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完整版)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1)幂的有关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2)整式的乘法;(3)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整式的除法.

本章是继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运算后,进一步学习整式的乘除,也是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和第五章分式学习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地位至关重要.本章内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幂的运算性质,与整式运算有关的计算、化简求值,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题型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难度不大.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幂的运算,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 【本章难点】

幂的运算法则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灵活运用.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如通过数的运算,类

比归纳得出整式的运算性质.

2.体会和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将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进行计算.

3.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如在整式乘法和乘法公式部分,借助几何图形对运算法则及公式作了直观解释,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课时计划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课时 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课时 3 同底数幂的除法 2课时 4 整式的乘法 3课时 5 平方差公式 2课时 6 完全平方公式 2课时 7 整式的除法 2课时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内容是:(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平行线的性质;(4)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

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会用到本章知识.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对顶角和补角以及余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同角和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和等角的余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材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最后研究利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图案.本章内容是中考一直关注的内容,主要考查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及识别.题目难度较小,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对顶角、互为补角、互为余角、垂直的概念、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

【本章难点】

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和掌握方程的思想方法,如在计算与相交线有

关的角度问题时,常利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

2.体会和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当被研究问题包含多种可能情况,而又不能一概而论时,必须按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来分别讨论,得出各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

3.体会和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在几何推理中,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常常需要转化,必要时还需要添加辅助线进行转化.

课时计划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课时 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课时 3 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 4 用尺规作角 1课时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1)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及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2)根据表格、图象、关系式获取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新的思维方式.经历探究具体情境中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感受变量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并用自己的

语言大致描述表格、关系式、图象所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善于由图象获取信息,由图索数、由数导形,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有机结合起来.本章内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变量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式(表格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以及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有时也会出现在解答题中,难度适中.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自变量、因变量的理解,图象的认识. 【本章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关系式或图象来表示某些变量间的关系,并结合对某些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某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和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如通过一些具体、特殊的实例,找出一般的规律,再用这个规律指导实践,得出所需要的具体的数据.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图象确定变量之间关系以及预测变化趋势等,其关键是明确横轴、纵轴所表

示的实际意义.

3.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如根据题目给出的不同条件进行判断,然后分类讨论,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课时计划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课时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课时 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课时

第四章 三角形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尺规作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屋顶框架图引入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通过类比和分类讨论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进一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而学会利用三角形全等求距离等.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时会与其他知识综合出现在压轴题中.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本章难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应用及用尺规作三角形.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如通过三角形中线的类比,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

2.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探究其周长时分类讨论.

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数”“形”转化,利用三角形测距离通过“数”“形”转化.

4.体会转化思想,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常将复杂图形转化到某些三角形中,运用全等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时计划

1 认识三角形 4课时 2 图形的全等 1课时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课时 4 用尺规作三角形 1课时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课时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联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在对轴对称图象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认识、分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研究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进而动手操作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识别、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难度不大.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章难点】

1.利用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解决简单的计算和书写推理的过程.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需分类讨论已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已知边是腰还是底边等.

2.体会转化思想,如在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三角形的周长时,把三角形周长转化为已知线段的和.

课时计划

1 轴对称现象 1课时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课时 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课时 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1课时

第六章 概率初步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事件的分类及判断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及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认识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事件的分类和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然后通过试验感受在实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稳定性,进而认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本章内容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以考查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等概念的区分以及简单的概率计算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

题为主,难度较小.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本章难点】

借助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和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如通过类比,学习和区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利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大小,确定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体会转化思想,如本章所涉及的有关几何概率的计m

算题都转化为用公式P(A)=来解.

n

课时计划

1 感受可能性 1课时 2 频率的稳定性 2课时 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4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