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l2,2016 第38卷第6期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38 No.6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调适及其启示 ——纪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6O周年 鞠 华 (北京印刷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2600)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奠定经济基础。其间,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实 际及时调适,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稳步推进和顺利完成。这种调适,是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对"3前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即改革要着眼长远,更要从"3下入手,-做好“三个调适”:调适发展理念、调适思维方式、调适 工作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和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调适;改革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6)06—0039—06 收稿日期:2016—08—20 基金项目:北京印刷学院2016年科研项目“治国理政: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比较与启示”(R1512000632) 作者简介:鞠华(1977一),男,江苏泰兴人,北京印刷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对 业化和三大改造的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 在后来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针 对中国社会变革之深及复杂程度都为历史罕见,实 对一些脱离生产实际、追求“改造”速度、损害群众 质是生产关系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并举,其目的在于 利益的过急行为,党中央结合实际情况,从方针政策 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和工作举措方面及时调适,使得三大改造总体稳步 转变奠定经济基础。在改造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新 前进和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富有 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调适,使改造总体稳步前进和 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顺利完成。这种调适,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 (一)对农业改造中的调适 党中央领导集体勇于正视问题和善于纠错的必然结 当时中国农民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 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实事 组织他们共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需认真探索 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和 并正确解决的大问题。党中央从事关国家稳定和发 举措上。党在改造中所进行的调适,对于当前全面 展大局高度出发,对个体农业改造,原则是自愿互 深化改革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重点是发展半社会主义性 一、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调适 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 1953年,伴随着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党在期间的调适,为实现 中国共产党着手系统领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由此走上经济体制 1953年春,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健康,但由 变革的快车道。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工 于发展速度太快,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局部地区出 39 现急躁冒进、违反农民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引起一 定的思想混乱,并直接影响备耕、春耕。对此,从 1953年4月起,中央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整 顿,相继发出《对各大区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 发展的五年计划数字的指示》、《关于春耕生产给各 级党委的指示》、《关于布置农村工作应照顾小农经 济特点的指示》、《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 的指示》,文件强调,各地在向农村布置工作、领导 农业生产时,要时刻记住并照顾到小农经济的特点, 不可自上而下地强求一致完成,对一些行之有效的 先进技术和耕作方法,应深入总结提高并逐渐推广, 不可命令一步到位。到了6月,这些问题基本得到 纠正。 为更加有效地对中央决议和方针政策进行解 释,引导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偏差,《人民日报》于 1953年3月26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 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 指示》。同时,发表了经毛泽东审阅修改过的《领导 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社论。4月1日,中央将上述 两个文件及《人民日报》社论汇编成《当前农村工作 指南》一书。毛泽东在该书按语中,要求全国一切 从事农村工作的人员“来一次认真的学习”,将思想 水平在整体规模上提高一步。这对于纠正当时农业 互助合作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倾向,又防止放任自流 现象,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4月间,第一次全国农 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改造农村工作目标和稳步前 进方针,并统一思想。随后,有关政策在农村得到贯 彻执行,各地纠正冒进工作陆续完成。经过整顿和 巩固,到1953年,各地互助组的数量由1952年底的 802.6万个减少到745万个,但产量大多数都超过 以往的水平。这一现象,充分显示了调整后农业生 产合作社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随着工业建设的全面铺开,全国城镇人口大量 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从1952年下半年 起,全国粮食购销开始紧张。到1953年,紧张形势 加剧,不少地方开始发生混乱,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出现面粉供应紧张的情况。尽管国家动用了大量库 存,仍然供不应求。