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3卷第2期 6月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J0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3(2):196—205 Jun..2011 2 0 1 1年DoI:10.3724/SP.J.1224.2011.00196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 摘要:近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建立,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学的分支学科——水文 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的创建与发展为案例,通过中国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的开创者之一陈梦熊院士的 学术经历,分析了社会需求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 藉此反映中国科学体制化之后,学术研究与社会、 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陈梦熊;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T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969(201 1)o2—0196—10 自从选择地质学研究作为终生事业的那天起, 性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 陈梦熊的命运就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 起。1917年出生的陈梦熊,正赶上中国社会剧烈变 1 从矿产资源调查到工程地质研究 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地质学 时,该系聘请的德国教授P米士(P.Misch)对陈梦 熊影响很大。这位德国地质学家主要讲授地质构 动的年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1年的九一八事 变、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及随后的解放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及其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1978 年的改革开放……种种社会变动都影响着陈梦熊的 人生轨迹,令陈梦熊的生活空间多次变动。在60 造和变质作用课程…。变质作用作为一门新兴的 专业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地质地理气象学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陈梦熊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中 国大部分地区。仅他长期居住过的城市就有南京、 上海、昆明、重庆、兰州和北京。 系的很多学生后来专门从事变质岩的研究,陈梦 熊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40年代陈梦熊刚刚工 作时曾经研究过变质岩,并撰写了多篇论文。然 陈梦熊进入地质学研究领域的时候,这门学科 而,变质岩研究最终没有成为陈梦熊学术研究的 在中国建立才20多年,那时全国从事地质学研究工 作的学者也只有100多人。地质学以对地下资源及 其分布规律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它的发展 主要领域。陈梦熊的学术事业几经变化,从一开 始就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1 矿产资源调查与地质图的编制 1942年陈梦熊大学毕业。那时候进入收入较 与社会经济,尤其是近代的工业水平密切相关。随 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生活更是离不开地质 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地质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建设 的先行科学。国家的需求与地质学家的短缺,使陈 梦熊时代的很多地质学家成为各个专门领域的开拓 者。地质学的学科特点和巨变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 高的矿业机构的机会多,但是陈梦熊最终还是选 择了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这个机构 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最大的地质学研究机构,聚 集了众多优秀的地质学家,具有良好的研究传统、 先进的研究条件和深厚的研究基础。 起,令陈梦熊经历了许多坎坷的同时,也为他开创 收稿日期:2010—12一10;修回日期:2011-0卜28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2010年度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编号2010CJGC03)。 作者简介:张九辰(1964一),女,河北邯郸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E-mail:zjc@ihns.ac.cn 张九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陈梦熊到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工 作时,正是抗战时期。