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笔译实务
性格内向者和性格外向者的大脑对外界环境的感受有所不同 外向的人关注人的面部表情而内向的人则专注于细节
外向的人对即时行乐有种满足感而内向的人则对一时的过度兴奋有种痛苦感
科学家们称发现了为什么有些人晚上喜欢参加疯狂派对,有些人则喜欢静静地呆在家里喝茶。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性格内向者和性格外向者的大脑对外界体验的感受大不相同。
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对即时行乐有种满足感而内向的人则对一时的过度兴奋有种痛苦感
外向的人关注人的面部表情而内向的人则专注于小细节上,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内向的人不喜欢过于兴奋刺激的场合的原因。 据《生命科学》报道,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于富(Yu Fu)和理查德·德皮尤(Richard Depue)对一组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经研究得出该结论。
然后,他们让这些志愿者服用利他林药,一种用来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它刺激大脑产生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多巴胺。
接着,让这些志愿者观看一个视频,研究人员研究了视频片段与大脑释放多巴胺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关系的。
他们通过研究参与者的行为、举止和手指快速轻叩桌子的动作来判断大脑释放多巴胺的反应。
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面部而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往往更注意小细节
这就表示外向的人在体验外界环境的时候,大脑大量释放多巴胺而内向的人大脑则没有这个反应
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内向的人大脑的工作方式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经研究发现性格外向的人有一组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心理学家查尔斯·卡福尔(Charles Carver)对《生活科学》杂志解释说。
两种性格的学生大脑出现的反应明显不同,因为有些人的大脑出现了非本能性的反应。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nhzy资讯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为什么外向的人喜欢热闹内向的人喜欢安静
也许,找一个与自己性情类似的人过一辈子,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内向者与外向者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译者:咬文嚼字ing原文作者: Linda and Charlie Bloom,
发布:2013-12-03 18:54:39挑错 | 查看译者版本 | 收藏本文
我的朋友特德(Ted)是个音乐家。他是个幽默感很好,同时又喜欢安静的人。他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但是一次不能聚太久,而且,他待在一大群人中间的时候,非常容易发脾气。他是那种会在派对中间突然消失的家伙。刚才还在这儿,转眼就不见人影了。特德一点都不讨厌别人,但是,他与别人相处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当他达到承受极限时,他的相处时间就结束了,然后他就消失不见了。
苏珊娜(Suzanne)是中学教师,她是真正的鞭炮一样的人物。她说话吵闹,精力四射,喜欢玩闹,固执己见(并且从不害怕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她是那种说话顾不上喘气的角色。但是,她嫁给了特德。
你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一对也只能在天国才会终成眷属。假如你的确这么想,你是对的。特德与苏珊娜已经结婚十六年,除了刚结婚的那几个月,他们夫妻两人的关系,应该怎么说...很紧张。特德属于典型的内向型,当他需要补充能量时,他倾向于寻求独处和反省的时间。当他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与别人的陪伴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的陪伴,而且,他在独处中可以找到清明,舒适与放松。但是,他并非独行侠或是隐士。一旦特德补充完能量,他就乐意重新加入社交,与他人进行互动。但是在此之前办不到。
与之不同,苏珊娜通过与人相处来补充能量。当她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她第一个念头总是与别人相处;她更愿意做面对面的交流,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是电话交流。电子邮件或者短信交流都不管用。她要的是真正的联结。
“我爱上特德是因为我们俩有着很棒的关联。我们过去常常谈论我们生活中最私人与最有意义的事情,一谈就是几小时。我爱他的深度,爱他倾听与理解的能力,我原以为他会永远这样。可是,我的老天,我错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德似乎变得愈加冷淡,愈加隐藏自己的感情。我努力想让他参与互动,畅所欲言,他却回以极力抗拒,满腔怨恨。他变得消极反抗,这几乎把我逼疯了!事情似乎是,我愈加努力设法表达我的失望,我对亲密的更大需要,他就愈是排斥我。我甚至想过离婚,但是我不愿放弃这样的希望,有一天他会改变,重回我当年爱上的那个旧特德。我知道,这个旧的他依然在他身上,只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他,并把他释放出来。