1953年10月2日,中央政治局 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粮食问题,认为解决粮食问题最 好的办法,就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售, 严格管制私商。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基本出路是 社会主义,由互助合作到大合作社。粮食征购、整顿 私商、统一管理势在必行,配售问题也势在必 行。”… 1O月16日,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 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确定实行统购统销政 40 策。从12月份始,全国农村进行统购工作。经过大 量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很快便扭转了购少销多的 局面,当月粮食收购量相比1952年同期增加38%。 粮食供需紧张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仍然不能 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中央认为,解决粮 食紧张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依 靠集体力量适当进行技术改造,才能大幅度提高粮 食产量。为此,中央决定,将农业合作化与统购统销 作为农业改造的两大重要措施紧密结合。 1953年10月至11月,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 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决议》,强调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用 明白易懂的道理和方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组织起 来,将农村工作重点更多转向兴办初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1954年初,全国掀起大办农业社热潮。到 1955年春,全国初级社迅速发展到67万个。发展 过猛也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侵害农民主要是中农利益 的倾向,加上1954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水灾,而粮 食收购计划并未削减,各地下达计划时又加了码,加 上工作粗糙,一些农民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地方出现 农民不热心积肥备耕、甚至杀猪宰牛等非正常现象, 造成农村关系非常紧张的局面。毛泽东就此指出,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力 会起来暴动,当前农民杀猪宰羊就是生产力起来暴 动。”_2 这种局面,实际上是由于生产关系变化过快 引发小生产者抵制的行为。中央于1955年1月至 3月相继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通知》、《关于大力保护耕畜的紧急指示》等文件,决 定合作化运动基本转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阶段。4 月21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决定:1955 年农业社一般停止发展,立即抓生产,全力巩固,同 时把互助组办好。各地随后加紧整顿农业社,共减 少2万个,仅浙江就压缩1.5万多个。整顿使自愿 互利政策得到贯彻,侵犯中农利益的错误得到纠正, 农民积极性得到恢复。夏收时保留、巩固下的65万 个农业社80%以上实现增产。 1955年夏季以后,由于批判“右倾”形成政治压 力,加上一再提出超前的发展计划,使农业合作化运 动像海啸一般席卷全国,许多地方发生强迫命令,规 定土地入股分红比例偏低,对社员人社的耕畜、农具 作价过低,未能及时或根本不偿付价款等,严重侵犯 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利益等现象。对此,中央要求 认真做好建社前的准备工作,注意控制合作化的进 度,注重合作社的质量,反对单纯追求数量的偏向。 到1956年底,人社社员总户数达96.3%,其中,参 加高级社的农户占87.8%,标志着农业合作化的完 成及对个体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对个体手工业改造中的调适 国手工业社(组)发展到4.98万个,较1954年底增 加8100个;社(组)员143.9万人,较1954年底增加 22.55万人。尽管在此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逐步引导 手工业劳动者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采取手工 业生产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等组织 形式以及从供销人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 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中央认为,对于手工业者, 必须经过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提高他们的 如:供产销不平衡,新老社不协调、跨区域不衔接、原 材料供应及产品销售等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不到位等 问题,但就整体来说,这一时期对手工业的改造即合 作化的发展还是积极的,也是稳步、健康的。 进入1956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开 始出现。到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 体人员的91.7%。由于手工业合作化高潮来势过 社会主义觉悟,使其自愿组织到手工业合作社中。 1953年11月20日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手工 业生产合作会议总结了对手工业改造的初步经验, 明确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即“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 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 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 销人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12月8日,刘少奇在听取会议情 况汇报后,就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讲了五点意见: 一是关于生产关系改变,不要随便把好的生产合作 社收归国有。二是关于生产组织形式,要采取旺季 集中生产、淡季分散生产或搞些别的生产的灵活方 式。三是关于半机械化、机械化问题,必须在实行分 工协作、手工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的基础上确有 把握时才能实行。四是关于领导问题,政府有必要 设立专门机构,“四位一体”,要有一批人去办。五 是在社会经济改组中,不要太急、太激烈,要逐年逐 步地搞。-3 这些方针、政策和意见,对手工业社会主 义改造稳步前进富有指导意义。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后,国家对主要农产品 和某些工业品实行统购统销、统购包销,个体手工业 者获得手工业原料供应的困难加大。1954年12月 8日至1955年i月6日,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 作会议提出,必须根据供需情况、国民经济发展情 况、人民消费习惯,分别对手工业各行业实行适当发 展、利用或限制的政策,对有的行业应实行逐步转业 或淘汰的方针。会议确定,1955年手工业改造的中 心任务是继续摸清主要行业的基本情况,整顿、巩 固、提高已有的合作社(组),在此基础上,从供销人 手适当发展新社。