重庆是西南大后方,工业 者较早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变质岩方面的论文;这 个时期陈梦熊撰写的论文,更多是关于西北地区 资源却极其匮乏,找到工业所急需的资源以支援 抗战,是当务之急。他到所不久就参加了王钰领 导的黔东北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从此,开始了他 为国家经济建设寻找矿产资源的工作。 由于西南形势吃紧,国家开始把建设重点转向 抗战后方的西北地区。为了配合西北地区的经济建 设,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兰州创建了西北分所,并于 1943年派出所中的骨干力量加强西北分所建设(图 矿产资源的考察研究报告【3 ]。这些报告填补了甘 肃地区地质矿产资源研究的空白,为矿产资源的 寻找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质图是地质矿产工作的基础,根据地质图 不但可以看出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史演变等 情况,而且可以推测某种矿产资源的可能存在地 区,作为进一步矿产资源调查的依据。与此同时, 地质图在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上也是不可 或缺的。陈梦熊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问,主要 的精力用在了地质图的编绘与出版工作上。陈梦熊 参与编制、1950年前后出版的《中国地质图一天水 幅》(比例尺1:100万)(图2)和《中国地质图》(比 例尺1:300万)是当时最为精确的地质图,并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陈梦熊也于同年调到西北分所工作。虽然他对 于变质岩研究很感兴趣,也利用野外调查的机会撰 写了不少研究论文,但那时陈梦熊的工作重点,仍 然是勘察矿产资源并编制西北地区的区域地质图。 图1 中央地质调查所兰州西北分所同仁合影 (后排左2:陈梦熊) 陈梦熊在兰州工作的三年,紧张而忙碌,三 图2 中国地质图——天水幅 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度过的。1943年, 他参加了甘肃北部地质矿产调查;1944年,参加 了甘肃中南部地质矿产调查;1945年参加了祁连 山地质矿产综合考察队。他早年发表的论文,就 是在这些地质考察的基础上研究撰写而成。其中 1.2铁路工程地质勘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配合经济 建设、调查全国的地质及矿产资源,中央政府决 定成立“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并决定:“为 了适应国家的紧急需要,地质工作在三、五年内 “甘肃中部皋兰系变质岩之初步观察”『2】,就是利用 他在大学期间学到的先进地质学理论,与实地的 野外调查研究成果相结合撰写而成。这是中国学 应以勘探研究地质矿产情况而解决实际问题为 主,以理论性的科学研究为辅” 。虽然地质图的 ①《地质工作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初稿)》,地质516、地质部机关革命造反兵团、地质部东方红革命造反兵团联合材料小组,1967年 7月,第4页。 198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3(2):196—205(2011) 编制工作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但它毕竟是 间接性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地质学家提出了 更为迫切的要求。 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掀起了建设铁路 个专业组也都需要地质专业人才。此时的陈梦熊 虽然已经工作多年,具有了丰富的野外地质考察 经验,但是铁路工程地质究竟要做些什么,却几 乎一无所知。陈梦熊带领考察队员从一个观测点、 一新线的高潮,特别是开发大西南、大西北,首先要 进行铁路建设。在新线勘察中,铁路工程地质是重 个试坑的描述,到一条地质剖面的测绘,样样 都要从头学起。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队员们从 要的内容。大规模经济建设最缺乏的是专业人才, 当时铁道部没有工程地质专业队伍,只能从地质部 抽调人员。陈梦熊也被抽调到铁道部组织的铁路工 程地质勘察工作当中,因此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 的人事关系在地质部,但人却在铁道部工作。 1951年,全国地质机构处于大调整时期,陈 梦熊所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也在调整之列。在单 位的隶属关系还没有正式确定之时,陈梦熊已经 奔赴西部,参加天水至成都铁路线(简称天成线) 的工程地质考察工作。这次工作是为新中国修建 的第一条通过复杂山区的铁路选线。经过一年的 紧张工作,于1952年完成勘测任务。经过勘测, 他们发现天成线路地质条件甚差,于是决定放弃 这一方案,经比较后改为选用宝鸡到成都的铁路 选线(简称宝成线)勘察。虽然天成线的选线方案被 放弃了,但这次考察聚集了包括陈梦熊在内的十 几位地质学界的资深学者,其考察成果自有其地 质学价值。那时他们所考察的区域连精确的地形 图都没有,考察队员手里只有民国时期绘制的十 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而这个地图也不是实测的图, 错误很多。陈梦熊等人的工作是白手起家,从头 做起,填补了天成线沿线的地质地理资料的空白。 1952年初冬,陈梦熊作为宝成线工程地质队 副队长兼主任工程师,带领一支由地质学家组成 的工程地质队伍登上秦岭,承担起宝成线北段的 工程地质勘测任务。勘测工作艰巨而繁琐,铁路 的路基、桥基、隧道及站点、供水点等都要进行 地质勘探。当时地质人才奇缺,在总队下面按照 专业分很多组,如大桥组、路线组、路基组、地 质组……其中地质组跟每个专业组都有关系,每 初测到定测,从野J'bN绘、百尺标说明,到岩芯 鉴定、室内编图,逐步掌握了基本技术[6】。 为了更好地普及工程地质勘测技术,地质部 于1953年春天在北京成立了工程地质训练班,请 苏联专家讲解工程地质问题。训练班学员学习期 满以后,到宝鸡至略阳铁路段(宝略段)进行了一次 系统的现场实习。