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2017
语文学刊
JournalofLanuaeandLiteratureStudiesgg
2017年10月
第37卷第5期
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在台湾乃至大陆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诗文洋溢着生 席慕蓉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
○
乌玲花
之喜悦和对生命的礼赞。同时,她把无尽的乡愁的抒写融入作品,成为其诗文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上,更多地注入认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激情。我们研读她的作品,尤其是乡情作品,从中能够认识和体会她以及和她有着共同经历的作家在汉民族文学社会里书写本民族的心境,面对地处边远的蒙古族人的感受,也更能欣赏成吉思汗后人的诗情。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I206.7 [A [1672-8610201705-0076-14[关键词] 席慕蓉; 乡情文学; 乡愁
:/ doi10.3969.issn.1672-8610.2017.05.010j
在台湾的蒙古族作家席慕蓉的乡情文学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情,更是一种文化的、时并描画故乡田园的优美景致和温暖亲情。她那颗无限跳荡的思乡之心,让我们这些虽然生活在家乡,却又久居都市的似乎已完全融入汉族文化的蒙古族人一次次地为之动容。
其实,我们对席慕蓉并不陌生,她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在台湾乃至大陆有相当影响的作家,她曾以充满柔情的诗歌和真挚朴实的散文,卷起过惊人的文学旋风,以致很多人已忽视了她的画家职业。
后,创造了惊人的售书量,在一个月内就开始再版。其后的两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和《画出心中的彩虹》也出现了一版再版的喜人局面。1推出了的第二本诗集《无怨983年,,的青春》在读书界再次引起了轰动。出版于
—76—
,同年的散文集《有一首歌》半年内印了六版。之后的1席慕蓉有六本书列入畅销书984年,排行榜,其中的三本进入前十名。这一不凡的成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致有人称
[1]12
当年为文学、出版的席慕蓉年。
间的乡情。思乡情结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回忆
册完整诗集,约十册诗选,二十余本散文集及散文选。
在席慕蓉的整个创作中,有关蒙古高原和故乡情愫的作品,比之其它题材的作品来看,虽数量不多,但分量很重,其中不乏优秀之作,有的甚至可视作代表作品。我们称之为“席慕蓉乡情文学”的,正是这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字。这些作品,有的自成选集,有的《分散在其它文集之中,诸如《七里香》成长的《《痕迹》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待》大雁之歌》金色的马鞍》诺恩——我的蒙古文化笔记》《吉雅—我折叠着我的
席慕蓉自1拥有了六981年到2005年,
她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1981年,
[作者简介]乌玲花,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爱》时间草原》世纪诗选》梦中戈壁》等。
在台湾地区文学中,被称之为“乡愁(情)文学”的文学体裁一直在流传,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数百万大陆同胞流离到台湾岛后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已经成为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席慕蓉的“乡情文学”与“乡愁(情)文学”的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席慕蓉是随父母去海岛的,也算是“流离”群的一个成员,从体裁形式、思想倾向看,“乡情文学”与“乡愁(情)文学”应该是一脉相是一个几岁的人,只有一点点闪乎就“不记得”的幼儿生活,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更多回忆的当初,而且她来到草原后写的作品更异乎。所以,于“乡愁(情)文学”席慕蓉的“乡情文。将席学”不可完全等同于“乡愁(情)文学”慕蓉的乡情作品与台湾其他“乡愁(情)文学”派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尽管很容易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极明显地看出他们相互不一的,各具自我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一、席慕蓉返乡前的乡情文学席慕蓉在倾吐她的草原情结时,曾深情“地讲,可以说是我创作1989年的故乡之情,。她上的分水岭,我的转变在那之后很明显”这种转变不仅是感情上的,也是诗文上的。在1她对家乡的印象多来自于父辈989之前,的讲述与其它有关资料,之后随着迎面而来的蒙古风,真真切切地见到自己的草原和族人,其创作的内容以及风格也有了新的突破。因此,我们把她的乡情作品分成两个部分,即返乡前的乡情作品和返乡后的乡情作品。
据现有资料,席慕蓉爬格子笔耕,在她第一时间的成果中就出现了乡情作品。她,一个出生于四川重庆,多半辈子生活在海外而又从未踏足大草原祖籍的人,竟有蒙古家乡承,合而为一的,但是席慕蓉在流离的时候还
