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知识点:

1、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

分。

2、 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

工作,学校各项工作均应围绕教学工作来进行。

3、 孔子的《学记》中提出“因材

施教”、“教学相长”的思想;朱熹提出六条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虑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谈话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传统教育学派);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新教育运动“(现代教育学派)。 4、 教学活动的要素:学生、教学

目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反馈、教师。

5、 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占中心地位;教学目的受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课程受制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受制于课程;教学环境受制于外部条件;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以上几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

6、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和系统科学。 7、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8、 教学目标分类:巴班斯基的

〈〈教育学〉〉中把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教学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加涅提出五种能力,即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有三种类型即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9、 教学目标的陈述总的要求是

目标的表述应尽量作业化。认知类教学目标包括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可从四个方面限定:知识类型、知识掌握水平、智力操作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技能类教学目标从三方面限定:技能要领、技能动作和熟练水平。

10、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制约。 11、师生协同原则是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规律的反映。

12、“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

为代表;“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

13、教师领导方式:权威式、放任

式和民主式。

14、课的类型有综合课和单一课。 15、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级集

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有两种类型:支持型气氛和防卫型气氛。

16、教学环境的功能有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育美功能和助长功能(表现为教学环境的整体功能,是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17、教学目标的作用:指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

1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

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 19、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

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20、教学模式评介:马赫穆托夫提

出“问题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提出“探究----发现模式”;美国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模式”;美国罗杰斯提出“开放课堂模式”;苏联的“合作教学模式”。

21、教学环境的原则有:整体协调

原则、增强特性原则、利用优势原则、筛选转释原则和自控自理原则。

22、教学评价类型: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23、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是历

史上第一本课程专著。查特斯的《课程编制》。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24、编制课程的步骤:确立目标、

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25、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以布鲁

纳、施瓦布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弗莱雷、布迪瓦为代表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以杜威、罗杰斯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2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

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27、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

容与教材;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28、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纵向与横

向;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赞可夫)与螺旋式(布鲁纳)。

29、课程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

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

简答(必须答清要点,并作简要说明):

1、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活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从认识方面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1)、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2)、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3)、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从实践方面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也具有特殊性,表现在1)、实践目的的特殊性;2)、实践环境的特殊性;3)、实践的方式方法的特殊性。

2、 教学原则体系:整体性原则、

启发创造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性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和教育最优化原则。

3、 师生关系:1、学生是教学的

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1)、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首要特征;2、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导向和组织作用;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

4、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

学的具体目的任务;2)、教材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5)、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5、 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1)、指

导思想;2)、主题;3)、目标;4)、程序;5)、策略;6)、内容;7)、评价。

6、 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1)、提

高教学质量;2)、增进教学效率;3)、扩大教学规模。 7、 现代教学媒体设计的一般要

求:1)、教学上实用;2)、内容上正确;3)、形式上美观;4)、制作上经济;5)、手法上创新。

8、 现代教学媒体设计的基本原

则:最小代价原则;共同经验原则;多重刺激原则和抽象层次原则。

9、 六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

程是学习方案;2)、课程是学程的内容;3)、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4)、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5)、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统;6)、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10、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社会因素;3)、知识因素;4)、学生因素;5)、课程工作者因素。

11、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资料

P1-----1题

12、 教学目标的陈述:资料

P5----3

13、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

系:资料P6-----5

14、 教学方法分类:资料

P4-----28

15、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资料

P1-----3,4

16、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资料

P2----5

17、 确立课程目标的评估步骤:

资料P10-----2

18、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资料

P10-----1

19、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资料

P12------11,12

论述题(注意展开分析并举例): 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

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1)、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2)、教学的目的、任务和

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

和科学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是很明显。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1)、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3)、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2、 举例说明启发创造原则:资料

P2----1题

3、 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

培养:资料P3-----2

4、 课程与价值:资料P10----1 5、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元化:资料

P10------2

6、 课程价值体系:一、课程的社

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二、课程的个人价值(认识价值、育德价值、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 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是制与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

教学评价-----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一般分普通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一种具体规划。

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原则 演示法 实验法 班级授课制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见资料P1) 教学过程(见资料P3-----15) 讲授法` 发现法 教学组织形式(见资料P6-----7,8,9) 直线式 螺旋式(见资料P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