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霹雳布袋戏的美学内涵 一、 布袋戏简介及缘起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表演所用之木偶主要是以木头做成头和手脚,而四肢与躯干则是以布缝制,套在人的手上表演,其名亦由此得之。
台湾的偶戏当中,布袋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台湾布袋戏传自福建漳州、泉州与广东潮州。早期布袋戏依后场音乐又分南管、北管及潮调布袋戏三种。而后也应用京戏、歌仔戏、日本、西洋音乐。
台湾布袋戏最蓬勃的地区是云林,而布袋戏界最庞大的流派则是“五洲园”系统。五洲园的开山艺师黄海岱先生堪称为台湾布袋戏的“通天教主”,五洲的弟子遍布全省,其嫡传及再传弟子估计占台湾布袋戏剧团一半以上,是布袋戏界势力最大的派系。霹雳系列是现今布袋戏中最为风行的一种。其名乃因每出剧名皆有“霹雳”二字得称。创立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的黄强华和黄文择兄弟出身布袋戏世家,祖藉福建泉州的黄家由曾祖黄马开始便在家乡拜师学艺,后来把技艺传授儿子黄海岱,成为现今台湾布袋戏界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人称”紅岱师”。黄海岱膝下有八子,真正继承其衣钵的只有黄俊卿和黄俊雄。黄俊雄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率先于1970年在电视播放,当时黄强华及黄文择已参与制作,1991年《霹雳布袋戏》面世并以录影带发行,几年间还正式成立制作公司及”霹雳会”,1995年霹雳卫星电视台正式开台,1997年集资开拍电影《圣石传说》,其间与城邦等出版社推出相关周边刊物,2000年《圣石传说》完成,先后在日本、上海等地上映,2005年剧集《九皇座》获“戏剧类导演奖”,2006年《争王记》在美国播出。迄今为止,从最初的《霹雳金光》到2011年底的《霹雳兵燹之问鼎天下》霹雳布袋戏已经播出52部,两千余集,在台湾本土,中国大陆乃至海外地区都拥有数量众多的戏迷。
布袋戏欣赏重点首推囗白与操偶,剧团主演,一人需说出剧中所有角色声音。梨园谚语:“布袋戏上棚重讲古”、“一声荫九才,无声不免来”说明了念白的重要性。主演念白侧重五音分明、咬字清晰,才能让观众感受戏剧张力与情节发展。操偶动作也是布袋戏欣赏重点之一,布袋戏 名联“木头有灵能做我,空心无奈寄人行”正是布袋戏操偶最佳写照,木制的戏偶本身并没有生命,没有表情,需靠演出者赋予生命才能栩栩如生。
布袋戏演出为烘托剧情强化气氛,必需仰赖音乐的衬托,布袋戏演出原本有唱腔、乐队、伴奏,而目前录音后场仍需按照剧情安插这些音乐彰显剧情。除戏剧表演之外布袋戏表演时,戏台和戏偶的头就是一项精致的雕刻与彩绘艺术:而偶身服饰为剪裁及刺绣,盔帽、道具则属糊、制、塑艺术,所以观赏布袋戏就是欣赏一种综合艺术。
下面,本文就从戏偶及道具设计,口白配乐,武戏,文戏,几个方面来论述霹雳布袋戏的美学内涵。
二、 鸡皮鹤发与真同:精致入微的戏偶和道具设计
就制作而言,木偶是布袋戏的精髓之一,尤如戏剧电影的演员,以创作过万角色的霹雳布袋戏而言,可想像其中结集的创作资源之巨!