特德有他自己对于事情的解释。 ”在我遇到苏珊娜的时候,我正处在人生中的低谷。我与交往四年的女友格洛丽亚(Gloria)刚刚分手。毫不奇怪,她对我有着与苏珊娜部分相同的抱怨。“他无动于衷,疏远,冷漠,甚至有些排斥人。”她过去一直告诉我,与一个不分享自己的想法,却花大把的时间独处的
人相处,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失望和痛苦的事情!关键是我并不是不喜欢她,我真的很喜欢她,可是,她让我吃不消。对于她来说,非常合理的一个期望,一段双方交流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却承受不了。
对于格洛丽亚终止我们的恋爱关系,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只是,我真的非常爱她,并且心存希望,我们两人的问题总会有某种解决办法。我并没有像她一样受到那么多的伤害,但是,在她离开之后,我变得崩溃。她为我的生活填充起来的空白再次空虚,我在感情上彻底被击垮。我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并且碰触到心底的一个恐惧,可能我身上确实存在着什么严重的问题。怎么会有这样的笨蛋,他推开自己深爱着的女人,甚至没有做出丝毫的努力来挽回她的心?于是我对自己发誓,假如再让我有幸遇到我爱的人,并且她也爱我,我绝不会重蹈覆辙。
因此,当苏珊娜和我邂逅的时候,我们都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彼此,对于上苍给予我另一个机会,来把事情做对,我充满感激,也如释重负。我们在一起的第一年让人难以置信。在我这方面,我没有做太多的考虑,就选择她作为我余生的伴侣。我喜欢重回爱情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渴得要死的男人,终于喝到了清凉新鲜的溪水。我原以为这不可能会有结束的一天。
但是,那一天还是来了。我们第一个结婚周年纪念不久之后,我开始感觉到某些往日的冲动,那些寻求更多独处时间的欲望。这当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但是,苏珊娜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种苗头。她发现之后,就通过炽热的爱情之火,努力使我重新加入到二人世界中,这让我感觉压力很大。不用说,这并没有什么帮助。事情越来越糟糕。她越努力地推我,我就抗拒得越厉害。她感觉我好像是在惩罚她,但我真的没有这么做。我感觉自己为生活而疲于奔命。我们掉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直停不下来,直到最后我们孤注一掷,求助于婚姻咨询(marriage counseling)。这就是问题的转折点。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迷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路上,而且我们两个人都学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自己,以及关于彼此的知识。”
内向者(像特德)与外向者(像苏珊娜)具有相反的——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互补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内向者倾向于自我反省,并且寻求这样的空间,在其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接触内在的经验。与之不同,外向者更喜欢从可以一起交流的朋友那里寻求帮助,并且在互动的过程所提供的对话当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这样两种非常不同的人格类型生活在一起,看起来可能有些违反我们的直觉,但是,从恋爱关系的角度来讲,这种组合实际上最合道理。
听任他们自行其是,不加干涉,或者寻找一个与自己有相同倾向的人做伴侣,这两种人的生活都会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失去平衡。两个外向者在一起会有这样的危险,他们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充足的放松时间来休息和沉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很紧张,因为双方的性情都有使身体超负荷运转的危险,这只可能增加他们生活压力的水平,而不是相反。
两个内向者的婚姻的潜在危险非常明显。刺激不足,缺乏与外界的接触。最终的结果是,二人的婚姻与激情水平都可能走向死亡。婚姻最终走向坟墓,更多的是因为互相的忽视,而不是没有得到解决的分歧问题,因此,两个内向者的婚姻同样会有自己的一些风险。
但是,这绝不是说相似类型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婚姻就注定失败。我们知道大量的夫妻,双方同为内向者或是外向者,其婚姻仍然幸福美满。所有的婚姻都有其独特的挑战,而且,夫妻双方各自带进婚姻中的倾向并不是这一人生过程最重要的变数。所有坚贞不渝的伴侣关系,最大的挑战是在这一人生过程中,做到忠于双方的关系,满足对方的需要,与此同时,并不忽视或者失去自己本身的需要。
正如许多人已经明白的那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项工作无论多么可行,都是一种巨大的奉献。这对于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重新调整他们看待对方的视角,从有意见和有情绪于他们不能更相像于对方希望的样子,到感恩于对方确实给他们人生带来的价值。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尊重逐渐取代了指责,接纳代替了评头论足。这确实需要努力,也确实需要耗费时间,但是,正如无数的夫妻从他们的亲身经验中所知道的那样,收获要远远超过付出。 版权声明:
外向与内向的区别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外向与内向的区别在于客体的态度
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荣格的性格学了!