同年5月,当大规模的勘测工 作在秦岭全面展开时,勘测总队已经拥有了三个 地质分队,共20多名地质人员和10多部钻机。 铁路工程地质勘查是陈梦熊在解放后承担的 第一项重大任务。从1951年开始至1955年为止, 前后工作将近5年之久。经过五年的艰苦工作和 努力,陈梦熊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铁路工程地质的野 外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集了大量的资 料,指导了其时铁路建设。当他正准备利用多年的 积累进行理论研究时,新的任务又在等着他。 1.3三峡工程地质勘察 三峡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 到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工,整整经历了75年。三 峡工程的上马几起几落,陈梦熊参与这项工程的地 质考察工作也是断断续续。作为地质学家,无论从 学术兴趣出发,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出发,陈梦熊一 直在关注三峡工程的建设。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 陈梦熊却没能长期从事三峡地质勘察工作,他与三 峡建设的渊源也被人为地戈 分为几个阶段。 三峡以其优美的风光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吸 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的目光。早在2O世纪2O年 代,李四光、赵亚曾等人就曾经进人三峡进行地 质考察。他们在三峡地区经过详细调查,建立了 峡区的地层层序,至今仍被采用作为峡区地层划 张九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分的依据。 1946年l0月~12月,陈梦熊参加三峡地质考 熊被调往宜昌参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勘探大 会战(图3),并担任湖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技术 察队来到三峡。但是这次考察并不只是为学术兴 趣而来,考察队员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为三峡水 利设施建设做初步的坝线地质调查。抗战期间和 负责。由于工程仓促上马,采取“边勘探,边设计, 边施工”的办法,开工后暴露出不少问题。但实践 证明,建葛洲坝工程积累了各方面经验,可以说 是三峡工程最全面的实战性准备;改革开放以后, 三峡工程进入全面论证阶段,陈梦熊经常参加有 关的论证会议。但此时他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负 抗战胜利以后,美国著名工程师J.L.萨凡奇 (J.L.Sovage) 亲自到三峡考察,提出了建立相对 高200米或150米的拦江高坝,主要用于发电, 同时具有蓄洪、航运等功能。国民党政府采纳 了他的意见,决定进行为大坝设计所需要的前 责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 期准备工作。1944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成 立了由委员会副主任钱昌照牵头的“三峡水利发 电计划研究委员会”,为抗战胜利后建设三峡工程 做准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计划,包括三峡地 区的航运、灌溉、库区淹没、人口迁移、肥料制造、 库区测量等问题。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于1945 年7月在四川长寿县正式成立,负责全国水力资源 开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总处下面先后成立了2 个工程处、4个勘测处、5个勘测队。三峡勘测队于 图3 葛洲坝勘探大会战誓师大会 同年成立,第二年扩编为勘测处。 陈梦熊参加的正是第一次三峡工程地质勘察 工作。从参加首次三峡工程地质勘测开始,陈梦 虽然陈梦熊没能全程参与三峡地质勘察工 作,但是他为三峡工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 1946年冬季的地质勘测工作,陈梦熊等人提出了 三线坝段地区的岩溶问题。美国工程师只注意到 熊就对三峡工程投人了巨大的热情。如果让他自 己选择,他也许会终生从事三峡地质的考察与勘 探工作。然而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不得不经常转 向其他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只能断断续续地参与 三峡地质勘探。这一点从陈梦熊地质勘测工作的 几个重大时间点就能很好地反映出来:1946年lO 了岩溶地区坚硬的石灰岩利于坝基的稳定,但却 忽略了那里严重的渗漏问题,陈梦熊等人的工作 指出了问题的核心。解放以后三峡工程勘测的重 点之一,就放在了研究岩溶问题方面。 月~l2月,陈梦熊参加了首次三峡工程地质勘测 任务;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日 20世纪7O年代陈梦熊参与葛洲坝地质勘测 时,重点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勘察围堰 坝线的地质情况;其二,勘察库区的地质灾害; 其三,研究库区的地震问题。库区地震问题研究 技术要求高,人力投入又不足,陈梦熊再次被委 趋恶化。1947年4月,国民政府批准暂停三峡工 程国内外的一切工作。1970年,中共中央在文化 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陈梦 ①J.L_萨凡奇(1879.?),美国坝工专家。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工程系,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内务部垦务局工作,在世界各地设计过60多座水坝。 曾于1944年和1946年来华,考察三峡地区得水坝建设问题。 