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断肢(指)再植的手术护理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断肢(指)再植的手术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断脂(指)再植患者的手术护理措施。方法 心理护理、局部情况的观察与处理、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和.功能训练。结论 断肢再植术恢复断离肢体血液循环后大量毒素被吸收,加上断肢时常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患者术后体质虚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创伤性、中毒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造成断肢(指)坏死,致使再植失败。因此术后细心观察与精心护理是再植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 断肢再植 护理

断肢再植是将断离的肢体血管重新吻合,恢复其血循环,彻底清创和作骨、神经、肌腱及皮肤的整复手术。断肢再植术恢复断离肢体血液循环后大量毒素被吸收,加上断肢时常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患者术后体质虚弱,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创伤性、中毒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另外,也可能发生再植血管痉挛栓塞,甚至出现血管危象,若处理不当,可造成断肢(指)坏死,致使再植失败。因此术后细心观察与精心护理是再植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将断肢(指)再植术的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护理措施 1.1术前护理

1.1.1心理护理 由于再植手术风险大,再植肢体存在功能难以完全复原、外观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再植肢体不能成活,患者对手术效果担忧。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1.1.2体位 患肢或受伤局部抬高、制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减少出血或再损伤。

1.1.3积极术前准备,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如补充血容量等,争取尽早手术。 1.2术后护理

1.2.1体位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肢体受压,预防血管痉挛。 1.2.2局部情况的观察与处理。

(1)皮肤温度:①正常指标:再植肢(指)皮温应在33~35℃,一般比健侧低2℃以内。手术结束时皮温一般较低,通常在3小时内恢复。②变化规律之平行曲线:移植组织与健侧组织的皮温相差±0.5~2℃,0℃以内呈平行变化,说明动、静脉吻合口通畅,移植组织血液循环良好;③干扰因素:其一,室温及患肢局部温度干扰:再植的肢体为失神经组织,温度调节功能已丧失,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局部有烤灯时皮温的高低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其二,暴露时间的干扰:移植组织一般均用多层纱布、棉垫包裹而保暖,一旦暴露后,皮温即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暴露的时间越长,皮温变化越大;其三,因血液循环危象而行减张切开后,组织的渗血渗液也可干扰皮温的测定。④测量要点:测量皮温(包括再植组织和健侧组织)的部位应固定,可用圆珠笔标出,以便定位观察;测量先后次序及每次测量时间要恒定;压力也要恒定。一般应用半导体点温测量计,当压力较大时,点的接触面积较大,测出的温度也较高。

(2)皮肤颜色:①正常指标:再植肢体的皮肤颜色与健侧一致。②变化规律:皮肤颜色变淡或苍白,提示动脉痉挛或栓塞;皮肤出现散在性瘀点,提示静脉部分栓塞或早期栓塞;随着栓塞程度的加重,散在性瘀点相互融合成片,并扩展到整个再植组织表面,提示栓塞已近完全;移植组织的皮肤颜色大片或整片变暗,乃至变为紫黑色,提示静脉完全性栓塞。③干扰因素:光线的明暗。在自然光线

下观察皮肤颜色比较可靠;皮肤色素的影响随民族、地域及个体不同而有所差异。 (3)肿胀程度:①正常指标:一般患肢均有微肿为(-);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为(+);肿胀明显,皮纹消失为(++);极度肿胀,皮肤上出现水泡为(+++)。②变化规律:当血管痉挛或吻合口栓塞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组织干瘪;静脉回流受阻或栓塞时,组织肿胀明显;当动、静脉同时栓塞时,肿胀程度不发生变化。③干扰因素:再植肢体的肿胀程度很少受外界因素干扰,因此,肿胀是比较可靠的血液循环观察指标。

(4)毛细血管回流测定:①正常指标:指压皮肤后,皮肤毛细血管迅速回流充盈,在1~2秒内恢复。②变化规律:动脉栓塞时回流消失;静脉栓塞时回流早期增快,后期消失;而不论动脉痉挛或静脉痉挛,肢体毛细血管回流均不会消失,故毛细血管回流是鉴别栓塞或痉挛最重要的指标。③干扰因素:毛细血管很少受外界干扰,对临床判断再植肢体有无血液循环障碍有最直接的价值。 1.3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1.3.1休克:患者经过创伤和长时间的再植手术后,失血较多,加之,血液循环恢复后肢体的灌注,术后创面不可避免地渗出等,均可出现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皮肤黏膜苍白、湿冷、尿量减少、脉搏快而弱。而血压下降后,周围血管痉挛,引起血流变慢,血管吻合口容易栓塞,使再植手术失败。因此,术后患者应每10~15分钟观察呼吸、血压、神志、皮肤黏膜的色泽1次,观察每小时尿量和尿相对密度,以便及早发现休克迹象,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补液、输血以纠正贫血与休克。但不宜使用升压药物,因其对周围血管引起收缩性痉挛,造成再植肢体和肾脏等脏器的缺血,加重再植肢体组织缺氧,并增加急性肾衰竭发生机会。患者还可因肢体严重创伤,缺血时间长而致中毒性休克,可出现中枢神经刺激症状,如神志不清,四肢痉挛、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

1.3.2急性肾衰竭: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因素有:长时间低血压、肢体挤压伤、断离肢体缺血时间长、清创不彻底并发感染、升压药物的滥用等。因此应严密观察尿量与尿相对密度、血钾、非蛋白氮、血pH值等,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药物。

1.3.3脂肪栓塞综合征:在创伤性断肢患者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应引起重视。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皮下、结膜下及眼底有无出血点,是否神志不清、谵语、昏迷,少尿或尿中检查出脂肪滴等。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生给予抢救。 1.4功能训练

1.4.1上肢(尤其是断掌、断腕)离断再植后:①术后5日,即可开始在控制下被动轻度活动手指,包括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否则,极易发生肌腱粘连,影响功能恢复。应指导和协助患者有控制的进行,活动的力量和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②术后3周,缝合的肌腱已基本愈合,主动和被动活动力量和幅度即可加大。但切忌做粗暴的被动活动或用力主动活动,以免将缝合的肌腱撕脱。并注意防止拇指内收、掌指关节伸直及腕关节屈曲等非功能位,以免严重影响手的功能。 1.4.2断指再植后:①术后3周,对再植手指的关节开始功能锻炼。锻炼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对已行理想内固定的骨折部位也可以做轻度的被动活动,待指骨连接,克氏针拔除后锻炼每日3~5次,每次10~20分钟,并逐渐加大活动量,用伤手做捏、握、抓的训练,如捏皮球,握擀面棍,拣核桃、火柴梗、花生米、黄豆、绿豆等。②术后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与劳动,从而使伤

手的功能获得较满意的恢复。 2 出院指导

2.1 饮食 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2 药物 对继续进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的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用法、剂量、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停药指征。

2.3 强调功能锻炼 对患者及其家属反复进行指导,嘱其按照功能训练计划,进行功能锻炼。

2.4 复查 定期复查再植肢(指)体功能恢复情况。

参 考 文 献

[1]刘艳花;牛志霞.断肢(指)再植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7年16期.

[2]徐红,赖敏贞,彭智.护理程序在断指再植术后围手术期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5年08期. [3]高丽;贾瑞芝;唐亚玲.断肢(指)再植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吕青,刘丛芳.断肢(指)再植手术止血带副损伤的原因与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08期. [5]万广珍;葛素芳.断肢(指)再植患者术后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年1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