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坚固内固定骨折治疗颌骨216例体会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i14. 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10月 第8卷第28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October.2011,VoL 8 No.28 48 h后即消失,后再注射未再出现。 皮肤病,其病因中多有焦虑、紧张、急躁、睡眠不佳等神经精 表1两组治疗20 d临床疗效比较( ,%) 神因素,治疗的目的就是运用皮下注射氧气刺激神经感受 器、增加机体内氧气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使注射部位 血流增速,使内外感受器的冲动减轻或消失,从而减轻或消 除瘙痒;同时也运用其副作用之一能导致嗜睡的作用来改善 3讨论 睡眠;对比观察后无显著差异。说明皮下氧气注射治疗只能 皮下注射氧气为一非特异性疗法,常作为许多皮肤病的 作一种辅助性治疗的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因其 一种辅助疗法。50年代由苏联介绍来中国,当时曾经风行一 操作简便,耗材低廉、经济安全,对部分患者仍有一定疗效, 时。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皮下注射氧气后,由于 仍不失为基层皮肤科医生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方法。该方法 它刺激神经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而影响整个机体。皮下注 可缓解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矛盾,亦可作为基层 射氧气能对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起反射性调节作用。由于 皮肤科医生的一种治疗手段来推广运用。 机体内氧气量增加,因此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及氧化过程均 参考文献 增强,使造血功能和肾功能得到改善,并可增强肝脏的解毒 作用。注射部位血流增速,使内外感受器的冲动(如痛、痒各 [1]张学军,何春涤,陆洪光.皮肤性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种不适感)减轻或消失,大脑皮层及皮下中枢的联系恢复正 2008:135—137. 常,疾病得以恢复。其适应证常见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瘙痒 [2]朱学骏.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166—167. 症、神经性皮炎、湿疹、班瑰糠疹、扁平苔藓、复发性毛囊炎、 (收稿日期:2011—07一o4) 汗腺炎、疖病、下肢慢性溃疡、瘢痕疙瘩。其副作用有注射部 (本文编辑:车艳) 位轻度肿痛及萎靡、嗜睡 J。而笔者所选取的瘙痒症和神经 性皮炎正是两组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经久难治的瘙痒性 坚固内固定骨折治疗颌骨21 6例体会 管永昱 【摘要】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的术式和疗效。方法观察216例患者颌骨骨折内固定后3—6 个月内的复位准确性、固定的稳定性、骨折愈合、咬合关系的恢复等。结果216例患者3例出现下颌角间距增大;9 例出现jI;含干扰;2例钛板暴露;无骨折线活动、移动及钛板松动脱落现象。结论应用小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疗 效肯定,具有固定准确,121腔功能恢复早,有利于增加营养、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关键词】颌骨骨折;钛板;张力带 颌骨骨折是颌面外科常见病,颌骨的复位固定,恢复咬 最迟26 d。 合及咀嚼功能是治疗的关键。骨折的良好复位,坚固固定, 1.2上颌骨用微型钛板,下颌骨用小型钛板,使用充电式电 减少患者痛苦,早期开口进食及功能锻炼,以达到良好的远 钻或微动力及相应的钻头及固定器械。 期效果,是颌骨骨折治疗的共同目标。本科1998年3月一 1.3手术方法术前行x线摄片检查,确定骨折类型,设计 2010年12月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216例,疗效满 手术方案。开放性骨折尽量利用原创口;上颌骨Le Fort 1型 意,现讨论如下。 骨折及下颌骨升枝以前的骨折行13内前庭沟切13;下颌升枝 1资料与方法 骨折利用下颌角部角形切口或翼下颌韧带外侧切口;颧弓骨 1.1一般资料本组216例颌骨骨折患者,男157例,女59 折行耳前角形切13;上颌骨中高位骨折因常合并眼眶、颧弓 例,男女之比2.66:1;年龄12—76岁,平均32.82岁;有下颌 的骨折,骨折部位较多,可选用头皮冠状切13,可显露眶、鼻 骨骨折者176例,有上颌骨骨折者84例,并发上下颌骨骨折 骨、颧骨及上颌骨等部位的骨折线,合并上颌窦前壁骨折者 者56例,上下颌骨骨折+颧弓+眶骨骨折者23例,合并全身 可同时做口内前庭沟切口。切口应以骨折线显露彻底、操作 其他部位骨折者l5例,复位固定最早于伤后1小时1O分钟, 方便、利于复位固定为标准。清除嵌入骨折断端之间的血块 或肉芽,以恢复咬合关系作为骨折复位的依据。将双断端复 作者单位:266700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位固定于正常位置,选择合适的钛板并塑形,使之与骨面贴 通讯作者:管永昱 医学创新2011年10月 第8卷第28期Medical Innovation—ofChin er. 1. : ・115・ 合,避开牙根及血管神经,在适当的位置钻孔,安放钛板并用 螺钉固定。