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化已经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图书馆的目的和任务是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学习和进步的平台,向社会群体传播知识。目前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不断发展的读者对资料便捷性获取的需求,因此,加快图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图书管理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但能有效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构建一个高效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本文主要就是对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的目的和任务是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学习和进步的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库,方便社会公共提阅图书资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致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非常的强烈,对自我进步的追求达到了空气的强烈,学习热情不断的升温。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料提供的平台,为个人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支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图书管理方式也在呈不断进步的趋势,很多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被一些大型图书馆引进,但是大部分的图书管理机构,由于各方面的情况和原因,他们的主要服务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借阅方式为主。在这个大众广泛需求知识的时代,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各种事物的需求,都趋于便捷化。传统的借阅方式,形式单一,已经表现出相对落后,效率低下的弊端,已经严重的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对知识的便捷获取方式需求不相协调。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更广大人民的需求, 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图书馆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图书管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效改进图书资料的保存方式
在传统的图书资料的保存中,主要是对各个种类的图书资料进行及时登记。这样的图书管理保存方式的非常的落后,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工作繁琐、且工作量巨大,不方便读者和管理员查阅。而信息化的图书资料的保管方式则解决了传统保管方式中的问题,信息化的图书管理方式,更加的方便、快捷,通过信息的录入、扫描,能够明确知道每一本书所处的明确位置,方便图书管理员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使图书管理更加的有序化。[1]其次,对于读者而言,通过信息检索,也能瞬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减少了很多盲目的寻找的时间。
(二)检索更为快捷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最突出的益处还表现在检索更为快捷。图书的电子信
息化管理,由于采用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对目录与文档进行了录入,这就使查询工作更为方便、快捷。读者只需把自己想要图书书目、或者是图书内容的关键字输入到系统中进行检索,电脑就会自动的找出与搜索内容相关的图书资料,显示在屏幕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三)整合图书资源
使用信息化的管理,将有效的对图书资源进行整合。把这些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上面,不但更加方便管理,对于读者而言,获得图书资料也变的更加便捷、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只要有网络信号予以支持,都可以对图书资料进行在线的浏览。信息化的图书资料的管理,不但提高了图书资源的整合效率,也提高了公众对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信息的获取率。
(四)使读者的视野更加开阔
通过信息化管理之后的图书资料,经过电子信息系统的整理,能够将整个图书馆纷繁复杂学科知识变得更加的系统、条理更加分明、提阅更加的便捷,涵盖的内容也更加的广泛。在图书资源库中,不但有纸图书的电子版,还囊括了各国最新的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时政新闻等内容,方便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使读者眼界更加开阔。
(五)提高工作效率
在图书管理中,利用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方式,一方面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将它们从繁重的图书统计、图书分类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当某些图书资料,需要改动原统计的信息的时候,只需按照系统的定式操作流程,输入相关的内容,就可以轻松完成,节约了图书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这样一来,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约是时间,而且提高了图书信息录入的准确度,有效的降低了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图书信息录入的误差。
(六)提高图书资料的社会效益
信息化的现代管理图书方式,能够实现网络共享,这样的共享方式,方便、便捷,超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可以互通有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效的借阅了用户查找资源的时间,更好更高的改善并提高了图书资源的服务水平。这样的图书资源分享方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应用的普遍性,将有越来越多的网民群众采取这一方式获取信息资源,这将会使图书管理的社会化效益大幅度的提高。[
二、图书信息化管理思路
(一)信息定制技术
图书信息化的管理思路,首先要关注的重点就是信息化,便捷化。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用户通过系统检索,能够有效的调出资源库中的图书资源,进行阅读使用。此外,信息化的系统还能够实现,手机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书目或资料的推荐,这样能主动的对图书资源进行针对性的推荐,更大范围的拓展图书资料的使用效率。
这一环节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来源于用户的注册信息。这一信息直接来自于注册用户,其内容更具真实性,更具代表性;二是分析用户的访问习惯,用户日常的访问习惯会间接透露出用户的信息,能够更进一步体现出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的特点,而且,访问量的多寡与感兴趣信息成正比,访问越多,证明越感兴趣,反之,则缺乏兴趣。三是用户使该系统之后所指定的相关信息。用户在使用该系统的过程中,通过指定的相关信息,收集用户感兴趣信息的特点。[3]其次,将上述三种途径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用户搜索信息的特点以及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对不同信息进行不同角度、层次的分析,系统综合的分析用户搜索的信息的共同点以及个性化的差异,从而能够分辨出不同的用户感兴趣的资源。最后,根据之前收集的第一手信息以及通过综合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从资料库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利用RSS推送给用户。用户利用RSS阅读器,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需要的信息。