乡情作品的写作。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考查,我们找到了三项理由:一是缘于她的民族及家世的特殊性,席慕蓉祖籍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祖辈人属于有声望的贵族。其外祖父穆隆嘎是民国初国会议员乐山的长子,也曾是克什克腾旗总管,曾创办蒙旗学校,扶植蒙古族子弟。外祖母孛儿只斤光濂公主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父亲拉席敦多克曾任国民政府参政员与立法委员,到台湾后又赴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和波昂大学执教多年,致力于蒙古语文和民俗的研究。母亲巴音比力格曾任国民大会代表。席慕蓉自幼与外祖母、父母一起生活,在他们的养育和牵引下长大成人。两代上辈被迫背井离乡,寄寓海外,至逝未归,他们对自己曾拥有的快乐家园、风光热土、优良习俗、至亲好友以至喜事轶闻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可想而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孙们讲述这一切,嘱咐下一代日后圆他们的故乡梦,也是毋庸置疑的。特殊家庭的特殊养育,使席慕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民族意识和浓浓的故乡情,一定程度上,长辈们通过口传心授的途径将故(情)文学”的影响,席慕蓉的父亲多年从事教画画,他们也算是读书之家,从小已成了“书(情)文学”作品,由于洋溢着故乡情,自然变、“为她的床头物。既然有这么多“乡情”乡愁”在身边,自己何妨不也写它一个?第三,,席慕蓉天生是一个艺术“细胞”她爱看书,爱画画,爱唱歌,她长大后选择了绘画专业,以艺术科系先后毕业于台北师范及师大,21岁时留学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六年之后回到台湾,任教于新竹师院美术教育系,教学之余专事绘画。因故乡情感待发的她执笔耕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席慕蓉与
—77—
乡梦转嫁给了他们的后代。二是缘于“乡愁学和蒙古文化研究,外祖母和母亲教她唱歌、虫”的席慕蓉博览群书,广泛流传的“乡愁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草原故乡间隔万里,根本没有一时一刻的生活体验,她努力收集到的关于蒙古高原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材料也是零散不全的,那么,她的乡情文学的题材都从何而来?她又怎样把左捡右凑的点点滴滴编写成作品的呢?通览席慕蓉前期乡情著作,看出她的创作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与祖母及父母一起的生活是作品的基本题材,她的那些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真实的,是她自己体验过的,所以把它描写出来后也像模像样。比如,在散文《有一首歌》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据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本来是会说蒙古话的,虽然只是简单的字句,发音却很标准,也很流利。据说,那都是外婆教我的,只要我学会一个字,她就给我吃一颗花生米。据说,我那个时候,很热衷于这种游戏,整天缠着外婆身边,说一个字,就要一颗花生米。家里有客人来时,我就会笑眯眯地站出来,唱几首歌给远离家乡的叔叔伯伯听,而那些客人们听了以后,常会把我接进他们怀里,一面笑着夸我一面流泪。
这是一个典型的寓教于乐,幼年的席慕蓉多么有趣,谁也不会怀疑这场景的真实性,一老一少蒙古族人在这里这样过着他们蒙古族人的生活。这种活生生的场面,对作品无疑是上等的好题材,所以这类题材自然成为席慕蓉诗文的根基。
祖母、父母及叔叔伯伯们讲的故乡故事,也是席慕蓉乡情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作者在散文《成长的痕迹·没有见过的故乡》中曾叙述了通过听父亲讲故事等方式来了解蒙古故乡情况的情形。
小时候最喜欢听的事就是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
—78—
上,靠着父亲所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地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地积聚起来,一片一块地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地成型了。而我的儿时也就靠着这一份拼凑起来的温暖,慢慢地长大了。
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的作家们也不时用以第二手题材写作的办法,著作就能够以此而更加饱满,更加精彩。但是,第二手题材是属于辅助性的,绝不能替代第一手的现实生活题材。
席慕蓉由“一系列家乡风情的1988年,
,照片”激发了思乡情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后,一位姓李的同事用语言刺激她:你在这本书上写的都是二手货,全是外婆怎的,说的等等”而不是自己亲身感受,不是第一手资料,席慕蓉当场被噎住,一句话也回不上来,而且曾经一度不敢写家乡。这是直接以。第二手题材写多了而招来“多话”
蒙古高原的生活在海外本来不存在,但是席慕蓉总想办法把这个“本来不存在的生活”当作一个题材写在作品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比如,作者在一篇作品中同时描写了两个相似的场景,第一幅场景:
我每次想到故乡,心里一直有一幅画面:自己穿着鲜红的裙子,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白色的羊群随着自己温顺地走过草原,在草原的尽头,是一层一层的紫色山脉。、“,的羊群”花季少女唱着歌”这不正是蒙古草原景象么,多么典型,多么好看。但是请注,意,这个牧羊女居然是席慕蓉“自己”这场景,是她一次又一次“想”的,是“心里一直有。实际上这是作者根据老人们讲的家乡的”
状貌凭空想象出来的牧羊图美景。
作品中的第二幅场景:
而有一天,我终于看见那样的画面了,在一本介绍塞外风光的杂志里,就真有那样的
“、“、“不尽的草原”层层紫色山脉”白色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一张相片!真有那样的一个女子赶着一群羊,真有那样一片草原,真有那样远远的一层又一层绵延着的紫色山脉。我于是欣喜若狂地拿着那本画给母亲看,指着那一张相片问“母亲:如果我们没离开过老家,我现在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
照相上的生活是真实的,但只能在草原上存在,海外绝不会有,作者先描绘出一幅牧羊图美景,而后用一张很类似的照相作了实“证,牧羊图美景”变成了人们可以认可的作品题材了。正如计算机的“覆盖”技术,拿“牧羊图美景”把照相盖住,就剩下牧羊图美景了。席慕蓉特别喜欢牧羊女,于是以这种方式抒发自己对草原故乡的向往。
,作者的这个拼凑而成的“故乡”尽管带有很多的想象和梦幻,但已负载了她对蒙古草原的新奇、向往和追求。正是这一不十分,完整的、具体的,而且超乎现实的“故乡”成为作者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动力,一个理想,在作者之后的创作中一次次地提供了题目、灵感和激情,使她写出了不少好作品。
