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亚峰 2013-04-27
分享到:
当时日本具有很强大的实力。关东军有上百万人,盟军根本没有攻入它的本土;在大陆占领区,它还有很强劲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天皇作出无条件的决策,这让人很惊讶。对这个决策过程的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来看当时的决策机制。日本的核心问题是三个问题:一个是资源问题,第二是军队,第三是平民。就当时而言,这三个问题会影响日本的决策。而日本的三重决策机制分别是天皇、军人和文人。
用易毁性来讨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讨论当时在这三块日本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盟军对它各种打击策略的有效性,比如说资源和原子弹轰炸等等。原子弹轰炸对军人和文人基本没有影响,它主要是对天皇有影响,因为天皇顾惜到平民的生命。对日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资源和军队。影响日本军队同意无条件投降的是,由于苏联进入东北后、关东军的迅速溃败。
这样一个易毁性理论的复杂分析范式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和平转型的战略是非常有价值的。套用这个理论,中国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经济和资源;第二个是军警问题;第三个是民心问题。这三方面可以类比日本无条件投降决策中的资源、军队和平民三个机制。对于未来中国的和平转型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民心,而是经济和军警两个问题。我们来讨论危机程度的低、中、高。维权运动的核心理论是资源的动员和整合理论。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和整体资源危机的评级可以评为中;军警镇压的有效性可以评为中,也就是说,一些有效,一些没有效。民心丧失的程度可以评价为高。决策三个集团可以分为三派:强硬派、投机派和温和派。
从这个角度看,邓玉娇案件中,决策机制基本上遵循了易毁性逻辑。一开始残酷、动用地方暴力;转到后来的无条件退让,一步到位,不再有以前的中间过渡。这里就体现出了和谐稳定和互动模式的成熟。我认为今天所提出来的分析框架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经济和资源问题;第二个是军警问题;第三个是民心问题;决策机制分为三派:强硬派、投机派和温和派;危机程度分为3个层次:低、中、高。从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机制中出发,最后贯穿到镇压成本和容忍成本,做出一个类理性选择。
这里就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比如说,美军占领日本后,为了肯定天皇对于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做出的贡献,就保留了天皇体制,利用它来实现日本战后的改造。中国和平转型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强硬派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赎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