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信服、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品读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一、新课导入
1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对,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散文《散步》等。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熬(áo) 嫩芽(nèn) 分歧(qí) 一霎时(shà) 拆散(chāi) 水波粼粼......(lín)
新绿.林好汉绿.
夜熬.
白菜熬.
2
.劳累赘累.积累.
壮.强
勉强.倔强.
ɡ
(2)词语释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一霎时:极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答案示例:①散步的时间:初春 ②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③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④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3
⑤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⑥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祖孙三人面对“岔路”,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你知道他们选择了什么,理由分别是什么吗?
答案示例:母亲:走大路 大路平顺,母亲已风烛残年(她老了,身体不好)
儿子: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儿子的好奇心强,喜欢美的风景
我:走大路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是第一位的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答案示例: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字词读音和释义,了解了课文的整体含义。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4
一、课前复习
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______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答案示例:全家一起散步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二、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答案示例: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答案示例:母亲: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
5
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答案示例: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答案示例:这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祖母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老师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6
答案示例: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答案示例:对比巧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
答案示例:句子: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7
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第2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插叙。补充说明散步的原因,突出孝敬父母这一中心。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
答案示例: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被“我”劝出来了,解决大小路的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
答案示例: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②把自
8
己的话说成“决定”。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表达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答案示例:要点:可以是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或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三、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9
散步原因
散 步分述散步时的景色及乐趣
产生分歧及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
总起——散步的地点、人物
尊老爱幼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