《《席慕蓉的《出塞曲》漂泊的湖》旧的故《事》还乡》都是从自己梦想的“故乡”取材的,她用许多笔墨怀念并梦游自己非常遥远的故土,笔下有着非常动人的乡情。我们在接触席慕蓉的作品时,最初往往容易被她的女性柔情所打动。在这背后,我们会发现她特殊的艺术魅力,那就是在女性的柔婉之中,透露的某种沧桑、广袤、豪放的感觉,而这种壮士
[1]31去园离乡的悲壮感来自于塞外风烟。席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这种在渗透人世沧桑于幸福中,时时发出人生叹喟以及深沉忧患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位女子心灵深处的豁达。这时候,祖先驰骋草原的血脉的涌动,显然渗入她的女性的心,这也可以说是她返乡前给自己一种面对生活世界的定音。
席慕蓉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长辈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逐渐地从乡情中萌生出了乡愁。
父亲曾为《送别》一歌中唱到的“长亭外”不是长城外而懊丧;由一片走过的草地而感叹“这多像我们老家的草香啊!多少年没闻到这种味道了!”父亲说他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再看到故乡的草原了,告诉她长大了一定要回到故乡,去看看家乡的草原,感受草原的情怀。在父亲的言语中带着挥洒不尽的遗憾与无奈。这种父辈的乡愁逐渐由浅到深地感染着席慕蓉,对故乡的情感自然愈来愈真切。从此以后,乡愁渐渐地成了席慕蓉内心世界的一个深深的烙印和情结,作品中流露出的情绪也由最初的新奇、向往转为惆怅和伤感。
在她的头几部出版的诗文集中,表达乡愁的文章并不很多,直到1在那遥988年的《远的地方》面世,她才将与乡情主题相关的新旧作品一齐收入书中,也就是说此书成了她较为完整地反映故乡情结的作品集。
在《七里香》集子里(后收录到《在那遥远),《《的地方》席慕蓉写下了《隐痛》长城谣》高速公路的下午》及《乡愁》等诗作。那时对家族、对群族历史模糊及片面的记忆,开始把她的“隐痛”包藏在心底。在诗作《隐痛》中有这样一段抒怀:
一个从没有见过的地方竟是家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
—79—
《慕蓉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出塞曲》成一时风行之诗歌,它带着边塞豪情走进人们的视野。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子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那名字是我心中刺我不是只有只有对你的记忆你要知道
还有好多好多的线索在我心底
可是有些我不能碰一碰就是一次锥心的疼痛于是
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
显然,对故乡的惦记和渴望已经不是童年时代的美梦和浪漫,而是变成了一种不尽的酸楚,在作者漫长的企盼里,故乡渺茫得已经成了空洞的概念,对故乡的了解也只有一个名字,面对着月亮,作者不敢想象同一个月亮下的故乡景象是什么样的,一句话,作者已经想都不敢想故乡了。失望过度,这是怎样一种乡愁啊!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居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我们在《长城谣》中跟随着诗人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追寻诗人的情感历程。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诗人客观地再现了长城的历史面貌后,
—80—
并没有直接地倾诉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城在席慕蓉的心中已经成了一个象征,她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想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情感发展至极点便演化为梦境,于是,诗人梦到了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敕勒川、阴山下”月色如水,乡愁似海,长城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思恋,黄河也流淌出游子盼归的颤音。
生活在台湾的她驾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
路是河流速度是喧哗
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射向猎猎的风沙
(他们说这高气压是从蒙古来的)衬着骄阳顺着青草的呼吸吹过了几年韶华吹过了关山万里(用九十公里的速度能追得上吗)只为在这转角处与我相遇使我屏息呼唤着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遂在疾驶的车中泪满衣裳
迎面而来的是从蒙古高原吹来的风沙,也能引起诗人的激动感伤。就连带女儿逛书店时也因看到与蒙古有关的图文而泪流满《狂风沙》中写及她无法穿越形体和精神上的遥远,而具体表达出的伤痛和症结。
“虽然有时她可以安静地怀想: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甚至平和地抒情: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她也想象自己在草面,遥远的乡情日日夜夜叩动她的心灵,如同,所。然而,面对它,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原上牧羊,度过年少青春,但经常在诗中出现“的仍然还是这样身心隔离的场景和对比,迷失在灰暗的苍弄里,而塞外,芳草正离离”而“最终感叹:这也是我最深的困惑整整一生都要在自己的家园里扮演着永远的异乡人!”
“这位蒙古贵胄的后代却从未到过孕育
我父亲和母亲成长的土地上,在那个时候,我又会是什么呢?我多害怕,如果站在一块原来于我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上,却发现自己已经是,并且,也终于只能是一个陌生的异乡人了。如果面对着的是这样的命运,我想,任谁都不能不痛哭吧。
故乡,在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徘徊良久。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文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故乡与游子,这似乎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詩,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
