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代文人画兴盛的原因

2021-12-2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浅谈元代文人画兴盛的原因

摘 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特的绘画体系,文人画家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造诣强调性情的抒发。本文以各方面背景为基础进行分析,浅析元代文人画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兴盛原因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39-01

何为文人画,近代学者陈师曾先生认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中国文人极推崇绘画的价值,是将画融入文化之中,如邓椿《画继》所说:“画者,文之极也”。倘若画可以与诗文、书法并列,画能达到“艺成而下,道成而上”的地步,这才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元代文人画兴盛的原因

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思想上一直受着儒、道思想的影响。在儒家“达则兼善天下”思想影响下,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文人的愿望,但在元代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这些愿望化成泡影。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即行汉法,其汉化对元朝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元代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如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与宗教之间、知识分子与权贵之间,这些因素都对元文人画的兴盛有深刻的影响。蒙古统治者实

行歧视政策,他们把各族人划分为四等,汉人最后等,这意味着一直是中国文人中流砥柱的汉族人成为社会最底层,一时文人知识分子家破国亡的心理失落感和受人欺辱的悲痛感,形成了悲凉、苦闷的精神状态。元还废除了科举和画院,对于现状文人们无力反抗便慢慢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转而把感情倾注在诗书画上面,而隐逸成了一种逃避社会的普遍现象。 二、元代文人画兴起的特点

元代文人画的兴盛,标志着绘画与书法、文学发生了更亲密的关系,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元代文人画的兴盛主要指元代山水画的兴盛,文人们大都选择隐逸和选择山水画来抒发感情,因为山水画这一题材,更能表现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对人事的漠视,这一道家的隐逸理念指导着文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元的社会现状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隐于世的载体,绘画自身发展的规律特点也决定了文人画的新兴。

首先,元代文化政策较宽松,给元代知识分子提供更多思想自由,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苦闷的心情,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和思想环境。

再则,画院是宋代院体画机构,相关的制度在宋徽宗时期已相当完备,院体派的画风及审美情趣已达到一定高度,人们在心理上和视觉上已产生了疲劳,这时相对应的文人画派已显现,审美趣味的变化导致了新的艺术理念的出现,自然而然新的画风出现。 在文人画逐渐形成的期间,宋、元两代的绘画理论为文人画的兴

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必备要素,这期间赵孟頫是个关键人物,他提出的“书画同源”强调以书入画,认为画画要像写字一样见笔力,这种以书法来通画,丰富了笔的情致与文化内涵,这也是文人画画家区别于民间艺人的重点。文人画家们提出和追求“逸趣”,这是指一种看似行为上的闲逸和心理状态的安逸,还指其绘画作品的“逸”,这是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和自身内心精神境界的体现。 文人画家们在山水中释放性情,他们强调神似,倪瓒提出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这句话应是历史上文人画的第一次宣言并划清了与院体派的界线,表明了文人画的本质和宗旨。

文人们把他们的人生观与自身的学识修养融合在一起,他们是特殊的阶层过着隐士的生活,崇尚儒道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意境通过笔墨结合诗印一并表现出来,这种把“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艺术表现。

此外,文人画改用了绘画材料---纸,院体派画家一直用绢,绢的质地光滑宜于精妙地描绘事物,院体派形成了完整的绢上作画的技术,这种特定的表现效果已成为定型的审美形态,接下来的人也只能是重复没有新意可循,但纸的材质就完全不一样,浓淡干湿的笔墨反复重叠可产生丰富的效果,水墨相融千变万化,它完全是另一种审美,也正适合表达山水画的这种“写”的书法趣味,这种绘画材料的改变也在表达着画者们不一样的心境给人以改天换地的感觉。

元代的社会状态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温床,文人画家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形成独特的风格,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又不断将它推向兴盛的顶峰,元代文人画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4.7.

[2]黄冬富.中国美术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3]王伯敏.中国绘画史.文化艺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