200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3(2):196~205(2011) 以重任,重点负责这项困难重重的工作。他带领 代从苏联引进国内,那时候对于多数中国地质学 考察队员查资料、跑野外、看断层,几乎走遍了 库区周围的广大地区,并最终确定了库区地震烈 度.为三峡大坝的兴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 家来说,它还是一门陌生的学科。陈梦熊等人在 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 工作方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地质学理 论,并发展、完善了这门学科。 2从水文地质普查到开创中国特色的水文 地质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陈梦熊正在系统总结 铁道工程地质工作的经验【7】,“一心想要编写一本 《铁道工程地质学》” 并致力于工程地质研究时, 他又被调去负责领导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对此,他当年回忆到:“最初思想上还有情绪, 舍不得把铁道工程地质工作丢掉。”对陈梦熊来 讲,这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非常生疏的任务, 但他将个人兴趣服从于国家利益,从拟定规划、 编制规程规范、确立编图方法,一直到组织专业 队伍,指导野外工作,陈梦熊一干就是近30年。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O年代初期,全国 性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基本完成。陈梦熊经历并 参与了中国水文地质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 程,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边缘 学科,涉及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 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自然科学中 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这 门学科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 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 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方方面面。水文地质学 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方法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同时可以 满足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学等学科发展的 需要。在西方,水文地质学从20世纪40年代才 开始起步。中国水文地质学主要是2O世纪50年 ①②《我的初步交代》(手稿),1969年2月,第14页。 2.1进入柴达木 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经济建设。城 市建设、农业灌溉、矿产开发、水利工程、交通 工程,还有其他各种基本建设都需要了解水资源 的情况。20世纪5O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制定各 种远景规划,更加迫切需要掌握全国区域水文地 质资料。 1955年2月,地质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 国区域水文地质会议。当时苏联专家也参加了会 议。会上M.M.克雷洛夫,B.JI.鲁萨诺夫,K.A. 马舒柯夫等人建议在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 内建立区域水文地质工作机构,成立中国区域水 文地质图编审委员会,直接领导编制全国水文地 质图的编制工作。那时候苏联已经开展了大量水 文地质分区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苏联 专家的建议下,会议决定开展全国区域水文地质 编图及普查工作。 根据会议的精神,地质部决定利用制图的方 法,综合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水文地质区划。 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 而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1955年4月,地质部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组建了资料收集小组,专门到 华北、东北、西北、中南、华东、西南等各区的 水文地质勘测部门及各区地质局收集资料。从6 月开始,陈梦熊等几位工程师就带领着一批年轻 地质学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系统地调查 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并首先从编制三百万分之一 全国区域水文地质分区图人手。 各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都是从区域水文地质 的调查开始,中国也不例外。第一次全国水文工 程地质会议之后,地质部决定有计划地在全国开 展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并决定首先从西北开始试 点。普查地点选在哪里?在地质部内有很大的争 论,陈梦熊力主在柴达木地区开展工作。他认为 柴达木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1956年,地质 部决定组队进入柴达木,由于该地条件艰苦,很 多人都不愿意去。