席慕蓉在返乡之前经历了一次蜕变,由最终对故乡美好的向往而产生浓重的乡愁,乡愁随即带来了无法克制的隐痛,隐痛过后的悲壮的释放,渴望踏上还乡之路。而最终席慕蓉本身则必须以归乡来消除自己心中无法忘却的乡情了。
二、席慕蓉返乡后的乡情文学
由白少帆等人主编的《现代台湾文学史》中有一章为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学,一是高山族文学,一是蒙古族诗人席慕蓉的作品,其中谈到了席慕蓉的诗和她的散文一样,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的意识,席慕蓉的返乡后的诗文是由乡愁到走出乡愁而关注游牧文化,也是通往族人心中的跋涉,一种激情的折射。
年届不惑的席慕蓉在第一时间1989年,
——内蒙里收拾行装,飞赴魂牵梦绕的故乡—古。之后的十几年间,席慕蓉出版了七本散《《《文集: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待》黄羊、《《《玫瑰、飞鱼》大雁之歌》金色的马鞍》诺恩——我的蒙古文化笔记》《(吉雅—人间烟火》前;《六本大多与内蒙古有关)数部散文选:生命
—81—
自己民族的那块土地,对那遥远古老的故土她有着一种惆怅的思归之心,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愁。那艺术的激情与天骄后裔的热血交
[1]31
融着从笔端流出……”这段话把血缘和
经历给予席慕蓉个人风格的影响做了中肯的评述。
随着席慕蓉心中的浓重的乡愁的释放,她开始渴望踏上还乡之路。在一篇散文中,席慕蓉这样描述了聆听回过蒙古草原的朋友对她提起家乡的话题时的感觉:
我心中对他们有着一份强烈的妒意。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他们可以去到我的故乡而我却不能?他们应该知道我的渴望,为什么却还非要到我这回不去的人的面前来说话?,她是真心喜爱那一片辽阔的草原,也连带着喜欢了那片草原上的居民,所以,在她的语气里,有着一种珍纯的喜悦,她似乎替我说——也是我衷心希出了我故乡最美好的一面—
望能够看到的那一面,我因此而不得不感激她。我其实还是很渴望能够聆听到别人对故乡的形容。
席慕蓉由越来越多的渠道了解家乡,了解内蒙古草原。然而,故乡离她越来越近的时候,她又是矛盾的,她为自己不太像蒙古族人而忐忑不安,在《漂泊的湖》一文里,真实地记录了这种心情:
可是如果不还乡,我的祖籍仍然是遥远的蒙古,我身上的血脉也仍然自觉是来自那草原的嫡传。而如果,如果有一天有人把原来是非常模糊的故乡清清楚楚地放到你眼前,你是要接受还是不接受呢?而如果,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去了,站在那一片曾经养育过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的滋味》意象的暗记》与美同行》胡马、胡《《《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时间草原》世纪诗选》梦中戈壁》等。
随着年岁增长而在血液里沉淀得越来越《《马》走马》席慕蓉散文》等;以及诗集、诗选:
亲梦中的森林“松漠之国”也已成荒丘。席慕蓉在一篇散文中写道:
就是那里,曾经有过千匹良驹,曾经有过无数洁白乖驯的羊群,曾经有过许多生龙活虎般的骑士在草原上奔驰,曾经有过不熄的理想,曾经有过极痛的牺牲,曾经因此而在蒙古近代史里留下了名字的那个家族啊!
就在那里,已成废墟。
我慢慢走下丘陵,往前方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奇怪的是,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流“泪,只是不断在心里向自己重复地说着:幸好父亲没来!幸好我没有坚持一定要他和我一起回来!”
原野空无人迹,斜阳把我们的影子逐渐拉长,我终于走到那块三角形的土地上,低头向脚下仔细端详,这里确实已经是一处片瓦不存的沙地了。但是,这中间也不过只是几十年的光景,要让从前那些建筑从这块土地上完全消失,光靠时间,恐怕还是办不到的《)罢?(今夕何夕·我的家在高原上》望过的同样的星空吗?”她终于找到了家乡,但此时她却知道永远回不到她真正的家乡去了。然而,她回家却有族人按照称作“文化”的那种规矩千里相迎,滚滚黄土坡上,有人端着奶茶,有人带着酒壶,有人为她隆重地穿起蓝色的蒙古袍,牵着马,有人为了这样的相见泪水涟涟,端着一碗酒却久久说不出话来。她的家乡这样竭尽全力将她迎入怀中。席慕“蓉动情地写道: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独行的蒙古旅人,在广大的千里无人烟的草原上,终于遇到了一群搭建着和自己族人相同式样的帐幕,正在牧着羊群或是马群的人民,你心里会不会觉得很温暖和欢喜呢?而等你驰马奔到了帐幕之前,那出来招呼你的主人和你是同胞了?而你的同胞生活于其上的这块草原,不是蒙古,又能是什么别的名字呢?”
从此开始,这个“已经不会用母语来诉“这里,这里不就是我少年的父亲曾经仰
厚重的故乡情结和渗入生命的蒙古族血统,使席慕蓉在踏足内蒙古草原的那一刻感受到一种获得新生般的震撼。自此之后,席慕蓉的诗文开始变化,内容转变为族人、山地、山川,并拥有了比从前更强大的力量。席慕蓉曾说:
回到内蒙古之后,我的渴望更强烈了,力量更充沛了,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觉得这是我用46年的等待换来的,46年的积蓄换来之后1我陷入了狂热的境3年的释放,我要把它写出来,写出一个和教科书上不一样的内蒙古草原,把草原文化中的美的东西写出来。
此时,席慕蓉孩提时教她说母语,唱蒙古歌谣的外祖母,以及孕育她家园感知力的母亲皆已逝世,安葬在台湾。她在德国教授蒙古语文的父亲也并没有与她同行。家庭中更怀有故乡情的三位长辈,也是口传面递了她许多家乡文化景象的亲人,始终没有回内蒙古。“我有时候会想,对于我的父母亲来说,他们在蒙古高原的家乡所度过的少年时光也许就是生命里仅有的一段不知忧患的岁月了“吧?”和整个一生长长的时间相比,那段时光何其短促!何其遥远!又因此,而何其美“丽!”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替代它,而我的父母是在这样的乡愁中过了他们的后半辈。席慕蓉是负担着沉甸甸的父母的乡愁子”
回到内蒙古高原的。因此,当她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上,最先寻找的是父亲、母亲和姥姥从小给她形容过的那些风物。但物转星移,那些风物或变样或消失或已成废墟,就连父亲记忆中的宅院也不复存在,外祖母和母
—82—