中央随后批准了第四次全国手工 业生产合作会议的报告,并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对 手工业工作的领导,经常地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地 予以工作上的指导和帮助,调配与充实各级手工业 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骨干,对手工业的经营管理 普遍地进行了一次整顿。据1955年上半年统计,全 于迅猛,各级领导机关的思想、组织准备不足,以致 在手工业内外部关系上出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组织形式上的盲目合并,原有供、产、销关系被打乱, 出现了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影响社员的收 入等问题。党中央及时发现并注意到这些问题,要 求予以纠正。3月4日,毛泽东针对修理和服务行 业集中生产,撤点过多,群众不满意等情况,强调: “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 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 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 搞得更好一些。”… 7月,中央批转了中央手工业管 理局、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联合总社筹委会党组的 《关于当前手工业合作化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对 集中生产和分散生产问题、加强对手工业的领导问 题等,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各地根据中央指示,对 手工业改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纠正和调整。在管 理体制上,对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供产销实行按行业 归口管理,很大一部分改成合作小组,并分别采取集 中生产或分散生产的方式;改变了过去生产时断时 续的状况。经过初步调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普遍 增加了生产,提高了收入。到了1956年,全国手工 业合作社(组)产值达到7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 “一五”计划指标;人均年产值1702元,比上年提高 33.5%,90%的合作社(组)增加了收入,劳动条件 得到改善,充分表现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调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一 定时期内,把一切对国计民生有利而又为国家所需 的资本主义企业,基本上改造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并使国家资本主义由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在 条件成熟时逐步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国初,私营 工业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已有初步的发展。1952年 “三反”、“五反”运动之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事实 上进行了一次调整和整顿,私营企业的资金、原料、 产品销售受到国家的控制,处处需要依赖政府才能 41 生存,被一步步纳入国家计划范畴。1953年6月, 中央确定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针。 对于私营企业,从1954年起,国家转入重点发 展公私合营,即逐步改造其生产关系,使其逐步走向 社会主义。一般选择从较大型企业人手、一户一户 进行。较大型企业公私合营后,剩下十几万户基本 是生产落后的中小企业,机器简陋,工序不全,加上 原有经济内部联系被打乱,处境更加困难。1954年 12月至次年1月,国务院第八(对私改造)办公室与 地方工业部联合召开第二次全国扩展公私合营工业 计划会议,确定了“统筹兼顾、归口安排、按行业改 造”的方针。1955年3月,中央批转了第二次全国 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确定实行“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的方针,采取“个别合营与按行业改造相 结合”的办法。到6月底,全国公私合营工厂达 1900多家,产值相当于资本主义工业总值的58%。 对于私营商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造措施:一 是扩大加工定货和收购、包销;二是对采购实行统一 管理;三是实行粮棉油的统购统销。这些措施为私 营商业改造创造前提的同时,也因国家对农产品实 行计划供应,私商的货源及销量难以为继,使商业中 公私关系趋于紧张。1954年春夏,北京、上海、天津 等大城市的私营批发商因得不到货源而无买卖可 做,私营零售比重迅速下降,私营零售商惶惶不安。 针对市场关系的急剧变化,1954年7月13日,中央 下发的《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 示》中指出:市场的稳定是进行经济建设的必要前 提,要求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必须对私营零售商 进行组织货源和组织供应的工作,以缓和私营零售 商营业额下降的趋势。从当年下半年起,各地对私 营批发商根据实际采取了“留、转、包”等不同的改 造步骤,使大多数私商被纳入国营商业系统。1955 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 场领导、改造私营商业、改进农村购销工作的指 示》,根据文件指示,各地在国营、合作社商业前进 过多的城市,适当撤并零售网点,调整批零差价,改 进国营商业的批发工作,增设对私商的批发网点,使 他们能继续维持经营。各城市还根据当地具体情 况,定出一个既可稳定市场价格、又能维持私商经营 公私比重,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对农村集镇的私 商,由供销合作社负责供给货源,县、区供销合作社 在零售方面作必要退让。以上措施,使部分私营商 业又得以维持经营。据统计,到当年8月,私营商业 在商业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在32个大中城市占 25%,在农村集镇占18%。 42 1955年下半年以后,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 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也进入高潮。为 进一步动员工商业者积极参加到改造高潮中,1955 年10月27日、29日,毛泽东邀约民主建国会、全国 工商联领导人陈叔通、荣毅仁等人和出席全国工商 联会议的全体执行委员分别举行座谈。针对私营工 商业者惧怕社会主义的心理,毛泽东指出,应当加强 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善转’,不是‘恶转’,是‘和平的转’,不是 ‘强力的转’。大家要安下心来,不要十五个吊桶打 水,七上八下。”… 鲫广大工商业者在听取毛泽东讲 话后,情绪逐步趋向稳定,接受改造的积极性得到增 强。11月1日至21日,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一 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告全国工商界书》,号召全国工 商业者认清前途,服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坚 定爱国守法的立场,“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l4 11月16日至24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中共中 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 将党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做了系统阐明:用赎买和国 家资本主义的方法,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 阶级的所有制;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 的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适当给予 政治安排。