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读书心得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读书心得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是3-6岁儿童的发展指南基础上的观察与分析讲座。所谓观看是随意性的,而观察是目的性的,一个是对象的泛化,一个是锁定对象的。基于《3-6岁儿童的发展指南》的观察是根据一定的科学根据,来进行观察。

玩沙,玩水,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那如果是我们就会在脑子里问一个问题,这些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老师们可能看见这个沙,觉得孩子都喜欢玩沙,那为什么你会觉得他喜欢玩沙呢?他在玩沙的时候又有什么心理过程呢,往往这些会被我们忽略掉。短片中就从到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幼儿的行为。一是孩子的手指精细运动还有作品所投射的内心需要。孩子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简单的作品、一句简单的语言甚至一个眼神都包含着她心灵深处的需要。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我觉得学会有目的的观察是异常重要,每时每刻的观察中我们都要注意孩子细微的动作、变化及语言、神态等等。

学习后我也从一些事情中分析了一下孩子的行为。

案例:今天上课的时候,我对全班小朋友说,“今天谁表现的好,老师就给她贴上小苹果”。话音刚落,涵涵就说:“我表现的好!”西西就说:“我表现的也好!”接下来,孩子们你一句我好的!我好的!络绎不绝,开心地叫着。

分析:

⒈“我表现的好!”充分表现了小班孩子们刚进幼儿园,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觉得自己是很棒的,内心所表露出来的行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达到被接受。

第 1 页 共 2 页

⒉小班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决定了孩子们一句又一句地跟说。之后的你一句我一句其实已经成为了孩子们之间的游戏行为。

反思:当时我的处理是及时制止,现在反过来深思一下,好像我没有照顾到孩子内心的需要。当时我告诉孩子们,表现好是不用说出来的,要坐端正,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就知道了。或许我换一种方式,“对,你的表现真不错,如果能举手回答问题,你一定能得到小苹果!”这样贴近孩子的语言,或许孩子接受起来更容易,更能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观察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都能流露出他内心的想法。老师的观察越细致,分析就能越加贴切些,这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慢慢提高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第 2 页 共 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