地,我觉得我的心里存在着一个内蒙古草原,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说”的远道而来的“高原的孩子”由一个“模模糊糊”的蒙古族人开始还原成了一个真正的蒙古族人。席慕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族群之“间,在我面前的人和我长得多么相像,许多人都仿佛是从镜中映照的熟悉的轮廓,在人丛之中,远远的,我甚至好像看到了外祖父年轻时候的面容。血缘在这一刻,竟然变成了非常具象的线条和颜色,清清楚楚站到我的眼前来,告诉我,这里原来就是我真正的来”处,是我生命最初的根源。她毫不做作地把自己还乡后的悲喜哀乐向读者娓娓诉说,甜蜜中带着伤感,她由一花一草、一景一物任意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在自然随意的抒写中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一次见到故乡之后,席慕蓉以一年的时间整理回乡的思路,结集而成了《我的家在,高原上》这本书是作者用46年的等待和思念完成的,是46年乡愁的酣畅释放。
此时的席慕蓉应该说还是喜悦的,虽然
这片土地更深邃的内里
不能知晓与我有关的万物的奥秘不能解释这汹涌的悲伤而落泪
(《)迟来的渴望》
在席慕蓉带着对民族,对故土的那份挚爱完成首次蒙古之行后,以为愿望已经圆满达到了,而想不到的是,那个夏天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山岗坡度很陡,登临之后,可以看得极远,然而不管看出去多远,都只见丘陵起伏,芳草遍野,天与地之间只有一条空荡荡的地平线,安静并且寂寥。
可是,当敖包祭典开始之后,只觉得风刮得越来越紧,怎么也不肯停息,浓云在空中聚集,一波接一波撼人欲倒的强风从四面八方扑天盖地而来,仿佛天地神祗和祖先的英灵都从遥远的源头、从莽莽的黑森林覆盖着的丛山圣域呼啸而来,我心中不禁战栗,而在畏惧之中又感到一种孺慕般的温暖。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察觉,还乡原来并不是旅程的终结,反而是一条探索的长路的起点,千种求知的愿望从此铺展开去,而对这个民族的梦想,成为中心永远无法填满的深渊。
(《)江山有待·黑森林》
此后的十几年间,席慕蓉年年都会返回故乡一两次,她不再是那个“在故乡这座课堂里,没有学籍也没有课本,只能是个迟来的旁,听生”她在蒙古文化的洗礼中,越走越远,已从起初那种个人的乡愁走出来,慢慢转为对整个游牧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并为了这一文化而奔走呼喊。随之,席慕蓉也“最终完成了从踏入原乡的土地而走进族人的心灵这一漫
[2]160
。长而壮美的跋涉”
原乡同父母所描述的样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可是,1949年开始很多蒙古族人远离乡关,一辈子没有回来过,如我父母那样是硬生生被切断的。我自己到了内蒙古高原才知道像内蒙古这样的苍穹,像内蒙古高原这样的旷野,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替代它,而我的父母是在这样的乡愁中过了他们的后半”辈子。在台湾省的4能00多个内蒙古人中,如席慕蓉般如愿回到故乡的并非所有人。但是在她的这个喜悦中,也有淡淡的伤痕,那就是还乡梦醒来的时候,46年的岁月使得她和族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她曾这样感叹自己和心境:
此刻的我正踏足于克什克腾地界一步之遥
就是母亲先祖的故土
原乡还在美好如澄澈的天空上那最后一抹粉紫金红的霞光而我心疼痛为不能进入
这是怎样的一个壮美和艰难的历程啊!在初履故乡时,也许更多的是出于血脉关系的寻根,带着资料上的蒙古文化而来,然而血浓于水的情感毕竟强过一切,她对蒙古的历史背景,生活文化充满了想要了解的渴望,她
—8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要把自己知道的看到的蒙古不厌其烦地展现给世人,拨开历史的迷雾,摒弃资料上的概——一个咯尔念。在《大雁之歌·丹僧叔叔—玛克蒙古人的一生》中用了较多篇幅叙述了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以及其中土尔扈特蒙古族人原本从天山往西迁徙,从十八世纪开始,受到沙俄的政治迫害,又从伏尔加河东返,与追逐的沙俄军队浴血奋战,遭受族群离散人丁凋落的悲惨命运;她给人们讲述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在孤单寂寞无所依凭的游猎或者游牧生活里,初民相信,苍穹是天父,旷野是地母,而在天与地之间的万物,都是有灵性,也都可能是寓神之所,日月星辰风雨雷雪都是神绩,也都缘于神意,是我时时刻刻都”(《要尊敬、膜拜、祈求和感谢的。穹苍、腾格)“里》她带人们走入内蒙古的敖包文化,在蒙古高原上,祭敖包已经变成了一种群体的活动,各部族祭敖包的时间并不太相同,不过通常都会选在六月或者七月,天气温暖的季节;举行,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她给人们表述了马在蒙古族人心中的分量,对于蒙古族人来说,一匹马,不仅仅是供人乘骑的牲口而已,一匹好马,可以是伙伴,是战友,甚至也可以是知己。“在蒙古族人的谚语中,常说人生的最大不幸是在少年的时候离开了父亲,在(《)中途的时候,离开了马!”胡马、胡马》
“在《初心》中席慕蓉说: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它不常显露,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清楚形容的质素,我们只偶尔透过直觉去感知它。的存在,像是从灵魂深处隐约传来的呼唤”这个内心恐怕就是“那生命最初始的对一切。席慕蓉“美好事物似曾相识的乡愁”多么希望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精确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感动,以及。她也对于能拥有这种感动的生命的珍惜”“曾在别处提到:拿起笔来,诚实地注记下生。其实席慕蓉已经在她的一命内里的触动”
—84—
次次阅读草原,一回回原乡旅行和一遍遍感触流泪后的思索当中逐渐进入到那个“内。里”
《《——蒙我的家在高原上》远处的星光—
古现代诗选》是席慕蓉首次回到蒙古高原后不久出版的两本书。这两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她与族人的接纳与被接纳,感动与被感动及进入故乡“内里”的过程。
“在蒙传统的礼俗中,到内蒙古最远的边
”界来迎接客人,是最尊贵的大礼。亲人的代表决定远足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处来迎接这个。“回家的“孩子”一件宝蓝色的袍子镶着金边,腰间扎着一条金黄耀眼的腰带,头上戴着黑色毡帽,脚下是长马靴,靴套处还绣着花边”跃然入目。随后,献上用蒙古碗盛放的奶酒和一条淡青色的哈达,这是多么隆重的祝福啊!