在此决议的指导和推动下,全国掀起了 公私合营的高潮。 在这一高潮的冲击下,不少地方对私营工业不 加区别地宣布实行公私合营,或者在批准合营后,未 能按步骤进行清产核资、生产安排,而是急于加以改 组,使许多企业在合营后失去了原有产品特色和经 营特色,比如:“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北 京老字号,因为合营后管理层轻易地改变了原料供 货渠道和制作方法,使得品牌的质量和效益相比过 去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1956年1月,中央相继发出《关 于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时候对于财产清理估价 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原则的指示》、《关于对目前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应注意问题的指示》、《关于对 公私合营企业私股推行定息办法的指示》等,并提 出一些解决的办法:第一,“大部不变,小部调整”的 方针。第二,对私营商业慎重对待,采取与对资本主 义商店相区别的办法。第三,对小摊小贩等长期保 留其单独经营方式。第四,要合理使用资方人员。 这些政策措施,较好地处理了私营工商业所有制变 革同行业改组、企业改造相结合的问题,基本克服了 改造高潮中的混乱现象,大多公私合营企业劳动生 产率显著提高。据统计,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 1956年的全国公私合营工业总产值较1955年增加 了32%,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30%。经过公 私合营,国家已能更充分利用公私合营企业发展生 产,活跃经济,积累资金,培训工人和管理干部,促进 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整体取得了 决定性胜利。农民、手工业者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 本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 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转变为全民所有的公有 制,加上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公有制经济已在国民 经济中居绝对统治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 建立起来。尽管在改造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诸 如:要求过急,改变过快,方法过粗,组织形式过于单 一,片面追求“公”、“纯”,导致生产关系许多方面超 越生产力实际水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改 造的方向和全程看,还是基本符合我国工业化初期 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 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调适对推进全面深化改 革的启示 反思历史,不是为了指点前贤。追思历史,为的 是更透彻地理解历史经验的实质,更好地认识现实, 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前进。党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中的调适,是为及时纠正不足,发挥良好实效,也存 在一些不到位。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 的历史关节点上,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 了历史的接力棒,领导中国进入深化改革实质性展 开的阶段。改革面临的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 峻得多,发展遇到的难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 杂得多。我们需要着眼长远,更要从当下人手,做好 发展理念等的调适,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保证。 (一)调适发展理念,深化国情再认识,适应经 济新常态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中央结合我国当时经济 基础十分薄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情,及时纠正 急躁冒进、化解民众怨恨,对农业、手工业改造遵循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采取结合市场关系变化的实际情况,由初级 向高级逐步过渡的方式,使改造整体健康发展。习 **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 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 要领域改革。”“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 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又勇于突破利益固话的藩篱。”l5 当前,面对我国经 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我们在重视发展的同时, 更需要重视改革,以深化改革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 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发展的“硬道理”,敢于啃 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则是落实“硬道理”的关键之所 在。在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上,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深化 改革的措施上,必须深化对国情的再认识,主动适应 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要素 的最优配置,提升增长的质量数量。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国民经济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 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 三十年多的高速增长调至中高速增长,对于这种 “增速换挡”,要理性看待,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也 是经济在合理增速水平上稳步增长的需要。 (二)调适思维方式,坚持革弊鼎新,体现公平 效率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在工作思维方面换位思 考,统筹兼顾,适当照顾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者的 感受和切身利益,使改造在整体和谐中稳步前进。 当前,我国GDP已经迈上人均6000美元的门槛,但 随着改革向深层次推进,触及的矛盾和涉及的利益 关系越来越复杂,我国社会也进入“矛盾凸显期”, 经济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公平效率问题越来 越凸显。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危机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未解决好公平效率问题。