陈梦熊认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 要去,他毅然担当起筹建青海省第一个水文地质 队的任务,并担任队长与技术负责。这支队伍也 成为中国大规模组队进入柴达木考察的先驱。 l956—1957年的大部分时间,陈梦熊就是在柴达 木度过的。 在柴达木的考察工作十分艰苦,进入柴达木 后,考察队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从内地去的考 察队员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到那里不久嘴上就开 始起泡。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吃不上蔬菜等新鲜 食物。考察队的食品主要依靠汽车运输,而汽车 要翻越祁连山,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往返一次。 因此考察队员的主要食品是罐头。环境条件恶劣 也是一大难题。柴达木每天刮大风,下午两三点 到四五点风力最大,有时候连驻地的帐篷也被掀 翻了。最令考察队员头疼的是夏天的蚊子,柴达 木夏天的蚊子漫天飞舞,工作的时候人们可以带 上面罩防止蚊虫叮咬,但是非工作时间蚊虫的攻 击令队员苦不堪言。治安与环境安全也存在着巨 大危险。当时西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尚在恢复之 中,队员们的人身安全时常受到威胁。陌生的环 境对于考察队而言也是一种危险。有一个小队在 柴达木东部调查石油资源,由于误人了一个地形 复杂的风蚀地貌区,很难辨别方向,八名考察队 员就在那里迷路再也没有走出来。为了纪念他们, 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南八仙”。就这样,陈梦熊领 导的考察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卓有成效地进行了 考察_丁作。 张九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201 陈梦熊领导的考察队首先到达了柴达木东部 的大柴旦。那里是柴达木的交通中心,也是柴达 木里唯一的居民点,考察队的队部就建在那里。 不久以后,陈梦熊领导的考察队又转移到了冷湖 地区。他们在那里通过物探、打钻的方法调查地 下水资源。考察队不但配备了钻机,还建立了一 个小型气象台和一个水分析实验室。经过考察队 员的努力,考察队完成了冷湖地区1:20万的两 个图幅的普查任务。1957年1月,在《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杂志创刊号的封面上刊登了柴达木钻 机的照片,陈梦熊撰写的中国第一篇区域水文地 质文章也发表在这期刊物上[8]。 柴达木工作开始以后,地质部逐步在各省开 展水文普查工作,特别是东北、华北、西北都组 建起了考察队。在此期间,陈梦熊还参与了各省 检查组队情况的工作。这项工作十分繁琐,从建 房、招人、选总工程师、搞设备、建修配车间、 化验室等等,方方面面都要关注。到20世纪50 年代末期,陈梦熊几乎跑遍了几大地区的所有大 型考察队。 经过陈梦熊一代地质学家的多年努力,到20 世纪50年代末期,水文地质普查已成就斐然: 1957年正式出版发行我国第一种《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刊物;1958年编制出版第一幅比例尺1:300 万中国水文地质图和第一本专著《中国区域水文 地质概论》;1959年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出版了 我国第一本利用我国资料编著的《实用水文地质 学》。这一时期还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水文 地质分区、中国潜水分带规律、中国的自流盆地, 以及有关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关中平原、内蒙 古高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等的区域水文地质论文或专著。因此, 2O世纪50年代也成为中国区域水文地质学的开 创时代。 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三年经济困难时 期,国家开始进入调整巩固阶段。此时华北地区 202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3(2):196—205(2011) 的抗旱工作成为水文局的一项主要任务。各地掀 起的打井高潮,迫切需要勘探人员的指导。1959 年秋,地质部党组提出在1960年基本完成干旱和 文地质图等;区域性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综合反 映较大范围内地下水分布的区域性规律及其各种 水文地质特征。陈梦熊的努力得到了同行的好评, 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陈梦熊更是投入全 并在北京科协做了编图方法的报告。 部的精力从事水文地质普查任务。 2.2编制水文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以区域内的地质、地形、气候和 水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综合反映地下水 的埋藏、分布、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等特征, 以及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 水文地质图不但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区域内总的 水文地质规律;而且可以为国家合理开采和利用 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0世纪5O年代的末期,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 水文地质工作者已基本查明了主要地区的区域水 文地质条件、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结合 农业和城市供水的勘察工作,编制了大量中小比 例尺水文地质图。