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些都是人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沉淀和积累。新的课程标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亲历亲受,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及创新意识,增强求知欲望,优化思维品质。而且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状态,化抽象为具体。
本届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上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列举典型案例如下:
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课本安排了一个数轴上移动物体的模型操作,我可以在课件中重复这个操作动态展示也会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我设计了一个游戏: 在教室地上画了大数轴,用学生当作物体进行课本操作活动,分组进行比赛。与教师演示相比有巨大收获。首先学生学习参与度有极大提高,所有学生都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彰显了本节课诸多知识细节,如正负号表示相反意义、互为相反数相加得零、异号相加结果的正负情况等;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整式的加减的学习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式与数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结合信息技术课教学,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实践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计算。例如,计算当x=163,y=235时式子2x2+3y的值,可以在下面的电子表格中,分别在单元格A1和B1中输入163和235,然后在C1中输入“=A1^2*2+B1*3”,计算机就会算出2x2+3y的值,并自动填入C1。这与整式求值本质一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时,带领学生了解并学习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和作图时,使用几何画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几何画板展示立体图形,形象直观;进行角的度量和计算,准确有说服力;条件作图动态而不改变其本质联系,能启发学生获得有效的解题思路等。
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习等式的性质时,给每
一小组学生准备了天平,动手操作课本情境展示问题;对课本第60页密码问题,准备了若干类似密码,让学生分组破译,学生不仅切身体验了密码形成及解码过程,而且充分享受成
功的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