他假定一个“快乐的欲望“,作为自己的性格学基础,但是用法和佛洛依德不同,荣格把它解释成“心的能源”。
心的能源,并不是心的“力”,而是心的过程的“强度”。 “快乐的欲望”的展现于外,称为“外向”;展现于内,称为“内向”。
外向成为一种习性时,称为“外向型“; 内向成为一种习性时,称为“内向型”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客体的态度。外向型的人对客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内向型的人对客体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两者的差异很大,对此也十分明显,不是心理学专家也能辨认出来。
一方是缩在自己的壳中,别人完全摸不清他的思绪,有时变得胆小如鼠(内向型),另一方则完全相反,开放、爽朗、很好相处,乐于助人也不拒绝别人的帮助(外向型)。但这并不
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个例,而是两个典型的“根本态度”。
外向型的人,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关心,完全用在客体,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型的人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仔细观察
这种人的思考、行动、感觉、行动,会发现所有的动机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次价值。
就举一个和外国人交往的例子。外向型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型的人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外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积极关心外界,容易受外界影响,也能影响外界。对生的或新的环境也不畏缩,和大家维持良好的关系。
内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消极。凭内心的主观因素做决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关心外界,不喜欢受外界影响,也不愿意影响外界,因此变得团锁而缺乏社交活动,多半倾向自我反省。
一般对外向型的评论是“经常消耗自己,把自己推展到万物之中”,对内向型的评论是“躲避外界的要求的,昼不为客体耗费能源,反为自己建立强力安全护围”。这两个根本态度,是对环境的典型“适应方法”。
但是,荣格并非把个人归属于这两类,甚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中并存着两类倾向,只是平常其中的某一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居于劣势的不被意识,列入“个人的无意识”。外向型人,“自我”为外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内向。内向型的人,“自我”为内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外向。
对周围的人设防线,态度冷漠,这种人一看就知道是内向型的人,本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在内心深处也可能隐藏着他人和本人都不知道的热情。平日沉默不爱多活、出风头的人,有
一天可能会突然尖锐的提出质问,侃侃发表自己的信念。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性。
外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内向性格,会补偿缺失感,以免外向态度露出破绽。但是,当无意识的压抑过度时,便会打出反抗旗帜,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利己的、原始的、幼儿的倾向。极端下产生的神经症,多半为歇斯底里。
内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外向性格,有补偿作用,当压抑过度时,意识和无意识交战,直到疲劳困惫为止。内向型最容易罹患的神经症是精神衰弱症(不安、神经衰弱、神经质、各种强迫症状、恐惧症、疑病症等)。
内向和外向朋友的7句心声
美国情感作家索菲娅·登布林建议多倾听你的内向/外向朋友的7句心声。
内向者对外向者说:
1、我们不和你玩并不是针对你、不喜欢你、只是我们需要独处,请不要想多了。 2、我们安静地坐着并不是在算计你,而只是安静地坐着,说不定是在欣赏你的外向举动。 3、如果我们说“很高兴”,我们的确很高兴,也许看起来不是你想像中高兴的样子。 4、如果我早早离开,并非要扫大家的兴。我们只是觉得累了,社交让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 5、如果你想倾听我们想说的话,请给时间我们说。我们不会争着要别人听见我们的声音,而会沉默不语。
6、我们并不孤独,但我们选择朋友很挑剔。我们也很忠于友情,只要朋友们不勉强我们的性格变得外向。
7、我们最怕别人用打电话的方式和我们沟通。
外向者对内向者说:
1、我们不理解内向的性格,除非有人来解释一下。
2、我们逗你玩是想让你放松一下,并不想打扰,没有恶意。
3、我们口若悬河,但不全是废话,只要耐心听就知道。
4、我们有很多制造气氛和闲聊的有用技巧,尽管你不一定受用。
5、我们无法了解你的心事,也不善于解读你的暗示,所以你想干吗请直接说。 6、在社交场合,我们可以带你走一程,但最终你还是要依靠自己才能混得开。 7、别看我们跟朋友玩得很开,我们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而且每个人的外向都不一样的。 内向者与外向者的相处之道 泉铭 职场?家庭?内向?外向?——相处之道,理解万岁