席慕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族群之间,她此时的感受突地表现在对这梦寐以求的时刻:的“度过”
等待了许久的这一刻终于来到眼前。我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一步一步地踩在自己家门前的草原上,每一步都踩到了青青的草,也都踩到草下的大地。风和日丽,周遭笑语喧哗,而我的心中忽空忽满,波涛起伏不定。这么多年以来的愿望实现起来好像万般艰难,而在实现了这一刻,却又好像是一件非常——我只需一步一步地走过简单和轻易的事—去就是了。
席慕蓉听不懂蒙古语,但从她的亲侄孙女萨如拉和她的妹妹通力嘎唱的歌谣里听到“了天籁之音,两只小黄鹂唱到高音的地方几乎是金属一样的声音轻轻在草原上回荡,好像也在把我心中的暗影一点一点地往旁边推开。多少年来的憾痛,没有办法让自己生在这块草原上,长在这块草原上的憾痛,似乎都。(《在孩子们的歌声里得到了抚慰”我的家)在高原上》从此以后,对于失去母语的席慕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蓉,世界已经不那么绝望,土地还在,亲人还在,幼小的孩子们还会一天一天地慢慢长大”“几代未竟之梦,将来会以不同的方式由他们”实现也说不定。
“,紧张”完全融到族人的世界,开始在族人的围绕之下,用她已经生疏的蒙古语,和她聆听时必须纠正发音才能明白族人的汉语,甚至用手势来交谈、唱歌或诵诗,翻译在此时往往是多余和苍白的。那极度的信任,发自心灵深处的快乐,间或抑制不住的悲愤,都会让她立刻沉醉、融化了,甚至忘了自身的存在。
蒙古民族一直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如果说“民族与民族之间,要互相了解,最直接也最真诚的途径,就是去读彼此的诗,让(《心与心之间可以搭起一座桥”远处的星),光》那么许许多多的蒙古族诗人的作品让席慕蓉的心灵回归到自己本族的草原上,也。开始真正走入故乡的“内里”
然而,席慕蓉在兴奋和欢乐之际,也很快觉察到了故乡自然的衰落。古诗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野,绿草稀疏矮小得连脚踝都盖不住,父亲形容的清秀草原不完全清秀了,母亲描摹的千里松漠所剩无几了,和蒙古族这个游牧民族世代相依的草原如今正在遭受“,严重摧残,草原在缩小,河流在消失”诗人心目中的圣地草原日渐走远。所以席慕蓉深“感不安:奔波了几千里路,只看到细瘦的再生林,只看到收集在纪录片和文物馆里的遗迹,只听到三十年前的歌声,心里向往的,梦里追寻的那个黄金大兴安岭早已经消灭不见,“了”梦中家园就在眼前和身边逐日逐夜的消逝,连我这个旁观者也觉得心急如焚,更何(《)大雁之歌》
况是日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蒙古牧民呢?”
席慕蓉从渴望草原而踏上草原,从踏上席慕蓉已完全抛开了当初的“窘态”和
发出呼唤。
让我举杯呼唤着祖先的灵魂。在森林如记忆一般消失之前在湖水如幸福一般枯竭之前在沙漠终于完全覆盖了草原之前我们依旧愿意是个谦卑和安静的牧羊人
(《)篝火之歌》
“尽管她的呼唤是那样的微弱,可是她那爱的甘霖却从心尖和笔端滴下来,深深地溶进了荒漠草原的每一寸土壤里,融进了这片草原所承载的那弱势者们的心田里,融进了
[2]174
。他们自身其实并不弱的历史文化里”
原本完整的、和谐的、壮美的生存状态被残酷地破坏了,这使游离于这个民族之外,但对这个民族充满了惆怅和向往的蒙古族的后代痛心疾首,但这也使她沉淀下来,她要用她毕生的时间做她能做的事情,至此她把爱族人和草原的情感开始,升华为呵护整个人类,整个大自然以及那片土地上神奇的,富有魅力的却又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于是席慕蓉又开始了另一个层面的时空跋涉。
席慕蓉出版了诗选《梦中戈2002年,
,壁》收录的诗以蒙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对照,合成一册。“从小生长在汉地,一直没能学好母语,并且完全不识蒙古文字,到了四十六岁那年夏天才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我,除了来自父母的血缘之外,一无依凭,今生今世,原本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蒙古诗作的诗人,如今却终于可以借着名家的译笔而拥有蒙文的读者,戈壁得以亲临,美梦得以成真,是生”命里要欢呼再三的大事啊。
一书,席慕蓉一改写诗时的唯美笔调,开始带清明的笔触,细写关于蒙古高原的史实、神话、民间歌谣与风土人情,这是一本“温柔的。蒙古史启蒙书”
在这本书里,记录了有关草原文化的历
—85—
在出版发行于2金色的马鞍》002年的《
着考古学家追根究底的精神,以认真的态度,
草原而惊羡草原,又从惊羡草原而悲愤草
2]168
,原[经历了一次艰涩的心灵历程,于是她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史兴衰,我们透过席慕蓉的眼睛,看到在那块水草丰美、五畜兴旺的草原上,古称“匈奴”的民族经由朝代移转,时光嬗变,如何从一个伟大的蒙古帝国,长年争战,最后一点一滴的式微。在书的附录部分,作者也清楚详述了蒙古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苏联”境内各蒙古国家概况。同时在书中还穿插着多幅作者亲手绘制的蒙古文化疆域图、草原文化图等。草原的辽阔、宁静和悠远不仅铸就了蒙古族人质朴、真诚和豪爽的性格,也孕育了光辉的草原文化和独特的草原艺术。
即使在一件只几公分大小的饰牌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出这种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上无可奈何的悲剧,在毁灭与求生之间所迸发出来的内在的生命力,而由于这种矛盾所激发的美感,匈奴的艺术家们成就了青铜时代最独特的一页,使得今日的我们犹能在亘古的悲凉之中,品味着刹那间的完整与不可分割……
