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国际领先
编者按:与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相比,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略显冷清,但国内无机非金属研究所中依旧不乏佼佼者。首屈一指的无疑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该所是一个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不但研发能力一流,而且将产品研发和应用相结合,是将研发产业化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
实验室方面,该所拥有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无机能源材料与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构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古陶瓷与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和信息情报中心等9个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研究人员方面,该所目前拥有职工691人,科研技术人员4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严东生、郭景坤),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严东生、丁传贤、江东亮),其中严东生为两院院士。
研究成果方面,该所可谓硕果累累:历年来,累计取得科技成果937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387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历年来申报专利1451项,批准专利625项。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无机非金属方面不但研发能力出色,更为重要的是该所在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进行产业化方面结合得非常好。”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老师指出。
据悉,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国内大企业共建6个联合研发中心,与地方政府新建7个创新平台;实现16项技术转移;正在进行54个联合研发项目;向地方政府派出科技副职2名,科技特派员10名。2010年总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28.4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5亿元人民币,累计出口创汇9376万美元。
“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可能并不像外界看起来的那样轻松。”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项目主管李懋峰表示,“目前我们在产业化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航空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此外是新能源、环境治理、人类健康等相关的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