创作新人物的过程并不容易,除了先设定好角色性格、配合的故事情节,还要制作蓝图交由雕刻师负责木偶头部的制作,完成后交回霹雳造型师加工,例如为木偶添上头发、设计发型发饰、衣服及饰物,甚至专用道具如叶扇、纸扇、古琴、玉箫、各式专用兵器等,早期
的木偶造型简单,除了基本头饰外,主要是衣服的刺绣功夫见着,近年霹雳的木偶大都有精致华丽的造型。而为了拍摄所需,一线的木偶除了原创外,另会有三个替身作后备之用。此外,木偶的待遇也是厚此薄彼的,例如一、二线的木偶在新的剧目都会换上新服饰,就以素还真、叶小钗等长年人气木偶为例,他们在过去十几年曾出现的不同造型,真是只有热心戏迷才会记得仔细。
布袋戏木偶早已从”掌中戏”时代的30公分小木偶发展到后来金光布袋戏的40至60公分大木偶,为方便表演,木偶曾经达100公分高,霹雳因应电影拍摄需要又把木偶再改为66至72公分。木偶的其他部份亦不断改良,例如眼睛和嘴唇可以活动张合,可以从鏡头大特写看见流泪及吐血等面部表情,近期的大型木偶在肢体用料也下了一番功夫,令手指可以灵活变化,在剧中甚至可以沏茶、奏琴及写字等。以往令人困扰的头发质料在木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开叉细丝,影响整体造型,如今也改用更容易处理的质料。
布袋戏木偶的雕刻可以说充分显示了以精细为美的观念,虽然只是木偶,但在雕刻师的手里,不但与真人相貌无异,甚至集合了真人的众多优点,多数戏偶都拥有英俊或美貌的外表,而且服饰和道具的设计也更加衬托出人物的性格。这里仅举数例。
(1) 剑真玄影任云踪
任云踪是近期剧集中重点刻画的一位出身道门的青年才俊。他外表年轻英俊,道法精湛,心系天下苍生。在人物形象的设计方面,设计者采用浅蓝色为主调,辅以白色的缎带,使整体形象显得仙风道骨。任云踪头上的冠饰不但符合道家中规中矩的身份,上面的云纹图案也
与任云踪的“云”字呼应。蓝色调也取“蓝天白云”的意境。任云踪胸前腰间都有明显的太极图案,也说明了他的道家身份。 道具方面,任云踪手持一玉笛,名为无幻笛。抛开此笛在剧中的意义不谈,玉笛配上道士,自然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空灵之美。也与传统文化中驾鹤腾空的仙人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背后之剑名为“岐天剑”,既符合道家名词,又令这位外貌看来比较柔弱的少年多了几分威严之感。可以说这一造型的设计,是冲淡之美,朴素无华之美。
(2) 疏楼龙宿
疏楼龙宿是霹雳布袋戏中人气非常高的角色。他是“三教先天”中儒门的代表。但是,在疏楼龙宿的造型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他的华贵富丽。一身紫色的龙鳞,配上肩上垂下的紫色水晶,头上的白玉龙形玉簪,都说明这个人物出身高贵,气度不凡。的确,在剧中,疏楼龙宿是“儒门天下”这一组织的最高领导,在儒门一脉中是实力最强,地位最高
者。而且疏楼龙宿的性格是机敏好辩,狡黠又自信,以“华丽无双”自居。因此整体造型要突出它的华丽无双,以和他的好友,道门的剑子仙迹形成对比(剑子仙迹的造型是简单的白色,碍于篇幅不做赘述)。他手中拿的剑叫做“御皇”,剑柄用宝石镶嵌,剑锋也有小小的金色龙纹。而这把剑只有40cm左右。足见道具的精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论语》之中,数次提到孔子的节俭,以及“恶紫之夺朱也,恶利口覆邦家者。”而龙宿的装扮不仅以紫色调为主,还总是在口舌上争锋,证明他对儒家精神的反叛性。而另一方面,在如此大胆张扬的华丽之美背后,更隐藏着人物绝对的自信与不凡的实力。
三、 一口道尽古今事:精彩绝伦的口白和配乐
