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陈国维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我国从2002年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但教育观念、教学质量、办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应在办学层次下移、质量标准多元化、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等方面有所创新,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5-0033-04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其学术论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中率先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其中对在校率(适龄人口入学率)给出了具体指标: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6%~50%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加快,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6%,1997年为9.1%,到1999年则为10.8%,2002年已经达到15%,2003年达到
[1]
17%。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迈进大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技术构成、
国际环境以及教育发展本身的水平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必然受文化传统形式的社会心理以及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认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难题,如办学资金、相关制度、就业出路以及师资、设备、校舍等教育资源问题。如果按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思想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许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办学资金只靠政府财政拨款,即使是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很难承担巨大的财政开支;用单一的文化知识标准来选拔大学生,不符合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用相似的培养方案生产规格相似的毕业生,更不符合社会职业多样化的需求;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只在城市就业的思想,就业难的问题就会更加突出;按现行的师生比例、生均校园占地和房屋面积标准,也难以解决快速增长中的教育资源问题。如果观念不变,体制不改,即使采取行政手段推行,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必须树立有别于传统办学思想的大众化的办学思想。
“思想观念”是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彻底改变或改善这种模式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在我们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时候,就已
众化教育阶段。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仍较落后
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必然受其
收稿日期:2004-08-12
作者简介:陈国维(1964—),男,河南泌阳人,硕士学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经
济与管理。
34
陈国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第5期
经受到它的制约。比如,1999,2000年两年,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招了大量的高职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是否就能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人才呢?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的培养方案是专科教育的翻版,而专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又是本科教育的“压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又不及中专和职高学生。由此可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育质量问题上,我们也要转变一种观念,变精英教学质量观为大众化教学质量观。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就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等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术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框框来规范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否则我们将(二)高级专门人才的失业及人才外流
由于高等教育在招生人数的分配比例上不尽合理,致使有的学科过于膨胀,其结果是这类学科毕业生的失业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科的毕业生。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者日益增多。与显性失业相联系的是功能性失业。功能性失业主要表现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从事与自己所学学科相联系的工作,或者是获得高学位的人从事低要求的工作,这同样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低。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尚欠缺的国家来说,功能性失业无疑也是一种教育浪费。
与失业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是“人才外流”问题。人才外流可部分地归结为国家无力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来留住高级人才。失业现象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失业现象严重存在,无疑加速了人才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外流。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强,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内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或经济问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时始料未及的。例如,印度在独立后为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迅速扩充,其结果是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哲学博士、技术员、医生移居国外。高校的“过量扩招”将必然导致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智力流失”。
(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需逐步确立
从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来看,大众化使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剧增,办学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教师短缺,短期内导致大批相对低层次的人进入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发生结构性变化。此外,近年来我国民办大学虽有所发展,但发展中还存在着办学水平偏低、办学规模偏小、经费和师资严重不足等问题,对广大学生吸引力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大批量、粗放式的经营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如果不重视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们将是一个梦想。因此,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教
会处于两难境地,裹足不前。
树立大众化教育质量观,就是要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的,多种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的人才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不能用一种质量标准来评价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马丁特罗在论及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时,也曾说过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标准更加多样化,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更不能用精英阶段的大学生就业观来看待大众阶段的学生就业问题。“精英教育是提供尊贵的和收入高的职业以及只有极少数精英才拥有的传统社会地位,如果在大众教育阶段还持这种就业观,那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就必然会引起那些保
守派的忧虑”[2]
。
(四)高等教育办学资源需要补充和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充足的办学资源作支撑。扩大办学规模与办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最为棘手的矛盾。从高等教育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来看,高等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高等学校提供的教学场地、图书馆、实验室和其他装备所需的成本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经费投入不足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解决经费问题,必须是在确保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来完成。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物力和财力资源主要由政府承担,教学经费筹资渠道相对单一。近几年,高等学校尽管实行了成本补偿机制,国家、省和地市政府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绝对总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高等教育教学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高等教育经过1999年以来连续5年的大幅度扩招,各高等学校在历史上长期积累的教学资源潜力已经得到充分挖掘,再要继