性格内向很糟糕吗?我读过很多“治疗”内向的文章都告诉我“内向不好”是主流观点。作为对这些文章的回应,我写下了《内向者的回击》一文,其中的主要观点是:1,内向者不可能变得外向;2,内向者无需变得外向。
首先,让我阐明议题。我的定义根据的是MBTI性格测试的定义。根据MBTI的说法,内向者从其内在世界的想法与形象中汲取能量,若是长时间与他人在一 起,他们会感觉到能量枯竭。而外向者从外在世界的人与事物中获得能量,若是长时间独处,外向者会发疯。像Jerry Seinfeld(美国喜剧演员,作家)这样的外向者已经证明,性格内向或者外向与否与个人的社交技能无关。
无论你倾向于内在世界还是外在世界,这种倾向是固定不变的。你能够强迫自己“表现”得更外向,但内向者的本质还是不会被改变,反之亦然。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性格本质,如果主持脱口秀The Tonight Show 30年还不能使Johnny Carson (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变成外向者,那么,类似于“向更多人问候”这样的小技巧是否能奏效就值得怀疑了。 实际上,内向者有内向者的优势所在。例如,虽然内向者仅占总人口数的30%,但内向者在政府、军界以及商界高层中占的比重却要稍高于外向者。善社交不代表就是外向,人们对内向者的普遍印象是有偏差的。
我也并非要争辩内向外向孰优孰劣。真实世界中,我们每天都要与内向者和外向者互动。无论你是哪一型,你都可以通过学习与某种性格的人相处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小贴士:
内向者必读:
1. 忙的时候告诉别人
当外向者看到你阅读、写作、或者思考之时,他们会认定你做这些事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你没有可以与之交谈的对象。所以他们会觉得他们开始与你交谈是帮你的忙,但事实上,这却是在帮倒忙。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请一定记得在忙于某件事之时告诉别人你不需要社交。你可以给别人一些视觉上的提示:例如关门;或者口头上通知别人,例如:不好意思小强,我现在急着要把这个赶完,我过会儿再找你可以吗?
我认识一个真正的外向者,他喜欢在工作时见很多来访者,而这样做使得他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他于是在门上做了个标志,上面写道“如果我不正眼看你或者没有对你回应,那并不代表我没礼貌,我只是有太多的活要做了。感谢您的理解。”虽然我觉得大多数人没必要这样做,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做确实有效。 2. 尽量更多的口头表达你的想法
内向者在思考之时倾向于深藏他们的想法,他们在不确定自己想要说什么之时不会随便开口。问题的关键是别人看不出你在思考。如果某人前来询问你对某事的看法,而他们听不到你在说话,他们会认为你对此根本不关心。 为了表现出你对他们的关注,你需要“大声想”。其实就算最后你会改变主意,口头表达一些大概思路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那就告诉别人你需要些思考的时间,例如:丽莎,这个很有意思,不过我暂时给不出什么建议。让我再想一想,然后再告诉你。 3. 意识到外向者需要说话
因为外向者依赖于外在世界,谈话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般重要。他们需要“大声”地对着别人思考,或者他们就是需要通过聊天补充能量。 对于内向者来说,这正是与外向者相处的最困难之处。同样的交谈能让外向者荣光焕发,却让内向者精神颓靡。但是一定要记得外向者和你交谈并无恶意,内向者对此有几种礼貌的对策:耐心的参与谈话,在谈话结束后独处一阵来为自己“充电”;或者早点打断谈话,告诉别人自己有别的事情要做;甚至直接告诉别人“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我不确定我是否是你要找到人。”
当然,交谈对内向者来说有时也是很愉快的,他们不会把愉快的谈话当作问题看待。
4. 别忘记社交活动
内在世界很美妙,而外在世界作为补充,也是很美好的。一定要记得匀出一点时间与人相处,并且利用好这些社交机会。在与人相处之时,记得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趣一点。 外向者须知:
1. 问清楚别人是否正忙
如果某人看起来很孤独,他们可能并非真正孤独。就算他们只是默默地坐着,什么也不干,他们也并不想被别人打搅,因为他们此时正身陷在思想之中。
如果你需要做什么,请先问清楚,例如:马丽,你现在有空吗?我有个问题想和你谈谈。要不然的话就去找找他们不想交谈的线索吧,例如缺乏眼神交流。
如果他们对你似乎不关心,也别太在意。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现在打断的什么。
2. 如果某人不说话,请问问他在想什么
有时当你和某人谈话时,对方可能正在专心思考你刚才说过的话而忘记了告诉你他正在想什么。如果你在等待某人的回应但是他没反应的话,直接问问他在想什么。
3. 意识到交谈也会使人烦
无论你多么有魅力,请记住内向者是倾向于内在世界的。内向者开始谈话时可能神采奕奕得像刚充电的电池,但是在谈话中,内向者的“电量”逐渐消耗,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电池”的续航时间。请记住时常观察内向者是否开始失去兴致了。和内向者交谈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然后你可以把省下来的话和别的外向者一起分享。
4. 记得内向者需要他们的独处时间
可能外向者最难于理解内向者的就是内向者居然想独处!并不是因为内向者不想去找点乐子,或者内向者憎恨人群,而只是因为他们更加钟爱他们的内在世界,并且,他们需要回到他们的内在世界获得能量。如果别人不愿意和你呆在一起消磨时间,别强迫,因为他们需要他们的“自我时间”。当然,原因也可能是他们就是不喜欢你! 这个世界有很多内向者和外向者。别去争辩孰优孰劣了,也别执迷于改变性格,让我们多多理解与接受别人吧。做些小功课,我们就能处得很好!