信息定制技术主要是基于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系统收集信息并且把符合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提供给用户,同时采用安全认证技术对用户的隐私实时的进行保护。数字图书馆首先是对网上数以百万计的信息源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其次基于每一位用户的注册信息,针对性的将不同的信息发送给不同的用户,这样用户得到的基本上都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信息推送
信息推送是指数字图书馆运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用户所需求的信息进行实时的动态掌握,然后再根据这一系统需求建立系统模型,并且持续更新兴趣模型。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选定的主题信息自动推送给用户终端,为客观提供迅捷和优质的服务。
(三)信息挖掘
信息挖掘是指数字化图书馆针对Web页面的内容、页面的结构以及用户所访问的信息等Web数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发现其中一些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并且帮助用户得到这些有用的信息的技术。这一个过程的实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预处理、模式发现和模式分析这三个阶段。
(四)智能代理
它是一项可以让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相关信息目录的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根据客户本身真正的需求通过辨别、筛选和选取,最终把择优选取后的最合适的结果展现在用户端。[4]智能代理采用可以自动获取领域的模型(例:用户信
息的筛选处理、和Web有关的知识技术和用户爱好兴趣有关联的领域组织结构等等)、用户模型知识(例:用户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受教育程度等等)这两项技术,把得到的信息进行从搜索、整理到过滤的处理,而且还会把和用户的兴趣相关的信息呈现在客户眼前。
三、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信息化的意识
无论如何,图书信息化的管理终究要代替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相关的图书管理保存机构,要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并将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真正提升到发展计划中来,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机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才会有更丰富的资源供公众浏览、使用,才会有聚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发展循环路径。因此,相关机构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始终贯彻这一理念,进而加快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
信息化的管理是图书资料管理的趋势,这项工程非常巨大,它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将这个系统完善好。在图书信息化管理中,相关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购买相关的设备,就需要资金作为基础。就这一方面来讲,并不是每个图书馆都有这样的实力引进先进的管理设施,但是很明显,目前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读者的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多元化自己的资金来源,采用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筹备资金,比如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如果募集企业或者是个人的赞助。另外一个方面,图书馆也可以通过与其它图书馆之间的联合,进行资源的互通有无,资源的共享,能有效节约购买图书资料的成本,还能对图书资源进行有效的扩充。
(三)推进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建设进程
信息化的实现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法律政策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国家颁布相应的法律政策,并且一定要结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做不到位就会出现著作权、隐私权以及版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就会影响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后,各个图书资料管理部门应该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图书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图书管理的趋势。它能够有效的改进图书资料的保存方式,使得图书的保存由单一变为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纸质保存的弊端,并且通过图书资料的信息化,使得图书信息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分享,被使用。图书资料信息化在全社会范围的使用,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对图书资源的使用,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图书资源的信息化,
还会促使更多的图书资源变得丰富,内容得到扩充,提升图书资源的进一步更新。因此,加强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图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参考文献:
[1] 冯艺;黄美发;钟艳如;;火灾下防火卷帘主轴的极限承载能力有限元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李国强;蒋首超;陆立新;杜咏;郭士雄;;某综合楼钢结构抗火安全设计与评估(Ⅰ)——人员疏散及建筑火灾温度场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高国弘;郭立新;范彦芳;李香芳;;多类型数据库系统环境下气象信息分布式共享技术研究[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4] 李体华.试论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图书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
[5]井汇;王新元;;莱芜市钢铁博物馆空调通风设计[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张慧斌;袁晓洁;王鑫;汪陈应;刘芳;;XBackend:一种Native XML数据库系统的后端实现策略[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