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建构游戏是孩子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应现生活的游戏。结构游戏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游戏,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它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深受孩子的爱好。在游戏进程中,孩子们通过大胆地想象、组合、创造,丰富了主观体验、发展了能力,从而增进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我班大部分孩子爱好建构游戏,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受年龄、体会、技能等一些要素的限制。构建的作品品种单一、色彩杂乱。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变更和调剂游戏材料。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如何在小班幼儿中有效的投放建构材料的几点体会。 一、材料大小的挑选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要提供容易抓握的材料,孩子对这些材料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容易成型,只需几片就可以建构出一个作品,如小花、太阳、小碗、花篮、孔雀、伞等一些构造简单的物品迅速让孩子体验到游戏的成功和欢乐。 二、材料品种的难易
材料品种的提供也只能采取由易及难的垒加方式,如果一下子就给小班的孩子提供很多种游戏材料,他们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可能有点无从下手。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投放、调剂游戏材料,科学地指导孩子使用和操作。开学早期,我只给孩子提供花片积木和木制积木两种建构材料,让孩子通过花片积木来学习拼插、延长等技能,通过木制积木来学习垒高等技能。到学期中期,我给孩子提供了智能拼插积木,让孩子从中再来学会一些新的建构技能。到学期后期,我鼓励幼儿将这些积木整合搭建,通过一学期循序渐进地练习,孩子的建构技能有了飞速的发展。木制积木建构的楼房、城堡……,雄威、壮观;花片积木构建的小碗、花篮、太阳花,小巧、精致;智能积木构建的各种各样的手枪、火箭、形象、逼真;最后由多种材料组建的建构,丰富多彩、活灵活现,让人看了简直有点不相信这些作品是出自小班孩子之手。 三、材料色彩分类
基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材料时一定要使用色彩明艳、亮丽的,以此来吸引他们的眼球。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在建构进程中,他们只顾形而不顾色,作品看上去有点杂乱,使好多作品都逊色许多。为了能使孩子在建构进程中更好地学会用色,我们就将积木按色彩分类摆放,让孩子在取积木时能成心识地、有规律地来进行色彩的搭配。孩子在建构时的用色大有进步,清一色的、对称的、间隔的,特殊的结构加上漂亮的色彩,作品比以前更漂亮了。
四、进行奇妙地加工处理,拓展幼儿游戏的空间。
在孩子游戏的进程中,面对孩子单一不变的作品,我会启示孩子摸索、讨论。例如:在孩子掌控了“太阳状”的拼插方法后,我就启示他们:你见过什么圆形的东西?“小太阳”能变成什么呢?花篮、小碗、转椅、小勺、小花,幼儿的想象总是能让我感到惊喜!孩子们还发觉了雪花片不仅可以用来构建出各种立体形象,还可用来摆成小路、草地等平面造型,在摸索和讨论的进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在孩子游戏的进程中,我还是“魔术师”,我会给一些比较单一、稚嫩的作品稍作加工,然后以全新的姿势登台亮相,让孩子们大吃一惊。比如:在孩子拼搭的三角形上加上一个弯弯的长柄,一把伞产生了;把孩子拼搭的扇形雪花片加上一个头,一只美丽的龙雀又造好了,孩子们被我的“魔术”吸引住了,本来这些东西都是这样变出来的。接着一群 “小魔术师”产生了,他们也学会了变魔术:两只小碗合起来就是一只皮球;两个三角架连起来就是秋千;几层圆形叠加起来是一座宝塔,看着自己的这么能干,孩子们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孩子在建构活动中积存了使用材料的体会、扩大了建构的主题、主动获得了建构技能。潜伏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掘。
建构游戏中材料的有效投放2
建构游戏是幼儿爱好的一种游戏类型。它给幼儿带来快乐、体会、学识、是增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它之所以深受幼儿爱好是在于它的操作性,幼儿通过建构操作,增强了形、空间概念的同时,启示丰富了生活体会,提高了认识能力,学习了平铺、延伸、叠高、排挤及围封等技能。因此,建构游戏的操作材料便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游戏是在作用于游戏材料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老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要推敲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原有的体会,同时也要推敲到材料投放的方式,包括数量、种类和种类的搭配,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发展。下面我就本班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下学期的幼儿虽然有了造型的意识,但目的性不强,且作品简单,因此,在小班阶段,我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主要是简单的各种形状的木质积木和泡沫积木,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柱形形等,让孩子能够建构一些简单的造型。例如,在我班的建构活动中,幼儿用许多方形积木做房子,并且用三角形的做屋顶,推敲到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我还准备了一些KT板巧克力盒让幼儿做屋顶,并且在墙上张贴了一些积木搭建房子的照片,让小班幼儿进行仿照。 二、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能力各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游戏需求,就要为孩子提供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雪花片是孩子们比较爱好的建构游戏材料,它不仅能够增进幼儿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变化,给幼儿无穷的想象空间,增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能力强、富于创造力的孩子就可以用雪花片进行嵌插花、飞机、伞、孔雀等。而对于能力相对较弱,还处于简单的拼搭垒高阶段的孩子,我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方形、三角形、拱形的木制积木或者是泡沫积木给他们摆弄。 三、材料的投放与主题相结合
幼儿在建构区游戏,开始只是幼儿自己想搭什么就搭什么。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样幼儿虽然也有提高,但是他们搭的东西常常是简单的那几样,要
么就是自己瞎搭搭,蕴涵的教育价值不大,长期以往,幼儿的爱好也会减弱。随着主题的不断展开,我通过与主题的结合设计搭建内容,结合主题再投放有特点的材料,完善搭建内容。比方:随着主题活动《动物的花花衣》的展开,我在建构区中连续投放了一些毛绒小动物,让幼儿给小动物造房子,开始他们会根据动物的大小给动物造房子,会给大熊猫造大一点的房子,给小猪造个小小的房子,渐渐的他们就不满足于给小动物造房子了,于是小朋友们发挥想象给小动物们搭个游乐场,游戏的情节就越来越丰富了。又如在主题活动《小花园》中,我投放了雪花片和一些圆柱体塑料积木,幼儿先用圆柱体塑料积木围了一个小花园,然后又用雪花片搭了大小不一样的花,美丽的小花园就在孩子们的手里产生了。 四、要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投放材料
我们知道一层不变的游戏材料不仅会使幼儿失去游戏爱好,有的时候还会由于游戏材料的匮乏使本来可以生成的游戏情节被抹杀掉。因此,教师在视察幼儿的游戏行动的时候,要关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和需要,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进行更新、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比方,在主题活动《三只熊》展开的进程中,孩子们都想根据故事的内容给三只熊造一个家,当孩子们用积木为三只熊造好了小、中、大三座房子的时候,发觉里面的毛绒玩具只有一只熊,孩子们就叫来了我,“老师,我们给三只熊造好了家,可是只有一只熊宝宝,熊爸爸和妈妈没有。”看着孩子们一脸沮丧的样子,我对他们说:“熊爸爸和熊妈妈今天出去做客了,要明天才能回来,你要记得帮忙把门锁好哦。”“哦,那小熊一人在家,我们再给他造个游乐场吧。”……虽然在游戏中我解决了由于材料的不足而引发的矛盾,但是我知道等到明天孩子们如果看不到另外两只熊会问我“老师熊爸爸和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因此,我第二天我便在游戏前投放了两只熊,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而我发觉,孩子们也循着昨天的游戏情节连续发展。
总之,材料是游戏的条件和基础,有了必备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爱好和愿望。活动区的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幼儿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随时添加调剂和更换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