对此,**深刻 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 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 效能。”_5 面对风险考验,我们要坚持“三个自信”, 打破思想禁锢,不断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 功经验,根据工作实际,调适思维方式,拓展思维层 次,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保持啃 “硬骨头”精神,攻坚克难,奋勇而上。我们要树立 顺时应变、勇往直前的坚定姿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 同时摸着石头过河,在整体推进的同时重点突破,以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强烈使命感和危机意识,主动 破顽疾、治痼弊、树新风,补短板、提质量,不能坐着 等、站着看。要扭转执政观念,摒弃狭隘的政绩观, 关注民生工程、社会和生态建设,由现有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适时转向公平与效率并举或公平优先,让 广大人民分享改革成果,用实际行动拥护和支持改 革,以改革合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三)调适工作举措,坚持任务牵引,体现显潜 并举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目标和任务有计划地推进工作,但在局部问题的处 理和政策举措上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各方利 43 益合理考量,通过宣传教育统一思想,通过调查研 究、集思广益调适工作举措,体现了显绩与潜绩并 举。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和大众文化呈多元化趋向, 改革面临的考验愈发严峻。**指出,“进一步 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 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 有时行经丛林。”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后60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道路上付出了艰苦努力,也创造了辉煌成就,写下了 不朽篇章,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奋斗。“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 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 圆梦想更崇高。”l6 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中国共 产党将以更顺应社情民意、切中关键的勇气和智慧,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开拓奋进! 参考文献: 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为 此,我们在调适决策和工作举措上,要始终聚焦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抓“显绩”,更抓“潜绩”,要既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狠抓落实,又坚决克服“守摊 子”、求稳怕变、安于现状等错误思想,聚力形成紧 贴需要、助推改革、狠抓基础、服务民生、统筹发展的 共识与合力,着力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在涉 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认真倾听和回应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5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5—250. 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应有利益,及时化解各种矛盾。 在宏观调控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任务牵引,用改 革的思维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编制和建章立制,用担 当的精神推动政策落地,用创新的方法推进改革突 破,破解发展难题,把握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实际,提 [4]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N].人民日 报,1955—11—22(1). 高调控效能。在增长点培育方面,要坚持增量抓调 整、存量抓融合,坚持“双创”要求,推动传统产业升 级换代,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推进区域协同 发展和扩大开放中塑造新优势、新亮点。 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的道 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 [5]**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N].人民日报,2012—12—12(1). [6]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3. [责任编辑齐文娟] On the Adjustment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JU Hua (Vocat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 102600) Abstract:The basic completion of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la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china S transformation from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In the meantim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made real—time adjust— ment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reality,promoted,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in an overall and steady manner.This adjustment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PC S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which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on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reform.Based on long—term and short—term development.reform needs three adjustments:adjusting the idea of development,adjusting the way of thinking,ad— justing measures of the work,SO as to provide power and assur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transformation;adjustment;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