;Ch.58)张谷若有效地再现的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将之译为:―周围一切,只是一片空旷的荒寒,一团漆黑的僻静,一股劲风,在上面吹

动‖。―open loneliness‖ 和―black solitude‖ 张谷若将之分别译为―一片空旷的荒寒‖和―一团漆黑的僻静‖这不仅表达了凄凉的意境,同时还向译语读者呈现出一幅忧伤凄清的画面。 ―stiff breeze blew‖被译为―一股劲风,在上面吹动‖。这一意象与描写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悲惨而忧伤的气氛,预示并象征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六、结语

张谷若先生不愧被香港有关评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本文从张谷若先生的翻译时代背景,翻译艺术风格,个人译著历程及翻译观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究。文章着重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探究张先生的翻译艺术风格和译学思想,对先生的翻译和翻译观作一个稍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迎春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年09月第1版

2.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年08月第1版

3.方华文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 修订版》.西北大学出版社 4.张谷若. 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J]. 翻译通讯.1980 (1). 5.马祖毅.《中国翻译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