在空间与时间的交汇点上,有幸能够接触到这一切与‘美’有关的讯息,真如一副金色的马鞍,可以作为心灵上的慰藉,也引导着我在通往原乡的长路上慢慢地找到了新的方向。
席慕蓉除了用写书来关注游牧文化的同时,还在大量阅读蒙古史料,请教专家、学者,以及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用洋溢着浓厚的乡情的演讲宣传着草原文化。尤其近年来,席慕蓉更加致力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青铜文化研究,研究它们的异同和趋势,对民族文化、草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
一个离开草原的蒙古族人的后代,能这样的关注和爱护草原,我们还有什么话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呢。“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带引,到她那我们所有的悲欢在忽隐忽现,忽空”(《而又复满盈的心灵的原乡遨游吧。折叠着
[2]180
——读席慕蓉近作》)我们的爱—
三、席慕蓉返乡前后乡情作品比较以1席慕蓉的乡情作品不论989年为界,
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创作风格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首先,就乡情文学的创作数量而言,返乡后的作品的数量,远远超出了返乡前。
席慕蓉的故乡,原本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高原,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不在那儿成长,甚至不能回家,直到她做了46年的回乡梦后才得以回来看看。值得庆幸的是她同时又是一个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最早散见于她头几部出版的诗文集,一直到1在那遥远的地方》面988年《世,她才将与此主题相关的新旧作品一齐收入书中。不过以数量而计,其返乡前以其他内容为主题的诗文,依然远比这类抒发乡愁的诗文多出许多。一个诗意的女子,虽然常常将自己沉浸在浓浓淡淡的乡愁里,但毕竟未踏上故乡土地的时候,她原本早已融入她生长的文化中。从《七里香》到《无怨的青,春》席慕蓉的诗文记载了从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灵情感的轨迹,珍惜生命,赞美爱情的诗文占据了她作品中相当大的部分,此时的席慕蓉所有对故乡的印象恐怕还是生硬的概念,很多关于蒙古民族的种种风俗和习惯,也仅仅是来自于家庭的讲述与有关资料,正如‘,模模糊糊’的蒙古族人”她对蒙古文化还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此时的乡情文学还只是浸透在个人的乡愁吧。因此,我们理解关于乡情文学在她的整个创作中还没有占极大篇幅的缘故。而在她真正脚踏实地地进入蒙古高原之后,她那骨子里的乡情的火种被点燃了,按捺4那么6年的情感被释放了,她所说的“我没有踏上蒙古高原以前,是一个
—8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草原情结也将成为她生活的重要支柱。这也是她返乡后至今的作品中无不洋溢着鲜明的民族风情的决定因素。席慕蓉逐渐从单一的乡愁走了出来,更多地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乡情文学得以升华,创作数量得以巨增,也是势在必行的。
其次,返乡前的乡情文学侧重于一个天涯游子对故乡的向往、渴望,而返乡后的乡情文学则升华到蒙古后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返乡前,深远而辽阔的内蒙古草原只是诗人梦里的故乡,她在写作那些使其成名的代表作时,并没有对她的祖先居住过的地,方进行过寻根旅行。她写《出塞曲》写《漂泊,,,的湖》写《乡愁》写《成长的痕迹》无不表现出对故土的怀想。相比之下,返乡后的作品则更多是从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蒙古族历史文化,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体系,并为了这一文化而奔走呼喊。
第三,返乡前后的乡情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席慕蓉曾坦言:没有见到原乡时,我的写作风格正如诗人萧萧形容的‘自生自长,自图自诗’心中并无读者,只为自己满意就发”表。返乡前,在席慕蓉的教育资讯里,对草原文化没有一个深入了解,所有的对原乡的印象来自于父辈和资料,在这个“印象”中宣泄“,有时候她也袭着孩童的视点表现出来”她(。直的作品“具有相当大的精神空间”痖弦),到1她由“一系列家乡风情的照片”988年,激发了思乡情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后,曾经一度不敢写家乡。而返乡后,她真正见到了辽阔草原,见到了族人,并在十几年间不断跟专家、学者求教,再写有关原乡的诗文时,常常会考虑到读者,再三斟酌文稿,只因为想把那块土地的真实面貌解释得更加清楚、准确,让更多的人分享作者“刚刚发现的。如今萧萧的评语则是“故乡”似水柔情,精乡愁,大胆地无所顾忌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金意志”
如果说,席慕蓉返乡前由无法见到原乡而使其诗文在乡愁之中略显伤感和悲凉的话,那么她返乡后的作品,则是在圆梦之后显示出为昂奋而乐观的氛围。
眼里的“沙尘暴”对作者感官所产生的巨大震撼可以看到返乡前后不同的感觉和心境。
风沙的事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而在《沙起额吉纳》中作者写道:从蒙古高原飞到台北的灰沙,把我停在家门口的红色汽车变成黄泥车了……后来听新闻广播才知道这是从我的蒙古高原吹过来的,又有点舍不得,更顶着一车的蒙古沙子在台北的街,头巷尾多开了两天,才去洗干净”那来自蒙古高原的沙尘暴简直成了作者眼中最亲近的东西了。
