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玲 黄咏梅
一、理解“地理规律”的含义
地理规律是地理知识中最概括的理性知识, 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的知识,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联系,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
1.对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归纳而成,是地理原理知识。 2.说明某地理现象产生、出现、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地理规律”的类型及内容 1.地理规律的基本类型:
▲地理分布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 。
▲地理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地理结构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具体体现在区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域特征
人地关系规律—人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 在这四种类型中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最为重要 2.地理规律体现在各单元的内容中 地理分布规律 地理演变规律 地理结构规律 人地关系规律 地图知识 1.等高线的凹凸方向与地形部位的分布的规律; 2.等高线的凹凸方向与水流的流向规律; 1.等高线的疏密变化规律与地势的特点; 2.经纬度变化规律;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的关系规律 地球知识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 2.极昼极夜分布规律; 3.五带分布规律 1.九大行星运动规律; 2.太阳活动规律; 3.地球运动规律; 4.时间早晚和日期变化规律; 5.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6.晨昏线的变化规律(纬线、经线); 7.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8.昼夜长短时空变化规律; 1.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四季、气候变化的关系 2.太阳高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3.太阳直射与五带的关系; 4.地转偏向力与河流侵蚀的关系 1.太阳高度与建筑的关系2. 1.纬度位置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2.纬度位置与寒暖流的关系 9.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 10.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 11.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大气 1.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2.热量分布规律; 3.世界、中国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太阳辐射在太阳、地面与大气间的传递规律 2.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1.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 2.副高移动与中国的降水季节关系 3.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4.降水与雪线高度5.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6.气候与自然带的关系 7.气候与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关系 1.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关系; 2. 人类活动与酸雨分布的关系 4.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全球性、3.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国家和地区); 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6.季风环流的分布规律; 7.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化规律; 4.热力环流 5.1月7月份全球高、低气压中心分布及其季节8.世界与中国酸雨的分布规律; 变化规律; 9.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区的分布规律 6.中国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天气特征 水文 1.洋流的分布规律; 2.寒暖流的分布规律 2.渔场的分布规律; 3.中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规律 1.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 2.河流径流量变化规律(中国和世界); 3.洋流运动 4.水循环规律 地表 1.世界海陆分布的规律 2.中国地的地形分布规律 3.世界高大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4.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如褶皱山、断块山、风成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等) 5.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1.板块运动 2.侵蚀作用过程 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1.洋流与气候、地表景观的关系 1.洋流与航行的关2.水循环与降水的关系; 系 3.河流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2.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 1.地形与降水、气温的关系 1.地形与人口、城2.地形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市的分布3.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4.地形与农业发展类型的关系 的关系 2.地形与交通(铁路、公5.海陆位置与降水的关系 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系 地理1.陆地自然带地带性分布规律; 1.水土流失过程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自然灾环境与区域 2.陆地环境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3.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与荒漠化地区分布规律; 4.世界荒漠化地区分布规律; 2.荒漠化过程 2.中国三大自然区间的差异性、区域特征 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间的差异性 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生态问4.各大地形区的区域特征 题与人类5.各大洲和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人口与城市 1.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 2.人口主要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规律; 3.人口迁移的地区分布规律4.早期城市的分布规律; 5.现代城市的分布规律; 6.城市功能分区布局规律 生产活动 1.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分布; 1.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规律; 2.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规律 3.城市化进程规律 4. 1.工业、农业区位变化的新趋向; 2. .工业、农业发展变化 1.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1.人口迁移对社活动 2.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会、经济的影响 2.城市化问题与人类活动 1.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工业生产与环境问题 3.中国的工业基地与工业中心; 的规律 4.农业生产类型、地域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5.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6.中国的主要经济地带的分布规律 交通运输 资源 1.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分布;2.交通和城市的分布规律 1.世界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2.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3.世界各类能源的分布规律; 4.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5.中囯能源的分布规律 1.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的分布; 3.产业转移的规律 1.资源利用与人类活动 2.资源调配与环境问题 三、对应的高考能力要求及地位
在考试大纲的说明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有两条明确强调地理规律知识的目标要
求:
第(二)条目标: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中: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此目标要求关于地理规律知识的调动与运用,是指运用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即“借用地理规律→分析、说明或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第(三)条目标: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用简单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此目标要求关于地理规律知识的应用着重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比较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简明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