但那个时候,水文地质图的编 图原则与编图方法是一个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问 题。1959年1月,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召 开了水文地质图编图会议,正式制定并通过了《综 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在试用期 间发现有很多的问题,于是陈梦熊开始考虑改进 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原则。 l960年前后在编制水文地质普查规范的时 候,陈梦熊编制了一副综合水文地质图样图。60 年代初期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水文地质工作者 在普查的基础上编制出版了第一批大区域小比例 尺的水文地质图系。在长期编制水文地质图的经 验基础上,陈梦熊于1964年发表了“综合水文地 质图编图原则的探讨”[9】一文。文章首次提出水文 地质图应突出反映水文地质特征的新方案。在探 讨编图原则时,陈梦熊仍然没有忘记水文地质图 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科研工作服务。 他首先按照用途把水文地质图分为两类:地区性 的专门水文地质图,如供水水文地质图、矿床水 1964--1965年问,陈梦熊负责组织东北、华 北多省有关人员分别编制了松辽平原与黄淮海平 原的水文地质图系。这是中国最早按照自然单元 编制的跨省小比例尺图系,开创了新的编图方法, 建立了“图系”的典型模式。1965年春,地质部及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北 京香山召开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会 议。陈梦熊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黄淮海平原与松辽 平原的编图经验,他的编图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这项工作后来获得了1978年的科学大会奖。 在深入的研究和雄厚的资料基础上,陈梦熊 本可以很快就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系统整 理,并上升为一套有关编图原则与编图方法的理 论。但是文革爆发了,陈梦熊的主要成果产出因 此而推后了十多年1 2.3 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普查部队” “文革”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水文地质普查 工作全面瘫痪。1973年6月19日、20日,周恩 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在谈到国防工 业问题时他指出:“建国已经24年了,全国水文 地质情况还不清楚。国防工业搞多少项目,都得 从头做起。搞个试验,搞个基地,都不知那里有 没有水。就这么大个地方,搞了2O年还搞不清楚, 现在应该补上这一课”【I们。周总理的指示推动了全 国地下水资源的普查工作。1973年7月,国家计 委地质局在青岛召开了全国水文地质工作会议, 为贯彻周总理指示,开始讨论规划全国水文地质 普查工作,决定到1 980年完成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的普查任务。 要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水文地质普 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建立多少个考察队? 张九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203 需要多少人参加工作?如此重大的任务应该以什 么方式进行?队部应该建在哪里?万事开头难。 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战士和基层干部,进行了 半年或一年的专业培训,共培训了水文地质专业 国家决定由时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谷牧 技术人员1017人,钻探专业技术人员9O人,物 负责领导这项工作,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负责 具体执行。这一年正在湖北参加葛洲坝地质勘探 工作的陈梦熊被调回北京。此时,他已经是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局的副总工程师。 在“文革”期间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水文地质普 查,陈梦熊异常兴奋。他最初的想法是按照20世 纪6O年代初期搞成昆铁路线的成功勘察办法,建 立两个考察大队,把全国的力量都集中起来。但 是,时代变迁,60年代初期采取的办法在“文革” 期间根本行不通。在谷牧的建议下,国家决定采 用军队体制组建专门的考察部队。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工程兵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部队,以加快全国水文地质 普查工作。11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电令抽 调沈阳军区工程兵建筑第三团和第七团、兰州军 区空军工程兵工程第十二团、第二炮兵工程兵建 筑第一四四团等三个工程兵团归国家建委,作为 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的基础。 国家计委地质局为组建这支部队作了大量工 作,动员了各方面力量,有关省、自治区地质局, 各地质院校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援。当时, 部队缺乏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内蒙古、宁 夏、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甘肃、新疆、 青海、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 15个省、自治区地质局,积极抽调管理干部118 名,各类专业技术干部342名,机长106名,总 计566名输送到了部队。