——绿色的生命之海草原—
——斑斓的历史画卷草原—
——蒙古人心中永远的眷恋草原—
在席慕蓉的诗文中,乡情将是永远徘徊的旋律。
四、结 语
对席慕蓉乡情文学研究,特别关注了作家本人所讲的“这一个1989年的故乡之情”分水岭,因为这是研究席慕蓉乡情文学的重要切入点。立足于1人们的思路极容989年,易进入席慕蓉返乡前乡情作品的探究,进而比较她返乡前后的创作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出生在四川重庆,大半辈子生活于海外又从未脚踏大草原的人写作蒙古家乡乡情作品,原本就是很离奇的事情,但她事实上居然一篇篇地写出并且自始至终地坚持了。深入
—87—
从1狂风沙”和2979年笔下的“001年她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考察其中的奥妙,主要是缘于她有特殊的蒙古族家庭出身,其外祖母、父亲和母亲寄寓海岛,远离故乡,终生不得回归,沉浸于极端的痛苦之中,思念、怀旧、幻灭、绝望伴随了他们后半生。家庭的思乡愁乡氛围不仅影响了幼小的席慕蓉,而且这浓浓乡情通过讲述、教育及传导等途径转嫁到了她身上。1989年之后,席慕蓉憋了46年之久的故乡情骤然释放,她的乡情文学全方位升华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说乡情文学返乡前在席慕蓉整个创作中占次要位置的话,那么返乡后应当占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席慕蓉写作乡情诗歌散文是一贯的,而1989年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历史性的大转变。
必须提及的是,席慕蓉乡情文学的大转变,首先是从她的思想意识和感情上开始的。来到草原故乡的当初,向往已久的她却不只满心欢喜,也怀揣着忧虑、不安,甚至小有害怕。她以为自己不太像蒙古族人,担心故乡人能否认可。上辈人形容给她的,也是她自己想象的家园风景不存在了,她感到莫名的失落。出乎意料的是,她接受了乡亲们隆重、热情的接待,通过参观访问、旅游观光、实地调查,现场了解以及阅读有关书籍,她终于从自己原来的想象和遐想中摆脱出来,全面深入地了解了蒙古草原的历史与文化、过去与现状,找到了自己更加真实、更加辽阔的家园,从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精神面貌诸方面,。正如席慕蓉所说,全部融入族人“内里”她
从“糢糢糊糊”的蒙古族人开始还原成了一个真正的蒙古族人。
席慕蓉乡情文学给人的印象是:奔放而不失细腻,浪漫而不失写真,鲜艳而不失淡雅。动静相配,视觉、听觉、嗅觉相移。情真意切,言语详尽,似促膝谈心。构思求新颖,技法求灵活,运文求流畅。有人说席慕蓉的绘画的知名度远比诗歌散文高,我们不知道这样评价的准确性有多大,但总能看出席慕蓉诗歌散文不乏绘画的写法,似乎席慕蓉是把诗文当作画画来撰写的。
【参考文献】
[]——席慕蓉的艺术陈素琰.世纪诗选·不敢为梦终成梦—1
[]哈达奇·刚.我折叠着我的爱·折叠着的爱[圆神出2M].[][王自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文学)高等教育出版3M].[]曹慧民.台港澳文学教程[汉语大辞典出版社,4M].2000.[]特·赛音巴雅尔.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教育出版5M].[]汪其楣.探索席慕蓉及力斯·“想念族人”中的“边缘光6
[]],杨锦郁.一条新生的母河[我折叠着我的爱(附录)7J.[]王铁民,王燕萍.席慕蓉从个人乡愁到关注游牧文化8
[]吴雪美.席慕蓉散文的创作特点及写作技巧[电子报.9N].2004-12.
[/新华网,EBOL].2002.2005.
[影”台静农先生百岁冥诞学术研讨会,D].2001.社,1989.社,2000.版社,2005.
魅力[尔雅出版社,M].2000.
[]——日暮乡关何处是[陈丹燕.席慕蓉—南方都市报,10N].
—8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乌玲花/试论席慕蓉的乡情文学
’OnXiMuronsProvincialismLiteratureg
()HohhotMinzuCollee,Hohhot,InnerMonolia,010051gg:’AbstractXiMuronspoemsarepermeatedwiththepraiseforlifeandendlesshomesickness.Theg
,homesicknesshasbecomeanimortantthemeofherpoetrreationandthethemeisinectedthepassionpycj
,wofacknowledinationalitulturetradition.Whenwereadherworksecanrealizehernationalit-ggnycye
,’motionandareciatethepoeticcharmofadescendantofGenhisKhan.ThispaerstatesXiMuronsppgpgandwritinkillofherrovincialismliterature.Theinnovationofthepaerisintheattentionofthereflec-gspp
’tionofXiMuronspscholoicalchaneinherpoems.gygg
:;;KeordsXiMuron provincialismliterature homesicknessgyw
,rovincialismliterarorkswhicharewrittenaroundhercominackhometownstudiestheartisticstlepywgby
WuLinhuag
—8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