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贾谊研究的认识
通过对贾谊的研究我对贾谊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首先是他的生平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在历史上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之一论述了秦朝的缺点。因此,他通常被人列为儒家。他少年有为 被破格提拔,后来被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贾谊的人生是悲剧的。贾谊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悲剧性人物。后世之人公认贾谊短促的一生是一幕悲剧,但对其人生悲剧酿成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迁撰《史记》,以贾谊与屈原合传,虽不便明论是非,然而对二子惋惜悲悼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司马迁自己就是屈原、贾谊一流人物,寓已之愤怨于《屈、贾列传》之中,今后世读者莫不为贾谊的人生悲剧哀痛惋惜、愤愤不平。刘向不避忌讳,直言贾谊“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汉书·贾谊传》赞)班固持论较刘向平和,云“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贾谊具伊、管之能而终生未获重用,有盖世之才而英年早逝,造成如此悲剧的主要原因,一是他
的儒家思想主张不适应汉初黄老政治的需要,二是因其本身不具备一名成熟政治家的品质,三是他在学术与思想上是一个矛盾体,各种思想主张的碰撞与撕裂使其矛盾、痛苦甚至走向毁灭.故其悲剧最终不可避免.”
贾谊的著作丰富而且成就突出
贾谊在短暂且充满坎坷的一生中,在政治理论和政治上可以说是大有作为的。他在哲学思想方面集儒、道、法于一身。同时,他也是初汉时期的一位才子。贾谊少年时代,《诗》《书》《礼》《春秋》无不默熟于心,《论》《老》《孟》《庄》《荀》《韩》等诸子百家,反复批览,折衷析理。才华横溢的他,胸中早已激起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望。后来写了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和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司马迁笔下的贾谊是一个与屈原一样壮志未酬心意未展的有匡扶国家才能的政治奇才、文学天才。我以为贾谊还是一个出色政治论述论家、思想家,甚至冠以政治预言家的称号也不为过分贾谊生前吊过屈原,司马迁因此把贾谊列传与屈原篇并在一块书写,并自注曰:“我读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痛屈原的心意志向不得施展实现。我来到长沙,游屈原投江之地,触景生情,不禁落泪,想记述并推荐他的为人事迹。等到读完贾谊的吊文(指得是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后,却又责怪屈原:以他的才能周游列国,哪个国家容不下他?而屈原却选择如此。但读完贾谊的《鵩鸟赋》后,发现贾谊和屈原有着同样的命运和结局,于是心中再度泛起迷惘无措、茫然若失之情。”
贾谊当年被贬长沙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朝中不得意,想被文帝提拔却处处遭到周勃、灌婴等老臣的反对,无法相处。另一方面可能是汉文帝想保护他免受老臣权臣的迫害。当时汉朝仍以黄老之学治国,而自文帝起,儒生及持“以儒治国”想法的书生开始逐渐进入到
政治决策的队伍中来。他们经常大胆地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方略,这些方略都是稳定社会、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国策。这对以黄老之道治国的老臣们而言是一种翻天覆地的改革,他们看待那些儒生时是带着仇视心理的都是为了治理汉家的天下,是维持旧的治国秩序还是顺应新的治国方略?儒道之争,渐渐由暗转明。在由无为而治转向加强皇权的这一变更过程中,在文景之时,支持无为而治的队伍仍然占有强势。所以,像贾谊、晁错、卫绾这样的倡导强化皇权、改革政治的大夫,所经历的道路是十分艰涩难行的。也许文帝是想让贾谊得到更多历练,或许文帝是想将贾谊这样的栋梁之材留给下一代皇帝使用。一把好剑,不用易锈,滥用则易折。与其滥用不如留于后人用。
贾谊的政治思想
治国务在“安民”的主张,是儒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贾谊的主要治国理论之一。贾谊《新书·大政上》写道,对于行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他又指出,民为邦本,民众虽然可能愚顿、贫贱,但统治者不可以怠慢,不可以欺压。“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在任何时代,敢于与民众为敌者,或早或晚,最终将为民众所战胜。
而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应当落实于使民众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的有效政策上。对于这样的主张,贾谊是这样表述的:“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也就是说,执政者成功的政绩,首先应当表现为使民众“富乐”。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系统的民本思想是很不容易的。贾谊自己并非儒生,他是一个通读百家之言的博学之士,能够从百家之言中挑选出儒学作为巩固皇权、安定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对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一种整合,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的政治思想,为“文景之治”的成功,描绘出了一幅蓝图。他提出的所谓“为富
安天下”的主张,在实现“文景之治”的时代,已经成为汉王朝的基本国策。即使在现代,其实也值得我们的执政者学习参考。
贾谊与屈原相比较还是幸运的,至少他的那些未施展的策略,在他死后的日子里逐一得到应用,而他所惦记的汉朝最终也在汉武帝时走上了繁盛的顶峰。与屈原这位亡国大夫相比,贾谊死后还是可以瞑目的。只是其生前那郁郁而终的结局,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初唐诗人王勃曾经在他的《滕王阁序》中这样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是啊,即使是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在世,贾谊这样的贤臣也未能尽显其能,足见“人生不得意之事十之八九”这话的深远教义。而应对之法恐怕也正如王勃所说的那样: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贾谊的人生虽然短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贾谊的一生丰富多彩又遭遇坎坷,在汉初文学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背景下,他的辞赋为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传至今完整的辞赋只有四篇:《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和《惜誓》。贾谊的骚体作品,尤其是《吊屈原赋》开了汉一代仿骚的风气,引发了一个模仿屈原辞作的热潮,汉代文坛抒写个人情感,特别是忧愤、哀怨之情时,往往不由自主地采用骚体来充当情感的载体。贾谊深受儒家经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权衡轻重、审查事理的能力和深刻批判现实的勇气。很多历史名人用诗词对他评价如李商隐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的性格是复杂而多重的,他自信又带有自负,他根本不屑与奸猾大臣为伍,甚至公开无情地揭露和嘲讽奸邪小人的卑劣行径。在敬吊屈原的主体部分,罗列了大量的反常现象,对窃取政治高位的卑鄙小人作了强烈批判,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痛苦,他试图摆脱屈原的自我毁灭的选择,更加显示了他的自爱和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决心。
贾谊不屈不挠、人格独立,他坦然处事,决不计较细小的变故,也不放弃自己的见解,对个人生活和政治前途,抱有自己的信心和期望。当贾谊多次在朝廷上受到打击,却没有放弃自己为国为民的勇气,在逆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贾谊和屈原一样,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贾谊“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以农为本的的“重农主义”,削封国、强中央的改革思想,以及他的辞赋、散文等文学著作,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这样称赞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这也是对贾谊全面客观的评价。
贾谊作为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都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应该对他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以上是我本人对他的了解和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