此后,又从河北、山西、 辽宁、陕西、山东、安徽、江西、福建、河南、 广东、广西等11个省、自治区的地质局借调专业 技术干部150名,大力支援部队工作。长春地院、 成都地院、河北地院、南京大学、长春地校、湖 北地校、西安地校、江西地校、郑州地校、南京 地校和水文地质研究所,把从部队抽调的具有初 探专业技术人员102人,测绘专业技术人员90人, 化验专业技术人员84人,财会专业人员128人, 总计1691人。由于有关省、自治区、地质院校和 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为这支部队的建设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为部队以后顺利完成任务创造了有利 条件。 陈梦熊主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部队的技 术工作一直到1982年。这些年中,他把全部精力 都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成为了一名不穿军装的 部队专家。部队的总指挥部设在北京,由于水文 地质普查部队主要承担边远地区的普查任务,所 以又分别设立了3个分指挥部(成都、兰州和呼和 浩特)和15个团(每个团相当一个野外队),总数最 高达17 000人,分布在西北、内蒙古、东北、西 南、中南等地,同各该省、自治区地质局的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队一起,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水文 地质普查。 那些年,陈梦熊奔波于各省之间,跑遍了除 西藏以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往往这个月还在成 都,下个月就到了长春。陈梦熊在各地给考察队 员讲课、布置任务、督促建立实验室、车间,然 后就是验收……最初工作时各部队问题很多,多 数人不知如何工作,一切要从头学起,所以陈梦 熊等人开始致力于为部队制定一系列的规程规 范、调集工程技术骨干力量、组织落实器材、车 辆等装备…… 在“文革”期间一段时间内“停产闹革命”的混 乱局面下,从开始进行野外工作到提交最终成果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这样的速度在经验丰富的水 文地质队伍中也很少见。1976年,这支部队基本 进人了正常的生产状态,在北方还是冰天雪地、 寒风凛冽的二月份即开始出队,共组成了拥有68 台钻机的55个普查组,并投入了工作。之后,部 204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3(2):196—205(2ol1) 队技术熟练程度逐步提高,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 2005年,陈梦熊获得了德国地学会(DGG)颁 发的该年度利奥普德・冯・布什奖章(Leopold—VOrl— 日趋完善,生产计划指标逐年增加,每年都顺利 完成了任务。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1980年考察队已基 Buch Meda1)。该奖是为了纪念著名地质学家、德 国地质科学创始人之一的利奥普德而设立的。每 年在除德国以外的全球范围内专门颁发给一位在 地质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因此该 奖章在国际上享有极高荣誉。这个奖项本应在该 本完成全国除高山、荒漠和原始森林地区以外的 全部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基本上查清了全国主要 地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概 况,为国民经济规划和工农业建设提供了基础资 料,对加快发展我国工农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环境逐渐宽松,陈梦熊 也近古稀之年。但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专心于 学术研究,也有了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学术 交流活动之中。几十年的积累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 使陈梦熊的成果犹如井喷一般奔涌而出,陈梦熊的 水文地质学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已经拥有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专业队伍约10万人【l1]。在这个专业队伍发展 壮大的同时,陈梦熊也进入了学术高产期:先后 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多部代表性著作、担 任了多种学术职务、主持完成了多个课题,其中, 主持完成了两项国际水文计划(International Hy— drological Program,简称IHP)的国际合作项目。 l983—1985年,陈梦熊参加国际水文计划“地下 水系统研究”专题组(IHP projectA28),担任亚洲 典型地区的实例研究,完成论文“华北黄河平原 地下水系统”,并被采纳为全球6大典型实例之 一。1985--1988年,他组织国内专家共同承担“水 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IHP projectl 1.a)课题, 完成其中地下水部分的研究,受到高度评价。 1991年陈梦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与此同时还先后荣获了科学大会奖、国 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 奖、三等奖,以及国际岩溶水文地质贡献奖等 多个奖项。 年9月28日在德国爱尔兰根颁发,但长年的野外 奔波使陈梦熊患有严重静脉曲张,无法成行。