第5期 陈国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35
续扩招,必须拓展新的办学空间,培养和引进师资,增添教学设备,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教学经费。但在目前的财政状况下,很难实现,造成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全国相当部分高等学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负债办学。近几年,全国许多省市都在新建高教园区或大学城,超过50%的建设经费都通过银行贷款筹集,少则上千万元,多则上百亿。尽管各级政府给高等教育贷款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政府贴息、延长还款期限等,而对非营利性的高等学校来说,到期归还贷款的本应社会、市场的要求,社会、市场更需要的是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所以应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招生,大幅度减少专科层次的招生。根据国
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国情,我国急需的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培养的则是偏重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因此,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不应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点,而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却应该是大力发展的对象。高等教育大金,也是十分沉重的财政压力。
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一)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下移,发展社区性高等教育
通过对美、英、日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英、日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和国情等差异,三国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有不同的特点。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最早,市场化程度高,高等教育机构也比较多样和均衡;英国高等教育坚持以国家办学为主的路线,私立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微乎其微;日本则走典型的私有化模式。但是,三国在大众化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大众化的重点均放在非正规普通大学教育上,并没放在全日制的普通大学系统,而且具有反传统的特征。比如,美国重点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英国重点发展非传统型的多科技术学院和新大学,日本则重点发展私立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形成这一共同特征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主导方向的,它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从业人员,强调高等教育的特性,使高等教育的第三个职能———服务社会显得更加突出。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回应了民主化的呼声,如此庞大的教育是任何政府或私人机构都不能单独承担的,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办学。所以,有着私立办学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在发展公立初级学院,有着公立办学传统的日本重在发展私立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
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反传统的路线对我们很有启发。我国当前大众化发展的重心应该适当下移,应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并走民营化道路。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实际来看,扩张的重点显然是偏向本科教育的。有些人士根据目前相当部分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象认为,专科层次的人才已经不再适
众化发展重心偏高易出现两方面危害: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使本来就稀缺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导致大量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人才浪费。
(二)确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
教育质量观属于教育哲学范畴,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关键是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跨越的历史时期,教育质量观起重要导向作用。高等教育质量观与人才观密切联系。人才观不同,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可能差异很大。人才观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因而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却是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这既反映在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规定上,也反映在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必需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只有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个性发展多样的要求。面对多样化需求的社会,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之路,科学定位,主动寻找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能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经受住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的检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培养模式,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与现实可能,选择有利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不应该追求标准化的
36
陈国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第5期
单一理想模式及其质量标准,而应着力建立有利于不同层次、类型人才发展的多样化的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学互动的弹性模式及教育质量标准。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长时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借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校园内进行教育。要扩大教育规模,首先要增加教师、教室和宿舍,也就是需要增加教育投资,这就限制了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内的多媒体教室,而且能在宿舍、家里或办公室,按自己的需要开展学习,这就完全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模式。②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而且还增添了新的特色,如实现教学双向互动,学生网上提问、做作业,教师网上答疑;学习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只要学员方便,可随时上网学习;学习内容、进度任意选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利用“虚拟现实”
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远程网络教育为希望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
沟通与交流的机会。③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教育资源网。因此,教育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扩大教育对象,增加就业机会,拓宽教育途径,增大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
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范绪锋,徐光明.树立新的发展观,求真务实,做好教育规
划[N].中国教育报,2004-02-20.
[3]马丁特罗(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
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OnIssuesexistingintheprimarystageofhighereducational
popularizationandsysteminnovation
CHENGuo-wei
(HenanAdministrativeCollegeofPoliticsandLaw,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Highereducationalpopularizationisanimportantsymboltoevaluatethehighereducationaldevel-opment.Fromtheyearof2002,wehaveadvancedintheprimarystageofthehighereducationalpopularization.Inthisperiodthereexistmanyissuessuchaseducationconcept,teachingqualityandrunningschools'resources,etc.itisessentialtobreakthroughintheaspectsofrunningschools'structure,pluralismofqualitystandardsand
promotingtheprocessofeduc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
Keywords:highereducation;popularization;theprimarystage;systeminnov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