即“由地理事实→找出地理规律→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出来” 在历年的高考中地理规律的知识占的比重都非常大 2005、2006年在广东高考中的体现 专题 地图与地球 2005 知识点 第4题:地方时与太阳高度的关系;第21题: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四季、气候变化的关系;第35题: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大气 第2题:地区间的热量变化规律;第8题:中国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天气特征;第34题: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5 第6题: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第8、9、18、31题: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第30题: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32题:中国干湿区的分布规律 水文 第10、11题:河流径流量变化规律;第31题:渔场的分布规律 地表 第3、7题: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 地理环境 第12题: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4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13 第3、23、28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第25题:中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分布、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规律;第32题:区域地域分异、整体性(降水、植被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人口与城市 第20题: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第28题:城市功能分区布局规律 5 第21题:城市化发展规律:第26题:农业生产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第34题:区域的人口城市与工业的分布规律 生产活动 第17-18题: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第25、26题:工38 第1、19、20、24、33题:产业布局的规律;第15题:文化扩散的时11 12 17 4 5 12 分值 13 2006 知识点 分值 第11-13题: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第10 35题:物影变化与地方时的变化规律 业发展变化的规律;第27题:中国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第31题: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工业分布的规律;第33题:区域产业布局的规律 资源 第32题:资源利用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人与地理环境 第14题: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24题: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 18 空变化规律; 第7、10、22题:人与自然的关系;21 第15题:文化扩散的时空变化规 第27题:人类与灾害关系;第32题:区域的人地发展关系;第33题: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34题:区域特征的形成与各要素的关系 分值合计 96分 83分 四、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靠背去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去掌握。
如记忆“高压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少”,就认为凡是“高压影响的降水就少”(中国夏季降水相当部分是受副高牵引的夏季风带来的)。记住了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却不会应用于具体的区域的分析,能熟练说出区位选择的各种要素,却不会分析实际产业类型的区位因素,背出形成区域特征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却不会归纳实际区域特征等
2.把相对性的规律视作绝对性规律。
如 “沿海地区一般较湿润”、“低压控制地区易形成多雨天气”、“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学生容易认为:“沿海的地区降水多”(受离岸风和寒流影响的沿海地区降水少),“受低压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夏季西北内陆为低压影响,但降水少),“赤道是世界最热的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赤道地区”
3.重视掌握一般规律而忽视特殊规律。
“回归线经过的地区一般降水少”,容易忽略受季风影响的回归线经过的地区降水较多;“赤道地区一般是森林景观”,容易忽略了还有草原和荒漠景观 ;“荒漠一般分布在大陆西部”,却忽视大陆东部也会出现(巴塔哥尼亚荒漠);南半球大陆热带沙漠气候带的南面应是地中海气候,容易忽视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带的两侧均为热带草原气候
4. 学生在考试中体现“借用地理规律→分析、说明或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的题目的得分率高于“由地理事实→找出地理规律→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出来”的题目。 五、复习的策略
1.以学生的自主梳理、归类总结为主,着重于在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拓展运用。如通过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空间定位的方法。
事物(现象)规律
印 证
(找)产生原因
推导
解决实际问题
(举)范例实证
2.重视图文互换的应用,从图形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用图示简化文字材料,加强对地理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强调归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和程序。
3.把地理规律的应用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让学生具体区域不断运用地理规律的过程,熟练地解决问题,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
4.重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整合,用地理术语正确地表达出来。
专项训练
例1:考查地图知识
1、右图为一组地理等值线,其中①>②>③,据此判断图中箭头所表示的方向可能是 A.河流流向 B.风向 C.暖流流向 D.寒流流向 2.右图为某小岛周围海区的等盐度线分布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c的数值c最大 B.该岛降水西多东少 C.A处可能有河流注入 D.该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 3.下面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该地若有河流分布,判断
A.该地最大高差约为50—100米,河流流向是自南向北 B.该地最大高差约为50—150米,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 C.该地最大高差约为100—200米,河流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
D.该地最大高差约为100—200米,河流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 4、(18分)图7为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图。读图7回答问题。
(1)图中五条虚线,有河流分布的是 和 ,其中径流量较大的是 。 (2)图示范围内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 向 。
(3)图中有一处陡崖,其相对高度在 米至 米之间(填整数)。 (4)比较甲、乙两河段的通航条件,并说明原因。 1.(18分)(1)② ④ ② (每空2分,满分6分) (2)西南 东北 (每空2分,满分4分) (3)20 39 (每空2分,满分4分) (4)乙河段通航条件较好(2分)。因为乙河段流量大(1分),水流平稳(1分)。
例2:考查日影变化规律
右图是某观测者在当地夏至日时,根据观测到的竖直标杆日影绘制的示意图。读后判断19-20题。 1.图中表示正午的日影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观测地的纬度最有可能是( )
A.20°N B.40°N C.20°S D.10°S
例3:考查白昼长度变化规律
白昼时间(小时) 24 读某地白昼时间长短变化曲线图,回答37-38题
1.该地位于: 18 A A、北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寒带
12 · 2.与A点相对应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在:
6 A、北回归线上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C、赤道上 D、南回归线上 6月22日例4:考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图1是某日北半球某纬线上不同经度的太阳高度。读图1回答1—3题。
时间
1.此刻,北京时间( )
A.3:20 B.9:20 C.15:20 D.21:20 2.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
A.0° B.5°N C.15°N D.23°26′N
3.此日某时刻,该纬线上的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均为15°,则甲、乙两地之间最短地面距离是( ) A.1650km B.3300km C.4950km D.6600km
例5:考查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读“地球各纬度带的水量平衡图”,分析回答:(11分) (1)找出全球最缺水的纬度带并说明原因。(3分)
(2)北纬20º—30º的地区,应属于副热带少雨带,但降水量仍有750毫米之多。原因是什么?(2分)
(3)低纬度海区盐度的最低值应出现在哪一个纬度带?理由是什么?(3分)
(4)南半球40º—60º地区与北北半球同纬度相比,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而盐度却比北半求纬度高,原因是什么?(3分)
1.(共11分)(1)南纬20º~30º的副热带地区。(1分)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蒸发量大,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2分)(2)该地区大陆东岸夏季风和台风带来大量降水。(2分)(3)盐度最低值出现在0º~10ºN;(1分)理由:0º~10ºN是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剩水最多。(2分)(4)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广大;(1分)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南半球同纬度蒸发量大。(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