口白是布袋戏最具特色却也是最困难的部份。布袋戏上演时可以有多位操偶师在后场负责操作木偶,但是只有一人口白扮演不同角色一场布袋戏的演出,很讲究“八声七情”。“八声”就是这个语言的轻、重、缓、急、吞、吐、浮、沉,那“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惊、悲、恐。那在演出的时间当中,非常强调声、情的变化,根据八声变化创造八个音调,再以生旦丑净这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分别分出七个类别,创造二十八个定型音,还恰如其分地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达到了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别是丑角之类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而这个传统直到革新后的霹雳布袋戏仍被保留着,专责口白自称是配音师的黄文择便有“八音才子”的美誉,稍有看过霹雳布袋戏剧集就会知道,剧中所有角色都由黄氏一人配音,而且其口白方式突破了传统只有“生旦净末丑”五音,还有男女老中青,甚至一些神魔外道人物也会加入特別效果,丑角甚至会说一两句现代流行语或英语!黄强华在《黄强华、黄文择与霹雳布袋戏》一书中曾提及霹雳的一线至三线木偶有上万尊,可见黄文择曾配音的角色不下万个,要分清其中的个性及特色,还要给戏迷新鮮感,其口白功力可想而知!而且黄先生还擅长用一些有特色的口音来区别角色,比如上文中的疏楼龙宿,就是以卷舌音为主的男中音,语速不紧不慢,更显角色的华贵典雅。这种独特的发音方法还曾在悦兰芳等其他儒门人物中出现,所以也被戏迷们称作“儒音”。
而年轻的剑客黑衣剑少的特点则是每句话的最后一字均读成阳平调,声音高而尖,语速快,突出黑衣剑少年轻气盛,脾气急躁的特点,惟妙惟肖。有很多角色即使不看,只听声音,戏迷们也可以分辨出角色的名字。这和黄先生精湛的口白艺术是分不开的。
霹雳布袋戏的口白,采用的是闽南方言,其中保留了不少古代读音,当剧中的人物吟起古代诗词时,朗朗的古韵会带给观众们一种普通话所没有的典雅,正是有了传统的入声字,古代诗词才有了灵魂,听起来充满了灵气。这种听觉艺术带给人的享受,向古典的复归,的确是与众不同的。
在表演的过程中单有千变万化的口白是不够的,布袋戏百多年前从泉州传入台湾时以”南音”、”南管”为主(南音多指闽南语,南管又称南乐,相对北管、北乐布袋戏。),尤其是內台戏表演时都有乐师乐团负责现场伴奏,因此传统戏曲总有”三分前场、七分后场”的说法,意谓幕后阵容是其精髓所在。
70年代黄氏兄弟之父黄俊雄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在电视上演后,便采用预先录音的配乐。到霹雳时代更把剧集音乐进一步发展,除了舍弃改编流行曲。改为由几位本地音乐唱作人,为每位角色配以特定的音乐,有些角色更会有一首以上的专用音乐,用来配合人物的武戏或文戏。每一部霹雳剧集最少推出一片原声带。配乐由专业的音乐制作人配合人物的性格设定、剧本的情节,为剧中角色量身定做,一些重要的角色更是拥有文曲、武曲、抒情曲等不同类型的配乐,用于人物在剧中的不同场景,烘托气氛,渲染情节。我个人觉得“霹雳”音乐的一大特色就是对于传统乐器的发挥,那真是笛声悠扬,唢呐嘹亮,洞箫悠悠,二胡凄凉,尤其是当年六铢衣的角色曲中那唢呐与笛子的交替运用堪称绝配,唢呐的嘹亮当得起六铢衣“云海顶峰”的评价,笛声的悠扬更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听着这首音乐,当真使人有“凭虚御风”“遗世独立”之感。 而且由于“霹雳”的音乐与人物的气质十分契合,所以常常能够在人物情节尚未展开之时,就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狂龙一声笑的配乐,阴森诡异,令人感觉置身鬼蜮一般,使得狂龙未曾真正表现自己,就已经在“邪恶”“变态”等方面获得了“加分”;又如雅僧佛公子的音乐,清雅精致,让人听了有春风拂柳、莲曳清波之感。
四、十指操弄百万兵:充分体现武侠美学的武戏
武侠是哲学艺术,美学是艺术哲学,成功的武侠着作是挥洒淋漓尽致的文学笔墨蘸着赋予人生寓言的哲学而绘,需要人类用美学眼光去欣赏的一幅典型东方特色的中国画。武侠世界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人们寄希望托梦想的世外桃源,武侠诠释了美学,美学理解了武侠。而霹雳也是如此,作为以江湖武林生活为主要情节的布袋戏,武侠美学贯穿于剧情的各个方面,而武戏,则是武侠美学的直接体现。