无意识的大脑使得做出最佳决定成为可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类大脑——那个曾被认为有缺陷的决策者——实际上天生使得我们基于所知信息而做出最佳决定成为可能。这个发现发表在今天的《神经元》杂志上. 认知神经科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因为 1979 年关于人类很少做出理智决定的研究而获得 2002 年的诺贝尔奖。从那时起,这已经成为认知研究人员的常识。
与 Kahnneman 和 Tversky 的研究相反的,罗彻斯特大学大脑和认知科学副教授 Alex Pouget 认为,人类确实可以做出最理想的决定——不过只能在大脑无意识的情况下。 “这个领域早期的大量工作都是如何理智的做出决定,但是人类的多数决定并不是基于有意识的推理。” Pouget 说:“你并不是有意识的在红灯时停车,或者驾车绕过路上的障碍。一旦我们开始观察那些我们的大脑在未经理解就做出的决定时,它必须基于现有的信息工作,但它几乎都会得出正确的决定。” Pouget 认为 Kahneman 的方法是告诉被测试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几率,两个选择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得到正确的答案必须有意识的去计算这个几率,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出精确的答案。
多年来 Pouget 一直试图证明,人类认知能力的某个方面有着令人惊讶的精度。Pouget 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无意识决定测试。一连串的点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它们中的大部分随机的朝不同的方向移动。一定数量的点被控制着均匀的向同一方向移动,而被测试者只被要求简单的说出他认为这些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被测试者观察的越久,他聚集的信息就越多,他也就越能确信那些点的移动方向。
这个测试的被测试者,精确的表现出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前人类大脑是否下意识的聚集信息,并稍后将这个结果作为确定的答案汇报给理智的逻辑思维,答案很明显。然而,被测试者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简单地突然察觉到那些点朝一个或者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复杂的
运算正在他们的大脑中进行着。这个潜在的计算特征,符合 Pouget 广泛的早期工作所假设的:人类大脑天生自然的在这类任务中表现出它的计算能力。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发展和巩固这个假设:大脑怎样体现“概率分布(概率论的一个专业术语)”的(how the brain represent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Pouget 说:“我们知道这类测试完美的切合我们的想法,但我们必须得设计一种方法去看看那些实际的神经元。我们想知道,是不是其实人类完全可能做出好的决定,只是在大脑有意识时做的不那么完美。 Kahneman 明确的告诉他的被测试者,他们的机会有多大,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让人的潜意识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很奇怪,但是当人们被预先告知他们的机会有多大时,他们很少能够做出最佳的决定。”
Pouget 在华盛顿大学生理学和生物学教授 Michael Shadlen 的实验室里分析了被测试者们表现的测试数据。 Shandlen 的团队观察到一对神经元通常会对视野中的物体向左或者向右移动时起反应。例如:当一组少数几个点混杂着其他几个随机的点向右移动时,为“向右移动”编码的神经元会偶尔的被激活。当测试继续,这些神经元被激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直到这个频率达到一定的阈值,触发被测试者大脑中一系列的活动和对测试的一个反应结果:“向右”。 Pouget 认为像这样的概率决策系统有很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人们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决定。如果必须等到我们有99%的把握之后再去做决定,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去聚集那些不必要的数据。如果我们只需要51%的把握,那么我们不需要收集太多的信息就能做出决定。
另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当我们最终做出决定,我们会对这个决定有一个把握程度,比如说,60% 或者 90%,这个由被触发的那个阈值决定。 因为大脑不会为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设置一个相同的阈值,Pouget 现在正在研究大脑如何为每个不同决定设定不同的阈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