每骨折线用两块钛板,多一长一短。牙列健康、 移位不明显者,可用单夹板固定后行牙问固定。术后早期功 能锻炼,进流质饮食。 1.4评价标准 面部对称,软组织创口一期愈合,开口度 35 mm以上,开口型基本正常,前伸、侧方运动正常,咬合关系 正常者为临床痊愈。 2结果 槽处放置一块微型钛板。由于下颌骨颏部在颌骨活动时下 缘张力较大,虽然颏部骨折移位并不大,一般认为应放置两 块钛板,即下缘放置小型钛板上缘放置微型钛板。下颌角骨 折口内进路常在外斜线内侧的平坦骨面上用6孔小型钛板 固定,认为强度不够时,可以在外侧皮质上辅以4 ̄LzJ,型钛 板。上颌骨及颧骨的固定多用微型板,结合上颌骨支柱和外 形尽量利用尖牙支柱和颧突支柱,适当调节位置和塑形。由 于上颌骨无有力肌肉附着,复位后再移位的机会少,稳定性 要求不如下颌骨。 本组216例患者,均行手术内固定,213例切口一期愈 合,3例切口感染患者,其中1例因软组织内异物经清创后愈 3.3应该注意的问题 内固定一旦操作不准确,易于发生 合,2例患者经换药及抗感染后愈合;3例下颌角间距增大, 面下1/3增宽;9例H{现船干扰;2例钛板暴露,后经手术去 除钛板;其余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口腔功能恢 复良好,瘢痕隐蔽。x线摄片显示:患者于术后3个月骨折线 模糊,骨痂形成,骨小梁排列紊乱;术后6个月骨折线消逝, 骨痂呈均质影像,骨小梁排列接近正常。复查中未见骨折线 活动,钛板松动脱落及断裂现象。骨折愈合良好,周围骨质 无疏松及吸收现象,临床效果满意。 3讨论 3.1关于坚固内固定 颌骨骨折的治疗以骨折复位为关 键,以恢复伤前的咬合关系和颌功能为目的。单纯的颌间结 扎术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有引起骨折的下颌体上缘向舌侧 倾斜、牵引时间长、影响进食和语言的不足。由于现代固定 技术的发展,坚固内固定逐渐成为颌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 法,但颌间固定仍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坚固内固定的目 的是减少或不用颌间牵引,保证骨折线的稳定,及早行使功 能,促进骨折愈合。保证恢复咬合关系的手段有两种:一是 固定前利用颌间牵引恢复咬合关系后行坚固内固定,然后拆 除或维持数天后拆除颌间牵引;二是利用器械如复位钳在手 术中将骨折双断端解剖复位并恢复咬合关系,行坚固内固定 后不用牵引…。但坚固内固定并不能完全代替或放弃颌间 固定,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及骨缺损时,颌间固定在骨折断端 的复位及矫正轻微复位不全方面仍有辅助作用。 3.2钛板的安放接骨板的放置和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 固定的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接骨板并不是随意摆放或越 多越好,其位置和数量有一定的原则。Champy等采用单皮 质小钛板骨接合术,研究了有关下颌骨的数学模型的一些力 矩,下颌角最强而前磨牙区最弱。这些力在下颌颏联合主要 产生向中心增加强度的扭转力矩。为此,他们确定了下颌骨 骨接合术的理想线,沿着此线安放单皮质夹板可以克服移位 力中和引起骨折牵开的张力,减小夹板的厚度,同时增加了 易适应性 J。 颌骨在功能状态下主要是通过抗力轨迹抵抗和传递负 荷,骨折固定的目的是通过固定结构替代中断的抗力轨迹, 以中和功能负载。为避免位于下颌骨中部的下牙槽神经血 管束的损伤,常在下颌骨体部下缘放置一块小型钛板.近牙 术后咬合干扰,这就要求固定前精确对位并维持正常的咬合 关系。接骨板的种类对固定也有影响,线性骨折一般选用4 孑L钛板,内侧两孔应与骨折线有一定距离,特殊的部位应选 用异型板。钛板应适当塑形使之贴附于骨面,钻孔和螺钉的 方向应与所在处骨面垂直,钻孔时用水冷却防止产热而致骨 坏死使螺钉脱落。钛板固定时一定要将断端对齐并向中心 加压,力争解剖复位固定。 骨折复位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外侧的骨皮质,复位时应注 意整个断面完全接合,如果只注意外侧骨皮质,可能造成内 侧骨皮质有裂隙,使下颌弓扩大,下颌角之间的距离增大,尤 其合并上颌骨正中骨折时,上下扩大的牙弓相互对合,被认 为已经解剖复位,术后影响关节的功能。钛板应有充足的软 组织覆盖,菲薄的软组织容易使钛板暴露,造成患者不适并 增加精神压力,往往需要手术去除。 手术中应注意切口的隐蔽性和手术野的适合性结合,口 内切口可以减少面部瘢痕,有时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开放 性骨折伤口探查非常重要,异物易于诱发感染,影响骨折和 伤口的愈合,应予彻底清除。 3.4钛板内固定的优点 采用钛板进行颌骨骨折内固定, 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无需二次手术,适应证广,咬合关系恢复 良好,对骨折区起支架作用,可良好的解剖复位,易于操作, 可塑性好,便于推广,早期恢复口腔功能,保持口腔卫生,避 免进食障碍,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面部畸形等 优点。 总之,利用小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疗效肯定,具有 固定确切,口腔功能恢复早,利于增加营养,早期功能锻炼的 优点。 参考文献 [1]刘彦普,雷德林.下颌骨骨折的坚固内固定治疗.实用口腔医学 杂志,2000,9(16):412.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188. (收稿日期:2011—07—06) (本文编辑:车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