众所周知,武侠的世界既有快意的英雄煮酒论剑,也有血腥的杀戮与征伐,所以,武侠美学也是双面的,一方面是英雄惜英雄的理想化美学,一方面是充满男子气概的暴力美学。在霹雳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作为入选霹雳《武道列传》(注:霹雳发行的经典武戏的合集碟片)的经典战役,明珠求瑕和醉仔的断情一战可以说是理想化的唯美倾向的典范。武戏的发生地点是在一片竹林当中,两人一个一袭白衣,俊逸风雅;一个身着黑袍,心事重重,这是人物造型的对比。而一个用刀,一个用剑,这是武器上的对比。一个动作轻盈,一个出招稳重,这是动作的对比。而剧情中二人原本是朋友,却因为各自心爱的女人反目则是增加了这出武戏的感染力。 武戏的最后,伴随着一场雨的落下,悲歌扬起,一心想救自己的爱人的醉仔,却仍然见到的只是爱人的头颅,与此同时明珠求瑕一剑穿过,宣告了他的失败。当最后在瓢泼大雨中,明珠求瑕抛出一块白绸盖住醉仔,缓缓说道“下辈子,千万别和我做朋友”时,相信很多戏迷都被这凄美意境所感动。
而体现暴力美学的,则是艳凉谷战役。剧情是代表魔方的他化阐提、断灭阐提兄弟对战中原正道,最后断灭阐提为保护兄长离开,自断首级,断首血战百万大军,最后力竭而亡。这场戏是霹雳布袋戏最近剧集中最惨烈的武戏,尤其是断灭阐提自断首级之后,在倾盆大雨之中,奋力挥动手中长刀,在敌群之中杀得满身被血染红,地上血流成河时,可谓是血腥暴力的场面,但是这暴力的场面马上被断灭阐提在属于不同阵营的爱人面前被杀死这一剧情,升华成了一种崇高又悲壮的美。悲剧的力量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断灭的死亡,不仅毁灭了爱情,也毁灭了亲情,暴力美学的转化是显而易见的。
而电脑特效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整个布袋戏在表现动作场面,体现武侠美学上有了质的突破。最常见的一个效果,就是人物肩膀轻耸,剑气就从身后所背的宝剑中射出,配合音效,让人感觉犀利无比,同时又衬托出人物的武功高强,收放自如。还有就是利用特效制作出种种立体图案,用来展现剧中人物的非凡武功,比如一页书的“天龙吼”,就是一道金色的龙形气劲自一页书口中吐出,“八部龙神火”更是八条火龙飞旋盘绕,尽显他的不世修为;还有素还真的“天问三誓”也是用一朵由天际间绽放的金色莲花来表现。这一手法,既满足了观众对于剧中人物武功的种种想象,又突出了人物性格某个方面。如上面提到的一页书,身为佛门高僧,因此武功特效大都以佛教图案作基础,如“卍”字,莲花等,同时也常用金色来衬托他的清圣超凡。
四、 英雄掌中藏未来:引人入胜的文戏及文学底蕴
当然,除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武戏之外,还有同样令人目不转睛的文戏。在霹雳布袋戏中,武戏和文戏几乎是五五数。既然霹雳反映的是武侠世界,那么儿女情长自然也是文戏中不可获缺的一环。在霹雳布袋戏中,大部分主要角色都有感情经历,而且多数感情经历都是不完满的结局。在上文提到的醉仔,和他的爱人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默默相爱却始终不敢互诉衷肠,而当醉仔得知爱人桃花要与外族人和亲时,顿时精神崩溃远走他乡,而桃花也遇人不淑,始乱终弃之后出家为尼。多年后二人在当年桃花林中相会,二人有如下的心理活动:
桃花:那个地方,只有一株桃花树。 醉仔:那个地方,只等待一个答案。
桃花: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每一年的这天,我都会到那个地方,等一个人。我知道他需要这个答案。
醉仔:每一年的明天,我都会到那个地方,看一个离去的背影。因为我不敢接受任何的答案
桃花:我知道他来过,只是不敢见我,所以每一年我都会回来,我让他知道我在等他
醉仔:一夕梦乡,我怕这一夕惊醒,或者是我甘愿沉迷 桃花:来,不来 今年你会来吗?
醉仔:去,不去 今日我敢面对吗?
