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本科专业及教学发展规划

2024-04-1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本科专业及教学发展规划

南方冶金学院是一所有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本科高校,曾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自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教学为主旋律,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把对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有色金属行业服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大力向培养研究生方向发展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提升办学水平,学院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稳定办学规模,适当扩大专业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确保教学质量,为在近期内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经、理、法、文、管、教等多学科相结合,江西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特制定南方冶金学院2004~2008年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近期内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做强工科,发展理科;兼顾经管,控制规模;加强建设,突出特色。

一、总体目标

2004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材料化学 071302

通信工程 080604

交通工程 081202

2005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安全 071205W

资源环境科学 071403W

网络经济学 020112W

2006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系统科学与工程 071702W

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020115W

2007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科学技术 071206W

媒体创意 050306W

2008年 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资源管理 110503W

生物信息技术 070404W

二、总体目标规划的依据

1、增列上述专业是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有色冶金行业的需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对国内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数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法》的深入贯彻实施,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启动,都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1998年我院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管理体制,这也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机遇。我院可以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增列上述专业将对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经济、金融、管理、社会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从而推动和加快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促进有色冶金科技的发展。

2、增列上述专业是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方冶金学院地处江西南大门的赣州市。周边区域是中国目前最具活力、最有实力、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圈和投资开发重点区域之一。我院作为京九线上为数不多的几所工科院校之一,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最长、招生面较广、辐射域较大。近年来,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江西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江西提出“科教兴赣”,增列上述专业能基本满足地方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学院地处赣州老区,急待脱贫致富,急需大量这方面的人才,外地人才又较少进入本地区,就地培养此方面人才日显迫切重要。

3、增设上述专业能够优化我院学科结构,是我院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大量的信息通过Internet网迅速传播,将世界原有的有形界限打破。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网络经济学、信息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增设,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快速流动和资源的海量集成而迅速崛起的,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社会的核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资源政策调整、完善,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增列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我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我院建设成为以理工为主,工、经、理、法、文、管、教多学科的理工科大学。目前我院已有39个本科专业,为加速我院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使我院在近期内,本科专业数增至50个左右的目标,增列上述专业不仅能够使我院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并能填补学院教育学学科的空白点,促进学院宏伟目标的实现,对我院自身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增列上述专业,实现总体目标已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多年来,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发展新的学科,调整专业结构,拓展硕士学位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兴办本科教育46年,现有本科专业39个,硕士点17个,7个江西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1个江西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在校研究生近400人,积累了丰富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并在冶金、矿业、材料、机电、化工、信息、经管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教强的办学优势,具有明显的特色。为实现我院本科专业发展和建设的总体目标,具有以下优势:

(1)师资队伍优势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和引进高水平的专门人才。目前,我院拥有一支数量为800多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40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近300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硕士生导师140余名,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效果突出、科研能力强、外语水平高、能够在新世纪挑大梁的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

(2)学科优势

我院曾隶属于冶金部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实行中央与江西省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我校学科设置行业特征明显,四十多年来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目前,闽、浙、赣三省有色(黑色)冶金厂矿的矿长(厂长)、总工程师基本上都是我校培养的学生,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办学力量。在矿山采掘、矿物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测绘工程、材料加工等方面我院在华东、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学科建设在我院始终处于龙头地位,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将继续围绕矿业工程、材料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化学工程、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和文法等相关学科,加以统筹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学科和专业。

(3)质量优势

80年代末期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曾组织大型调查,调查其所属高校毕业生质量,结果我院被评为优。我院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受社会欢迎。最近二年本科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1.2,一次派遣率连续十年达到92%以上,毕业研究生的供需比为1:5,一次就业率为100%,大约20%的应届毕业研究生考取了博士生。

学院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家和部、省级组织的学科竞

赛成绩优异。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等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素质教育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4)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优势。

近5年投入近8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取得明显效果,重点建设了校园网、材料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多媒体教室等,学院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90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近期内学院还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实验室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现规划拟采取的措施

(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按规划实施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院进行本科专业建设的蓝图。本科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院办学的水平,教育质量是一个高校立足的生命线,学院党政历来重视本科教学,特别在本科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今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各二级学院把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按规划中增列的专业,在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方面认真落实、集中力量、统筹安排,确保本科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2) 改造与发展相结合,突出办学特色

有色冶金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但也属于艰苦行业。我校的传统与特色专业大多数与有色冶金有关,如采矿、选矿、冶金、材料、机械等专业,其大多数是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也是我校教学与科研的优势所在。因此今后要结合有色行业的科技发展特点和要求,认真地研究新形势下和地方经济建设中我校的这些传统与特色专业改造、发展的问题,用3-5年的时间,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加强建设,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并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从合理布局出发,在建设好品牌和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用2-3年的时间,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积极发展和建设一批与有色冶金配套完善的专业,改造和整合一批弱势或长线专业,真正使我校成为理工发育正常、较为系统的学科专业群。

(3)加大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优化师资队伍,拨专款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选送到国内外作高级访问学者,使他们尽快具备学科带头人的水平,调动其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

(4)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几年中,学院计划每年投入18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购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所需的仪器设备,以提高我院实验室建设的水平,以保证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高水平、高层次科研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