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2023-12-1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 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

文学作品之一 ,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 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对变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视,就是对实在秘密的洞察”。而作品要表现这种对世界永恒本质的体悟,则要讲究韵味与余情,呈现出空灵与清幽甚至是枯淡的文学意境。

川端康成的少年时代充满不幸,父母,姐姐以及祖辈的连续去世在他心里投下了一抹慎重的阴郁暗影,又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这些因素影响了作家并使其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同时也有着悲观色彩的人生感悟。他极为重视生与死的问题。在他看来,生存和死亡都有意义。人在生死中轮回,生即使死,死即使生,人得灵魂生死不灭。因此,死亡不是终极而是“无”,一种包涵了一切可能性的无极的境界。在川端康成的理念中,生有着空幻的色彩,而死则是美得一种表现。这种思想使得川端康成总是将目光投射在对于人生空幻,人生徒劳的主题上。

同时,由于在创作上受幽玄美的影响,作家总是以含蓄的笔调来表达这一主题。小说《雪国》细腻感人,其间反复回旋着人生徒劳的思想。在表达时作者却运用了许多具有唯美色彩的意象:在晨曦飘飞的雪中驹子梳妆时绯红的脸颊,窗外披上红叶的重重山峦,曝晒的纱衣上映染的绚丽霞光,夜空上缀满星辰的明澈银河,等等。这些画面形象鲜明可感,但不是镜中的影像就是在衰微的古镇里或冰天雪地的寒夜中,一切美的意象都有了漂虚之感和冷寂的色彩。而男女主人公似浓似淡的恋情,欲断未断的纠葛也留给读者一丝怅惘。

三 风雅的文学情调

风雅是日本传统美的一种重要形态。“这里所谓的风雅,不是指一般风流文雅之意,而是指日本人美的意识中对自然所感受到的美,对风物所怀抱的情。”在日本的近古文论中,幽玄是以空寂作为基调,有一种微妙的情绪性的内涵。风雅则以闲寂为基调,表现出一种超越人的情感,顺其自然的精神性内涵。古典的“物哀”美与幽玄和风雅相辅相成,构成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也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主要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大多有着凄苦的心绪,但作家对这种苦涩感受的表现从来不是浓墨重彩的,轻描淡写的同时却持久渗透于字里行间。小说中的人物一边沉湎于哀苦之中,

一边却仿佛把玩一般的反复品味这苦涩滋味。在写作上作家有意模糊叙述者和主人公的界限,将作家主观的意念和人物的心理交融一起慢慢铺陈在笔端。这其中不仅有悲哀,也有一种欣赏的眼光。在寂寞黯然之中发现美感,同时品味这种颓伤之美。

日本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曾说:“故身处于风雅,以造化以友四时。所见之处无不是花,所思之处无不是月……从造化而归自然”。在风雅情调的表现上,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对于自然和季节的这种感受性关注,将人物的主观情感和自然风物的描写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人与自然合一的协调甚至是寂寞随缘的超脱感。他的小说往往有着典型的日本自然美的景观:春日的樱花少女,夏日的袛园盛会,秋日的枫叶松林,冬日的温泉细雪。如同《古都》中将四季的感兴和千重子,苗子这一对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孪生姐妹以及因她们的身世,成长,爱情,机遇而产生的不同感触融为一体。小说的章节多以充满季节性的自然景物为题,如:春花,北山杉,秋色,松林的翠绿等等,在季节的变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心境和命运发展。

四 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川端康成在继承了日本传统的审美原则的同时,更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战后的日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的经济生产模式,生活方式逐渐的改变了传统日本的社会面貌。为此,川端康成深感忧虑,他决意以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文化为自己的责任“我强烈的自觉做一个日本式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宗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其他东西”,并一再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

为展示日本的传统,作家在创作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展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完成的小说《雪国》中不仅描绘了温泉艺妓的日本传统风情,更展示

了古镇中居民的传统技艺。《名人》描写了围棋竞技的胜负起伏,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传统棋道的精神境界,出现在《千鹤》《山音》等小说中的和服,艺妓,茶道,花见,能剧等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在这方面小说《古都》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以名城京都为背景,清水寺,御宝。青莲院等多不胜数的古老建筑让这座城市充满着淳朴的古风,而春天红色的八重樱,夏日傍晚浓烈的红霞,秋日盛开的胡枝子花,冬日挺拔坚立的衫林,鲜明的四季景致变换演绎着人物心境的起伏变化。小说每一章,每一节都传达着日本传统美得古典雅致,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

川端康成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色彩,他的作品弘扬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文坛展示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独特内涵,这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研读其作品,挖掘其作品的民族特质,对于中国文字如何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