于 是该学会决定在9月1 6日提前在北京民族饭店举 行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学合作计划(CCOP)第42届 年会的全体大会上,由德国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 研究院(BGR)院长米歇尔・斯密特・汤姆博士 (Dr.Michael Schmidt.Thorn6)代表德国地学会在大 会上颁发。该奖说明中强调:由于陈梦熊院士在 中国水文地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 在对推动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科技 合作做出的重大贡献,经该学会理事会讨论,一 致同意把2005年的奖章授予陈梦熊院士。 2006年,陈梦熊又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 术进步奖(图4)。该奖项指出了陈梦熊对水文地质 学研究的主要贡献:①系统分析水文地质学5O多 年来的演变与发展,提出“传统水文地质学”与“现 代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②根据分支学科的发 展,创立水文地质学科的新体系;③对地下水资 源提出新的含义与新的分类系统,以及评价水资 源的新标准;④通过中外水资源的分析比较,对 我国水资源开发前景作出新的评估;⑤应用系统 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干旱区水资源系统与水文系 统、河流系统、灌溉系统、生态系统、盆地系统 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⑥提出干旱地区荒漠化的 演化过程与防治对策;⑦根据黄土高原含水层系 统的不同组合,划分四种结构类型,为合理开发 地下水指出方向;⑧提出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系 统与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环境效应;⑨应用地下水 系统理论,创立编制地下资源图的新方法【12】。 张九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陈梦熊 205 质学会志,1948,28(3_4):179—186. [3]徐铁良,陈梦熊.甘肃榆中黄石坪沙金矿【J].地质论评, 1945,1l(3—4):233—240. [4】路兆洽,陈梦熊.甘肃景泰喜集水及大拉牌一带煤田地 质[M]//地质汇报:第37号.1948:89—96. [5】路兆洽,陈梦熊.甘肃靖远磁窑区煤田地质[M]//J ̄质汇 报:第37号.1948:23__40. [6】陈梦熊.宝成线北段工程地质勘察记[J].地质知识, 1955,12:22-25. [7】陈梦熊.铁道工程地质勘察要做些什么[JJ.地质知识, 图4 2006年陈梦熊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55(7):1-4. [8】陈梦熊.柴达木盆地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J].水文地质工 名至实归,陈梦熊在为国家建设服务的过程 程地质,1957(1):16_21. 中,开创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研究的新领 【9]陈梦熊.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原则的探讨[J].地质论评, 域,也因此获得了殊荣,其功绩将为人们所铭记。 1964,22(3):224-232. [1O]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 参考文献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00. [11】陈梦熊.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从 【1]陈梦熊.回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事地质工作6O年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地震出版社, [G]//百年辉煌继往开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100 2003:3. 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4—180. [12]何梁何利基金年报:2006年[EB/OL].(2011—01.28). 【2]陈梦熊.甘肃中部皋兰系变质岩之初步观察[J].中国地 http://www.him.org.crdnews/findnews/showsub.asp?id=762. Hydrological Geologist Chen Mengxiong Zhang Jiuchen (TheInstitutefor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 100190) Abstract:Geology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with social demand since it established in China.This pa- 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requirement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academic career of its pioneer,academician Chen Mengxiong.From this case study,the paper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ciety, polity,economy,especially after Chinese scientific system was founded. Key words:Chen Mengxiong;hydrogeology;engineering geolo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