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中国历史》培优作业(1)
班级 姓名
1 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d)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题1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c )
题1图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4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d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B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居民 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16-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中国历史》培优作业(2)
班级 姓名
1.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启 成汤 b.启 盘庚 c.禹 盘庚 d.禹 成汤
2.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c.牧野之战 d.春秋争霸
3.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女娲补天 b.涿鹿之战
c.大禹治水 d.牧野之战
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5.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右图所反映的是创建于西周时期的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6.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7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8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候”,该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9陕西出土的大盂铜鼎铭文记载,周康王一次赏赐盂壹仟柒佰零玖个奴隶。据此铭文判断,盂受赏赐时的身份是( )
a.周康王的嫡长子 b.大地主
c.自由平民 d.大贵族
16-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中国历史》培优作业(3)
班级 姓名
1.《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b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2“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b )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3右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b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4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5某同学利用右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b)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6、列举战国七雄。
7.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8.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 )
A齐楚秦 B赵魏韩 C赵魏秦 D楚齐韩
9.经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 ( )
A楚 B秦 C齐 D魏
16-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中国历史》培优作业(4)
班级 姓名 1.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3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 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项内容对当时的“守旧群臣”打击最大?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16-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中国历史》培优作业(5)
班级 姓名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 来。”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项历史功绩( b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修筑 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
2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b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3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 c )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科举制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c)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
5《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d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6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d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8.都江堰位于今天的C
A广东省 B广西省 C四川省 D陕西省
9.秦统一后使用的货币是:D
A刀币 B铲形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钱
参考答案
(1) dcadB
(2) 1d2c3d4b5b6a7d8b9d
(3) 1b2b3b4a5b
6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7a 8b 9b
(4)1 b 2d
3(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8分)
(2)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就贵族的特权(2分)
(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或者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分)
对改革的看法:改革是强国之路,动力之源等等,酌情给分(1分)
(5)1b 2b 3c 4c 5d 6d 7a 8c 9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