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静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2期
摘 要:“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一直以来,一提起教育,便少不了“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改革”这几个字眼,更有甚者直到现在,依然没有能够甩掉“应试教育”这个标签。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大学应该有的教育,是研究么?还是学习理论?目前对于大学教育改革调查中我们发现改革中的难点与问题仍然需要着力解决并改进,如上,本文将基于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本科教育;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指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并不深奥,素:平素之意;质:本性、本质之解。“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阶段积累的“习惯”“常识”“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要求学生有能力在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后,还要对自己的道德素质做出要求以及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而素质教育影响下的本科教育、通识教育并意味着让学生零散的各方面知识只懂个皮毛,浮于表面,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好地审视自己,懂得多元化存在和多元化价值,多方面发展,做素质性人才。 二、关于素质教育及本科教育现状
大学教育在我国所有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着人才的输出,大学生属于青年的范畴,具有鲜明的青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强,个性鲜明,可塑性强,然而在过去,我国并没有把人才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多的是应试教育,许多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很好的延续其小初高中阶段的素质学习能力,这类学生大有存在,浑浑噩噩只是“混文凭”“混日子”,到最后获得一纸文凭然而并没有与文凭相统一的能力。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逐渐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尤其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提起高度重视,大学教育的相关改革也开始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本科高校从最开始的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到现在教育改革的落到实处,课程深度较浅、专业课程开设较少、实践活动较少、大学生学科素质教育的不全面都是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表现出来的问题。 三、將素质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实处的实施措施 (一)通识教育——小改变,大用处
创新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与过去素质教育中常提到的身心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及思想品德素质等具备共同的能力载体。通识素质教育,其结构除了身心、科学素质教育中的共同部分外,还包括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大学生培养渠道,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层面、学习学业上的综合素质,其意义不仅仅停留于传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如参与式教学、启发式、讲座式、最新研究成果和世界学术前沿的融入教学等方式对素质教育起到良性刺激作用。
据调查,国内许多大学已经开始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清华大学新雅学院、经管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及浙江大学求是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等。这虽然只是我国院校的冰山一角,但确也指明了大势所趋的大学教育未来的方向,虽然只是部分学校采取了改革的举措,但这些大学的带头作用不可小觑,希望在今后的大学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开放式教育可以放在大学教育的首位,早日撕掉“应试教育”的标签,做到德智体美劳人才全面发展,真正达到素质人才的培养的目的,开展有效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有利于他们今后接触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为长久发展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 (二)在本科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创新专业课教育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素质教育缺陷的原因有以下两点:①按部就班化的教学课程设置,阻碍了大学生课堂与职业素质的融合,教育只停留在书本教材,只重视理论和考试,纸上谈兵;②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思想层面,不深层思考专业学习的意义,缺乏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无法在当今国际大环境下产生更有意义的造诣。因此,优化创新专业课教育是本科教育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专业课课堂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需融会贯通,在实践中体会专业,在学习中创新发现,培养学生内在层面的精益求精精神、工匠精神、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以及专注的职业精神,培养出真正被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现部分学校以进入实践阶段,例如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5+1+2”人才教育新模式,“5+1+2”是压缩理论教学时间,用五个学期理论学习,一个学期校内实训,最后两个学期去校外开展工程实践。如此一来,便可达到校内外实际操作和学校理论指导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毕业后工作问题的同时,其人才素质的高质量程度也得以保障,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四、结语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给当代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影响范围广阔,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着重提高学生某一个方面的素质,而是要求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工匠精神、潜心钻研的品质,真正以人为本,不局限个人意志力和能力。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不仅能够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
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保证人才的输出,培养高素质人才,当之无愧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82-84.
[2]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4(08):24-28. 作者简介
吴静(1987.02—),女,汉族,四川内江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成都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