工整的排比与对仗,构成二人的对话,旁白把二人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两个经历人生波折的恋人,却仍旧惧怕面对爱人,是不敢,或不愿?这种含蓄的表达其实胜过无数情话,因为两人尽管多年不见,却依旧有极佳的默契。二人的对话确实令人唏嘘不已。同样的工整的抒情还见于另一对命运坎坷的情侣——曲怀觞和月灵犀身上。本该成就神仙眷属的两人,却经历种种磨难仍不能在一起,月灵犀嫁给了曲怀觞昔日同窗,同僚饶悲风为妻,而曲怀觞为拯救苍生献出了生命。在二人短暂的相聚时,曾有如下旁白:
曲怀觞:“那一日,桃花嫣然,佳人倾城。她绝美一笑,灿烂了吾之双目。” 月灵犀:“那一日,携手同行,奢望相伴一生,哪怕一生宛如一瞬。” 曲怀觞:“我明白,她欲言又止,所以我等待。但她始终未开口。”
月灵犀:“不说,是因为不敢。明明鼓足的勇气,见到他时却全数退缩。如果我带给他的,将是伤痛和遗憾。我又怎么忍心,亲口对他残忍。”
曲怀觞:“一曲风流未尽,扇下微风犹清。满溢的温柔,我只愿尽力一掬。却忘,花开必然花落,欢喜之后必然伤悲。”
月灵犀:“今生的我们,不断错过,情深缘浅,会少离多。若有轮回,三生石上,定与君不离不弃,永不相忘。”
因为二人儒家学子的身份,故而说的极为文雅,又有用典的句子。
这两段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同样是求之不可得的爱情,在不同际遇的两对情侣身上体会自然也不同。从中传达出来的缺憾美,也恰好是他们爱情经历的写照。
如果说这两对还算是两情相悦的话,那么南风不竞的爱情则相对更加痛苦,因为他只不过是一厢情愿。遗世孤傲的性格,极端的处事态度,让他虽有一身绝世武学也难以换回佳人芳心,因此他只能借酒消愁,吟出这样的诗句:“多情敲风一霎来,无情疾雨愁煞怀。几年心上,疑怕梦醒总是哀。”“情弦到此已收声,自此不复弹琴影。如念半兹在心处,便教天风催薄命。”风和雨意象的不断重现,自叹命薄的伤感,构成了“物哀”的情感特色。
在霹雳布袋戏中,除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外,还有令人叫绝的智斗场面。智者,一直是霹雳布袋戏的传统形象,最着名的智斗文戏,莫过于霹雳第一智者素还真和文武冠冕寂寞侯的斗智对话。
寂寞候:你有真心相信你的助力,可是当助力成为阻碍时,你有丝毫不迟疑将其牺牲的决心吗?
素还真:纵然局势因此稍有改变,也不代表不能挽回,没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放弃。
寂寞候:加添变数,让自己更难以掌控,只为有多救一人的机会,让其他更多的人陷入可能的危险。
素还真:素某并非不能选择牺牲,却绝非预早准备牺牲,真不得已,素某也会忍痛放手。
寂寞候:这就是你我最大的不同。当寂寞候决定天下止武的道路,便决定了路途中吾将牺牲的人。没牺牲,将无法换的永远的和平。认清吧,这就是事实。 素还真:救世界非是牺牲无关的人,如同天下止武,杀光了无辜的练武者,就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吗?
寂寞候:你无法证明这必然失败,至少吾曾经尽力试过。至少吾不会做出明知自己的责任,却轻易将自己放弃的蠢事。
寂寞候:素还真,吾与你虽有共同的目标,但无相同的道路,收起你无谓的恻隐之心。你真以为你救的了所有的人?咳…原来你比吾更没救世的决心,败给你,真是天意!对了……素还真,你千万不可轻易就败,否则寂寞候就毫无立场了,哈。
素还真:最强的敌人,往往是最了解你的人。寂寞候,百代盛世也许对我们同样遥不可及……
寂寞侯号称“文武冠冕”,其智慧不在素还真之下,但是他的想法与手段与素还真的舍己为人,兼济天下不同,而是靠暴力镇压的方式换取武林的和平契机。这在当时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的武林,几乎是行不通的。但是寂寞侯的偏执性格驱使他在歧途越走越远。这段对话围绕“牺牲”展开,双方的语言各有特点,素还真与寂寞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悲天悯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